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厨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7396发布日期:2020-01-03 09:4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厨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厨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食品的加工一般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其加工效率低,加工品质和卫生问题都难以保证,因此餐饮业也逐渐倾向于实现食品加工的自动化,从而提高加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中发现,当需要对食品容器内的食材进行加工时,通常需要将容器放置于支撑座,以便进行后续的加工。而在放置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具有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的支撑座,需要将容器倾斜放置,或使得容器垂直落入支撑座中,放置过程非常不便,且容易对容器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厨房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容器放置于支撑座的过程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化厨房系统,包括:

容器支撑座,所述容器支撑座包括用于支撑容器的支撑座本体,所述支撑座本体定义一具有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的座体容置腔;其中所述容器包括容器主体以及容器凸缘,所述容器凸缘从所述容器主体向外侧延伸;

转运承接机构,所述转运承接机构具有从下方作用到所述容器的功能,其中所述转运承接机构用于在需要所述外部转运机构将预先放置于所述支撑座本体内的所述容器放置于所述转运承接机构上时,沿竖直方向上升,并在所述外部转运机构释放所述容器后下降,直至所述容器凸缘搭接于所述支撑座本体的顶部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运承接机构,能够从下方作用到容器,从而将容器放置于容器支撑座上,放置过程中容器不会产生倾斜,能够使得容器放置于容器支撑座的过程更加便捷,同时避免容器在放置过程中受到损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中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支撑凸缘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中转运承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中外部转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中烹制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中烹制加热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中上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中上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而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实施例,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用于支撑容器20,容器20包括容器主体201以及容器凸缘202,其中容器凸缘202从容器主体201向外侧延伸且呈环形设置,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包括支撑座本体111和加热件112,支撑座本体111定义一具有顶部开口1111a的座体容置腔1111,用于当容器主体201从顶部开口1111a放置于座体容置腔1111内时,容器凸缘202搭接于支撑座本体201的顶部上;加热件112用于对支撑座本体111进行加热,通过支撑座本体111将加热热量传递至容器凸缘202,其中加热件112的加热温度设置成熔融容器凸缘202上的粘胶层203的温度,容器凸缘202上具有通过粘胶层203贴合的第一密封膜片204,进而允许将通过粘胶层203贴合于容器凸缘202上的第一密封膜片204撕除。

本实施例通过在容器支撑座设置加热件,以对支撑座本体进行加热,并传递至容器,进而允许贴合于容器上的密封膜片撕除,能够避免因直接暴力撕除导致的容器损坏,有利于后续加工。

继续一并参见图4至图6,为了使得支撑座本体111集中对粘胶层203进行加热,可以进行以下设置: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设置有呈环形设置的支撑凸缘1112,容器凸缘202搭接于支撑凸缘1112上,其中支撑凸缘1112的径向宽度小于容器凸缘202的径向宽度,以使得支撑凸缘1112仅与容器凸缘202部分接触。

进一步地,支撑凸缘1112可设置为与容器凸缘202的接触区域与第一密封膜片204所贴合的粘合区对应。

例如,粘胶层203包括彼此嵌套的内圈粘合区2031和外圈粘合区20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膜片204与内圈粘合区2031贴合,支撑凸缘1112与容器凸缘202的接触区域与第一密封膜片204所贴合的内圈粘合区2031对应,以使得粘胶层203仅有内圈粘合区2031处于熔融状态,而外圈粘合区2032处于正常状态,进而允许将通过内圈粘合区2031贴合于容器凸缘202上的第一密封膜片204撕除,同时保留外圈粘合区2032。该保留的粘合区可用于后续再次将该第一密封膜片204覆膜于该容器20上。

