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591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摸感应元件及使用该触摸感应元件的触摸屏。
背景技术
触摸屏作为一种简单的人机交互方式而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如手机,IPAD 等。触摸屏通常包括面板及贴附于该面板一侧的触摸感应元件,该触摸感应元件由绝缘层及位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个表面的感应层与驱动层。该感应层包括若干不交叉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感应迹线,该驱动层包括若干不交叉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驱动迹线。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所述感应迹线与驱动迹线被该绝缘层间隔开,相当于电容器的两个电极板。每一感应迹线与对应的驱动迹线在交叉区域形成感测节点。当触摸物,如手指、触屏笔等接触该面板时,引起该感测节点处的电容变化,从而实现触摸位置的确定及触摸指令的执行。为实现精准定位触摸位置,该感应迹线被设计得较细,这种结构使得感应层具有较高的方阻,不仅降低了触摸屏的触摸灵敏度,还增加了触摸屏的耗电量。另外,这种较细的感应迹线在生产中也极易被过度蚀刻致断,致使该触摸屏及触摸感应元件的生产良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阻较小且具有较高生产良率的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一种触摸感应元件,包括:绝缘层,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感应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感应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一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一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及驱动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驱动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二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二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迹线包括条状的主线及自所述主线向主线的侧向延伸的侧枝,所述侧枝在驱动层的正投影全部落在第二迹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枝形成于所述第一迹线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的一侧边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枝形成于所述第一迹线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的相对两侧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该主线的同一侧边上的侧枝等间距排离,相邻两侧枝之间形成一缺口,相邻两驱动层之间形成一间隙,该间隙在该感应层上的投影横穿第一迹线上位于同一位水平的缺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迹线上位于相同位置的侧枝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相互对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该主线的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相互错开,每一第一迹线一侧边上的侧枝与相邻的一第一迹线上相邻的一侧边上的侧枝相互错开,每一第一迹线一侧边上的侧枝伸入相邻的第一迹线上相邻的一侧边上的缺口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该主线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在驱动层的正投
影全部落在同一第二迹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该主线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的宽度与该两侧枝之间的间距之不大于该第二迹线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枝为矩形,条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一种触摸屏,包括上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屏还包括覆盖于所述感应层表面的面板。 上述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每一第一迹线上的侧枝可以增大电流在导通方向上的有效横截面积,从而可减小每一第一迹线的电阻,进而减小感应层的方阻,同时第一迹线上的侧枝减少了主线的两侧边上直接裸露的部分,使得主线被侧向过度蚀刻致断的机率大大降低,从而使该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具有较高的生产良率可以降低第一迹线被过度蚀刻致断的风险,有利于提闻生广良率。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触摸屏的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触摸屏的驱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触摸屏的触摸感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中触摸屏的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触摸屏的触摸感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中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触摸屏100包括触摸感应元件10及面板170。触摸感应元件10包括绝缘层110、感应层130及驱动层150。绝缘层110大致为板状。绝缘层110具有第一表面112及与第一表面112相对的第二表面114。绝缘层110的材料为玻璃或塑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者为光学透明绝缘胶,总之,该绝缘层110为透明绝缘材料。请同时参阅图2,感应层130位于第一表面112。感应层130由若干第一迹线132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X排列形成,且多个第一迹线132相互不重叠。第一迹线132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透明ITO (氧化铟锡)、金属网格线、碳纳米管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二维坐标系可以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可为平面斜角坐标系。所述第一迹线132的形状相同且相互间隔,每一第一迹线132呈条状,包括沿该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Y延伸的一主线1322及自该主线1322的相对两侧边向外延伸的若干侧枝1324。所述侧枝1324呈条状,位于该主线1322同一侧边上的侧枝1324等距排列,且相邻两侧枝1324之间形成一缺口 1321。位于该主线1322的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1324相互错开,从而使每一第一迹线132 —侧边上的侧枝1324与相邻的一第一迹线132上相邻的一侧边上的侧枝1324相互错开,每一第一迹线132 —侧边上的侧枝1324伸入相邻的第一迹线132上相邻的一侧边的缺口 1321中,此结构有利于第一迹线132的密集排列。该第一迹线132的宽度LI及主线1322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迹线132的排列密度要求灵活变化。请同时参阅图3,驱动层150由一组第二迹线152沿第二维方向Y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第二迹线152之间形成一绝缘间隙。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迹线152大体为长条状且沿第一维方向X延伸。第二迹线152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透明ITO(氧化铟锡)、金属网格线、碳纳米管等。以下结合图4说明该触摸感应元件10的整体结构,图4使用了透视画法,以直观显示实施例中感应层130与该驱动层150的位置及尺寸关系。在该触摸感应元件10中,该感应层130与该驱动层150分居该绝缘层110的相对两侧。位于该主线1322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132在驱动层150的正投影全部落在同一第二迹线152上,即位于该主线1322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1324的宽度与该两侧枝1324之间的间距之和L3不大于该第二迹线152的宽度L2。第二迹线152之间的绝缘间隙在感应层130上的正投影横穿第一迹线132上位于同一位水平的若干缺口 1321。面板170位于感应层130表面。面板170的材料为玻璃或塑料。上述触摸感应元件10中,每一第一迹线132上的侧枝1324可以增大电流在导通方向上的有效横截面积,从而可减小每一第一迹线132的电阻,进而减小感应层130的方阻。