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473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基于云端服务器和用户浏览器环境,通过众多树型架构中的节点用户间自主分配识别账号,使跨节点用户之间可以动态构建关系用户圈及关系用户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树型架构由1个根节点用户扩展n个干节点用户、扩展n个节点用户枝、扩展n叶四级垂直型节点用户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设定1个后台管理员角色,同时定义其他四种身份的树型架构用户,所述树型架构用户包括根节点用户、干节点用户、枝节点用户、叶节点用户;所述根节点用户兼具干节点用户身份,干节点用户兼具枝节点用户身份;每个所述树型架构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的节点用户;同一或不同的所述树型架构中,节点用户的产生规则为:根节点用户扩展干节点用户、干节点用户扩展枝节点用户、枝节点用户扩展叶节点用户,其中,所述规则中的节点用户彼此互为上层节点用户和下层节点用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关系用户圈由每个树型架构的节点用户组成;每个所述树型架构中一个根节点用户加上n个干节点用户组成一个1级关系圈,一个干节点用户加上n个枝节点用户组成一个2级关系圈,一个枝节点用户加上n个叶节点用户组成一个3级关系圈;所述树型架构关联的圈主指1级关系圈、2级关系圈、3级关系圈中处于上一层级的单个用户,即单个根节点用户、干节点用户或枝节点用户。

5.一种树型架构用户跨节点自组织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新增根节点用户;

后台管理员创建根节点用户,创建时,管理员在输入用于证明用户唯一存在的实物材料字段后,系统按照时间戳附加2位随机数的规则,为根节点用户生成一个唯一性识别账号,保存入用户表中;根节点用户登录系统后,自主定义所主导的1级关系圈名称,并以兼任干节点用户身份定义所主导的2级关系圈名称,系统则自动将根节点所处关系圈、以及根节点用户定义的关系圈名称字段等一并存入用户关系圈表中;

步骤二、新增干节点用户;

干节点用户由根节点用户自主创建。首先,根节点用户基于1级关系圈,在输入用于证明干节点用户唯一存在的实物材料字段后,系统按照时间戳附加2位随机数的规则,为干节点用户生成一个唯一性识别账号,保存入用户表中,并同步将干节点用户所处关系圈属性写入用户关系圈表;系统还将根节点用户账号和其自主创建的干节点用户账号自动建立起关联关系,并将这种关联关系写入好友关系表中;在干节点用户提交资质审材料给创建自己的根节点用户进行审核并经其审核通过后,系统正式完成对用户表中的干节点用户账号、用户关系圈表中干节点用户的关系圈属性、以及好友关系表中根节点用户与干节点用户之间关联关系数据的保存写入;干节点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自主定义所主导的2级关系圈名称,系统则自动其定义的关系圈名称字段存入用户关系圈表中;所述干节点用户可被系统内其他用户所检索;

步骤三、新增枝节点用户;

枝节点用户由干节点用户自主创建。首先,干节点用户基于自身主导的2级关系圈,在输入用于证明枝节点用户唯一存在的实物材料字段后,系统即按系统按照时间戳附加2位随机数的规则规则,为枝节点用户生成一个唯一性识别账号,保存入用户表中,并同步将枝节点用户所处关系圈属性写入用户关系圈表,同时,系统还将干节点用户账号和其自主创建的枝节点用户账号自动建立起关联关系,并将这种关联关系写入好友关系表中;其次,在枝节点用户提交资质审材料给创建自己的干节点用户进行审核并经其审核通过后,系统正式完成对用户表中的枝节点用户账号、用户关系圈表中枝节点用户的关系圈属性、以及好友关系表中干节点用户与枝节点用户之间关联关系等数据的保存写入;后台管理员及枝节点用户所在树型结构中的根节点用户均可对枝节点用户提交的资质材料进行抽审,抽审不通过指令下达时,系统自动修改枝节点用户在用户表的有效字段以及枝节点用户在好友关系表中的相关关联关系字段;第三,枝节点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自主定义所主导的3级关系圈名称,系统则自动将其所定义的关系圈名称字段存入用户关系圈表中;

步骤四、新增叶节点用户;

