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及感应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62539发布日期:2022-05-18 00:0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及感应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感应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及感应门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感应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商场、车站、酒店等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3.在使用感应门时,用户可以触发感应门的控制器控制感应门处于锁门模式、自动模式或长开模式等。然而,传统的按键式控制器或触摸控制器,都需要用户的手去按压或者触摸才能实现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户的使用不便,并且当多个用户使用后,很容易造成接触式的细菌、病毒的传播。
4.目前,有一种新型的无接触式控制器,其中设置有红外感应器,当用户遮挡无接触式控制器中的红外感应器的感应区时,红外感应器便向控制器输出触发信号,从而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用户的控制指令进行无接触式采集。然而这种无接触式控制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就是当红外感应器感应到环境中的干扰红外光时,很容易会被误触发而发出错误的信号给控制器,无接触式控制器因此存在被误触发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及感应门系统,旨在解决采样红外感应器的无接触式控制器容易被误触发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红外遮挡检测电路,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包括:
7.主控系统,用于发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
8.红外发射电路,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时,向待检测区域发射检测红外光;
9.红外接收电路,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时,获取经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并将所述经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转换为遮挡光电流信号;还用于获取干扰红外光,并将所述干扰红外光转换为干扰光电流信号;
10.遮挡识别电路,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在接收到所述遮挡光电流信号时,输出遮挡信号;在接收到所述干扰光电流信号时,输出干扰信号。
11.可选地,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还包括转换电路;所述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输出端为所述红外遮挡电路的输出端;
12.所述转换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时,对所述遮挡信号进行放大,以使所述遮挡信号的识别度更高。
13.可选地,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晶体管和二极管;
14.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还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还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容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阴极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转换电路的输出端。
15.可选地,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还包括传输隔离电路;所述传输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16.可选地,所述传输隔离电路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传输隔离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端为所述传输隔离电路的输出端。
17.可选地,所述遮挡识别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连接节点为所述遮挡识别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系统,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遮挡识别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
18.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感应门系统,包括门和红外遮挡检测电路,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被配置为如上所述的红外遮挡检测电路;所述门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所述主控系统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19.所述主控系统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
20.可选地,所述主控系统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具体包括:
21.所述主控系统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接收到预设次数的遮挡信号时,按照预设规则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其中,所述门的状态包括锁门状态、常开状态和人体感应控制状态。
22.可选地,述感应门系统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
23.所述人体感应模块,用于在所述门处于人体感应控制状态时,检测待检测区域的人体信号,并在检测到人体信号时,输出人体触发信号至所述主控系统;
24.所述主控系统,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人体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间。