同时,第一迹线132上的侧枝1324减少了主线1322的两侧边上直接裸露的部分,使得主线1322被侧向过度蚀刻致断的机率大大降低,从而使该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具有较高的生产良率。再者,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在驱动层150的正投影全部落在第二迹线152上,这样可以增大第一迹线132与第二迹线152的有效交叠面积,有利于增大第一迹线132与第二迹线152交叠区域的感应电容,有利于提高触摸屏100的信噪比/灵敏度。本实施例中,为了较大限度的降低感应层130的方阻以及增大第一迹线132与第二迹线152的有效交叠面积,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向主线1322的两个侧向伸展的幅度较大,使第一迹线132的宽度LI大于该第二迹线152的宽度L2,同时使相邻两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相互错开。然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向主线1322的两侧向伸展的幅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使第一迹线132的宽度LI小于或等于该第二迹线152的宽度L2,同时,相邻两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也可设置为相互正对。在其他的实施列中,也可以仅在主线1322沿该第二维Y延伸的一侧边上形成侧枝1324。另外,该第一迹线132的侧枝1324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条形,其他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均可以根据触摸屏100的灵敏度及耗电要求,或根据该触摸屏100所用的IC的适用性来灵活运用,以下结合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及图6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中触摸屏的触摸感应元件20的结构示意图,即触摸感应元件20中第一迹线232的侧枝2324为三角形的情形。本实施方式中触摸感应元件20与前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摸感应元件1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迹线232的侧枝2324为三角形。优选的,侧枝2324为锐角三角形。所述侧枝2324的形状均相同,每一主线2322同侧的侧枝2324均匀排列,且有两条边突出于所在的主线2322外侧,位于每一主线2322相对两侧边且相邻的两侧枝2324呈中心对称关系。进一步的,第一迹线232的一侧的侧枝2324部分位于与之相邻的第一迹线232的缺口 2321内,从而使得相邻的两条第一迹线232之间的侧枝2324在所述第一维X的方向的投影相至少部分重叠,相邻的两条第一迹线232之间的侧枝2324在第二维Y的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优选的,相邻的两条第一迹线232中,其中一条第一迹线232的侧枝2324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迹线232的侧枝2324的一条边相互平行,从而多个第一迹线232可以紧密排列且可以增大同一条第二迹线252与多条第一迹线232交叠区域的面积。以上实例中,感应层130与驱动层150分别位于绝缘层110的相对两侧,该绝缘层110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作用主要在于把感应层130与驱动层150间隔开来,该绝缘层110可以作为感应层130与驱动层150的载体,即业界中的DITO结构,但该绝缘层110不一定被限定为感应层130与驱动层150的载体,感应层130与驱动层150可以通过其他载体分居该绝缘层110的相对两侧,或至少其中之一通过其他载体位于该绝缘层110的一侧,以图1中的实施例为例,该感应层130也可形成于该面板170的下表面,即该感应层130以面板170为载体,而通过绝缘层110与驱动层150隔开,也可以是直接形成于该绝缘层110上。另外,该绝缘层110不限于一层,可以两层或多层。以下同样以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摸屏300,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摸屏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触摸屏300的触摸感应元件30的绝缘层31包括一绝缘载体层310及一光学透明胶层320,且该驱动层350形成于一基底层380上。该感应层330形成于该绝缘载体层310的第一表面312。该光学胶层320与该基底层380分别位于该驱动层350的相对两侧,该驱动层350通过该光学胶层320贴附于该绝缘载体层310的第二表面314上,该基底层380不仅作为该驱动层350的载体,而且作为该驱动层350的保护层。[004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层,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感应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感应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一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一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及 驱动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驱动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二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二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迹线包括条状的主线及自所述主线向主线的侧向延伸的侧枝,所述侧枝在驱动层的正投影全部落在第二迹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枝形成于所述第一迹线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的一侧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枝形成于所述第一迹线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的相对两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该主线的同一侧边上的侧枝等间距排离,相邻两侧枝之间形成一缺口,相邻两驱动层之间形成一间隙,该间隙在该感应层上的投影横穿第一迹线上位于同一位水平的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迹线上位于相同位置的侧枝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相互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该主线的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相互错开,每一第一迹线一侧边上的侧枝与相邻的一第一迹线上相邻的一侧边上的侧枝相互错开,每一第一迹线一侧边上的侧枝伸入相邻的第一迹线上相邻的一侧边上的缺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该主线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在驱动层的正投影全部落在同一第二迹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该主线相对两侧边上且相邻的两侧枝的宽度与该两侧枝之间的间距之不大于该第二迹线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枝为矩形,条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10.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应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屏还包括覆盖于所述感应层表面的面板。
专利摘要触摸感应元件及触摸屏。一种触摸感应元件包括绝缘层、感应层及驱动层,绝缘层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感应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感应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一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一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延伸;驱动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驱动层由一组相互间隔且不重叠的第二迹线沿二维坐标系的第二维排列形成,所述第二迹线呈条状且沿所述二维坐标系的第一维延伸,所述第一迹线包括条状的主线及自所述主线向主线的侧向延伸的侧枝,所述侧枝在驱动层的正投影全部落在第二迹线上。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2976024SQ20122067674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0日
发明者唐根初, 刘伟 申请人: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