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输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1663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信息输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输入装置。检测装置(2L)能够相对于成对的检测装置接近或分离。检测装置配合所安装的笔记本的开合而能够变更与成对的检测装置的位置关系。检测装置经由线束(50)与成对的检测装置连接。线束包括:中间部(52),在检测装置之间延伸;折叠部(53),与中间部连接,在前后方向折返而重叠为两层。在检测装置接近或离开成对的检测装置时,在重叠为两层的折叠部中,位于前方一侧的部分和位于后方一侧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产生偏离。线束配合偏离而象履带一样在弯曲部(53A)保持圆弧形状的状态下转动。因此,折弯等载荷不会施加于线束。
【专利说明】信息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取得在装订有多张纸张的册子状的记录介质上输入的信息 的信息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公知将装订有多张纸张的册子状的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电子化、并保存及管理 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132943号公报公开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用户将笔记本放到 数字转换器的垫座上,用专用笔将手写的内容记载到笔记本中。手写的内容由数字转换器 读入作为图像数据,存储到PC的存储器中。
[0003] 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数字转换器被配置在桌上,以将笔记本对开地放置在数字转 换器的垫座上使用的方式来利用。因此,用户存在要携带着数字转换器和笔记本来使用的 烦恼。
[0004] 用户在将笔记本安装于数字转换器的状态下携带时,可考虑在能够在中间对折的 一对数字转换器上分别安装笔记本的一对封皮,按照各数字转换器来开合笔记本。但是,在 笔记本开合时,位于转动的内周侧的一对封皮间的位置关系、与位于外周侧的一对数字转 换器间的位置关系,在打开与关闭笔记本时不同。因此,在将笔记本的封皮固定于数字转换 器的状态下,当用户开合笔记本时,存在笔记本的封皮发生折叠或弯曲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配合册子状的记录介质的开合而变更一对检测 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信息输入装置。
[0006]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输入装置,能够取得通过笔记工具在记录介质上输入 的信息,上述记录介质是一对封皮及在上述一对封皮之间重叠配置的多张纸张通过对各自 的边缘部的一部分进行装订而成的册子状,上述信息输入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是能 够对接近的上述笔记工具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板状体,能够与上述一对封皮中的第一封皮的 大致整个纸面相对配置,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具有第一检测面;第二检测装置,是能够对接 近的上述笔记工具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板状体,能够与上述一对封皮中的第二封皮的大致整 个纸面相对配置,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具有第二检测面;以及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固 定部,在以第一边和第二边互相平行、且和其他边相比彼此位于附近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 检测装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状态下,固定上述第一检测部,上述第一边是包围上述第 一检测面的外边缘的边中的一个,上述第二边是包围上述第二检测面的外边缘的边中的一 个;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以使上述第二边能够在接近的方向或分离的方向上相 对于上述第一边移动;以及弯曲部,连接上述固定部和上述保持部,能够向上述第一检测装 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相对的方向弯曲。
[0007] 在信息输入装置中,第二检测装置能够相对于第二检测装置接近或分离。在第一 检测装置与记录介质的第一封皮相对配置、第二检测装置与第二封皮相对配置时,第一检 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的位置关系能够配合记录介质的开合而变更。因此,能够防止载荷 施加于记录介质的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折叠、弯曲。
[0008] 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一电路部、第二电路部以及连接线。上述 第一电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上。上述第二电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上。上 述连接线,包括在具有挠性的绝缘薄膜上形成的多个导电路径,将上述第一电路部和上述 第二电路部电连接。上述上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折叠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上 述第一连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背面和上述固定部之间。上述第一连接部包 括与上述第一电路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一背面是上述第一检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 述中间部与上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之间延伸。上 述折叠部与上述中间部连接,配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第二背面和上述保持部之间。上 述折叠部以第一方向为轴折返,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和上述保持部之间重叠为两层。上述 第二背面是上述第二检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述第一方向是与上述中间部的延伸方向正 交、且与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和上述保持部相对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述第二连接部与上述 折叠部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上述第二电路部电连接的端子部。