25.可选地,所述主控系统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具体还包括:
26.所述主控系统,获取遮挡信号的持续时间;
27.在检测到所述持续时间超过第三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门开启至最大开度。
28.本发明通过主控系统发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以使红外发射电路根据第一检测信号向待检测区域发射检测红外光;红外接收电路在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时,将获取到的被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转换为遮挡光电流信号,将接收到的干扰红外光转换为干扰光电流信号;从而遮挡识别电路接收到遮挡光电流信号时,便可以识别出是用户对待检测区域进行了遮挡,因此发出代表用户指令的遮挡信号;在接收到干扰光电流信号时,便可以识别出红外接收电路是被环境中的干扰光误触发,由此输出干扰信号。从而,当无接触式控制器接收到干扰信号时便可将此信号忽略,只有收到遮挡信号时才识别为用户的控制指令。从而提高了无接触式控制器的识别精度和控制准确性。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发明红外遮挡检测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红外遮挡检测电路一实施例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红外遮挡检测电路一实施例的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34.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35.附图标号说明:
36.37.具体实施方式
3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1.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2.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该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包括:
43.主控系统10,用于发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
44.红外发射电路20,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时,向待检测区域发射检测红外光;
45.红外接收电路30,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时,获取经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并将所述经所述待检测区域的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转换为遮挡光电流信号;还用于获取干扰红外光,并将所述干扰红外光转换为干扰光电流信号;
46.遮挡识别电路40,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电路3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在接收到所述遮挡光电流信号时,输出遮挡信号;在接收到所述干扰光电流信号时,输出干扰信号。
47.上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可以设置在各种通过红外感应器无接触地接收用户指令以实现无接触式控制的电子设备中,例如,无接触式控制器。
48.在需要实现无接触式控制时,主控系统10发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其中,第一检测信号用于触发红外发射电路20向待检测区域发射检测红外光,此时待检测区域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用户需要发出指令而遮挡待检测区的检测红外光,第二种是用户不需要发出指令,待检测区的检测红外光没有被遮挡;第三种是待检测区出现了干扰红外光。
49.第二检测信号触发红外接收电路30开始工作,对应的,红外接收电路30的工作状态也分为三种情况:当接收到经过待检测区域的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时,将其转换为遮挡光电流信号;当接收到待检测区域未被遮挡的检测红外光时不动作,即不输出任何电流信号;当接收到待检测区的干扰红外光时,将其转换为干扰光电流信号。
50.第二检测信号还触发遮挡识别电路40开始工作,遮挡识别电路40将只会接收到遮挡光电流信号和干扰光电流信号,并对这两种光电流信号进行识别。需要说明的是,红外接收电路30输出的遮挡光电流信号和干扰光电流信号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种信号电流非常微弱,若直接输出,现有的主控芯片的分辨率仍然无法区分出是哪一种电流信号,因此需要设置遮挡识别电路40。
51.具体的,第一检测信号可以是方波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可以是高电平信号。由此红外发射电路20发射的检测红外光为断续的红外光,当其被遮挡后,红外接收电路30根据检测红外光输出的遮挡光电流信号也为断续的电流信号;而红外接收电路30接收到干扰光信号时,输出的干扰光电流信号是连续的电流信号。
52.当遮挡识别电路40接收到断续的电流信号时,便对该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其输出的遮挡信号为方波信号,由此便可以识别出是用户对待检测区域进行了遮挡,是用户发出了遮挡指令;当遮挡识别电路40接收到连续地电流信号时,也对该信号进行放大,但是其输出的不再是方波信号,由此便可以识别出红外接收电路30是被环境中的干扰光误触发。
53.上述主控系统10可以包括无接触式控制器的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可以连接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出端,直接获取到遮挡信号和干扰信号,并根据遮挡信号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例如,为感应门的无接触式控制器的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门的不同状态。
54.本方案通过主控系统10发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以使红外发射电路20根据第一检测信号向待检测区域发射检测红外光;红外接收电路20在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时,将获取到的被遮挡物遮挡后的检测红外光转换为遮挡光电流信号,将接收到的干扰红外光转换为干扰光电流信号;从而遮挡识别电路40接收到遮挡光电流信号时,便可以识别
出是用户对待检测区域进行了遮挡,因此发出代表用户指令的遮挡信号;在接收到干扰光电流信号时,便可以识别出红外接收电路是被环境中的干扰光误触发,由此输出干扰信号。从而,当无接触式控制器接收到干扰信号时便可将此信号忽略,只有收到遮挡信号时才识别为用户的控制指令。从而可以避免无接触式控制器被误触发,提高了无接触式控制器的识别精度和控制准确性。
