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8597发布日期:2019-07-19 22:49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汽车都具备了远程诊断功能,即在车辆上设置车载通信模块,通过车载通信模块将车载控制模块的故障诊断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器中,用户可通过终端设置查阅云端服务器中存储的故障诊断信息,如此可帮助用户了解车辆情况。

为保证故障诊断信息的正确传输,在车辆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云端服务器接收到的故障诊断信息作准确性判断。现有技术中只针对车载通信模块进行了功能性测试,即利用虚拟模块模拟车载控制模块,虚拟模块与车载通信模块连接,通过检测车载通信模块发出的故障诊断信息与虚拟模块发出的故障诊断信息对比判断车载通信模块是否正常工作。但当车载通信模块应用到实际环境中时,与车载通信模块连接的车载控制模块众多,线路连接复杂,车载通信模块与云端服务器的通信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上述测试方式无法反应出车载通信模块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正常工作,因此亟需一种装置用于测试车载通信模块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工作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尚无一种用于测试车载通信模块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工作情况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包括:

连接组件,包括本地输入端和本地输出端,所述本地输入端与汽车诊断接口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从所述汽车诊断接口接收车辆的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并经所述本地输出端输出;

计算机,配置有本地通讯接口,所述本地通讯接口与所述本地输出端连接;所述计算机通过所述本地通讯接口获取所述车辆的本地故障诊断信息;

所述计算机,还配置有远程通讯接口,所述远程通讯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中存储的由车载通信模块发送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若所述远程故障诊断信息与所述本地故障诊断信息一致,则显示所述车载通信模块通讯正常。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

所述连接组件为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所述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配置有CAN通道和USB通道。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还包括收纳台:

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计算机均设置于所述收纳台上。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所述收纳台包括:

水平设置的安装板,所述计算机和所述连接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垂直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安装板。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

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条凸筋,多条所述凸筋平行分布;

所述计算机设置于所述凸筋上。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

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成型有第一卡接块和第二卡接块;

所述连接组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块和所述第二卡接块之间。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还包括:

四个滚轮,四个所述滚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第三支撑杆的第二端和第四支撑杆的第二端。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中:

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杆均为可伸缩杆。

可选地,上述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还包括:

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用于为所述计算机供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和计算机,其中连接组件实现了计算机与汽车内部控制模块的通讯,计算机通过连接组件获取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并将本地故障诊断信息与车载通信模块在工作中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进行比较,若相同,则显示车载通信模块通讯正常。由于上述云端服务器接收到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是车载通信模块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发送的,因而通过上述方案的测试能够确切的反应出车载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保车载通信模块的在出厂时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组件1和计算机2,所述连接组件1包括本地输入端和本地输出端,所述连接组件1的本地输入端与汽车诊断端口连接;所述连接组件1从所述汽车诊断接口接收车辆的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并经所述本地输出端输出。所述汽车诊断接口即OBD接口,所述连接组件1的本地输入端与所述OBD接口适配,本地输出端可为USB接口。所述计算机2则配置有本地通讯接口,所述本地通讯接口与连接组件1的本地输出端连接。所述计算机2通过所述本地通讯接口获取所述车辆的本地故障诊断信息。所述计算机2还配置有远程通讯接口,所述远程通讯接口可为网络接口、WIFI接口,所述远程通讯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存储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若所述远程故障诊断信息与本地故障诊断信息一致,则显示所述车载通信模块通讯正常。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载通信模块的测试装置,其中连接组件1实现了计算机2与汽车内部控制模块的通讯,计算机2通过连接组件1获取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并将本地故障诊断信息与车载通信模块在工作中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进行比较,若相同,则显示车载通信模块通讯正常。由于上述云端服务器接收到的远程故障诊断信息是车载通信模块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发送的,因而通过上述方案的测试能够确切的反应出车载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保车载通信模块的在出厂时的正常工作。

上述方案中,所述汽车内部的控制模块是指汽车内部的用于控制汽车某一部件的控制器,例如发动机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变速箱控制器等,又被称为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远程通讯接口具体为网络接口、WIFI接口,所述计算机2通过远程通讯接口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所述连接组件1为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用于实现不同协议之间的转换,具体例如型号为neovi fire2的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该型号具备8个CAN/CANFD通道,4个LIN通道以及1个USB通道等,通过该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可实现计算机2与各ECU之间的通讯。所述计算机接收到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和远程故障诊断信息后,将本地故障诊断信息和所述远程故障诊断信息逐条进行对比,若所述远程故障诊断信息的文本内容与本地故障诊断信息的文本内容均相同,则显示所述车载通信模块通讯正常,上述文本内容的对比过程采用常规的程序即可实现。

工作时,计算机2的本地通讯接口向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发送获取指令,所述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将所述获取指令更改为电子控制单元可识别的基于CAN协议的转换指令输出,转换指令经CAN总线向各电子控制单元发送,各电子控制单元在接收到转换指令后,响应所述转换指令后向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发送与转换指令对应的本地故障诊断信息,本地故障诊断信息经车载网络多协议接口工具转换后被计算机2接收并识别。

另外,为便于测试,上述方案还包括收纳台,用于归置所述连接组件1和所述计算机2。具体的,所述连接组件1和所述计算机2均设置于所述收纳台上,所述收纳台具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3和竖直设置的支撑组件4,所述计算机2和所述连接组件1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3上,所述支撑组件4与所述安装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条凸筋31,多条所述凸筋31平行分布,且计算机2设置于所述凸筋31上,以增大安装板3与计算机2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计算机2掉落。所述安装板3的下表面上成型有第一卡接块32和第二卡接块,所述连接组件1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块32和所述第二卡接块之间。采用卡接的防止方便连接组件1的设置,将所述连接组件1设置于安装板3的下表面上能增大安装板3上表面的使用面积。

在所述支撑组件4上还设置有蓄电池5,所述蓄电池5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4上,用于为计算机2供电,以保证计算机2的长时间使用。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杆41、第二支撑杆42、第三支撑杆43和第四支撑杆44,所述第一支撑杆41的第一端、第二支撑杆42的第一端、第三支撑杆43的第一端和第四支撑杆44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四根支撑杆的设置有助于安装板3的稳固。另外,上述方案还包括四个滚轮45,四个所述滚轮4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41的第二端、第二支撑杆42的第二端、第三支撑杆43的第二端和第四支撑杆44的第二端上。滚轮45的设置便于整个收纳台的搬运。所述第一支撑杆41、第二支撑杆42、第三支撑杆43和第四支撑杆44均为可伸缩杆,采用可伸缩杆能调整安装板3的高度,以适应用户的身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