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导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81818阅读:13306来源:国知局
阳光导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阳光导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阳光导入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有许多建筑的房间分为南北两侧,中间为过道,朝北的房间终年不见阳光。
[0003]北京、香港等大城市中,有许多塔楼,偏北向的房子日照时间非常短;
[0004]还有一些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也需要阳光。
[0005]如果能将阳光导入到上述那些需要阳光的地方,将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
[0006]同时,导入的阳光还可以辅助室内照明,相机场、火车站、学校等公共场所,白天通常也要开启照明设施,如果利用导入的阳光进行照明,会极大地节约能源。
[0007]日光浴可以增进人的健康,将阳光导入到室内,在室内进行日光浴,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0008]综上所述,阳光导入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很大的市场。
[0009]因此,传统阳光导入的方法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紫外线全部滤除,缺少杀菌功能,本发明保留阳光中适量的紫外线,并且可以测量和调节紫外线的强度;其二是阳光强度不可调节,本发明可以对阳光强度进行调解,更适于在家中进行日光浴。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光导入系统,可以远程控制调节紫外线的强度,可以调节太阳光的强度。
[0011]本发明提供一种阳光导入系统,包括:
[0012]—采光机;
[0013]一室内阳光投射装置,其通过传导光纤与采光机连接;
[0014]一通信和控制模块,其与室内阳光投射装置连接;
[0015]其中通信和控制模块包括:
[0016]一串口 W1-Fi 模块;
[0017]一第二微控制器,其与串口 W1-Fi模块连接;
[0018]一测量和控制模块,其与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0019]其中测量和控制模块包括一紫外线测量控制模块和一阳光强度测量控制模块,其分别与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0020]其中采光机包括:
[0021]一 GPS 模块;
[0022]一第一微控制器,其与GPS模块连接;
[0023]一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其与第一微控制器连接;
[0024]一阳光采集装置,其与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连接。
[0025]本发明提供的阳光导入系统,可以对阳光强度进行调解,更适于在家中进行日光浴,可以对紫外线进行测量和调节。
【附图说明】
[0026]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27]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阳光导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采光机的构成示意图;
[0029]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通信和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阳光导入系统的控制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阳光导入系统,包括:
[0032]一采光机I,该采光机I包括:
[0033]一 GPS 模块 11;
[0034]一第一微控制器12,其一端与GPS模块11连接,另一端与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13连接;
[0035]一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13,其一端与第一微控制器12连接,另一端与阳光采集装置14连接;
[0036]一阳光采集装置14,其一端与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13,另一端与传导光纤连接;
[0037]采光机I对阳光进行采集和压缩。采光机I的方向根据太阳的对地角度进行自适应调节。调整的依据是根据GPS模块11提供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给微控制器12,微控制器12根据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来计算太阳的对地角度从而控制采光机的调节装置13,实现采光机的方向自适应调整,确保太阳光的最大接收。
[0038]传导光纤一端和米光机I连接,另一端与室内阳光投射装置3连接;
[0039]一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其一端与传导光纤连接,另一端与通信和控制模块3连接。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将太阳光投射到室内,投射方向可以受通信和控制模块3的指令控制。
[0040]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可以根据通信和控制模块3的指令调节阳光的强度和紫外线的强度。
[0041]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可以根据通信和控制模块3的指令调节阳光的投射方向。