[0009] 连接线具有折叠部,从而第二检测装置相对于第一检测装置接近或分离时,如连 接线在保持折返的状态下移动,则能够防止连接线被拉伸或被压缩。因此,能够减轻施加于 连接线的载荷。
[0010] 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一覆盖部件和支撑部。上述第一覆盖部件 固定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保持部上,覆盖上述折叠部。上述折叠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 和上述第一覆盖部件之间。上述支撑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上,以使上述第一覆盖部 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二背面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一覆盖部件。上述第二方向 是与上述第二边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0011] 连接线的折叠部被第一覆盖部件覆盖,从而第二检测装置相对于第一检测装置接 近或分离时,能够限制因施加于折叠部的推压或拉伸力而可能产生的连接线的位置偏移。 第一覆盖部件通过折叠部能够切实保持连接线折返的状态。并且,通过第一覆盖部件,支撑 部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第一覆盖部件能够与对折叠部的推压或拉伸配合地移 动。因此,能够防止折叠部因推压而在第一覆盖部件内被压缩、拉伸、从而从第一覆盖部件 脱离的情况。
[0012]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具有两个第一卡合部,它们沿着上述 第二方向并列配置,用于将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固定于上述保持部,上述保持部具有两个第 二卡合部,它们分别与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卡合。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一个、和上述两 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分别是突起部和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构成为通过互相卡合而将 上述连接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一覆盖部件。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另一个、和上述两个第 二卡合部中的另一个分别是突起部和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上 述另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个之间的间隙,大于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的 上述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一个之间的间隙。此时,第一覆盖部件能够以一 个第一卡合部或一个第二卡合部为轴而在另一个第一卡合部和另一个第二卡合部的间隙 的范围内转动。因此,第二检测装置能够以一个第一卡合部或一个第二卡合部为轴相对于 第一检测装置转动。因此,即使在记录介质开合时,在第一封皮和第二封皮的位置关系中产 生与第二方向不同朝向的扭力,信息输入装置也能够通过转动来调整第二检测装置相对于 第一检测装置的方向。因此载荷不易施加于记录介质的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从而能够进 一步防止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折叠、弯曲。
[0013]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包括能够具有壁部、三个侧壁、第三卡 合部。上述壁部上设有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上述三个侧壁从上述壁部的边缘部向上述第 二背面突出,开放上述边缘部的一个、关闭三个地配置。上述边缘部的上述一个位于上述第 二边一侧。第三卡合部与上述三个侧壁中相对的两个侧壁连接,与上述支撑部卡合。上述 折叠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壁部之间。上述支撑部经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使上述第 一覆盖部件能够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一覆盖部件。此时,第一覆盖部 件具有作为肋部发挥功能的另一个侧壁,其与相对的两个侧壁正交,分别支撑两个侧壁。因 此,能够确保第一覆盖部件的强度。
[0014] 上述信息输入装置进一步具有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上述折叠部能够具 有第一层部、第二层部和弯曲部。上述第一层部是上述两层中的、配置在上述壁部一侧的部 位。上述第二层部是上述两层中的、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一侧的部位。上述弯曲部,连接上 述第一层部和上述第二层部。上述弯曲部是上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变化的部位,是随着上 述第一覆盖部件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产生变形的部位。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在上述壁部 的上述第二背面一侧的壁面上固定上述第一层部。上述第一固定部件设置在上述弯曲部的 一个端部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在上述第二背面上固定上述第二层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件 设置在上述弯曲部的另一个端部上。此时,在第二检测装置相对于第一检测装置接近或分 离时,即使对连接线施加推压或拉伸等外力,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也固定弯曲部 的两端,因此弯曲部中的连接线的变形难以产生变动。因此,能够稳定、顺利地进行伴随着 第一覆盖部件向第二方向的移动的连接线的变形。
[0015]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侧的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之间 的第三方向的距离、小于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之 间的第三方向的距离,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对的方向。此时,没有侧 壁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第一覆盖部件的内部空间更大。通过在该侧配置连接线的弯曲部,能 够使弯曲部形成的圆弧的内切圆的半径更大。因此,能够减轻施加于连接线的弯曲等载荷。 [0016]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在上述第一边及上述第二边延伸的方向上,上述中间部 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边及上述第二边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上。在连接部件开合时等 情况下,在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相对的方向上使弯曲部折弯时,存在扭力被施加 于固定部和保持部的情况。通过使中间部位于和易受到扭力形成的拉伸等的影响的端部相 t匕、靠近中央的位置,能够减轻施加于连接线的载荷。
