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1611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关于一种电子设备,特别关于一种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依赖性也增加。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笔记本计算机具有可携带的便利性,因而近几年来的大众对于笔记本计算机的需求大增。
请参照图1所示,一般的笔记本计算机1包括主机11及显示器12,且主机11以及显示器12为不易分离的结构。欲将主机11与显示器12分离前,需先将主机11的面板拆下,再以螺丝起子转开螺丝,使信号排线及电源排线连接区露出,再将相连接的显示器12的排线分离。最后,将连接主机11与显示器12的螺丝卸下,使主机11与显示器12分离。
虽然笔记本计算机1的主机11及显示器12为可分离的,但在分离时需要耗费许多时间拆解,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如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分离的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实乃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且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一第二枢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连动元件。
第一枢接元件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枢接元件枢接于第一枢接元件。套接元件具有一套接于第二枢接元件的套接部,当套接元件以第二枢接元件为中心轴转动时,第二枢接元件与套接部同时连动。连动元件的第一端固定于壳体,且第二端连结于套接元件,当套接元件转动时,连动元件与套接元件连动。
套接元件可更包含一第一沟槽,连动元件的第二端崁入第一沟槽,且连动元件伴随套接元件转动。电子设备更包含一连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触件,当第一接触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件推动套接元件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套接部位于一第一位置且与第二枢接元件脱离。
连动元件的第二端固定于套接元件,且随套接元件连动。电子设备可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丝,其穿过第二壳体并锁入套接部的一第一螺孔,将套接部固定于第二壳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中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一第二枢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连动元件;连动元件嵌入套接元件的第一沟槽,且电子设备更包含一连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触件;另,连动元件固定于套接元件,且电子设备更包含一穿过第二壳体将套接孔固定于第二壳体的第一螺丝。如前所述,因而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得以容易分离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图1为一已知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2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一分解示意图;图4A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套接元件的一示意图;图4B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套接元件的另一示意图;图5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枢接元件及第二枢接元件的一示意图;图6A~6B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触件的一组作动示意图;图7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电气连接端的一示意图;图8为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电气连接端的一示意图;图9为依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一分解示意图;以及图10为依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1 笔记本计算机11 主机12 显示器2 电子设备20 第二接触件21 第一壳体211 第三螺孔212 第三螺丝22 第二壳体221 第二螺孔222 第二螺丝223 开口224 第一螺丝23 第一枢接元件24 第二枢接元件
241 第一卡合部242 第二沟槽25 套接元件251 套接部2511 第二卡合部2512 第二凸部2513 第一螺孔252 第一沟槽253 延伸沟槽26 连动元件261 第一端262 第二端27 第一接触件28 第一电气连接端29 第二电气连接端d1 第一方向d2 第二方向S1 第一位置S2 第二位置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相关

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另外,为使说明易于了解,在此特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具有一第一壳体21及一第二壳体22,且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23、一第二枢接元件24、一套接元件25以及一连动元件26。第一枢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壳体21,第二枢接元件24枢接于第一枢接元件23。
请参照图3及图4A所示,套接元件25具有一套接部251及一第一沟槽252。套接部251套接于第二枢接元件24,第一沟槽252位于套接元件25的一表面。当套接元件25以第二枢接元件24为中心轴转动时,第二枢接元件24与套接部251同时连动。
连动元件26的第一端261固定于第二壳体22,第二端262连结于套接元件25且崁入第一构槽252,伴随套接元件25转动。当套接元件25转动时,连动元件26与套接元件25连动。
请参照图4B与图5所示,第二枢接元件24的一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241,套接部251的一内表面具有一与第一卡合部241相崁合的第二卡合部2511,俾使套接部251与第二枢接元件24同时连动。第一卡合部241与第二卡合部2511可为一凸部或是一凹部,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241为一第一凸部,第二卡合部2511为一凹部。
第二枢接元件24更具有一环设于第二枢接元件24的第二沟槽242,套接部251更具有至少一第二凸部2512,第二凸部2512崁入第二沟槽242内,俾使套接元件25与第二枢接元件24保持连结。
请参照图2、图3及图5所示,第二壳体22可包含至少一第二螺孔221,至少一第二螺丝222穿过连动元件26,以将该连动元件26固定于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可包含至少一第三螺孔211,至少一第三螺丝212穿过第一枢接元件23,以将第一枢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壳体21。
请参照图2、图6A及图6B所示,电子设备2更包含一第一接触件27。第一接触件27穿过第二壳体22的一开口223且连接于套接元件25,当第一接触件27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d1移动时,第一接触件27推动套接元件25向第一方向d1移动,请参照图6B所示,使得套接元件25位于一第一位置S1且与第二枢接元件24脱离。第一接触件27使套接元件25于第二壳体22滑动,且是在第一位置S1(图6B)与一第二位置S2(图6A)之间移动。当套接元件25位于第二位置S2时,第二枢接元件24与套接部251相连结。为使说明易于理解,于图6A与图6B中特将第二壳体22的一部份去除,以使部份设置于第二壳体22内的元件露出,让元件之间的关更为清楚。
请参照图4A所示,套接元件25可更包含一延伸沟槽253。延伸沟槽253连结于第一沟槽252,且当套接元件25位于第一位置S1(图6B)时,连动元件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延伸沟槽253。