在本实施例中,内圈粘合区2031与外圈粘合区2032的径向宽度相等,支撑凸缘1112的径向宽度为容器凸缘202的径向宽度的一半,且与内圈粘合区2031的径向宽度相等,以对应加热内圈粘合区2031。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圈粘合区2031与外圈粘合区2032的径向宽度也可以不同,例如外圈粘合区2032的径向宽度小于内圈粘合区2031的径向宽度。外圈粘合区2032的径向宽度也可以大于内圈粘合区2031,在此不做限制。无论两个粘合区的径向宽度的大小关系如何,可令外圈粘合区2032的面积与内圈粘合区2031的面积相等,以保证粘合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膜片204也可与外圈粘合区2032贴合,支撑凸缘1112与容器凸缘202的接触区域与第一密封膜片204所贴合的外圈粘合区2032区对应。

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20还可以为其他设有凸缘的容器,例如设有中衬、内容器的容器。

为避免在撕膜时加热件的热量传递给容器主体201以及在撕膜时便于夹取膜片进行撕除,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可包括隔热垫113和限位槽114,隔热垫113设置于座体容置腔1111内且介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内壁与容器主体201之间,以防止支撑座本体111将热量传递至容器主体201;限位槽114设置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外壁上,限位槽114用于当膜片夹具伸入限位槽114并夹持第一密封膜片204时,容纳第一密封膜片204。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也可以不设置限位槽114,参见图2,第一密封膜片204上设有凸起2041,当容器20被放置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时,凸起2041凸出于支撑凸缘1112,以允许膜片夹具夹持第一密封膜片204。当然,限位槽114和凸起2014也可均被设置。

具体的,支撑座本体111设置有夹层空间1113,加热件112设置于夹层空间1113内。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本体111包括第一本体部1114和第二本体部1115,通过在第一本体部1114靠近第二本体部1115一侧形成环形凹槽,再将第一本体部1114与第二本体部1115扣合,环形凹槽即构成夹层空间111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本体111还可以为一体成形,通过在支撑座本体111内侧设置凹槽,并在凹槽上设置盖板或将隔热垫113作为盖板以形成夹层空间11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1114可由铜、铝、石墨烯等导热材料制成;第二本体部1115可由陶瓷、橡胶等热绝缘材料制成,以避免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过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本体部1115也可由导热材料制成,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1114的内侧面可设置为向外倾斜,以与容器主体201的外侧面形状契合,隔热垫113设置于第一本体部1114的内侧。第二本体部1115的内侧面可竖直设置,与容器主体201的外侧面间隔,以避免容器主体201通过第二本体部1115受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本体部1115的内侧面也可以为向外倾斜的面,且位于第一本体部1114的内侧面的延伸面上,隔热垫113设置于第一本体部1114和第二本体部1115的内侧,以将容器主体201与第一本体部1114和第二本体部1115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12为环形加热管。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112还可以为环形加热板、多个加热块等,夹层空间1113为对应加热件112形状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环形不限为圆环形,还可以为方环、椭圆环等任意形状的环形,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第一容器支撑座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可不设上述加热件,仅用于支撑容器20,其他具体结构可如上述描述。

参见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厨房系统10第一实施例包括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外部转运机构120和转运承接机构210,其中,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具体结构参见上述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转运承接机构210具有从下方作用到容器20的功能,在需要转运承接机构210从下方作用到容器20时,支撑座本体111进一步设置有与座体容置腔1111连通的底部开口1111b,其中转运承接机构210用于在需要外部转运机构120将预先放置于支撑座本体111内的容器放置于转运承接机构210上时,沿竖直方向上升,并在外部转运机构120释放容器20后下降,直至容器凸缘202搭接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上(如图5所示)。由此,在放置容器20时竖直上升,使得容器凸缘202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具有一定距离,进而当外部转运机构120采用从容器凸缘202夹持容器的方式运载容器时可便于将容器20平稳放置于支撑座本体111内。

