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46532发布日期:2022-05-17 13:32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楼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楼宇在进出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出示健康码、测体温等措施将防控疫情落实到地,但是对于进入到楼宇中的人员,人流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实现控制进入楼宇中人流密度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
4.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包括楼宇本体,所述楼宇本体的进出口设置有道闸和人脸识别器,当人脸识别器检测到人的面部特征时,输出识别信号,所述楼宇本体的进出口设置有识别架,所述识别架设有存卡箱,所述识别架上设有用于识别磁卡的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包括检测组件、比较组件和报警组件;
5.检测组件,用于识别安装在磁卡上的标签并记录,用于输出检测信号;
6.比较组件,电连接于检测组件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当比较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将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若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不小于预设数值时,输出控制信号;
7.报警组件,电连接于比较组件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当报警组件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输出报警信号。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员进出楼宇时,采用刷卡进出的方式,存卡箱内放置磁卡,人员进入到楼宇中时,利用磁卡刷卡进入,并将磁卡随身携带,利用检测组件识别磁卡上的标签,并将磁卡的数量记录,输出检测信号,当比较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将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不小于预设数值时,则输出报警信号,报警组件输出报警信号,提醒人员楼宇中的人流密度较大,暂时无法进入,当人员从楼宇中刷卡出来时,将磁卡放置在存卡箱内,需要进入的人员刷卡才可进入,以实现控制楼宇中人流密度的目的。
9.可选的,所述报警组件包括蜂鸣器,所述蜂鸣器安装在识别架上,当蜂鸣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通电并发出声响。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报警组件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蜂鸣器通电并发出报警声,以提醒人员暂时无法进入到楼宇中。
11.可选的,所述报警组件还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安装在识别架上,当发光二极管接收到控制信号时通电并点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警组件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发光二极管通电并点亮,以提醒人员暂时无法进入到楼宇中。
13.可选的,所述识别架开设有凹槽,所述存卡箱位于凹槽内,所述存卡箱与凹槽的槽
底滑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存放磁卡时,滑动存卡箱,便于将存卡箱滑出,当不需要使用存卡箱时,将存卡箱滑进凹槽内,以降低存卡箱掉落的可能。
15.可选的,所述凹槽内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存卡箱的底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在滑动存卡箱时,限位块和限位槽的设置能够将存卡箱限位,提高存卡箱滑动时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识别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于人脸识别器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识别信号,当驱动组件接收到识别信号时,输出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存卡箱滑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组件接收到识别信号时,控制存卡箱滑动,以降低人员手动滑动存卡箱的可能,从而提高取放磁卡时的便捷性。
19.可选的,所述存卡箱内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沿水平方向排布。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板的设置能够便于将磁卡存放,降低磁卡倾倒平放的可能,从而提高人员拿取时的便捷性。
21.可选的,所述分隔板的高度低于磁卡的高度。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拿取磁卡时,分隔板的高度小于磁卡的高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拿取磁卡时的便捷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人员进出楼宇时,采用刷卡进出的方式,存卡箱内放置磁卡,人员进入到楼宇中时,利用磁卡刷卡进入,并将磁卡随身携带,利用检测组件识别磁卡上的标签,并将磁卡的数量记录,输出检测信号,当比较组件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将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不小于预设数值时,则输出报警信号,报警组件输出报警信号,提醒人员楼宇中的人流密度较大,暂时无法进入,当人员从楼宇中刷卡出来时,将磁卡放置在存卡箱内,需要进入的人员刷卡才可进入,以实现控制楼宇中人流密度的目的;
