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6125发布日期:2019-07-24 10:1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温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



背景技术:

温控器用于控制室内暖通设备,通过暖通设备为室内环境提供冷源和热源,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现有的温控器大多都是数字电子式的,数字电子式温度控制器是一种精确的温度检测控制器,可以对温度进行数字量化控制。温控器一般采用热敏传感器或者热电偶作为温度检测元件,将测得的温度信号发送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通过对比用户预设的目标温度,决定是否、何时启动暖通设备,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数字温度控制器具有精确度高、灵敏度好、直观、操作方便等特点。以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实现用户舒适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节能,是温控器设计的最终目标。

现有的数字电子式温控器为了实现对温控器系统启停、温度的调节、预设用户的目标温度、调节温控器时间信息等功能,一般都设置有多个按钮或按键,如上调按键、下调按键、模式选择按键、开关按键等。为了设定用户的预定温度,需要多次按动不同的按钮,操作十分复杂,必须借助产品说明书或者用户手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当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时,操作则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用户在设定温控器的预定温度时,可能不了解用户实际生产生活中所需的温度,而只是根据一般经验进行设定,例如设定为20℃,在温控器工作后,用户根据个人需求和习惯极有可能多次反复调整,才能达到用户真实的理想的预定,例如22℃,而且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点的理想预计温度也可能不同,例如在冬季,起床需要室温20℃,白天工作室温22℃,夜间睡眠室温18℃。现有的温控器难以实现上述功能,如果通过反复调整预定温度的方式,则需要不断的操作温控器,操作十分困难。不合适的温度设置,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降低了暖通设备的经济性。

综上所述,现有的温控器操作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借助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另一方面,温控器也没用实现智能化,自动寻找用户理想的舒适温度值,自动调整寻找用户理想的风机风量设定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该智能温控器具有简单、优雅的外形结构,极大的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提供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平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外壳单元,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含有相配合的显示外壳和显示组件;

-旋钮单元,所述旋钮单元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外侧且可以围绕所述显示单元旋转,所述旋钮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位于所述外壳单元的一侧;所述旋钮单元包含有旋钮、显示构件、编码器、传感器芯片和主板,所述旋钮与所述编码器外部的旋转构件连接;所述显示构件一端固定有所述显示单元,另一端插入所述编码器内并可沿其内部固定构件上的导槽移动;所述编码器通过定位脚固定在所述主板上,所述传感器芯片固定在所述外壳单元上;所述主板至少与所述编码器和所述传感器芯片通过数据线连接交换信息;

-继电器单元,所述继电器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单元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构件固定所述显示单元的一端外径大于与所述编码器相配合的另一端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单元还包括一端插入显示构件下部且另一端定位于所述主板上的多个弹性件;所述显示构件上还置有按钮按压区域,所述主板上设有与所述按钮按压区域相对应的按钮芯片;所述弹性件具有压缩和伸展两种状态,当其处于伸展时,所述显示构件与所述按钮芯片间隔设置,当其处于压缩时,所述显示构件与所述按钮芯片相接触并触发其向所述主板发出按压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组件包括相配合的显示主板和显示芯片,所述显示主板与所述主板相互分离且通过数据线连接交换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液晶屏及显示主板具有多边形外形。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单元可显示区域内切圆半径Ri与显示单元外径Ro之比不小于0.81。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设置用户目标温度的初始值;

-获取用户手动调整目标温度值;

-判断上述手动调整是稳态调整还是临时调整,所述稳态调整是指用户希望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所述临时调整是指用户希望临时性调整目标温度来调整风机风量,改变调温速度;

-如果是稳态调整,更新用户目标温度值;

-如果是临时调整,更新系统内记录的环境温度与目标温度的温差与风机风量对应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稳态调整与临时调整的判定准则可以为环境温度接近或达到调整后目标温度时,用户是否重新手动调节温控器目标温度使其恢复其原始值,如果恢复,则是临时调整,如果未恢复,则是稳态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稳态调整与临时调整的判定准则可以为用户调节后室内环境温度长期稳定值是原始目标值还是用户修改后目标值,如果是原始目标值,则是临时调整;如果用户修改后目标值,则是稳态调整。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外形美观、控制简单、结构紧凑,智能化寻找用户舒适的温度和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外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结构示意图;

图3(a)是编码器及旋钮构件、显示单元装配示意图;

图3(b)是编码器及旋钮构件、显示单元零件图;

图4(a)是显示单元主视图;

图4(b)是显示单元俯视图;

图5(a)是显示单元背光板平面图;

