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487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对位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磁性件的对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tabletPC)或是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等,因具有能让使用者随身携带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地使用。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一般不具有用来支撑的底座,且大多无实体键盘供使用者操作,故现行的设计多会将可携式电子装置与扩充底座搭配。所述扩充底座具有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放置与充电的功能,更具有键盘模块供使用者进行输入。在一些扩充底座中,是利用卡勾来固定可携式电子装置,然而卡勾会使装置的外观不佳且其对位较不便利。此外,一些扩充底座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分别设置相对应的磁铁以通过其间的磁吸力进行固定,然而所述磁铁的磁吸面一般为平面状,从而相对应的两磁吸面之间各处的磁吸力皆相等,如此则磁性件易产生横向偏移而导致扩充底座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对位不准确。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位结构,具有良好的对位准确性。本发明的对位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一磁性件、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配置于第一壳体且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非平面。第二磁性件配置于第二壳体且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非平面。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彼此相向,且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导引第二磁性件对位于第一磁性件,并阻止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端部,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皆为线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端部,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大磁吸力。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皆为线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为凸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为弧面或非弧面,第二表面为弧面或非弧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为磁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磁性件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一壳体,第二磁性件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二壳体。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凸状结构,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凸状结构,第一磁性件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一凸状结构且适于相对于第一凸状结构转动,第二磁性件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二凸状结构且适于相对于第二凸状结构转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柱体,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柱体,第一磁性件具有一第一枢接孔,第二磁性件具有一第二枢接孔,第一柱体穿设于第一枢接孔,第二柱体穿设于第二枢接孔。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对位结构中,第一磁性件的第一表面及第二磁性件的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因此相对应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各处的磁吸力非为均等,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最大磁吸力是产生于第一表面的第一端部与第二表面的第二端部之间。从而,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会驱使第二端部往第一端部移动,以导引第二壳体及其上的第二磁性件准确地对位于第一壳体及其上的第一磁性件。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图3是图1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第一壳体;图8是图6的第一壳体及第一磁性件的剖面图;图9绘示图6的第二壳体;图10是图6的第二壳体及第二磁性件的剖面图;图1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0、200、300、400:对位结构110、210、310、410:第一壳体120、220、320、420:第二壳体130、230、330、430:第一磁性件132、232、332、432:第一表面132a、232a、332a、432a:第一端部140、240、340、440:第二磁性件142、242、342、442:第二表面142a、242a、342a、442a:第二端部312、322、412、422:容置槽316、316’:第一凸状结构326:第二凸状结构414:第一柱体424:第二柱体434:第一枢接孔444:第二枢接孔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对位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壳体110、一第二壳体120、至少一第一磁性件130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140。第一磁性件130配置于第一壳体110且具有一第一表面132,第一表面132为非平面且具有一第一端部132a。第二磁性件140配置于第二壳体120且具有一第二表面142,第二表面142为非平面具有一第二端部142a。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的数量可分别为多个,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及第一壳体110例如分别是可携式电子装置(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型手机)的机壳及对应的扩充底座的机壳。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及第一壳体110可分别为其它可结合及分离的对象,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例如皆为磁铁,第一磁性件130具有相对的S极与N极,第二磁性件140具有相对的S极与N极。第一表面132例如是第一磁性件130的S极上的凸弧面,第二表面142例如是第二磁性件140的N极上的凸弧面。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也可仅其中之一为磁铁,且其中的另一为可被磁化的金属件。