25.2.在需要存放磁卡时,滑动存卡箱,便于将存卡箱滑出,当不需要使用存卡箱时,将存卡箱滑进凹槽内,以降低存卡箱掉落的可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突显分隔板和存卡箱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突显人脸识别器和驱动组件的连接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突显检测组件、比较组件和报警组件的连接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楼宇本体;11、识别架;111、限位槽;12、道闸;13、人脸识别器;2、存卡箱;21、限位块;22、分隔板;3、识别装置;31、检测组件;311、阅读器;312、电子标签;32、比较组件;33、报警组件;34、驱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
34.参照图1,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包括楼宇本体1,楼宇本体1设有识别架11,识别架11位于楼宇本体1进出口的中间位置,识别架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道闸12,识别架11的顶端设置有人脸识别器13,通过人脸识别器13识别人的面部特征,识别成功后开启道闸12。由于人脸识别技术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过多描述。
35.参照图1和图2,识别架11设有存卡箱2,存卡箱2用于放置磁卡,识别架11上设有用于识别磁卡的识别装置3,通过识别装置3对磁卡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开启道闸12,便于人员通过。
36.参照图2,存卡箱2内设有多个分隔板22,多个分隔板22分别沿水平方向排布,且分隔板22沿存卡箱2的长度方向排布,每个分隔板2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分隔板22与存卡箱2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分隔板22能够将每个磁卡分隔开,便于人员取放。
37.参照图2,分隔板22的高度低于磁卡的高度,在拿取磁卡时,分隔板22高度低于磁卡高度,能够便于人员直接拿取磁卡的顶端便可将磁卡取出,进一步提高拿取磁卡时的便捷性。
38.参照图1和图2,识别架11开设有凹槽,凹槽的槽向水平设置,存卡箱2位于凹槽内,存卡箱2与凹槽的槽底滑动连接。当存卡箱2在不使用时,凹槽的设置能够便于将存卡箱2收纳,节省存卡箱2的占用空间;同时,将存卡箱2滑进凹槽内,以降低存卡箱2掉落的可能。
39.参照图1和图2,凹槽内开设有两条限位槽111,两条限位槽111的槽向与凹槽的槽向一致,存卡箱2的底端设有两个限位块21,限位块21与限位槽111一一对应,限位块21位于限位槽111内,人员在滑动存卡箱2时,限位块21和限位槽111的设置能够将存卡箱2限位,提高存卡箱2滑动时的稳定性。
40.参照图1和图3,识别装置3包括驱动组件34,驱动组件34电连接于人脸识别器13的信号输出端,当人脸识别器13识别到面部特征时,输出识别信号,驱动组件34用于接收识别信号,当驱动组件34接收到识别信号时,驱动存卡箱2滑动,以便于人能够从存卡箱2内将磁卡取出,以实现刷开进入的目的,通过人脸识别和刷卡的双重保障,以控制楼宇中的人流密度。
41.参照图1和图3,驱动组件34包括安装在识别架11内的丝杠,丝杠水平设置,丝杠与识别架11转动连接,且丝杠与存储箱螺纹连接,丝杠的端部同轴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底座与识别架11固定连接,电机电连接于人脸识别器13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识别信号,当接收到识别信号时,电机启动,通过电机启动控制丝杠转动,以实现驱动存卡箱2滑动的目的。
42.参照图4,识别装置3包括检测组件31、比较组件32和报警组件33,其中,
43.检测组件31,为rfid检测,包括阅读器311和电子标签312,电子标签312设置在磁卡上,每个磁卡上均设置一个电子标签312,通过阅读器311识别安装在磁卡上的标签,并将识别到的磁卡的数量记录,用于输出检测信号;
44.比较组件32,包括比较器,电连接于阅读器311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当比较器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将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若检测信号
对应的电压值不小于预设数值时,输出控制信号;
45.报警组件33,电连接于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当报警组件33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输出报警信号。
46.报警信号输出以提醒需要进入到楼宇中的人员楼宇内人员密度较大,暂时无法进入,需要等待,当人员从楼宇中刷卡出来时,将磁卡放置在存卡箱2内,需要进入的人员刷卡才可进入,以实现控制楼宇中人流密度的目的。
47.报警组件33包括蜂鸣器,蜂鸣器安装在识别架11上,当蜂鸣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通电并发出声响,以提醒楼宇中人流密度较大,暂时无法进入。
48.报警组件33还包括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安装在识别架11上,当发光二极管接收到控制信号时通电并点亮,以提醒楼宇中人流密度较大,暂时无法进入。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楼宇人流密度控制系统的实施原理为:人员在进出楼宇时,通过拿取存卡箱2内的磁卡,刷卡进入,利用检测组件31识别磁卡的标签,并进行存储后输出检测信号,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比较组件32,比较组件32将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值,则输出控制信号,比较组件32接收到控制信号后,输出报警信号,以提醒人员暂时无法进入楼宇中,实现控制楼宇中人流密度的目的。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