一种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3700发布日期:2018-08-17 22:1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是数控机床调试和使用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制约数控机床发挥正常作用的因素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联网的出现,使数控机床远程故障诊断正在成为现实。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数控机床诊断技术打破了数控机床诊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促进了机床诊断技术的发展。远程数控机床诊断技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及通信技术,其必须解决机床运行源数据的获取及数据的网络传输,如何有效的获取及传输数据,是目前远程数控机床诊断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机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空间小,安全性低,数据处理速度慢,无线操作距离短,无法实现大量机床的远程故障诊断。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机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空间小,安全性低,数据处理速度慢,无线操作距离短,无法实现大量机床的远程故障诊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设置有:

外壳;

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数据采集器、存储器、服务器、信息读取器、微处理器;中控台嵌装在外壳的表面;

所述数据采集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信息读取器,所述信息读取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中控台。

进一步,所述服务器上嵌装有RFID识别器,RFID识别器信号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

进一步,所述中控台上嵌装有显示器以及播放器,显示器和播放器均与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线连接。

进一步,所述数据采集器的外部安装有屏蔽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通过数据采集器对数控机床的运行参数进行采集,并传输至服务器。通过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读取和处理后,通过中控台进行检测数据的输出;设置存储器可以增大数据存储空间,及安全备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中:1、数据采集器;2、存储器;3、服务器;4、信息读取器;5、微处理器;6、中控台;7、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器通过串口与机床的单片机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1、存储器2、服务器3、信息读取器4、微处理器5、中控台6、外壳7。

外壳7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数据采集器1、存储器2、服务器3、信息读取器4、微处理器5;中控台6嵌装在外壳7的表面。

数据采集器1通过数据线连接存储器2,存储器2通过数据线连接服务器3,服务器3通过数据线连接信息读取器4,信息读取器4通过数据线连接微处理器5,微处理器5通过数据线连接中控台6。

服务器3上嵌装有对服务器3中的数据进行访问识别的RFID识别器,RFID识别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

中控台6上嵌装有显示器以及播放器,显示器和播放器均与微处理器5通过数据线连接。

数据采集器1的外部安装有屏蔽层。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装备数据采集系统设置有:

对各机床运行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的数据采集器1;

与数据采集器1通过数据线连接,用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保存的存储器2;

与存储器2通过数据线连接,用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共享的服务器3;

与服务器3通过数据线连接,用于对服务器3中的信息进行下载的信息读取器4;

与信息读取器4通过数据线连接,用于对读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微处理器5;

与微处理器5通过数据线连接,用于对处理后数据进行显示的中控台6。

本实用新型通过PDA3501型数据采集器1对机床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屏蔽层的安装保障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避免了杂质信号干扰。采集的机床数据信息在存储器2中进行保存,增大了数据存储空间及安全备份。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3进行共享,方便操作人员通过CVR-100N型信息读取器4及时查看和读取,RFID识别器的安装有效的对信息查看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避免运行数据信息泄露。中控台6对ALTERA EP4CE40F29C6N型微处理器5检测后的基桩数据进行信号输出,通过显示器对处理的数据数值进行直观查看,通过播放器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语音播报。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