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503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子 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子卡,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电路板的电子卡。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10年5月1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 专利第M380599号所揭示的一种电子卡,该电子卡包括电路板、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若干 导电端子以及位于电路板的下方以向上支撑电路板的外壳。所述电路板包括主体部以及 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片状金属导电片。所述导电 端子包括固持在绝缘块上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后端先向上弯折再向前弯折延伸的弹性接 触部以及自连接部前端向上弯折再向前水平延伸的尾部。所述电子卡还包括与导电端子 包覆成型的绝缘块。所述外壳设有平板状基板部及自基板部向上延伸以支撑电路板的凸 肋。由此可得,所述凸肋直接自基部向上延伸,使外壳整体厚度上下不均,从而使得 用以制造外壳的模具构造复杂,造成外壳制造时的不方便,并且难以控制外壳制造的精 度,另外,在注塑成型外壳时,因为凸肋的厚度大于所述基板部的厚度,使得在注塑材 料冷却的过程中,凸肋处冷却时间大于基板部冷却时间,而造成基板部与凸肋连接处的 材料收缩不均勻,导致外壳表面不平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子卡,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简单的电子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卡,包括电路板、 固持于电路板上方的若干导电片,以及用以收容电路板的外壳,其中,所述电子卡还包 括与外壳分开设置、并位于电路板与外壳之间向上支撑电路板的支撑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子卡通过在 电路板下方设定与外壳分开设置并向上支撑电路板的支撑块,从而可简化外壳的结构, 进而简化用以制造外壳的模具,提高外壳的制造精度,另外因为凸肋直接设定在支撑块 上,使得外壳整体厚度均勻,用以制造外壳的注塑材料冷却后形成平滑的外壳表面。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中电子卡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中电子卡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中电子卡的局部分解图。图5为图1中电子卡的另一局部分解图。图6为沿图1中A-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图2中导电端子的俯视图。[0014]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图8中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 电子卡100包括电路板1、位于电路板下方的绝缘块3、固持于绝缘块3上的导电端子2 及收容电路板1及绝缘块3的外壳4。所述电路板1上可设置存储晶片或被动元件等各种 元件(未图示)。请参阅图2所示,电路板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前端向前延伸的对接部 11。所述对接部11设有上表面111及下表面112。所述对接部11的上表面111上设有 沿电路板1横向方向排布成一排的4根片状导电片13,所述片状导电片13即为电路板1 上的金手指。所述上表面111在片状导电片13后方设有若干间隔设置并排布成一排的开 孔14,所述开孔14之间以横梁141隔开且上下贯穿对接部11以供导电端子2向上突伸出 对接部11。所述对接部11还设有位于片状导电片13两侧并上下贯穿对接部11的通孔 12,所述通孔12位于所述开孔14与导电片13之间。请参阅图2及图7所示,导电端子2设有连接部22、自连接部22的一端延伸且 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上的尾部23、及自连接部22另一端先向上弯折再向前弯折延伸的弹 性臂21。所述弹性臂21位于连接部22上方。所述弹性臂21设有向上突伸出开孔14的 接触部212、连接接触部212与连接部22的弯折部211、以及自接触部212向前水平延伸 形成的末端213。所述接触部1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接触部11收容在所 述开孔14内并可在所述开孔14内上下运动。所述连接部22的前端在所述末端213正下 方位置处对应设有用以提供弹性臂21足够变形空间的凹陷部221。所述连接部22还设有 位于凹陷部221与尾部23之间的固定部2211。所述尾部23自固定部2211先向上弯折 再水平向前延伸而成,以使所述尾部23与末端213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向上抵持在对接部 11的下表面112上。所述末端213可在对接部11的下方沿上下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 中,所述凹陷部221上下贯穿连接部22,在电子卡100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过程 中,所述弹性臂21受到对接连接器的抵压时,所述凹陷部221为所述末端213在向下运 动的过程中提供了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而不会使末端213接触到连接部22,进而弹性 臂21不会被上下抵压而产生过度变形,则在电子卡100退出后,所述弹性臂21不会产生 回弹异常。