一并参见图1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转运承接机构210包括承接板211和承接板传动机构212,承接板211用于支撑容器20;承接板传动机构212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承接板211。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板211的直径小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内径,以使得承接板211能够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底部开口1111b伸入座体容置腔1111,作用于容器20的底部,进而允许外部转运机构120将容器20放置承接板211上,并在外部转运机构120释放容器20后下降,以使得容器凸缘202搭接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承接板211的直径还可以大于或等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内径。具体的,参见图5,容器20的高度大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高度,以使得容器20的底部凸出于底部开口1111b。在外部转运机构120将容器20放置于支撑座本体111内时,承接板211在承接板传动机构212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至与底部开孔1111b一定距离时,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底部接触,以允许外部转运机构120将容器20放置于承接板2110上,此时容器凸缘202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之间留有间距,在外部转运机构120释放容器20后承接板211下降,以使得容器凸缘202搭接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上。

参见图1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外部转运机构120包括外部转运主体121和第一滑轨122,外部转运主体121可在第一滑轨122上沿水平方向滑动。外部转运主体121上设有夹持臂123,夹持臂123可相对外部转运主体12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当需要夹持容器20时,夹持臂123先相对分开,并移动至容器20两侧,然后夹持臂123相对靠拢,使得容器凸缘20容置于夹持臂123上,夹持臂123夹持容器20,停止移动;外部转运主体121沿第一滑轨122滑动,当外部转运主体121滑动至预定位置后停止移动,夹持臂123相对分开,以释放容器20,完成对容器20的转运。其中,夹持臂123与容器20接触的部分呈圆弧形,且夹持臂123上设有凹槽1231,以与容器凸缘202契合,使得外部转运机构120在转运容器20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设有加热件时,自动化厨房系统10还可进一步包括撕膜工位200,转运承接机构210设置于撕膜工位200,撕膜工位200进一步包括撕膜机构220,撕膜机构220用于在粘胶层203被加热至熔融状态后,从容器凸缘202撕除第一密封膜片2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容器支撑座设置加热件,以对支撑座本体进行加热,并传递至容器,进而允许贴合于容器上的密封膜片撕除,能够避免因直接暴力撕除导致的容器损坏,有利于后续加工;通过设置转运承接机构,能够从下方作用到容器,从而将容器放置于容器支撑座上,放置过程中容器不会产生倾斜,能够使得容器放置于容器支撑座的过程更加便捷,同时避免容器在放置过程中受到损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外部转运机构和撕膜工位,能够自动将容器放置于容器支撑座上,并且实现自动撕膜,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参见图12和图13,自动化厨房系统10第二实施例包括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和烹制工位300,其中,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具体结构参见上述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烹制工位300包括烹制加热机构310,在需要烹制加热机构310从下方作用到容器20时,支撑座本体111进一步设置有与座体容置腔1111连通的底部开口1111b,其中烹制加热机构310在需要对容器20内的食材进行烹制时沿竖直方向上升至与容器20的底部接触,并在烹制完成后进一步上升至容器凸缘202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边缘脱离的高度,再通过转运机构140将容器20从支撑座本体111取出。

一并参见图14和图15,具体的,烹制加热机构310包括加热板311和加热板传动机构312,加热板311用于支撑容器;加热板传动机构312用于沿竖直方向传动加热板311。

其中,烹制加热机构310进一步包括加热板底座313、加热板支撑件314和加热板外壳315,加热板底座313设置于加热板传动机构312上,加热板支撑件314设置于加热板底座313上,加热板311设置于加热板支撑件314上,加热板外壳315罩设于加热板底座313、加热板支撑件31和加热板311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板支撑件314为弹性件,以使得加热板311与容器20底部弹性接触,提高加热板311与容器20底部的接触度。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板3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内径,参见图5,容器20的高度大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高度,以使得容器20的底部凸出于底部开口1111b。在需要对容器20内的食材进行烹制时,加热板311在加热板传动机构312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成与容器20的底部接触,以对容器20进行加热,此时加热板311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底部之间留有间距;在烹制完成后,加热板311进一步上到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底部接触,使得容器凸缘202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边缘脱离,以允许转运机构将容器20从支撑座本体111取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20的高度还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高度,加热板311的直径还可以小于支撑座本体111的内径,以使得加热板311能够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底部开口1111b伸入座体容置腔1111,作用于容器20的底部,以对容器20进行加热,并在烹制完成后进一步上升成使得容器凸缘202与支撑座本体111的顶部边缘脱离,以允许转运机构140将容器20从支撑座本体111取出。