图5(b)是显示单元电路板平面图;

图6是继电器单元接口图;

图7是常规温控器控制空调风速示意图;

图8是常规温控器温差与风机风量固定式对应关系;

图9是本发明的温控器自动控制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风机风量自动调节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附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外形图。如图所示,所述温控器10包括显示单元20、旋钮单元30、外壳单元50和继电器单元6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所述温控器10固定在室内墙体上,所述继电器单元60埋入墙体,例如设置在墙体内的接线盒内,包括但不限于“86盒”、“120盒”、“118盒”等。所述继电器单元60与接线盒内的导线连接,所述导线包括用以提供动力的强电,如110V、220V或380V工业及民用电,也包括连通暖通设备的控制信号线。温控器10将动力电缆输送过来的电力降压后作为温控器10电源。温控器10发送控制信号,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控制暖通设备,控制暖通设备的运行,所述暖通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阀门、电机、主机控制电路板、锅炉、加热器、风机、散热器等。所述外壳单元50设置在墙体表面,并突出于墙体表面以利于温控器10内芯片散热,所述外壳单元50具有用户舒适性的颜色、纹理及材质,或者印有产品品牌信息。

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单元20用于显示所述温控器10的状态信息,所述信息包括温度、湿度、时间、进度信息、使用房屋信息、手动操作信息以及温控器内的使用记录信息等等。所述显示单元20为圆形,位于所述温控器10远离所述继电器单元60的一端。所述显示单元20可以由用户手动向所述继电器单元60方向按压,温控器10内部具有传感器能够接受显示单元20的按压信号,并能将此按压信号进行记录形成控制信号。当用户手动松开按压时,所述显示单元20可以由所述温控器10内的弹簧驱动复位,温控器10内部具有传感器能够接受显示单元20的复位信号,并能将此复位信号进行记录形成控制信号。因此,所述显示单元20同时承担了温控器10的显示功能和按钮控制功能。

如图1所示,所述旋钮单元30为圆形,位于所述温控器10远离所述继电器单元60一侧,并嵌套在所述显示单元20外围。所述旋钮单元30与所述显示单元20同轴,轴向为垂直于所述外壳单元50方向并位于所述温控器10的正中间。由用户手动旋动,所述旋钮单元30可以围绕所述轴旋转,所述旋转可以为围绕所述轴顺时针旋转,也可以围绕所述轴逆时针旋转。在旋转过程中,仅仅旋钮单元30旋转,显示单元20保持不动。所述旋钮单元30的内径略大于所述显示单元20外径,所述旋钮单元30与所述显示单元20之间具有装配间隙,所述间隙不大于2毫米。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单元50作为所述显示单元20和所述旋钮单元30的底座,所述外壳单元50的长宽尺寸不小于所述旋钮单元30外径。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单元50具有弧形过度部501,以提高所述温控器10的美观度。此外,所述外壳单元50靠近所述继电器单元60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镂空孔502,以利于空气在所述温控器10内部的流通,提高所述温控器10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并利于温湿度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

如图1所示,所述继电器单元60用于将上述接线盒内的动力导线提供的电能降压、变频,为所述温控器10提供电源,并将所述温控器10经过识别、分析后产生的控制信号传送给连接的暖通设备,控制暖通设备的运行。为了利于所述继电器单元60内电子元器件散热,如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单元60表面具有镂空开孔603。

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一种旋钮式智能温控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显示单元20包括显示外壳201、屏泡棉202、显示组件203。所述显示外壳201采用可透光材料,如玻璃、有机玻璃等;所述显示外壳201中间为可见部分204、四周为遮光圈205,可选的,所述遮光圈205通过在所示显示外壳201内侧丝印不透光材料形成。所述屏泡棉202用于对显示外壳201和显示组件203进行保护和减震,其结构为中空以利于显示。所述显示组件203为电子显示屏及相关组件,可以选择的屏幕包括但不限于LED、LCD、点阵屏等电子显示设备等。

如图2所示,所述旋钮单元30包括旋钮301、显示构件302、弹簧303、中空旋转编码器40、传感器芯片305和控制主板307等。所述旋钮30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20的外侧,是用户直接触摸的区域,可选的,采用电镀工艺形成具有高度舒适感和色彩的表面;此所述显示构件302一端固定显示单元20,另一端与中空旋转编码器40的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弹簧303一端插入所述显示构件302下部、另一端通过定位销定位于主板307上。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40通过定位脚固定在主板307上,并通过中空旋转编码器40的触角与主板307交换信息。传感器芯片305固定在外壳单元50的固定卡槽上,并靠近外壳单元50的边缘,以利于接触环境的空气;传感器芯片305通过柔性数据线连接主板307,将测得的温度、湿度信号传输给主板307上的芯片。