本实用新型电子卡100包括有5根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5根导电端子2的弹 性接触部212与所述4根片状导电片13的排布与标准的USB 3.0插头连接器上的导电端 子的接触部排列一致,并且可与USB 3.0插座连接器相插接以进行信号传输。请参阅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所述 绝缘块3包括射出成型于导电端子2 的固定部2211周围的固定块31及位于固定块31下方的支撑块32。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 性臂21与所述尾部23分别位于固定块31的两侧。所述固定块31设有若干向下突出并 与支撑块32相互配合的突块311以及位于所述突块311之间以与所述支撑块32相扣持的 定位槽314。所述固定块31还设有一对向上突出以与电路板1的通孔12相固定的凸柱 312。所述固定块31还设有若干间隔设置并且开口向后的豁口 313,所述凹陷部221位于 所述豁口 313内。[0020]所述支撑块32设有位于外壳4内的基部32、自基部32向上突伸以支撑电路板1的若干凸肋3211、及自基部32向前延伸并且抵持在外壳4内的延伸部3251。所述凸 肋3211包括与延伸部3251相连接的第一凸肋3212及位于第一凸肋3212后侧的第二凸肋 3213。所述第一凸肋3212与第二凸肋3213之间通过一自基部向上延伸的横臂3214进 行连接。所述横臂3214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肋3212与第二凸肋3213的高度。所述横臂 3214之间设有上下贯穿基部32的凹槽323。所述突块311扣持于凹槽323内,所述定位 槽314卡持于横臂3214上以将固定块31与支撑块32固持在一起。所述支撑块32位于 所述固定块31下方。所述凸肋3211沿支撑块32横向方向间隔形成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 的收容槽34,所述收容槽34包括有位于凹槽323后侧的第二凸肋3213之间的第一收容槽 321与位于凹槽323前侧的第一凸肋3212之间的第二收容槽322。所述第一收容槽321与 所述开孔14上下对应且位于所述开孔14的正下方,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收容在 第一收容槽321内,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向下未接触到第一收容槽321的底壁, 从而在电子卡100插接对接连接器的时候,所述弹性臂21向下抵压连接部22,所述连接 部22可向下移动以提供弹性臂21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导电端子2的尾部23收容 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22内。所述延伸部325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度低于所述凸肋3211沿 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度以方便在延伸部325上下位置设置黏着物,从而将电路板1与支撑块 32以及外壳4固定在一起。当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211固定于所述固定块31内, 且所述固定块31的突块311收容在所述支撑块32的凹槽323内时,所述凸肋3211向上 抵顶在所述横梁141上,同时所述延伸部325与所述固定块31也一起向上支撑所述电路 板1,从而增加了电路板1的强度及平稳性。所述基部325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 固持槽324,所述固持槽324位于第二收容槽322的外侧且上下贯穿支撑块32,所述固持 槽324用以与外壳4相卡持,以防止所述支撑块32沿前后方向移动。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外壳4设有上顶面46,自上顶面46向下凹 陷形成的收容腔41、位于收容腔41底部的底壁43、自底壁43两侧向上分别延伸的两个 侧壁45以及自底壁43前端向上延伸的前壁42。所述收容腔41包括收容主体部10的第 一收容腔411以及与第一收容腔411前后贯通且收容支撑块32的第二收容腔412,所述 支撑块32的延伸部3251向前抵持在前壁42的内侧。所述第一收容腔411的下底面高于 所述第二收容腔412的下底面以向上支撑主体部10。所述第二收容腔412的两个侧壁45 上设有一对向内突伸的卡持块4121,所述卡持块4121与所述支撑块32的固持槽324相固 持以防止支撑块32前后移动。由以上而得,所述固定块31的突块311向下与所述支撑块32的凹槽323固持在 一起,并共同向上利用所述凸柱312与所述通孔12相固定以及黏着物将绝缘块3与电路 板1下侧相黏接,从而将电路板1与绝缘块3固持在一起,另外,所述卡持块4121扣持 在所述支撑块32的固持槽324内,并且黏着物将绝缘块3与外壳4的底壁43相黏接从而 将绝缘块3与电路板1沿上下方向固定在所述外壳4内,并可防止绝缘块3在收容腔41 内前后移动。所述绝缘块3夹持于所述电路板1与收容腔41的底壁43之间,所述电路 板1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壳4的上顶面46平齐。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所述电子 卡100’也包括电路板1’、位于电路板1’下方的绝缘块3’、固持于绝缘块3’上的导电端子2’及收容 电路板1’及绝缘块3’的外壳4’。所述绝缘块3’包括与导电端子 2’相固持的固定块31’及位于固定块31’下方的支撑块32’。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 连接部22’、自连接部22’的一端延伸且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上的尾部23’、及自连接 部22’另一端先向上弯折再向前弯折延伸的弹性臂21’。所述弹性臂21’与所述尾部 23’位于绝缘块3’的两侧。所述弹性臂21’设有穿过开孔14’并且向上突伸出对接 部11,的开口 14,的接触部212’、连接接触部212’与连接部22,的弯折部211’、 以及自接触部212’向前水平延伸形成的末端213’。