[0017]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上述连接部件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二覆盖部件。上述第 二覆盖部件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夹持上述中间部,并覆盖上述中间部。在连接部件打开的状 态下,第二覆盖部件能够覆盖并隐藏连接线。在连接部件为折叠状态时,第二覆盖部件推动 连接线,以使连接线沿着弯曲部的内面弯曲,从而能够引导弯曲的方向。
[0018] 在上述信息输入装置中,上述第二覆盖部件也可以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一侧的端部 与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上述第二边一侧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如果第二检测装置的第二边 一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检测装置在分离状态下或接近状态下总是在与第二覆盖部件重叠 的位置上,则能够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第二检测装置与第二覆盖部件的边缘部卡挂而产生阻 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信息输入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0020] 图2是安装有笔记本5并打开的状态的信息输入装置1的立体图。
[0021] 图3是打开状态的外包装盖4的正面图。
[0022] 图4是检测装置2L、2R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5是组装于后盖9L的状态的支架60及线束50的立体图。
[0024] 图6是组装于后盖9L的状态的支架60及线束50的另一立体图。
[0025] 图7是表示检测装置2L、2R处于接近状态时的支架60和线束50的状态的、图6 的点划线I-Ι下的向视剖视图。
[0026] 图8是表示检测装置2L、2R处于分离状态时的支架60和线束50的状态的、图6 的点划线I-Ι下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技 术特征。在附图中记载的装置结构等并不仅限于此而只是说明例。
[0028]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1。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 的上侧、下侧、左上侧、右下侧、右上侧、左下侧分别定义为信息输入装置1的前侧、后侧、左 侦I右侧、上侧、下侧。为便于说明,作为信息输入装置1的构成要素的外包装盖4和检测装 置2L、2R的方向,以组装有信息输入装置1的状态为基准,效仿信息输入装置1的方向来定 义。同样地,为便于说明,安装于信息输入装置1的笔记本5的方向以笔记本5安装于信息 输入装置1的状态为基准,效仿信息输入装置1的方向来定义。图1表示信息输入装置1 开合过程中的状态。图2表示信息输入装置1打开的状态。
[0029] 图1所示的信息输入装置1是用户能够携带的平板型手写输入装置。以在外包装 盖4上组装了两个板状的检测装置2L、2R的状态提供信息输入装置1。外包装盖4以前侧 为对开面侧,向左右方向能够折叠(即对折)地构成,包括左盖部4L及右盖部4R。检测装置 2L配置在左盖部4L上,检测装置2R配置在右盖部4R上。用户将册子状的记录介质例如笔 记本5安装于检测装置2L、2R上,通过电子笔6将信息记录在笔记本5上。信息输入装置1 能够使用检测装置2L、2R读取在笔记本5中记录的信息。电子笔6是能够在笔记本5上用 墨水记录信息(文字、记号、图形、数字等)、且能够将记录的信息输入到检测装置2L、2R的笔 记工具。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6在内部具有构成公知的共振(调谐)电路的可变容量电容、 线圈等(省略图示)。在电子笔6接近时,检测装置2L、2R能够以公知的电磁感应方式,检测 出电子笔6的位置。
[0030] 如图1、图2所示,检测装置2L、2R构成为能够将笔记本固定在前表面。具体而言, 检测装置2L、2R在前表面分别具有在固定笔记本5的左右的封皮5L、5R时起定位作用的凹 状的定位部21L、21R。定位部21L在上方、左方及下方具有阶梯差,在右方不具有阶梯差。 定位部21L的上方、左方及下方的阶梯差通过与笔记本5的左封皮5L的上方、左方及下方 的边缘部接触而将笔记本5相对于检测装置2L定位。定位部21L在凹部内且在右边附近 位置具有微粘着性的粘接部22L (参照图1)。粘接部22L在能够容易地剥离笔记本5的左 封皮5L的状态下粘接固定于定位部21L。定位部21R在上方、右方及下方具有阶梯差,在左 方不具有阶梯差。定位部21R的上方、右方及下方的阶梯差通过与笔记本5的右封皮5R的 上方、右方及下方的边缘部接触而将笔记本5相对于检测装置2R定位。定位部21R在凹部 内且在左边附近位置具有微粘着性的粘接部22R (参照图1)。粘接部22R在能够容易地剥 离笔记本5的右封皮5R的状态下粘接固定于定位部21R。
[0031] 如图3所示,外包装盖4在未弯曲的状态下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板状体。 外包装盖4包括保持检测装置2L的左盖部4L、固定检测装置2R的右盖部4R、在左右中央 连接左盖部4L和右盖部4R的弯曲部4C。外包装盖4由具有能够根据外力变形的柔性的材 料(例如合成皮革或尼龙)制成。弯曲部4C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AX (参照图 1)使前表面为内侧地弯曲。S卩,外包装盖4通过使弯曲部4C弯曲而能够使检测装置2L和 检测装置2R在相对的方向上折叠。
[0032] 外包装盖4具有用于将检测装置2R固定于右盖部4R的固定片41R。固定片41R 通过上边、右边及下边这三边嵌入外包装盖4的边缘部45、左边嵌入弯曲部4C,从而固定在 外包装盖4上。检测装置2R例如通过用双面胶等将后表面26R (参照图4)粘接到固定片 41R上,从而而固定于外包装盖4。固定片41R在中央部具有开口 42。检测装置2R的后表 面26R具有电池的安装部(省略图示)。电池的安装部配置在开口 42内。虽未图示,但外包 装盖4在后表面具有盖体(省略图示),其使用粘接扣能够开合。用户通过打开盖体,即使不 将检测装置2R从外包装盖4卸下,也能够更换电池(省略图示)。
[0033] 外包装盖4具有用于将检测装置2L固定于左盖部4L的保持片41L。保持片41L 例如是透明的软质氯乙烯片。保持片41L的上边、左边及下边这三边嵌入外包装盖4的边 缘部45,右边开放。检测装置2L从保持片41L的右边一侧插入保持片41L和外包装盖4 的主体部之间。检测装置2L在右端部从保持片41L的右边向右方突出的状态下,由保持片 41L保持。在后详述,检测装置2L在后表面26L (参照图4) 一侧具有支架60。支架60构 成为相对于检测装置2L的主体部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slide)。外包装盖4的左盖部4L 具有对支架60进行固定的固定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并列 配置的两个小孔(eyelet)43A、43B。小孔43A、43B具有相同的开口直径D1。在支架60固 定于固定部43时,检测装置2L在相对于外包装盖4的左盖部4L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的状 态下,由保持片41L保持。