自动化厨房系统10进一步包括支撑座传递机构130,支撑座传递机构130用于将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传递至烹制工位300。具体的,参见图13,支撑座传递机构130包括第二滑轨131;参见图1,第一容器支撑座本体111上还设有滑块115,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在第二滑轨131上沿水平方向滑动至烹制工位300。

一并参见图16和图17,烹制工位300进一步包括上盖机构320,上盖机构320包括上盖主体321、注水机构322、搅拌机构323以及上盖传递机构324,上盖传递机构324用于在支撑座传递机构130将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传递到烹制工位300后传递上盖主体321,直至上盖主体321罩设在容器20上,注水机构322和搅拌机构323设置于上盖主体321上,并分别用于向容器20加入汤汁以及对容器20内的食材进行搅拌,烹制加热机构310用于对加入汤汁后的容器20进行加热,同时上盖机构320保持罩设于容器20上,能够使得容器20内保持高温,加强烹制加热机构310对容器20的加热效果。

其中,注水机构322为贯穿设置于上盖主体321的注水管,通过连接外部水管(图中未示出)以接收汤汁。搅拌机构323包括转动部3231和多个搅拌部3232,转动部3231设置于上盖主体321,多个搅拌部3232间隔设置于转动部3231上,多个搅拌部3232可随着转动部3231旋转,以对容器20内的食材进行搅拌。在本实施例中,搅拌部3232为直杆;在其他实施例中,搅拌部3232还可以为螺旋杆、螺旋叶片等,以增加与容器20内的食材的接触面积,使得食材被搅拌得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主体321还用于将容器凸缘202压持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上,能够提高烹制加热机构310与容器20底部的接触度,从而加强烹制加热机构310对容器20的加热效果。

上盖机构320进一步包括温度检测装置325,温度检测装置325用于检测汤汁的温度,并在达到预设温度后,通过传感器控制方式控制烹制加热机构310停止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装置325包括接触式温度计,例如双金属温度计、玻璃液体温度计等,当上盖主体321罩设在容器20上时,接触式温度计可伸入汤汁内,从而进行温度检测。在其他实施例中,温度检测装置325还可以包括非接触式温度计,例如光学高温计、辐射高温计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容器支撑座和烹制加热机构,能够实现对容器的自动加热,同时避免容器在取出过程中发生倾斜,提高便携性;通过设置上盖机构,能够自动向容器加入汤汁并对容器内的食材进行搅拌,实现食材的自动加工,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加入汤汁的量和搅拌的速度、力度都是通过机械准确控制,从而能够保证食材的口感。

参见图12和图13,自动化厨房系统10第三实施例包括第一容器支撑座110、撕膜工位200、转运机构140、第二容器支撑座150和覆膜工位400,其中,第一容器支撑座110的具体结构参见上述第一容器支撑座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撕膜工位200包括撕膜机构220,撕膜机构220用于在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将粘胶层203被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而从容器凸缘202撕除通过粘胶层203贴合于容器凸缘202上的第一密封膜片204;第二容器支撑座150用于支撑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转移来的容器20,其中第二容器支撑座150弹性支撑容器凸缘202;转运机构140用于将容器20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转移至第二容器支撑座150;覆膜工位400包括覆膜机构410,覆膜机构410用于在第二容器支撑座150所支撑的容器凸缘202上热压贴合第二密封膜片205。