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42可为非弧面的凸面,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当第二壳体120从图2所示状态往第一壳体110移动而如图1所示靠合于第一壳体110时,第一磁性件130的第一表面132与第二磁性件140的第二表面142彼此相向,且第一磁性件130与第二磁性件140之间的磁吸力导引第二磁性件140对位于第一磁性件130,并阻止第二壳体120分离于第一壳体110。详细而言,如上述将第一磁性件130的第一表面132与第二磁性件140的第二表面142设计为非平面,可使图1状态下的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42之间各处的间距及磁吸力非为均等,第一端部132a与第二端部142a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表面132与第二表面142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一端部132a与第二端部142a之间的磁吸力为第一表面132与第二表面142之间的最大磁吸力。从而,若第二壳体120及其上的第二磁性件140在水平方向上未准确地对位于第一壳体110及其上的第一磁性件130,则第一端部132a与第二端部142a之间的磁吸力会驱使第二端部142a往第一端部132a移动,以达到准确对位的效果。图3是图1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3未绘示出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例如皆为圆柱体,第一表面132的第一端部132a及第二表面142的第二端部142a皆为线状,且第一端部13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端部142a的延伸方向。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以下通过图式对此加以说明。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图4所示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端部132a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绘示为垂直)于第二端部142a的延伸方向。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在图5的对位结构200中,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第一磁性件230、第一端部232a、第二磁性件240、第二端部2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1的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第一磁性件130、第一端部132a、第二磁性件140、第二端部1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对位结构200与对位结构100的不同处在于,第一磁性件230及第二磁性件240为菱形结构而使第一表面232及第二表面242为非弧面。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可为其它具有非平面磁极的形状,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在图6的对位结构300中,第一壳体310、第二壳体320、第一磁性件330、第一表面332、第一端部332a、第二磁性件340、第二表面342、第二端部3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1的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第一磁性件130、第一表面132、第一端部132a、第二磁性件140、第二表面142、第二端部1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对位结构300与对位结构100的不同处在于,第一磁性件330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一壳体310的容置槽312内,且第二磁性件340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二壳体320的容置槽322内。由此,第一磁性件330不需被固定于第一壳体310且第二磁性件340不需被固定于第二壳体320,以避免第一磁性件330的第一端部332a与第二磁性件340的第二端部342a因组装误差而未能准确对位。当第一磁性件330与第二磁性件340如图6所示彼此接近时,第一磁性件330与第二磁性件340会通过第一端部332a与第二端部342a之间的磁吸力而自动地沿转动方向R1或转动方向R2旋转,以使第一端部332a与第二端部342a准确地对位。图7绘示图6的第一壳体。图8是图6的第一壳体及第一磁性件的剖面图。图9绘示图6的第二壳体。图10是图6的第二壳体及第二磁性件的剖面图。请参考图7至图10,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310具有一第一凸状结构316,第二壳体320具有一第二凸状结构326,第一磁性件330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一凸状结构316且适于相对于第一凸状结构316转动,第二磁性件340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二凸状结构326且适于相对于第二凸状结构326转动。如此可减少第一磁性件330与第一壳体310的接触面积及第二磁性件340与第二壳体320的接触面积,避免第一磁性件330与第一壳体310之间的摩擦力及第二磁性件340与第二壳体320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而阻碍第一磁性件330及第二磁性件340的转动。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凸状结构316为环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以下通过图式举例说明。图1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图11所示实施例与图7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凸状结构316’非为环状而是由多个凸点所构成。图9所示第二凸状结构326也可改为由多个凸点所构成。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2的对位结构400中,第一壳体410、第二壳体420、第一磁性件430、第一表面432、第一端部432a、第二磁性件440、第二表面442、第二端部4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6的第一壳体310、第二壳体320、第一磁性件330、第一表面332、第一端部332a、第二磁性件340、第二表面342、第二端部342a的配置与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对位结构400与对位结构300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壳体410的容置槽412内具有第一柱体414,第一磁性件430具有第一枢接孔434,第一柱体414穿设于第一枢接孔434。类似地,第二壳体420的容置槽422内具有第二柱体424,第二磁性件440具有第二枢接孔444,第二柱体424穿设于第二枢接孔444。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对位结构中,第一磁性件的第一表面及第二磁性件的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因此相对应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各处的磁吸力非为均等,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最大磁吸力是产生于第一表面的第一端部与第二表面的第二端部之间。从而,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会驱使第二端部往第一端部移动,以导引第二壳体及其上的第二磁性件准确地对位于第一壳体及其上的第一磁性件。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内容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