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和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3393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和设备与制造工艺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系统的网络安全受到的攻击越来越复杂。为了提升在线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终端的真实身份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一般通过设备指纹来识别目标终端。而设备指纹需要具备唯一、准确地标识一个联网的目标终端的功能。通常衡量设备指纹的指标包含至少两种:一种是设备指纹的准确率,即每一个目标终端具有唯一的一个设备指纹,两个不同目标终端的设备指纹不同;另一种是设备指纹的覆盖率,即每一个目标终端不能被赋予两个以上的设备指纹,即一个设备指纹必须能够覆盖该目标终端。

具体地,一个目标终端的设备指纹可以根据采集到的该目标终端的属性参数计算得到。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同一个目标终端,第一次采集到该目标终端的属性参数为A1,根据目前计算设备指纹的方式,将得到A1对应的设备指纹B1;第二次采集到该目标终端的属性参数为A2,根据目前计算设备指纹的方式,将得到A2对应的设备指纹B2。

由于A1与A2不同,那么计算得到的B1与B2也不同。也就意味着,针对同一个目标终端,若采集到的该目标终端的属性参数不同,那么确定的该目标终端的设备指纹也不同。

而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采集到的目标终端的属性参数,经常会出现目标终 端的属性参数缺失或者发生变化的情形,按照目前计算设备指纹的方式,使得每一个目标终端对应的设备指纹不止一个,即计算得到的每一个设备指纹都不能覆盖该目标终端,导致设备指纹的覆盖率降低,并增加后续识别该目标终端的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和设备,用于解决目前设备指纹的覆盖率比较低,导致对目标终端的识别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包括:

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

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其中,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

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

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设备,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

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 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其中,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

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识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这样,在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时,利用用户行为信息确定目标终端是否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在确定该目标终端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时,从建立的该用户经常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库中为其匹配设备指纹,保证该目标终端被配置的设备指纹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同一目标终端被配置不同设备指纹的风险,有效提升了设备指纹的覆盖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和设备,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这样,在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时,利用用户行为信息确定目标终端是否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在确定该目标终端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时,从建立的该用户经常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库中为其匹配设备指纹,保证该目标终端被配置的设备指纹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同一目标终端被配置不同设备指纹的风险,有效提升了设备指纹的覆盖率。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可以如下所述。

步骤101: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

在步骤101中,当用户设备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行为时,采集用户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这里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可以包含行为特征、所使用的用户信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可以是用户登录该待识别终端时所使用的登录信息,可以包含登录账户和登录密码,也可以是待识别终端根据该用户的登录账户和登录密码为该用户产生的能够唯一识别该用户的标识信息等。

在采集用户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时,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

一般地,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设备属性以及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例如:设备属性为IP地址,那么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为192.0.168.1;再例如:设备属性为IMSI,那么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为1111111111。也就是说,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属性类型:第一属性类型、第二属性类型。

其中,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满足设定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条件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种:A,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大于属于所述第二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B,分别计算每一个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根据计算得到的覆盖率的大小值,对设备指纹的覆盖率进行排序,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排在前N 位,其中,N为自然数;C,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大于设定门限值,其中,门限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确定,这里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一属性类型中包含的设备属性能够唯一标识该待识别终端;第二属性类型中包含的设备属性识别该待识别终端的强度要远低于第一属性类型中包含的设备属性识别该待识别终端的强度。

此外,第一属性类型又可以称为强属性类型,即通过一个属于强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能够唯一确定该待识别终端。例如:属于强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可以为移动设备国际识别码(英文: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缩写:IMEI);也可以为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英文: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缩写:IMSI)等。

第二类属性类型又可以称为弱属性类型。对于同一个待识别终端,属于弱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比较容易发生变动。当采集到该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不属于强属性类型包含的设备属性时,不能单一依靠采集到该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属于弱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对待识别终端进行识别。例如:属于弱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可以为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英文:Internet Protocol;缩写:IP)地址;也可以为屏幕分辨率;还可以为待识别终端的操作系统等等。

步骤102:判断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执行步骤103;否则,执行步骤106。

在步骤102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是否一致:

提取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第一行为特征,以及提取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

分别将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每一个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性进行比较;

在比较结果是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与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

在比较结果是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不包含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与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不一致。

步骤103: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

其中,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

在步骤103中,针对不同的用户,为不同的用户建立属于该用户的设备指纹库。该设备指纹库中包含的终端为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终端。这样,对于同一用户使用的终端,借助用户行为信息确定该待识别终端的设备指纹,可以有效避免该待识别终端被配置不同设备指纹的风险。

步骤104: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在步骤104中,第一步,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的属性类型。

其中,所述属性类型包含第一属性类型、第二属性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高于由属于所述第二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

第二步,判断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是否存在属于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若存在,则执行第三步;否则,执行第五步。

第三步,在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为第一属性类型时,计算所述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属于第一属性 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的第一匹配度。

第四步,在所述第一匹配度大于设定第一阈值时,将所述设备指纹库中由属于第一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视为查找到的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第五步,在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为第二属性类型,或者所述第一匹配度不大于设定第一阈值时,计算所述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属于第二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的第二匹配度。

第六步,在所述第二匹配度大于设定第二阈值时,将所述设备指纹库中由属于第二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视为查找到的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步骤105: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

步骤106: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不一致时,随机为所述目标设备配置设备指纹。

通过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这样,在 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时,利用用户行为信息确定目标终端是否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在确定该目标终端属于该用户经常使用的目标终端时,从建立的该用户经常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库中为其匹配设备指纹,保证该目标终端被配置的设备指纹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同一目标终端被配置不同设备指纹的风险,有效提升了设备指纹的覆盖率。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目标终端进行识别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设备包括:采集单元21、确定单元22、查找单元23和识别单元24,其中:

采集单元21,用于采集用户在待识别终端上产生的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以及采集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

确定单元22,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用户标识,确定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设备指纹库,其中,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指纹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登录的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之间的预设关系;

查找单元23,用于根据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存储的所述预设关系,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查找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识别单元24,用于根据所述设备指纹,识别所述待识别终端是否为目标终端。

具体地,所述确定单元22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是否一致:

提取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中包含的第一行为特征,以及提取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

分别将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每一个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性进行比较;

在比较结果是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与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一致;

在比较结果是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不包含用户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与所述第一行为特征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不一致。

可选地,所述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设备属性以及所述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

所述查找单元23,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的属性类型,其中,所述属性类型包含第一属性类型、第二属性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由属于所述第一属性类型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的覆盖率满足设定条件;

在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为第一属性类型时,计算所述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属于第一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的第一匹配度;

在所述第一匹配度大于设定第一阈值时,将所述设备指纹库中由属于第一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视为查找到的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具体地,所述查找单元23,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为第二属性类型,或者所述第一匹配度不大于设定第一阈值时,计算所述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与所述设备指纹库中属于第二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对应的内容的第二匹配度;

在所述第二匹配度大于设定第二阈值时,将所述设备指纹库中由属于第二 属性类型且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中包含的设备属性相同的设备属性确定的设备指纹视为查找到的与所述待识别终端的设备属性参数相匹配的设备指纹。

具体地,所述确定单元22,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行为信息与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库中包含的用户行为信息不一致时,随机为所述待识别终端配置设备指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设备可以采用软件方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方式实现,这里不做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设备)、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 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