[0034] 外包装盖4具有宽幅的带状体44,其在弯曲部4C的前表面一侧向上下方向延伸, 覆盖弯曲部4C。带状体44在上下张开的状态下,上下两端分别嵌入外包装盖4的上下的边 缘部45中。带状体44与弯曲部4C的前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此后详述,连接检测装置2L、 2R的线束50通过带状体44和弯曲部4C的前表面之间。在外包装盖4打开的状态下,带 状体44覆盖并隐藏线束50。并且,当外包装盖4折叠时,带状体44从前方推压线束50,以 使线束50沿着弯曲部4C的如表面在轴线AX (参照图1)周围弯曲,从而引导弯曲的方向。 虽未图示,但外包装盖4具有:带子,在关闭电池盖体的状态下进行支撑,也能够用于书签 等用途;电子笔6的支架;以及能够容纳资料等的袋子等。
[0035] 参照图4至图8说明检测装置2L、2R的结构。如上所述,检测装置2L、2R是能够 在电子笔6接近时以公知的电磁感应方式检测出其位置的装置。检测装置2L、2R在正面视 图中是上下方向较长的矩形,且是前后方向的厚度较小的箱状体。
[0036] 如图4所示,检测装置2R具有前盖8R及后盖9R。前盖8R及后盖9R是上下方向 较长的大致矩形的树脂板。上述定位部21R设置在前盖8R的前表面。下述数字转换器基 板7R对电子笔6的接近位置的检测在前盖8R的前表面一侧进行。为便于说明,将前盖8R 的前表面称为检测装置2R的检测面。如果组合前盖8R及后盖9R,则形成内部具有容纳空 间的箱状体。
[0037] 检测装置2R在前盖8R及后盖9R之间,容纳数字转换器基板7R、控制基板71R和 主基板10。数字转换器基板7R以检测电子笔6的接近位置的方式构成。控制基板71R以 控制流入到数字转换器基板7R的电流的方式构成。在主基板10上搭载负责控制信息输入 装置1的CPU (省略图示)。主基板10具有电源开关、发光元件、通信部等各种开关和连接 器等配件(省略图示)。这些配件容纳于在前盖8R的右上端部上设置的容纳部79中。主基 板10的CPU与位于附近的PC等外部装置(省略图示)能够进行无线、有线的通信。主基板 10与控制基板71R电连接。控制基板71R在数字转换器基板7R后表面的下端部与数字转 换器基板7R -体设置。
[0038] 数字转换器基板7R是在X轴方向(具体而言是左右方向)及Y轴方向(具体而言是 上下方向)上分别排列多个细长的环路线圈的基板。控制基板71R按照每个环路线圈流入 特定频率的电流(励磁用发送电流)并产生磁场。其结果是,与数字转换器基板7R接近的电 子笔6的共振电路产生感应磁场。电流(信号电流)通过感应磁场流入到环路线圈。控制基 板71R检测流入到环路线圈的信号电流。主基板10的CPU根据控制基板71R检测出的信 号电流,长期求出电子笔6的位置坐标。CPU根据位置坐标生成表示电子笔6的轨迹的行程 数据。CPU将行程数据输出到与信息输入装置1连接的外部装置(PC等)。
[0039] 检测装置2L和检测装置2R-样地具有前盖8L及后盖9L。前盖8L及后盖9L是 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树脂板。上述定位部21L设置在前盖8L的前表面。下述 数字转换器基板7L对电子笔6的附近位置的检测在前盖8L的前表面一侧进行。为便于说 明,将前盖8L的前表面称为检测装置2L的检测面。虽未详细图示,但除了前盖8L的左端 部之外的上下两端部分别形成向后表面一侧折返的状态。后盖9L具有沿着除了左端部之 外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的切口部。在组装检测装置2L时,切口部与前盖8L中向后表面一侧 折返的部分卡合。组合前盖8L及后盖9L后,形成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箱状体。
[0040] 检测装置2L在前盖8L及后盖9L之间容纳数字转换器基板7L和控制基板71L。 数字转换器基板7L以检测电子笔6的接近位置的方式构成。控制基板71L以对流入到数 字转换器基板7L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方式的构成。控制基板71L在数字转换器基板7L的后 表面的下端部上与数字转换器基板7L -体设置。数字转换器基板7L及控制基板71L是与 检测装置2R的数字转换器基板7R及控制基板71R同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公知的电磁感应 方式检测电子笔6的接近位置。在数字转换器基板7L的右边缘部、左上角部及左下角部, 设置保护数字转换器基板7L免于静电等的绝缘部件72。
[0041] 控制基板71R和控制基板71L通过线束50连接。线束50是形成用于连接控制基 板71R和控制基板71L的图案的柔性基板。即,线束50是形成了多个导电电路的具有能够 挠性的绝缘膜。线束50的一端侧的端子部51A与控制基板71R连接,另一端的端子部54A 与控制基板71L连接。端子部51A和端子部54A之间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以两层重叠并 折叠的状态布线。在线束50折叠的部分设置保护线束50的支架60。此后详述线束50及 支架60。
[0042] 如上所述,左盖部4L (参照图1)将检测装置2L保持为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右 盖部4R(参照图1)固定检测装置2R。即,外包装盖4在打开的状态下,以使检测装置2L能 够相对于检测装置2R向接近的方向及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检测装置2L。换言之,在 相对边25L和相对边25R彼此平行、且相对边25L能够相对于相对边25R向接近方向及分 离方向移动的状态下,检测装置2L及检测装置2R分别被保持及固定在外包装盖4上。相 对边25L是包围检测装置2L的检测面(前表面)的外边缘的边中、位于检测装置2R -侧的 边。相对边25R是包围检测装置2R的检测面(前表面)的外边缘的边中、位于检测装置2L 一侧的边。如图3所示,将相对边25L与相对边25R相对地靠近、检测装置2L位于与检测 装置2R相对接近的位置(图中以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称为接近状态。将相对边25L从相 对边25R分离、检测装置2L位于与检测装置2R相对分离的位置(图中以一点划线表示)的 状态称为分离状态。
[0043] 如图4所示,为了形成使检测装置2L相对检测装置2R在接近状态及分离状态之 间能够移动的结构,连接控制基板71R和控制基板71L的线束50及支架60构成为,后盖9L 具有开口部91,其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近下方、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右方,并在前后方 向上贯通。如图5至图7所示,开口部91是在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后盖9L在前表 面具有在开口部91周围形成的凹部96 (参照图5)。在凹部96内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附近, 分别形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突起部92、93。突起部92、93与下述支架60的凸缘部65、 66卡合。突起部92、93在左右方向(与检测装置2L的相对边25L正交的方向)上以使支架 60能够滑动方式支撑支架60。