55.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还包括转换电路50;所述转换电路50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输出端为所述红外遮挡电路40的输出端;
56.所述转换电路5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时,对所述遮挡信号进行放大,以使所述遮挡信号的识别度更高。
57.需要说明的是,若选用的主控芯片不具备ad(模数转换)功能,遮挡光电流信号和干扰光电流信号经过遮挡识别电路40一级放大后,仍然可能存在辨识度不够的情况。为了增大该方案实现时主控芯片的可选范围,并降低成本性,本实施例中,对所述遮挡信号进行二次放大,使其波形的辨识度更高,从而即便主控芯片不带ad功能,io口接收到该信号也可以很准确地进行辨识。
58.所述转换电路50还可以用于对遮挡信号的波形进行转换,目的是为了使其输出的波形与第一检测电路的方波波形相匹配,从而主控芯片在对其进行识别时可以与第一检测电路进行比对,进而提高识别的准确度,降低软件编程的难度,进而提高识别对遮挡信号识别地准确度。
59.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述红外发射电路20包括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7、第四晶体管q1和红外发射管d1;所述第七电阻r8的第一端为所述红外发射电路20的输入端,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红外发射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红外发射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源vcc。
60.本实施例中,红外感应器可以是红外对管,对环境光线有很强的适应性,它有一对红外线发射和接收管,发射管发射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当探测方向遇到障碍物(反射面)时,红外线反射回接收管。红外发射管d1即为红外对管的发射管,工作在低压范围内,能耗低。
61.所述红外接收电路30包括红外接收管d2和第六电阻r5;所述红外接收管d2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六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5的第二端为所述红外接收电路30的输出端。
62.红外接收管d2即为红外对管的接收管,其不受可见光的干扰,一般只对红外线有反应,感光面积大,灵敏度高。
63.进一步地,参见图3,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还包括线性稳压电路,线性稳压电路可以具体包括线性稳压芯片u2、第九电阻r9以及多个电容,如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和第九电容c9,输入端连接输入电压vin,输出电源vcc,可以为主控、供电
64.线性稳压电路可以起到电源隔离的作用,并且保证电源vcc的电压稳定,还可以滤除掉电源vcc的纹波信号,使得红外遮挡检测电路的供电电压稳定,整个电路的可靠性增强。
65.主控系统10包括主控芯片u1,其中u1包括发送端口、接收端口、io端口、out端口、
pir端口等。其中,发送端口与红外发射电路20连接,用于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口用于接收遮挡信号,可以与转换电路50的输出端或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io端口与红外接收电路30、遮挡识别电路40、转换电路50连接,用于输出第二检测信号;out端口用于输出用于控制待控设备的驱动信号,例如根据遮挡信号输出的控制门状态的驱动信号;pir端口可以与人体感应传感器连接,接收人体感应传感器采集的信号。
66.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2,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包括第二晶体管q3、第三晶体管q2、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四电阻r3和第五电阻r6;所述第二晶体管q3的基极和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连接节点为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系统10,所述第二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6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晶体管q2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晶体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3的基极连接。
67.所述第四电阻r3的第二端也与主控系统10的io端口连接,第四电阻r3的第二端还与红外接收管d2连接。
68.所述转换电路50包括第一电阻r4、第二电阻r1、第三电阻r2、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一晶体管q4和二极管d100;
69.所述第一晶体管q4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100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00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00的阳极还与所述第二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q4的基极还与所述第三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主控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4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2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转换电路50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00阴极与第二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的连接点为所述转换电路50的输出端。
70.参考图4,第一检测信号还可以是在第四预设时间段内为方波,第五预设时间段内为低电平,如此反复;对应的第二检测信号在第四预设时间段内为高电平,第五预设时间段内为低电平,也就是,主控系统10通过发射端口发射方波,同时io端口供电,在发射端口停止发方波的同时io口停止给接收端口供电。这样,既可以使干扰光被有效地检测出,也可以做到整个系统的低功耗。第四预设时间段和第五预设时间段可以结合实际电路设置。
