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90171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终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而一般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检测应用程序的耗电量,以防应用程序耗电量过大。

终端的制造厂商一般会为终端设置电量消耗标准,例如,电量消耗标准一般为a部件(如处理器、内存等)被占用b%时每工作c时长会则消耗d毫安时的电量。从而终端运行某个应用程序时,可以根据应用程序对其内部部件的占用百分比和占用时长确定应用程序的耗电量。

然而,终端在运行应用程序会持续产生热量,如果根据上述电量消耗标准将无法检测出终端因为线路等发热所消耗的电量,这样,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准确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被测终端、电量仪和管理设备,所述被测终端包括机身和电池,所述电量仪连接于所述被测终端的机身的电源端口和电池的输出端口之间,所述电量仪与所述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量仪检测所述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所述管理设备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电量仪检 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所述管理设备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被测终端、电量仪和管理设备,所述被测终端包括机身和电池,其中:

所述电量仪连接于所述被测终端的机身的电池连接端口和电池的输出端口之间;

所述电量仪与所述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

所述电量仪,用于检测所述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所述管理设备,用于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及系统,可以得到应用程序运行时包含线路发热所消耗的电量的总耗电量,从而,可以增强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框架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单位时长耗电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框架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电流以及耗电量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系统包括被测终端、电量仪和管理设备,被测终端包括机身和电池,电量仪连接于被测终端的机身的电源端口和电池的输出端口之间,电量仪与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其中,被测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管理设备可以是计算机,电量仪是用于测量电流电压的仪器,电量仪中包括单片机、转换器、串口转换器、稳压器和继电器组等主要部件,其中,单片机主要用于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数据的处理,ad(analogicalanddigital,模拟和数字)转换器主要用于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串口转换器主要用于计算机与电量仪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稳压器主要用于提供电量仪工作用的稳定电压,继电器组主要用于控制电量仪开启与关闭,可以由管理设备进行控制。电量仪与管理设备通过串口数据线传输串口数据,上述系统的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单片机与电池连接,检测线路中的电流电压,ad转换器与单片机相连,将检测到的电流电压转化为数字信号,再传输回单片机,之后单片机处理该数字信号,并通过连接的串口转换器将数据转换为串口数据,从而将串口数据传输至管理设备。同时,稳压器连接单片机,通过线路主板为各部件提供电源,继电器组与单片机相连。此外,单片机可以与被测终端的机身相连以组成回路。本实施例中,以被测终端为手机,管理设备为计算机为例进行说明,其它情况与之类似,此处不再一一进行描述。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图1所示的处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内容可以如下:

步骤101,电量仪检测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在实施中,可以先在手机上运行某一个应用程序(即目标应用程序),此时,电量仪连接在电池和手机的电源端口之间,电池持续向手机供电,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流经电量仪、手机后,流入电池负极,这时,电量仪可以通过单片机检测到手机电源端口的电压和流入手机的电流,之后通过ad转换器将检测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电量仪可以获取到相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步骤102,管理设备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在实施中,计算机与电量仪通过串口数据线保持连接,在电量仪检测到手 机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后,可以通过串口转换器将相应的数据转化为串口数据,进而可以将上述电流值和电压值从串口数据线传送给计算机。

步骤103,管理设备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计算机中可以预先存储有手机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即在单位时长内,手机不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处于灭屏状态时所消耗的电量。计算机接收到电量仪传送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后,可以根据上述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出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可选的,上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的确定方法可以具体如下:管理设备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确定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管理设备将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与预先存储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之差,确定为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计算机在接收到电量仪检测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后,可以先根据上述数据确定手机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具体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p=电压值u*电流值i,之后计算机可以获取预先存储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进而可以计算单位时长总耗电量和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的差值,则可以将该差值确定为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如图3所示。

可选的,被测终端中也可以检测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相应的处理可以如下:被测终端与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被测终端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根据预设的电量消耗标准检测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手机中可以设置有电量消耗标准,其中,电量消耗标准可以具体表现为应用程序在单位时长内占用部件a的b%的资源的耗电量为c。这样,手机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可以先检测各部件的资源使用情况,并在上述电量消耗标准中确定对应的耗电量,进而可以将各部件的耗电量相加,即可检测出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同时,被测终端与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可以是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数据线,usb数据线用于被测终端与管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其中,电量仪可以串联在被测终端和管理设备之间,用于阻断管理设备通过usb数据线向被测终端供电,如图4所示。