[0044] 支架60包括壁部61、三个侧壁62、63、64和凸缘部65、66。壁部61包括分别在左 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在左 右方向上连接。侧壁62、63、64分别从壁部61的左边缘部、上边缘部、下边缘部向前方突出。 在壁部61的右方不形成侧壁。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的厚度彼此不同。在右侧配 置的第二壁部61B比在左侧配置的第一壁部61A厚。支架60的前表面与数字转换器基板 7L的后表面相对配置。如图7所示,第一壁部61A和数字转换器基板7L之间的前后方向的 距离D4,大于第二壁部61B和数字转换器基板7L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D5。即,支架形成 为,在壁部61和数字转换器基板7L的后表面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在左 右方向上和未形成侧壁的一侧(即第二壁部61B -侧)相比,形成了侧壁62的一侧(即第一 壁部61A-侧)较大。
[0045] 如图7所示,在壁部61的前表面侧,在连接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的部分形 成斜面69。壁部6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开口部9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略小。壁部61的左 右方向的长度比开口部9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侧壁62、63、6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与后盖 9L的厚度基本相同。当支架60配置在开口部91内时,壁部61的后表面位于与后盖9L的 后表面基本相同的位置。支架60由开口部9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支架60在左右方向上能够以壁部61和开口部91的长度差的长度进行移动。
[0046] 如图5所示,凸缘部65从侧壁63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为凸缘状。凸缘部66从侧 壁6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为凸缘状。从凸缘部65的突出端(上端)到凸缘部66的突出端 (下端)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开口部91周围形成的凹部9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当 支架60配置在开口部91上时,凸缘部65的后表面与在0凹部96的上端部设置的突起部 92接触。凸缘部66的后表面与在凹部96的下端部设置的突起部93接触。在凸缘部65、 66的前表面分别设置两处向前方球状突起的突起部65A、66A。突起部65A、66A与数字转换 器基板7L的后表面接触,并在数字转换器基板7L的后表面和凸缘部65、66的前表面之间 保持间隙,从而能够使支架60沿着轨状突起部92、93的滑动变得容易。支架60能够在如 下范围内沿左右方向滑动:从在第一壁部61A的左端与开口部91的左边缘部接触的位置, 到在第二壁部61B的右端与开口部91的右边缘部接触的位置。
[0047] 在壁部61的后表面设置向后方圆筒状突起的两个突起部67、68。突起部67设置 在第一壁部61A的左端部。突起部68设置在第二壁部61B的右端部。突起部68在突出端 具有径向朝外突起的两个突起部68A。突起部67与在外包装盖4上设置的小孔43A (参照 图3)卡合。突起部68与小孔43B卡合。突起部68的外径D3大于突起部67的外径D2。 外径D3与小孔43B的开口径D1大小基本相同。突起部68A在突起部68与小孔43B卡合 时作为挡板发挥功能。突起部67的外径D2小于小孔43A的开口径D1。因此,突起部67在 与小孔43A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在小孔43A内移动。在突起部68固定于小孔43B的状态下, 以突起部68为支点,支架60能够在突起部67能够在小孔43A内移动的范围内转动。根据 该结构,检测装置2L能够以突起部68为轴相对于检测装置2R转动。例如,当在检测装置 2L、2R上安装的笔记本5开合时,在左封皮5L和右封皮5R的位置关系上,存在产生与左右 方向不同朝向的扭力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转动来调整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 测装置2R的朝向。因此,难以将载荷施加于笔记本5的左封皮5L及右封皮5R。其结果是, 信息输入装置1能够防止笔记本弯曲等。
[0048] 如图3所示,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为分离状态(参照图3的一点划 线)时,固定部43形成在检测装置2L的右端部与外包装盖4的带状体44的左端部重叠的 位置。如上所述,支架60在壁部61与开口部91接触的范围内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 检测装置2L如果在分离状态下位于右端部与带状体44重叠的位置,则在接近状态下右端 部与带状体44重叠。线束50通过带状体44和弯曲部4C的前表面之间。在带状体44的 左右边缘部和弯曲部4C之间存在间隙。检测装置2L在分离状态下和接近状态下均位于与 带状体44重叠的位置。因此,信息输入装置1能够防止在分离状态和接近状态之间移动的 过程中与带状体44的边缘部卡挂而产生的阻力。
[0049] 通过在固定部43上固定支架60,支架60以凸缘部65、66将检测装置2L支撑在外 包装盖4上。凸缘部65、66分别支撑于侧壁63、64。侧壁63、64支撑于壁部61。因此,当 检测装置2L的重量施加于支架60时,壁部61经由侧壁63、64而在凸缘部65、66之间的距 离缩小的方向上受力。如上所述,支架60具有与侧壁63、64正交的侧壁62。侧壁62作为 分别支撑侧壁63、64的肋部(rib)发挥功能,因此能够确保支架60的强度。
[0050] 如图5至图7所示,线束50包括右侧连接部51、左侧连接部54、中间部52和折叠 部53。右侧连接部51包括设置在线束50的一端的端子部51A。端子部51A从左侧插入控 制基板71R的连接部(省略图示)并连接。右侧连接部51是如下部位:在从端子部51A向 左侧延伸的位置上向上方一侧弯曲,沿着检测装置2R的后表面26R,朝向与检测装置2R的 上下方向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而向上方延伸。
[0051] 中间部52是从与右侧连接部51的端子部51A相反一侧的端部、向左方延伸的部 位。中间部52是在左右方向上连接检测装置2R和检测装置2L之间的部位。中间部52在 上下方向上和相对边25L、25R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上连接在检测装置2R和检测装 置2L之间,并朝向支架60延伸。例如,在外包装盖4开合时存在以下情况:对左盖部4L和 右盖部4R,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前后方向施加扭力。此时,检测装置2R和检测装置2L的上 端部和下端部易于受到由扭力产生的拉伸等的影响。因此,不在上端部或下端部配置中间 部52,而在上下方向上比端部靠近中央的位置上配置中间部52,从而能够使载荷不易被施 加于线束50。