所述外壳单元50与继电器单元60通过卡口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单元50通过卡口与主板307固定。

如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单元60包括继电器电子元件601及外壳602。所述继电器电子元件601上包含有相应的主板、变压器、继电器等电子元件,用于将动力交流电降压、变频成低压、直流电源,为温控器10提供电源,并将控制后产生的控制信号发送给暖通设备以对暖通设备进行控制。

图3(a)-(b)所示为所述显示单元20、旋钮单元30以及中空旋转编码器40和主板307的装配关系图。如图3(a)所示,中空旋转编码器40包含有中空旋转编码器外部旋转构件402、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以及中空旋转编码器底座404,其中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相对于中空旋转编码器底座404固定不动,并与中空旋转编码器底座404为一个整体;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外部旋转构件402能够围绕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旋转,并通过中空旋转编码器40内部的电子线路产生信号。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40是成熟的工业产品。主板307上控制芯片记录所述中空旋转编码器40旋转的顺时钟方向、逆时针方向以及旋转的幅度和速度。

如图3(a)所示,旋钮301的下部构件308与中空旋转编码器外部旋转构件402紧密接触并固定在一起,固定方式为粘连或通过导槽紧固。当用户旋动旋钮301时,通过旋钮301的下部构件308带动中空旋转编码器外部旋转机构402,此时中空旋转编码器40将产生相应的电位信号记录用户的旋转动作,中空旋转编码器40的上述功能是现有技术,可以采购成熟的工业产品。

如图3(a)所示,显示构件302下部沿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上的导槽插入,显示构件302下部与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之间具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使得显示构件302能够沿中空旋转编码器内部固定构件403的导槽上下移动。此外,显示构件302还包含有若干个弹簧限位孔309,弹簧限位孔内设置有弹簧303,弹簧303的另一端顶住主板307,从而对弹簧303的位置进行限制。此外显示构件302还设置有按钮按压区域314,主板307上设置有按钮芯片312,按钮芯片312与按压区域314对应。显示构件302在用户压下时,按压区域314向主板307方向移动,直到接触到按钮芯片312,触发按钮芯片312发出按压信号,按钮芯片312将此按压信号发送给主板307上的主控芯片进行记录和调节。在用户松开按压时,弹簧303驱动显示构件302复位,按压区域314脱离按钮芯片312,主板307上的主控芯片记录和调节此复位动作。

如图3(b)所示,显示组件203包括液晶屏幕311、背光板312、显示主板310以及显示芯片306。为降低生产和加工成本,本实例中采用的是液晶断码显示屏,也可以采用点阵式显示屏及其它电子显示方式。其中液晶屏幕311可以显示温控器10在初始设置、运行参数设置以及运行状态显示中的相关内容,背光板312为液晶屏幕311提供显示光源,显示主板310及显示芯片306提供液晶屏幕311的信号转换和驱动。在本发明中,显示主板310及其上设置的显示芯片306与温控器10的主板307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主板,显示主板310与主板307之间采用导线连接以交换驱动电源和数据控制信号,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温控器10的内部空间,提高系统的紧凑程度。如图3(a)所示,显示芯片306设置在显示主板310中间区域,以利用显示构件302中间的空白区域,降低温控器10的整体高度。

如图3(a)所示,显示组件203上设置有显示外壳201,显示外壳201扣在显示组件203上,并与显示组件203紧密接触形成固定连接。显示外壳201中间为可见部分204、四周为遮光圈205。显示组件203设置在显示构件302内,并通过卡口固定在显示构件302上形成固定的整体。

如图3(a)所示,用户向下按压显示外壳201,显示外壳201和与其连接的显示构件302、显示组件203一起向下移动,压缩弹簧303,直到按钮芯片312触碰到按压区域314,按钮芯片312触发按动信号;用户松开按压动作,在弹簧303的驱动下,显示外壳201、显示构件302、显示组件203一起向上运动恢复初始位置。显示构件302底部设置有限位卡313,通过主板307的卡口限制显示构件302的位置。

如图3(a)所示,用户旋动旋钮301时,旋钮301带动中空旋转编码器外部旋转构件402旋转,中空旋转编码器40上电位信号差可以转换成旋动的方向和速度信号,并通过中空旋转编码器40在主板307上的触角把信号发送给主板307及其上的控制芯片。