自动化厨房系统10进一步包括烹制工位300以及支撑座传递机构130,烹制工位300位于撕膜工位200和覆膜工位400之间,具体的,烹制工位300以及支撑座传递机构130的具体结构参见上述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二实施例,转运机构140的具体结构参见上述自动化厨房系统第一实施例中的外部转运机构120,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转运机构140,而将外部转运机构120的第一滑轨122延伸至覆膜工位400,通过外部转运机构120实现容器20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至第二容器支撑座150的转移,以节省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覆膜工位400与烹制工位300还可以间隔设置,以在覆膜工位400与烹制工位300之间设置其他工位,例如混合工位,用于向容器20内添加其他食材。具体的,当容器20从位于烹制工位300的第一容器支撑座110通过转运机构140转移至位于混合工位的第二容器支撑座150,完成添加其他食材后,第二容器支撑座150被传递至覆膜工位400进行覆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撕膜工位和在容器支撑座设置加热件,以对支撑座本体进行加热,并传递至容器,进而允许贴合于容器上的密封膜片撕除,能够避免因直接暴力撕除导致的容器损坏,有利于后续加工;通过设置烹制工位,能够实现食材的自动加工,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覆膜工位,实现二次覆膜,避免容器内的食材漏出,有利于后续运输。

参见图18,自动化厨房系统10第四实施例除包括上述第一容器支撑座110外,还包括撕膜工位200、提取工位500、第一烹制工位300、第二烹制工位600、混合工位700、覆膜工位400和配送工位800。本实施例的容器20中设置有内容器。其中,容器20内放置第一食材;内容器架设在容器20内,用于放置第二食材。自动化厨房系统10用于对容器20进行操作以对容器20中的两种食材进行加工。其中,自动化厨房系统10还包括一些工位之间的传递机构和提取机构,如上述转运机构140、支撑座传递机构130、外部转运机构120等,用于实现将容器20以及其内容器在工位之间的传递,其具体实现可参考现有的传递机构或提取机构,在此不做限定。

撕膜工位200用于撕除容器20上的第一密封膜片。具体如上面所述的撕膜工位200。在撕膜工位200完成撕膜后,通过支撑座传递机构130将放置有容器20的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传递至提取工位500。

提取工位500用于从容器20中提取出内容器,并可由相关传递和提取机构将内容器传递至第二烹制工位600。而且,通过如上述支撑座传递机构130将放置有容器20的第一容器支撑座110传递至第一烹制工位300,并利用如上述转运机构140将容器20从第一容器支撑座110转移至第一烹制工位300中的第二容器支撑座150。

第一烹制工位300用于对外容器110内的第一食材进行烹制;具体如上面所述的烹制工位300。

第二烹制工位600用于对内容器内的第二食材进行烹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烹制工位600对第二食材进行微波加热。进一步地,第一烹制工位300和第二烹制工位600可在至少部分时段对第一食材和第二食材进行并行烹制。

在完成烹制后,通过相关传递机构将内有烹制后的第一食物的容器20传递至混合工位700,另外,通过相关传递和提取机构将内有烹制后的第二食物的内容器传递至混合工位700。

混合工位700用于在第一食材烹制完成后将内容器内的烹制完成的第二食材倒入到容器20内。然后,利用相关传递机构将放置有容器20的第二容器支撑座150传递至覆膜工位400。

覆膜工位400用于在第二食材倒入容器20后对容器20覆盖第二密封膜片,以密封容器20。其中,该第二密封膜片可与上述第一密封膜片为同一膜片,覆膜工位400具体用于利用该第一密封膜片的内圈粘合区和外圈粘合区中的在撕膜后保留的粘合区实现贴合。然后,利用相关传递和提取机构将覆膜后的容器20传递至配送工位800.

配送工位800用于对密封后的容器20配送到目的位置。另外,该覆膜工位400也可在无需对外容器进行翻转的情况下,不对外容器进行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自动化厨房系统可选择性包括上述工位和机构。例如,该自动化厨房系统可仅包括第一容器支撑座;或者包括第一容器支撑座和转运承接机构;或者包括上述除第二烹制工位外的所有工位等,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