[0052] 折叠部(folded portion) 53从中间部52的端部向左侧延伸,并向前弯曲为台阶 状,进入被壁部61和三个侧壁62、63、64包围的支架60内。折叠部53在支架60内以上下 方向为轴向前方一侧弯曲并折返180度,向右延伸。将折叠部53中的、以上下方向为轴向前 方一侧弯曲并180度折返的部位称为弯曲部(bent portion)53A。将折叠部53中的、从中 间部52的端部向左侧延伸到弯曲部53A的、配置在壁部61 -侧的部分称为第一层部53B。 将折叠部53中的、从弯曲部53A向右侧延伸到左侧连接部54的、配置在数字转换器基板7L 的后表面一侧的部分称为第二层部53C。在弯曲部53A保持圆弧状的状态下,折叠部53在 前后方向重叠为两层并配置在支架60内。弯曲部53A是在折叠部53中线束50延伸的方 向变化的部位,是随着支架60向左右方向移动而产生履带那样的变形的部位。如上所述, 在支架60的内部空间中,第一壁部61A形成为和第二壁部61B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较大。折 叠部53配置在支架60内,以使弯曲部53A在支架60内位于第一壁部61A-侧。因此,折 叠部53在弯曲部53A保持圆弧状的状态下施加的载荷较小。
[0053]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部53B例如通过双面胶57粘接到支架 60的第二壁部61B上。第二层部53C例如通过双面胶58粘接到数字转换器基板7L的后表 面。双面胶57、58分别固定于随着履带状的转动而产生变形的弯曲部53A的两端。双面胶 57、58也能够粘接在弯曲部53A的两端的附近位置。即,在双面胶57、58和弯曲部53A之间 也能够设置间隔。
[0054] 如图5至图7所示,线束50在折叠部53中从检测装置2L的外部一侧通过后盖9L 的开口部91进入内部一侧。左侧连接部54是如下部位:折叠部53的第二层部53C在从支 架60向右露出的位置开始向右延伸的顶端,向下方弯曲,在向下方延伸的顶端,进一步向 左方弯曲。左侧连接部54包括端子部54A,其设置在与折叠部53连接的相反一侧的端部 上。
[0055] 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在接近状态及分离状态之间移动时,上述结构 的线束50及支架60进行如下动作。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向接近状态(参照图 3的二点划线)转换时,如果是外包装盖4打开的状态,则检测装置2L向右移动。如图7所 示,在外包装盖4上固定的支架60相对于检测装置2L的主体在开口部91内向左侧移动。 线束50由包括端子部54A (参照图5)的左侧连接部54相对于检测装置2L的主体来定位。 并且,线束50由包括端子部51A的右侧连接部51、及与右侧连接部51连接的中间部52相 对于检测装置2R来定位。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接近,因此右侧连接部51及中 间部52向左侧相对移动,左侧连接部54向右侧相对移动。在支架60内重叠为两层的折叠 部53中的、与中间部52连接且位于后侧的第一层部53B被向左侧相对地推压。与左侧连 接部54连接且位于前侧的第二层部53C被向右侧相对地拉伸。从下方观察,折叠部53随 着第一层部53B和第二层部53C在左右方向上产生的偏离而像履带一样在保持弯曲部53A 中的圆弧状的状态下顺时针转动。由此,在线束50上不会施加弯曲等载荷。弯曲部53A在 支架60内的内部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较大,保持位于第一壁部61A-侧的状态。通过使 弯曲部53A不位于第二壁部61B -侧,能够使弯曲部53A形成的圆弧的内切圆的半径较大。 因此,能够减轻施加于弯曲部53A的弯曲等载荷。
[0056] 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向分离状态(参照图3的单点划线)转换时,如 果是外包装盖4打开的状态,则检测装置2L向左侧移动。如图8所示,在外包装盖4上固定 的支架60相对于检测装置2L的主体在开口部91内向右侧移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 装置2R分离,因此右侧连接部51及中间部52向右侧相对移动,左侧连接部54向左侧相对 移动。在支架60内重叠为两层的折叠部53中的、第一层部53B被向右侧相对地拉伸。第 二层部53C被向左侧相对地推压。从下方观察,折叠部53与第一层部53B和第二层部53C 在左右方向上产生的偏离配合地、像履带一样在在保持弯曲部53A中的圆弧状的状态下逆 时针转动。由此,在线束50上不会施加弯曲等载荷。弯曲部53A在支架60内的内部空间 的前后方向的大小较大,保持位于第一壁部61A -侧的状态。
[0057] 因此,线束50具有折叠部53,从而能够在像履带一样保持线束50折返的状态下使 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接近或分离。因此,在信息输入装置1中,不使线束50拉 伸或压缩,就能够减轻施加于线束50的载荷。
[0058] 利用支架60覆盖线束50的折叠部53,从而在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接 近或分离时能够限制推压或拉伸的外力施加于线束50的折叠部53时可能产生的线束50 的位置偏离。因此,能够切实地保持线束50折叠的状态。突起部92、93以使支架60能够 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支架60,从而能够使支架60与对线束50的折叠部53的推压 或拉伸配合地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线束50的折叠部53因推压而在支架60内被压缩、或 因拉伸而脱离支架60的情况。
[0059] 在折叠部53中,分别通过双面胶57、58将在履带状的转动中产生变形的弯曲部 53A的两端固定于支架60及数字转换器基板7L、即检测装置2L的主体上。在检测装置2L 相对于检测装置2R接近或分离时,即使将推压或拉伸等外力施加于线束50,双面胶57、58 也会推动弯曲部53A的两端。因此,弯曲部53A中的伴随着履带状的转动而产生的变形,难 以发生变动。因此,能够稳定、顺利地进行线束50的折叠部53中的转动。
[0060]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的线束50及支架60,信息输入装置1能够使检测装置2L相对 于检测装置2R在接近的方向上或在分离的方向上移动。用户在将笔记本5安装于信息输 入装置1时,将笔记本5的左封皮5L从保持片41L的右边一侧插入,配置在检测装置2L的 定位部21L上。通过粘接部22L将笔记本5的左封皮5L固定在定位部21L上。接着,用户 将笔记本5的右封皮5R配置在检测装置2R的定位部21R上。此时,用户能够使检测装置 2L与笔记本5同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进而,用户能够以支架60的突起部67为轴使检测 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转动。左封皮5L先固定于检测装置2L,从而使笔记本5的移动 范围产生制约。但是,在信息输入装置1中,如上所述,确保了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 2R的定位的自由度。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将笔记本5的右封皮5R配置在定位部21R上。 通过粘接部22R将笔记本5的右封皮5R固定在定位部21R上,从而完成笔记本5的安装。
[0061] 如上所述,信息输入装置1构成为使得检测装置2R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2L向接 近的方向或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信息输入装置1的检测装置2L、2R上分别配置了笔 记本5的左封皮5L、右封皮5R后,当笔记本5开合时,检测装置2L相对于检测装置2R移 动,从而能够变更彼此的位置关系。因此,信息输入装置1不对笔记本5的左封皮5L、右封 皮5R施加载荷,能够防止弯曲。