可选的,计算机可以采用耗电量变化曲线来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 相应的处理可以如下:管理设备根据被测终端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生成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变化曲线。

在实施中,计算机接收到手机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之后,可以采用变化曲线的形式记录单位时长耗电量,从而生成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变化曲线。

可选的,手机在运行应用程序时内部线路也会消耗电量,相应的,检测线损耗电量的处理可以如下:管理设备将电量仪检测确定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与被测终端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的差值,确定为目标应用程序的线损耗电量。

在实施中,手机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是根据各部件的使用情况而确定的单位时长耗电量,而不包含各部件间的数据传输线路所消耗的电量以及手机发热所消耗的电量,而计算机根据电量仪所检测的数据确定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可以是上述所有耗电量的总和,这样,计算机可以将电量仪检测确定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与手机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的差值,确定为目标应用程序的线损耗电量。

可选的,计算机可以采用耗电量变化曲线来显示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相应的处理可以如下:管理设备根据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生成耗电量变化曲线。

在实施中,计算机可以根据电量仪检测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之后可以根据时间的顺序根据单位时长耗电量生成耗电量变化曲线,以记录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计算机还可以分别根据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生成电流变化曲线和电压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可选的,计算机可以在预设时段触发电量仪自动检测手机的耗电量,相应的处理可以如下: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开始时间时,管理设备控制电量仪开启,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结束时间时,管理设备控制电量仪关闭。

在实施中,上述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的使用方可以保持如图2的系统框架不变,可以在计算机上设定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开始时间时,则控制电量仪中的继电器开启,从而触发电量仪检测手机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结束时间时,则控制继电器关闭,从而触发电量仪停止检测手 机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容易想到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设定在预设的检测开始时间,手机自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例如,需要使用上述系统检测多个应用程序的持续运行10小时的耗电量,则可以设定每天12点开始检测一个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然后在每天的22点停止检测,第二天12点开始检测下一个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然后在第二天的22点停止检测。这样,无需用户参与操作,即可以自动检测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量仪检测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管理设备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管理设备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这样,可以得到应用程序运行时包含线路发热所消耗的电量的总耗电量,从而,可以增强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准确性。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系统,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包括被测终端、电量仪和管理设备,所述被测终端包括机身和电池,其中:

所述电量仪连接于所述被测终端的机身的电池连接端口和电池的输出端口之间;

所述电量仪与所述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

所述电量仪,用于检测所述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

所述管理设备,用于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所述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被测终端上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电量仪检测被测终端电源端口处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并将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发送给管理设备,从而,管理设备可以根据获取到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来计算被测终端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再结合预存的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可选的,所述管理设备,用于:

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确定所述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

将所述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与预先存储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之差,确定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管理设备可以根据被测终端在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的单位时长总耗电量,与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来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可选的,所述被测终端与所述管理设备建立有数据连接;

所述被测终端,还用于:

在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程序时,根据预设的电量消耗标准检测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在实施中,被测终端可以根据内置的电量消耗标准来确定各个部件的耗电量,从而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

可选的,所述管理设备,还用于:

根据被测终端检测的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生成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变化曲线。

在实施中,管理设备可以将获取到的单位时长耗电量按照时间的推移,以耗电量变化曲线的形式显示出来。

可选的,所述管理设备,还用于:

将所述电量仪检测确定的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与所述被测终端检测的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线损耗电量。

在实施中,管理设备可以将电量仪所检测的数据确定的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可以是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所有耗电量的总和,再减去被测终端检测的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则可以获取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线损耗电量。

可选的,所述管理设备,还用于:

根据所述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生成耗电量变化曲线。

在实施中,管理设备可以将获取到的单位时长耗电量按照时间的推移,以耗电量变化曲线的形式显示出来。

可选的,所述管理设备,还用于:

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开始时间时,控制所述电量仪开启,当时间为预设的检测结束时间时,控制所述电量仪关闭。

在实施中,管理设备可以在预设的检测开始时间和检测结束时间自动开启电量仪检测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耗电量,而无需人为操作,这样可以长时间自动记录目标应用程序的耗电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量仪检测被测终端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管理设备在被测终端运行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获取电量仪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管理设备根据检测的电流数据和电压数据,以及预先存储的被测终端的单位时长待机耗电量,确定目标应用程序的单位时长耗电量。这样,可以得到应用程序运行时包含线路发热所消耗的电量的总耗电量,从而,可以增强检测应用程序耗电量的准确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