71.具体的,当待检测区域出现第一种情况:用户遮挡待检测区,发射端口发射高电平时,红外接收管d2导通,发射端口发射低电平时遮挡接收头,红外接收管d2是不导通的,所以发射端口发射方波可以有效地判断是否为用户遮挡。有遮挡时,有电流流过第六电阻r5,第二晶体管q3导通,第五电阻r6上有电流流过产生压降,导致第三晶体管q2导通,流过第六电阻r5的电流直接通过第三晶体管q2导通短路到地,导致第二晶体管q3断开,接下来第三晶体管q2断开,这个时候发射端口是低电平,红外接收管d2不导通保持原有的状态,当发射端口发射高电平时,有遮挡,又重复循环上面动作。通过将q3的基级电压统过q3和q4的两个三级管两级放大,在接收端口出现的放大的波形;第四电容c4、第一电容c2和第五电容c5的
作用主要是为了存点,以使下一次信号到来时,第二晶体管q3、第一晶体管q4和第三晶体管q2能够快速导通q3。二级管d100是为了当io端口输出高电平时接收端口也是高电平,且第二电容c3的电量不能往回流,只能通过第一电阻r4电阻消耗;第五预设时间段内第二电容c3可以完成放电。
72.当待检测区域出现第二种情况:用户没有发出指令,即不遮挡待检测区的情况下:红外接收管d2不导通,遮挡识别电路40保持原有的状态,第二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为高电平;此时第一晶体管q4导通,第二电容c3放电,接收端口为低电平。
73.当待检测区域出现第三种情况:待检测区出现了干扰红外光时,红外接收管d2持续导通,第二晶体管q3导通,集电极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4断开,第二电容c3充电;r6上有电流流过产生压降,第三晶体管q2导通,第二晶体管q3断开,第二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为高电平,此时第一晶体管q4导通,第二电容c3放电;接收端口为低电平。
74.综上所述,基于上述硬件结构,可以通过。通过将第二晶体管q3的基级电压统过第二晶体管q3和第一晶体管q4的两级放大,在接收端口出现的放大的波形;从而增强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可辨识性,并且有效地识别出是被遮挡还是干扰光的影响,使得连接该电路的控制器不会被误触发,控制更精准,大大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
75.进一步地,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还包括传输隔离电路60;所述传输隔离电路60的输入端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转换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传输隔离电路60起到将遮挡识别电路40和所述转换电路50进行隔离的作用,防止两个电路的信号相互干扰,由此使得转换电路50输出的遮挡信号更准确。
76.进一步地,所述传输隔离电路60包括第三电容c1,所述第三电容c1的第一端为所述传输隔离电路60的输入端,第二端为所述传输隔离电路60的输出端。第三电容c1可以将第二晶体管q3和第三晶体管q2隔开,两个晶体管之间的杂波不会被放大,从而遮挡信号的波形更准确,也更容易被主控芯片识别出。
77.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门系统,在一实施例中,该感应门系统包括门和红外遮挡检测电路,所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红外遮挡检测电路10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门与所述主控系统连接,所述主控系统10与所述遮挡识别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系统10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感应门系统采用了上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的技术方案,因此该感应门系统具有上述红外遮挡检测电路所有的有益效果。
78.进一步地,述主控系统10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具体包括:
79.所述主控系统10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接收到预设次数的遮挡信号时,按照预设规则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其中,所述门的状态包括锁门状态、常开状态和人体感应控制状态。
80.第一预设时间可以根据电路识别遮挡的灵敏度进行设定,所述预设次数为正整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预设规则可以是交替切换。
81.可以是,用户在一秒钟之内完成了一次遮挡,则主控系统10接收到一次遮挡信号,此时可以切换门的一个状态。若遮挡持续一秒钟仍未结束,则该次遮挡不被识别为一次遮挡信号。
82.若门的默认状态为锁门,则收到一次遮挡信号,切换为常开状态,再接收到一次遮
挡信号,切换为人体感应控制状态,再接收到一次遮挡,再次切换为锁门状态。
83.还可以,在在一秒钟之内,接收到一次遮挡信号,切换为锁门状态;接收到两次遮挡信号,切换为常开状态;接收到三次遮挡信号,切换为人体感应控制状态。
84.进一步地,所述感应门系统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主控系统10连接;
85.所述人体感应模块,用于在所述门处于人体感应控制状态时,检测待检测区域的人体信号,并在检测到人体信号时,输出人体触发信号至所述主控系统;
86.所述主控系统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人体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间。
87.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可以根据感应门系统设置的场所的人流量进行设置,如果人流量大,则可以设置的稍长一些。假设第二预设时间为20s,那么在第一次接收到人体触发信号时,控制门开启20s,若20s之内没有再接收到人体触发信号,那么门关闭,若20s之内再次接收到人体触发信号,那么控制门再次开启20s。
88.进一步地,所述主控系统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遮挡信号控制所述门的状态,具体还包括:
89.所述主控系统10,获取遮挡信号的持续时间;
90.在检测到所述持续时间超过第三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门开启至最大开度。
91.第三预设时间也需要结合实际控制场合进行设置,根据遮挡持续的时间与第三预设时间之间的差值,控制门的开度。假设第三预设时间为2s,那么一次遮挡的时间超过2s时,随着遮挡的持续,门逐渐开启,持续时间越长,门的开度越大,直至最大开度。
92.从而,通过红外遮挡检测电路采样代表用户指令的遮挡信号,完成了对感应门的控制,实现了对感应门系统的无接触式控制,以及门的各种状态的切换,安全、可靠、精度高,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9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4.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95.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