所述连接部22’的前端在所述末 端213’正下方位置处对应设有凹陷部2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221’为自连 接部22’整体向下凹陷形成,在电子卡100’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过程中,所 述弹性臂21’受到对接连接器的抵压时,所述凹陷部221’的设置为所述末端213’在 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提供了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而避免了弹性臂21’在受到连接部22’ 与对接连接器的过度夹挤而产生变形,在电子卡100退出后,所述弹性臂21不会产生回 弹异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块3’、外壳4’及电路板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 的绝缘块3、外壳4及电路板1的结构对应相同,从而也可以达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有 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子卡100将外壳4与支撑电路板的支撑块32分离设 定,使得外壳4结构简单,从而使得外壳4制造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卡,包括电路板、固持于电路板上方的若干导电片,以及用以收容电路 板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卡还包括与外壳分开设置、并位于电路板与外壳之间 向上支撑电路板的支撑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向下凹陷的收容腔,所 述支撑块设有位于收容腔内的基部,及自基部向上突伸以支撑电路板的若干凸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位于收容腔底部的底壁 及自底壁前端向上延伸的前壁,所述支撑块设有自基部前端向前延伸以抵持在前壁内侧 的延伸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度小 于凸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度以方便在延伸部上下位置设置黏着物而将电路板与支撑块 及外壳固定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固持槽, 所述外壳设有自底壁两侧分别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上设有向内突伸以与固持 槽相固持的卡持块。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沿支撑块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并形成有若干位于凸肋之间的收容槽,所述电子卡还包括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导电端 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若干收容于收容槽内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前端先向上再向后延伸 的尾部以向上抵接于电路板下侧、及自连接部后端先向上再向前弯折延伸并突伸出电路 板的弹性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包括有与延伸部相连接的 第一凸肋以及位于第一凸肋后侧的第二凸肋,所述支撑块还设有连接第一凸肋与第二凸 肋的横臂以及位于横臂之间并上下贯穿基部的凹槽,所述横臂的高度小于所述凸肋的高 度,所述电子卡还设有射出成型于连接部上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有向下突出以扣持 于所述凹槽内的突块及位于突块之间以与所述横臂相扣持的定位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位于连接部的上方,并且 所述弹性臂设有向上突伸出电路板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前端水 平向前延伸的末端,所述连接部设有位于末端正下方、以防止在电子卡插接过程中末端 与连接部过度抵压而导致弹性臂过度变形的凹陷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有对接部,所述固定块 与支撑块夹持在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外壳的底壁之间,所述对接部设定有上下贯穿所述对 接部以供所述接触部向上突伸出电路板的开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有四根并且位于所述开孔 前方,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导电片在对接部上方的排布方式与标准的USB 3.0插 头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排布一致并用以进行USB 3.0信号传输。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卡,包括电路板、固持于电路板上方的若干导电片,以及用以收容电路板的外壳,其中,所述电子卡还包括与外壳分开设置,并位于电路板与外壳之间向上支撑电路板的支撑块,从而简化外壳的结构,使外壳整体厚度均匀、方便制造且能保证外壳的平整性。
文档编号G06K19/077GK201796379SQ201020502798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4日
发明者孟令杰, 胡金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