如图3(b)所示,中空旋转编码器40的内部开孔半径为Rc。显示构件302上部用于托放显示组件203,其内切圆内径半径为Rs。可选的,Rs≥Rc,这样可以使用孔径较小的中空旋转编码器40上使用较大外径的显示屏,降低设备成本、提高系统的紧凑程度。相反的,孔径很小的中空旋转编码器40一般造价较高,此时也可以采用Rs≤Rc方案,这样可以为较小的屏幕提供固定支撑在较大孔径的编码器上。

图4(a)-(b)所示为显示组件203示意图。如图所示,可见部分204的内切圆半径为Ri,显示组件203的外切圆内径为Ro。由于存在显示屏幕电子线路接口、屏幕圆形加工难度等问题,带有圆形外形的电子显示屏Ri≠Ro,Ri和Ro之间存在一个不可显示区域205。不可显示区域205一般通过在显示外壳201内涂覆不透光涂料实现。为了在半径Ro的有限的外形区域上尽可能显示更多的内容,一般要求Ri尽可能的接近Ro,降低不可显示区域205的大小。如图5(a)-(b)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采用八边形的液晶显示屏312和八边形的背光板311,液晶显示屏312上端和下端布置显示针脚315,针脚315一端连接液晶显示屏312,另一端插入并焊接在显示主板310上,实现信号在显示主板310和液晶显示屏312之间的传输。优选的,Ri=47mm、Ro=58mm,因此显示比=Ri/Ro=0.81。

图6所示为继电器单元60接线图。本实例中温控器10可以作为空调的控制器,继电器单元60具有7个接线口,分别连接动力电缆的火线和零线(1-2)、风机的高中低三档接线(3-5)、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接线(6-7)。此外温控器10还可以利用其中的6个接线口或5个线接口,对空气的风机进行控制。也可以只利用其中的3个或者4个接线口,例如1-2-6、1-2-6-7等,分别连接零线火线和阀门,对地暖系统进行控制。

现有的温控器系统对空调控制时,用户的目标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和风机速度之间一般具有自动的对应关系,对应的,常规温控器一般设置有“自动”档,例如温差≥3℃时,风机转速为“高”档,此时对室内进行快速、大风量调节温度;1℃<温差≤2℃时,风机转速为“中”档;温差≤1℃时,风机转速设为“低”档,以降低风机噪音,如图7所示。这种对应关系一般都是固定的,不能根据用户的生活需求进行调整。图7所示的风速和温差的对应关系可以表达成如图8所示定量化对应关系,图中dT是设定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V是风机转速或风机单位时间提供的风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温控器10结构简单,只有一个调节旋钮单元30和一个按钮单元20,旋钮具有选择功能、按钮具有确认功能。常规方法中,利用此两项选择功能和确认功能,配合复杂的操作程序,也是可以完成对室内温度设定和风量调整的功能,但是其操作将会非常的繁琐。本发明提出了一个操作简单、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设定和风量自动调整的功能,即仅仅利用旋钮单元30的对温度的调节实现上述功能。其主要的控制原理为:利用旋钮单元30调节用户的目标温度,将用户临时调整温度与用户长期使用的舒适化目标温度进行对比,从而判别用户的温度调节目的是调节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还是用户希望通过调节目标温度来调整风机转速大小而调整风量。这里所述的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是指系统跟踪记录用户的目标温度记录,得到的用户舒适的温度值,室内环境在此温度值或者此温度值附近具有长时间的停留。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一般由用户初始化设置,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缓慢调整进化,目标温度值的变化和更新缓慢。例如一般常规的暖通舒适温度为22℃,当室内温度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用户会启动温控器对温度进行调节;当达到该温度时,用户将由温控器控制室内温度维持在该温度值。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可以通过对室内温度记录进行简单计算得到,例如计算温度的变化速度的绝对值|dT/dt|,这里T为温度、t为时间,当|dT/dt|小于某设定值时,对当前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平均即可得到,例如规定30分钟内温度变化小于1℃的当前环境实际温度进行平均即可得到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