[0062] 对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检测装置2L、2R以公知的电磁感应方式检测 出电子笔6的位置,但也能够使用电阻膜方式(所谓感压式)、静电电容方式等其他方式,检 测出检测对象体相对于检测装置2L、2R的接近或接触。笔记本5的大小、规格、材质等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将笔记本5安装于检测装置2L、2R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 方法。
[0063] 上述实施方式是以下示例:在后盖9L上设置开口部91,在后盖9L和数字转换器 基板7L之间,以在前后方向夹持支架60的形态支撑支架60。但是,也能够在后盖9L的后 表面设置支架60的支撑部。此时,后盖9L的后表面和支撑部在前后方向支撑支架60即可。
[0064] 在检测装置2L、2R的上下方向上,除了比端部靠近中央的位置以外,线束50的中 间部52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架60的外包装盖4也可以不使用突 起部67、68和小孔43A、43B进行卡合而采用其他方法卡合。例如,也可以采用螺钉、铆钉 (rivet)、订书钉(staple)、钩(hook)、缝制等其他方法。突起部67卡合的小孔43A也可以 是长孔。此时,能够增大支架60以突起部68为轴能够转动的范围,因此能够使笔记本5的 配置变得更容易。支架60的外包装盖4的结构也可以是,与突起部67和小孔43A卡合时 的突起部67和小孔43A的间隙相比,突起部68和小孔43B卡合时的突起部68和小孔43B 的间隙较大。支架60的外包装盖4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突起部67和小孔43A的卡合来 固定外包装盖4和支架60,支架60能够以突起部67为轴转动。
[0065] 支架60的突起部67、68和外包装盖4的小孔43A、43B通过突起部和孔部的关系 而卡合,但只要彼此能够卡合,突起部和孔部的组合不限于该例。例如,也可以是支架60具 有孔部、外包装盖4具有突起部。也可以是,支架60具有一个突起部和孔部,外包装盖4具 有能够分别与支架60的突起部和孔部卡合的孔部和突起部。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可以是 以下结构:一个突起部和一个孔部作为旋转轴发挥功能,在另一个突起部和另一个孔部的 间隙范围内,具有支架60的检测装置2L能够相对于外包装盖4转动。
[0066] 不限于双面胶57、58,线束50的折叠部53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夹子等固定于 支架60及数字转换器7L上。或者也可以在支架60及数字转换器基板7L上设置固定线束 50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置在稍微从壁面分离的位置上设置的棒状体和壁面之间夹持线 束50的结构。
[00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笔6是本发明的"笔记工具"的一例。检测装置2R、检测 装置2L分别是"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的一例。外包装盖4是"连接部件"的一 例。右盖部4R、左盖部4L分别是"固定部"、"保持部"的一例。相对边25R、相对边25L分 别是"第一边"、"第二边"的一例。控制基板71R、控制基板71L分别是"第一电路部"、"第二 电路部"的一例。线束50是"连接线"的一例。后表面26R、后表面2L分别是"第一背面"、 "第二背面"的一例。右侧连接部51、左侧连接部54分别是"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 一例。支架60是"第一覆盖部件"的一例。突起部92、93是"支撑部"的一例。突起部67、 68是"第一卡合部"的一例。小孔43A、43B是"第二卡合部"的一例。凸缘部65、66是"第 三卡合部"的一例。带状体44相当于"第二覆盖部件"。
【权利要求】
1. 一种信息输入装置,能够取得通过笔记工具在记录介质上输入的信息,上述记录介 质是一对封皮及在上述一对封皮之间重叠配置的多张纸张通过对各自的边缘部的一部分 进行装订而成的册子状, 上述信息输入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是能够对接近的上述笔记工具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板状体,能够与上述 一对封皮中的第一封皮的大致整个纸面相对配置,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具有第一检测面; 第二检测装置,是能够对接近的上述笔记工具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板状体,能够与上述 一对封皮中的第二封皮的大致整个纸面相对配置,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具有第二检测面;以 及 连接部件, 该连接部件包括:固定部,在以第一边和第二边互相平行、且和其他边相比彼此位于附 近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状态下,固定上述第一检测装置, 上述第一边是包围上述第一检测面的外边缘的边中的一个,上述第二边是包围上述第二检 测面的外边缘的边中的一个;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以使上述第二边能够相对于 上述第一边在接近的方向或分离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弯曲部,连接上述固定部和上述保持 部,能够向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相对的方向弯曲。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 第一电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上; 第二电路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上;以及 连接线,包括在具有挠性的绝缘薄膜上形成的多个导电路径,并将上述第一电路部和 上述第二电路部电连接, 上述连接线包括: 第一连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背面和上述固定部之间,上述第一连接 部包括与上述第一电路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一背面是上述第一检测面的相反侧的 面; 中间部,与上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和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之间延 伸; 折叠部,与上述中间部连接,配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第二背面和上述保持部之间, 上述折叠部以第一方向为轴折返,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和上述保持部之间重叠为两层,上 述第二背面是上述第二检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述第一方向是与上述中间部的延伸方向正 交且与上述第二检测装置和上述保持部相对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 第二连接部,与上述折叠部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上述第二电路部电连接的端 