叶节点用户由枝节点用户自主创建。首先,枝节点用户基于自身主导的3级关系圈,在输入用于证明叶节点用户唯一存在的实物材料字段后,系统按照时间戳附加2位随机数的规则,为叶节点用户生成一个唯一性识别账号,保存入用户表中,并同步将叶节点用户所处关系圈属性写入用户关系圈表;同时,系统还将枝节点用户账号和其自主创建的叶节点用户账号自动建立起关联关系,并将这种关联关系写入好友关系表;其次,在叶节点用户提交资质审材料给创建自己的枝节点用户进行审核并经其审核通过后,系统正式完成对用户表中的叶节点用户账号、用户关系圈表中叶节点用户的关系圈属性、以及好友关系表中枝节点用户与叶节点用户之间关联关系等数据的保存写入;后台管理员及叶节点用户所在树型结构中的根节点用户均可对叶节点用户提交的资质材料进行抽审;抽审不通过指令下达时,系统自动修改叶节点用户在上述相关数据表中所有关联字段;

步骤五、同一关系圈内用户互为好友;

同一关系圈内,上节点用户与下节点用户之间默认互为好友;基于用户均可被所检索属性,同级节点用户之间可以通过触发关注事件互加为好友,所述关注事件的类型由系统自动判断;

节点用户点击关注时,系统在数据库中首先生成一条互加好友的请求记录,所述请求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接受方是否同意的字段,同时生成好友对应关系记录,关系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好友关系的字段,随后发送一条征询对方是否同意成为好友的消息给接受方;如果接受方触发消息中的同意按钮,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为接受方已同意,同时更新好友关系表,好友关系由待审核更新为互为好友;如果接受方触发不同意按钮,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为接受方不同意,同时删除好友关系表中对应的好友关系记录;

步骤六、不同关系圈内的上节点用户向非本圈下节点用户邀请合作并结为好友;

系统内的用户均可被所检索属性,在不同关系圈之间,当上节点用户选择向非本圈下节点用户发起合作申请时,在上节点用户点击加为好友类按钮后,系统首先生成一条互加好友的请求记录,请求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交友路径为上层对下层、接受方是否同意的字段,同时生成好友对应关系记录,关系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好友关系的字段,随后发送一条征询对方是否同意成为好友的消息给接受方;

如果接受方触发消息中的同意按钮,接受方加入发起方所在的关系圈,并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接受方已同意,同时更新好友关系表及用户关系圈表,好友关系由待审核更新为互为好友;如果接受方不同意,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为接受方不同意,同时删除好友关系表中对应的好友关系记录;

步骤七、不同关系圈内的下节点用户向非本圈上节点用户申请合作并结为好友;

系统内的用户均可被所检索属性,在不同关系圈之间,当下节点用户选择向非本圈上节点用户发起合作申请时,在下节点用户点击加为好友类按钮之后,系统首先生成一条互加好友的请求记录,所述请求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交友路径为下层对上层、接受方是否同意的字段,同时生成好友对应关系记录,所述关系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好友关系等字段,随后发送一条征询对方是否同意成为好友的消息给接受方;

如果接受方触发消息中同意按钮,发起方加入接受方所在关系圈,并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接受方已同意,同时更新好友关系表,好友关系由待审核更新为互为好友;如果接受方不同意,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为接受方不同意,同时删除好友关系表中对应的好友关系记录;

步骤八、不同关系圈的用户发起方向非本圈的同级节点用户申请合作并结为好友;

在不同关系圈之间,当发起方用户选择向本圈外同级节点用户发起合作申请时,在发起方点击加为好友类按钮之后,系统首先生成一条互加好友型请求记录,请求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发起方的上节点用户、交友路径为平级、接受方是否同意、圈主是否同意的字段,同时生成好友对应关系记录,关系记录包含发起方、接受方、好友关系的字段,并发送一条发起方邀请接受方加入圈主所在的关系圈,并结为好友类消息给圈主;

圈主即发起方的上级节点用户收到消息后,确定是否同意接受方加入自己所在的关系圈;

圈主如果触发所收消息中的同意按钮,接受方加入圈主所在的关系圈,系统的数据库随之更新对应的请求记录圈主已同意加好友请求表,同时,发送一条是否同意与发起方成为好友类消息给接受方;

接受方收到消息后,如果触发消息中的同意按钮,系统的数据库随之更新对应的请求接受方已同意,同时更新好友关系表及用户关系表,好友关系由待审核更新为互为好友;如果接受方不同意,将对应的请求记录更新为接受方不同意加好友请求表,同时删除好友关系表中对应的好友关系记录;

圈主如果触发消息中的不同意按钮,系统的数据库随之更新对应的请求圈主不同意加好友请求表,并删除好友关系表中对应的好友关系记录,同时自动回复一条圈主不同意接受方加入圈主所在的关系圈的消息给发起方消息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