请参照图3、图7及图8所示,电子设备2更包含一设置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电气连接端28,及一相对于第一电气连接端28而设置在第二壳体22的第二电气连接端29,以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产生一电气连接。电子设备2可更包含一第二接触件20,第二接触件20连接于第二电气连接端29,当第二接触件20受到外力往一第二方向d2移动时,第二接触件20推动第二电气连埠29往第二方向d2移动,使得第二电气连接端29与第一电气连接端28脱离。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包含第一枢接元件23、第二枢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连动元件26以及第一接触件27,当第一接触件27受一外力向一第一方向d1移动时,第一接触件27会推动套接元件25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得套接部251位于一第一位置S1且与第二枢接元件24脱离,而当第一接触件27位于第二位置S2时,第二枢接元件24与套接部251相连结。另,当套接部251位于第一位置S1时,使用者可推动第二接触件20向第二方向d2移动,第二接触件20会推动第二电气连接端29往第二方向d2移动,使得第二电气连接端29与第一电气连接端28脱离。因此,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能够容易的分离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
以下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符号沿用与前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的符号来说明。
请参照图9及图10所示,依据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具有一第一壳体21及一第二壳体22,且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23、一第二枢接元件24、一套接元件25以及一连动元件26。第一枢接元件23固定于第一壳体21,第二枢接元件24枢接于第一枢接元件23。套接元件25具有一套接部251套接于第二枢接元件24,当套接元件25以第二枢接元件24为中心轴转动时,第二枢接元件24与套接元件25同时连动。连动元件26的第一端261固定于第二壳体22,且第二端262连结于套接元件25,当套接元件25转动时,连动元件26与套接元件25连动。为使说明易于理解,于图10中特将第二壳体22的一部份去除,以使设置于第二壳体22内的元件露出,让元件之间的关更为清楚。
电子设备2更包含一第一电气连接端28以及一第二电气连接端29。第一电气连接端28设置于第一壳体21,第二电气连接端29相对于第一电气连接端28而设置在第二壳体22,以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产生一电气连接。
电子设备2可更包含一连接于第二电气连接端29的第二接触件20。
由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的第一枢接元件23、第二枢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第一电气连接端28、第二电气连接端29以及第二接触件20,其结构、设置方式及作用皆与前述电子设备2中所提及者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唯,在本实施例中,连动元件26的第二端262固定于套接元件25,当套接元件25转动时,连动元件26与套接元件25连动。另,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丝224,其穿过第二壳体22,并锁入套接元件25的一第一螺孔2513,以将套接元件25固定于第二壳体22。
承上所述,由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包含第一枢接元件23、第二枢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连动元件26以及第一螺丝224,当使用者将第一螺丝224松开取下后,即可将第二枢接元件24、套接元件25分开。同时,使用者可推动第二接触件20向第二方向d2移动,第二接触件20会推动第二电气连接端29往第二方向d2移动,使得第二电气连接端29与第一电气连接端28脱离。因此,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容易的分离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述的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该第一枢接元件固定于该第一壳体;一第二枢接元件,该第二枢接元件枢接于该第一枢接元件;一套接元件,其具有一套接部,该套接部套接于该第二枢接元件,当该套接元件以该第二枢接元件为中心轴转动时,该第二枢接元件与该套接部同时连动;以及一连动元件,其一第一端固定于该第二壳体,且其一第二端连结于该套接元件,当该套接元件转动时,该连动元件与该套接元件连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套接元件更包含一第一沟槽,该连动元件的该第二端崁入该第一沟槽,且该连动元件伴随该套接元件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更包含一第一接触件,其连接于该套接元件,当该第一接触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接触件推动该套接元件向该第一方向移动,使得该套接元件位于一第一位置且与该第二枢接元件脱离;该第一沟槽为位于该套接元件的一表面,且一延伸沟槽连结于该第一沟槽,当该套接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连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延伸沟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第一接触件部份穿过该第二壳体的一开口,且与该套接元件相连接,使该套接元件于该第二壳体滑动,且于该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套接元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枢接元件与该套接元件相连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连动元件的该第二端固定于该套接元件,且该连动元件随该套接元件连动,该连动元件与该套接元件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更包含至少一第一螺丝,该第一螺丝穿过该第二壳体并锁入该套接元件的一第一螺孔,以将该套接元件固定于该第二壳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第二枢接元件的一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该套接部的一内表面具有一与该第一卡合部相崁合的第二卡合部,使该套接元件与该第二枢接元件同时连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第二枢接元件具有一环设于该第二枢接元件的第二沟槽,该套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崁入该第二沟槽内,使该套接元件与该第二枢接元件保持连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更包含一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电气连接端,及一相对于该第一电气连接端而设置在该第二壳体的第二电气连接端,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产生一电气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更包含一第二接触件,该第二接触件连接于该第二电气连接端,当该第二接触件受到外力往一第二方向移动时,该第二接触件推动该第二电气连接端往该第二方向移动,使得该第二电气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气连接端脱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第二壳体更包含至少一第二螺孔,至少一第二螺丝穿过该连动元件,以将该连动元件固定于该第二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包含至少一第三螺孔,至少一第三螺丝穿过该第一枢接元件,以将该第一枢接元件固定于该第一壳体。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可分离显示器与主机的电子设备,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且包含一第一枢接元件、一第二枢接元件、一套接元件以及一连动元件。第一枢接元件固定于第一壳体;连动元件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二壳体,且第二端连结于套接元件;套接元件更包含一第一沟槽,连动元件的第二端嵌入第一沟槽,且连动元件伴随套接元件转动。该电子设备更包含一连接于套接元件的第一接触件,当第一接触件受一外力而向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件推动套接元件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套接部位于一第一位置且与第二枢接元件脱离。因而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得以容易分离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文档编号G06F1/16GK1710512SQ20041005938
公开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8日
发明者李宗宪 申请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