子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 第一覆盖部件,固定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保持部上,覆盖上述折叠部,上述折叠部配 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第一覆盖部件之间;以及 支撑部,设置在上述第二检测装置上,以使上述第一覆盖部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二背面 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一覆盖部件,上述第二方向是与上述第二边延伸的方 向正交的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包括沿着上述第二方向并列配置的两个第一卡合部,用于将上述第 一覆盖部件固定于上述保持部, 上述保持部包括分别与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卡合的两个第二卡合部, 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分别是突起部和孔 部、或孔部和突起部,构成为通过相互卡合而将上述连接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一覆盖部件, 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另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另一个分别是突起部和 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并且, 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个之间的 间隙,大于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中的上述一个和上述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一个之间的 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包括: 壁部,设置有上述两个第一卡合部; 三个侧壁,从上述壁部的边缘部向上述第二背面突出,并配置为开放上述边缘部的一 个而关闭三个,上述边缘部的上述一个位于上述第二边一侧;以及 第三卡合部,与上述三个侧壁中的相对的两个侧壁连接,与上述支撑部卡合, 上述折叠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壁部之间, 上述支撑部经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使上述第一覆盖部件能够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一覆盖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 上述折叠部包括: 第一层部,是上述两层中的配置在上述壁部一侧的部位; 第二层部,是上述两层中的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一侧的部位;以及 弯曲部,连接上述第一层部和上述第二层部,上述弯曲部是上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变 化的部位,是随着上述第一覆盖部件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产生变形的部位, 上述信息输入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在上述壁部的上述第二背面一侧的壁面上固定上述第一层部,上述第 一固定部件设置在上述弯曲部的一个端部上;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在上述第二背面上固定上述第二层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在上述 弯曲部的另一个端部上。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侧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间的第三方向的距离,小于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一侧相反侧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间的第三方向的距离,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对的方 向。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侧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间的第三方向的距离,小于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一侧相反侧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间的第三方向的距离,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对的方 向。
9. 根据权利要求2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在上述第一边及上述第 二边延伸的方向上,上述中间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边及上述第二边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 位置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2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部件进一步 具有第二覆盖部件,在该第二覆盖部件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夹持上述中间部,并覆盖上述中 间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连接部件进一步具有第二覆盖部 件,在该第二覆盖部件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夹持上述中间部,并覆盖上述中间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第二覆盖部件配置在上述保持 部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上述第二边一侧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输入装置,其中,上述第二覆盖部件配置在上述保持 部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检测装置的上述第二边一侧的端部重叠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G06F3/046GK104111767SQ201310511982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8日
【发明者】春日井淳, 佐乡朗, 柴田康弘, 稻叶武彦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