[0042]一通信和控制模块3,其一端与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连接,另一端通过W1-Fi无线通信和外部控制终端通信。其中通信和控制模块3包括:
[0043]一串口 W1-Fi模块31 ;所述串口 W1-Fi模块31和家中的第一无线路由器4连接,通过因特网6,连接到远程服务器5,可以接收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控制终端的命令(参阅图
4)0
[0044]一第二微控制器32,其一端与串口 W1-Fi模块31连接,另一端与测量和控制模块连接33 ;所述的第二微控制器32接收串口 W1-Fi模块31传送过来的命令,再去控制测量和控制模块33,从而完成对阳光强度或紫外线强度的调节或测量。
[0045]一测量和控制模块33,其与第二微控制器32连接,其中测量和控制模块33包括一紫外线测量控制模块331和一阳光强度测量控制模块332,其分别与第二微控制器32连接。
[0046]紫外线的测量和调节方法是是采用紫外线强度传感器,紫外线强度传感器的输出送到第二微控制器32,第二微控制器32进行A/D转换,可以和预设值进行比较,高了则输出命令给测量和控制模块33,将紫外线调弱;如果比预设值低,则输出命令给测量和控制模块33,将紫外线调强;
[0047]阳光强度的测量和调节方法是采用光照强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的输出送到第二微控制器32,第二微控制器32进行A/D转换,可以和预设值进行比较,高了则输出命令给测量和控制模块33,将阳光调弱;如果比预设值低,则输出命令给测量和控制模块33,测量和控制模块33去控制室内阳光投射装置3,将阳光调强;
[0048]图4示出了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阳光导入系统的控制方法示意图,包括采光机1、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通信和控制模块3、第一无线路由器4、远程服务器5、因特网6、第二无线路由器7、3G/4G移动网络8和手机或平板控制终端9。
[0049]控制步骤如下:
[0050]第一步:手机/平板控制终端9上的应用软件的安装;
[0051]第二步:配置串口 W1-Fi模块31要连接的路由器一第一无线路由器4 ;
[0052]这一步是对通信和控制模块内部的串口 W1-Fi进行配置。
[0053]对通信和控制模块3内部的串口 W1-Fi模块31进行配置后,也即配置串口 W1-Fi模块31要连接哪个无线路由器和哪个远程服务器,配置完后,串口 W1-Fi模块31会自动连接第一无线路由器4,经因特网6和远程服务器5进行连接。
[0054]第三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9进行控制和查询。
[0055]手机/平板电脑9可以通过第二无线路由器7和因特网6连接到远程服务器5 ;手机/平板电脑9还可以通过3G/4G移动网络8和因特网6连接到远程服务器5。这样手机/平板电脑9就可以和通信和控制模块3内部的串口 W1-fi模块31进行通信,从而对阳光导入系统进行控制或查询。
[0056]用手机/平板进行控制:
[0057]串口 W1-Fi模块31自动经第一无线路由器4和远程服务器5进行联系,手机/平板电脑9运行APP软件后也会和远程服务器5进行联系。
[0058]手机/平板电脑9发送命令到远程服务器5,远程服务器5将命令转发给串口W1-Fi模块31,串口 W1-Fi模块31将收到的命令转发给第二微控制器32,第二微控制器32对命令进行解析和执行,去控制测量和控制模块33,测量和控制模块33控制室内阳光投射装置2,对阳光强度或紫外线强度进行调节或者查询。
[0059]手机/平板电脑9和所述的串口 W1-Fi模块31处于同一个局域网内时,手机可以在局域网内进行控制;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手机可以开启热点功能,热点名称、密码和前面配置的路由器名称、密码相同,这种情况下,串口 W1-Fi模块会和手机相连接,从而手机可以直接进行控制。
[0060]用手机/平板进行数据的查询和显示:
[0061]通信和控制模块3的串口 W1-Fi模块31会将紫外线的强度和光照强度,传给手机/平板电脑9,在手机/平板电脑9上显示出来,用户可以根据显示的值对紫外线强度和光照强度进行调节。手机/平板电脑9还可以显示用户进行日光浴的时间曲线。
[006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阳光导入系统,包括: 一米光机; 一室内阳光投射装置,其通过传导光纤与采光机连接; 一通信和控制模块,其与室内阳光投射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光导入系统,其中通信和控制模块包括: 一串口 W1-Fi模块; 一第二微控制器,其与串口 W1-Fi模块连接; 一测量和控制模块,其与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阳光导入系统,其中测量和控制模块包括一紫外线测量控制模块和一阳光强度测量控制模块,其分别与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光导入系统,其中采光机包括: 一 GPS模块; 一第一微控制器,其与GPS模块连接; 一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其与第一微控制器连接; 一阳光采集装置,其与阳光采集方向调节装置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阳光导入系统,包括:一采光机;一室内阳光投射装置,其通过传导光纤与采光机连接;一通信和控制模块,其与室内阳光投射装置连接。本发明可以远程控制调节紫外线的强度,可以调节太阳光的强度。
【IPC分类】G05D3-12
【公开号】CN104597917
【申请号】CN201510027811
【发明人】肖宛昂, 李卫军, 石寅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0年07月25日 12:10
    愿该技术降低成本尽快得到推广应用。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