一般而言,用户对于室内的温度需求是基本稳定的,即上文所述的稳定的舒适化温度。假设用户自身设定的目标温度为To,在温控器10初始投入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温控器10内的控制程序为温控器10设置用户的目标温度To,也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通讯方式连接其他终端如手机、PAD、电脑等,设置温控器10的初始值To,例如设置To=22℃。此外,To还可以设置成日期、昼夜、天气等因素的函数,例如冬季和夏季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用户工作日和假日设置不同的温度等等;优选的,根据温度设定精细程度的不同,在任何一个时刻用户都可以设定一个To值。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用户根据自身的感受会对温控器10的目标温度To进行调整,从而修改温控器的目标温度值To,随着用户调整次数的增加和温控器10运行时间的增长,To将逐渐趋向稳定,形成用户适用的To值,该值是温控器10的控制目标温度,也是上述所谓稳定的舒适化目标温度。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如图9所示。如图所示,一个全新的温控器10投入使用,或者一个温控器10从出厂设置状态开始投入使用,首先对温控器10进行相应的初始化设置,主要是设定温控器10的系统时间,根据用户定义温度的精细程度,确定好当前时间,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星期几。如果用户以日为周期设定目标温度,则最低可以设定好小时和分钟;如果以周为周期设定目标温度,则最低可以设定好日、小时、分钟和星期几,以此类推。然后,用户定义初始化的目标温度To。温控器10系统即可投入使用。在运行过程中,用户可能利用旋钮单元30手动调整目标温度To,这时,用户手动调整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希望降低目标温度To,另外一个则可能是希望改变目标温度To来调整风机转速大小。如果是前者,用户的手动调整结果将会反映进入目标温度To,更新目标温度To值,即更新舒适化目标温度。To更新的速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进行选择,可以立即生效,此次的调整立刻变成下一次此时刻的目标温度,也可以与原有的目标温度加权平均作为下一次的目标温度,也可以拟合过去此时刻的若干次目标温度值作为下一次的目标温度。如上所述,那么此次温度的调整则为温度的“稳态调整”。如果用户的目标是改变风机转速大小,则此次温度调整是临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改变风量大小,则记录此次环境温度与目标温度的温差dT和风量V的对应关系;与上述温度调整类似,风量调整的更新速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进行选择,可以下一时刻立即生效,也可以多次拟合形成缓慢的过渡。如上所述,那么此次温度的调整则为温度的“临时调整”。

在上述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判别每一次的用户手动的温度调整是所述的“稳态调整”还是“临时调整”。稳态调整与临时调整的区别在于用户手动调整后室内温度长期停留的温度值:如果长期停留的温度值保持在调整后的温度,则此次调整为稳态调整;如果此次调整后,当温度达到或者接近目标温度时,用户再次手动调整恢复原目标温度,则此次调整为临时性调整。设某一时刻目标温度为To,用户对温控器10进行了手动调整,将目标温度调整为To’,温控器将按照To’为目标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如果室内环境温度稳定后维持在To’,则说明此次调整的属于稳态调整,系统将根据温度更新速度更新To,新的To区间位于[To,To’]。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在趋向To’或To过程中,亦或达到或接近To’或To时,用户再次手动调整,将目标温度从To’恢复为To,则此次更新为临时调整,目标温度保持为原始值To,则说明此次调整的属于临时调整,系统记录此次风量变化,更新温差与风量的对应关系。

设定空调启动时室内温度为Ts,Ts>To为制冷工况,反之为制热工况。设定dT为室内温度和目标温度之间温差的绝对值,即dT=|Ts-To|,由dT根据图10所示的对应关系确定空调风机转速大小,即此时对应为dTn→Vn。此时,如果用户手动调整将调整旋钮单元30对目标温度进行调节,设定此时目标温度为T’o,从而改变dT大小,进而改变空调风机转速大小,此次的温度与风速的对应关系变化为dTn→Vn-1或者dTn→Vn+1。当环境温度达到或接近T’o时,如果用户保持目标温度为T’o,则说明用户此次调整的目标在于修订目标温度To,系统将记录此次T’o,根据系统权重的不同,确定下一次此类目标温度的修订幅度,取目标温度为aT’o+bTo,这里a、b为权重系数,限定a+b=1,a、b取值为[0,1]。此外还可以考虑过去以往的目标温度值进行拟合和平均。如果当环境温度达到或接近T’o时,从新调整目标温度T’o为To,则说明用户此次调整的目标在于修订风机速度,系统将记录新的对应关系为dTn→Vn-1或者dTn→Vn+1,根据系统权重的不同,确定下一次此温差dT下风量的修订幅度,取风量为aVn+bVn-1或者aVn+bVn+1,这里a、b为权重系数,限定a+b=1,a、b取值为[0,1]。此外还可以考虑过去以往的此温差下风量值进行拟合和平均。根据上述方法和流程,在运行时间积累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对温度、风量的自动调整。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及构思,进一步如更换显示屏幕类型、采用高精度光学编码器等,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