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及门铃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31547阅读:2490来源:国知局
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及门铃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技术。



背景技术:

门铃已经被广泛应用,各式各样的门铃比比皆是,门铃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通知用户门外有访客。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门铃可以归类为电子门铃,顾名思义,它就是靠电来驱动和作用的,总体上有这么几类:普通电子门铃、对讲门铃、可视门铃、感应门铃和智能门铃,其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就是智能门铃,它不仅可以代替用户和来访者进行对话,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在室外的用户。

此外,智能门铃基本都含有报警提醒功能,大致都是通过探测器检测门外是否有人员,如果检测到有人员,则会拍照或录制小段录像,并通知用户查看。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人员只是从门外经过的情况下,门铃也会产生报警提醒,尤其是对于多层住户,由于路过用户门前的人员次数多,所以用户会不堪其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及门铃系统,使得门铃系统误触发的报警次数减少,从而减少对用户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干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当探测器在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检测到人员时,获取该人员的识别信息;

如果获取的识别信息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则将获取的识别信息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门铃系统数据库用于存储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

如果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存在与识别信息匹配的数据,则禁止触发报警事件;

其中,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内的数据匹配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将识别信息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门铃系统,包含:室外探测器、摄像头、室内主机和报警装置,室外探测器、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均与室内主机通信连接;

室外探测器安装在房门外侧,用于检测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是否有人员;

摄像头安装在房门外侧,用于在室外探测器检测到有人员时,获取该人员的识别信息;

室内主机用于存储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

室内主机还用于将获取的识别信息与存储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匹配,并在匹配成功时禁止触发报警事件;

其中,室内主机还用于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匹配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将识别信息的人脸特征信息作为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存储。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内的数据匹配失败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即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特定一段时间内,被门铃系统获取到的次数大于一个预设的值,且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尚未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则门铃系统会自动将该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当再次获取到该人员的识别信息时,由于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已经被保存到自动更新后的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此时,就不会发生报警事件,从而实现了门铃数据系统的动态更新,使得门铃系统具备了安全人员的自学习功能,由此,减少了报警事件发生次数,降低了报警事件对用户造成的干扰。

另外,周期性检测门铃系统数据库内是否存在失效信息;如果存在失效信息,则删除失效信息;其中,失效信息为在第二预设时长内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未参与匹配的数据。门铃系统数据库周期的对其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删除,减少门铃系统数据库的内存占用量,加快数据的查找搜索速度。

另外,如果获取的识别信息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则禁止触发报警事件。进一步的降低报警事件的发生概率。

另外,在获取到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的识别信息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持续尝试获取人员的识别信息;如果获取到的人员的识别信息均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并且获取到的识别信息次数超过第二门限值,则触发报警事件。保证用户可以及时的获取重要的警情。

另外,探测器为被动红外探测器。利用被动性的红外探测器,选择性的开启红外探测功能,节省探测器的电量消耗。

另外,在将识别信息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内,具体包括:向用户显示待存入所述门铃系统数据库的识别信息;如果收到所述用户对所述待存入的识别信息的确认,则将获取到的识别信息添加进门铃系统中。确保录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门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步骤101:判断门外是否检测到人员。

具体地说,判断探测器在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是否可以检测到人员,如果探测器在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检测到人员,则进入步骤102,否则,继续执行本步骤。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探测器可以为被动红外探测器,该被动红外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而只是被动接收来自环境的红外信号,因此可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被动红外探测器在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检测是否有人员,该可探测区域范围可以由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决定。当检测到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可探测区域内有人员时,则进入步骤102中,否则,继续执行本步骤。

步骤102:获取人员识别信息。

具体地说,如果被动红外探测器在门外可探测区域内检测到人员时,则触发摄像头获取该人员的识别信息,该识别信息可以为该人员的照片,并且该照片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该人员的脸部特写信息。

步骤103:判断获取的识别信息是否包含人脸特征信息。

具体的说,通过对摄像头获取到的照片进行人脸识别,判断该照片是否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如果获取的识别信息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则进入步骤104中,否则,进入步骤105中。

获取到的识别信息,可能包含有人员的脸部特征信息,也可能包含有人员的身体信息或者人员周边的背景信息,如果获取的识别信息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则进入步骤104中,否则,执行步骤105中。

步骤104:判断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是否存在于识别信息匹配的数据。

具体的说,门铃系统数据库用于存储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由步骤103中获取到的包含有人脸特征信息的识别信息与存储在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安全人员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匹配,如果两者匹配,则进入步骤105中,否则,进入步骤106中。其中,安全人员可以为用户的家人或者熟人。

步骤105:禁止触发报警事件。

具体地说,由步骤104中,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存在与识别信息匹配的数据,则禁止触发报警事件。其中,报警事件可以是向室内人员发送报警音乐。如果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存在于识别信息匹配的数据,则说明获取到的识别信息所属的人员为安全人员,无需对其进行报警操作,则不触发报警事件,减少了报警次数,避免用户受到多次报警的干扰。

步骤106:判断匹配失败次数是否大于第一门限值。

具体地说,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内的数据匹配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则进入步骤107中,否则,进入步骤108中,触发报警。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用户设置的一个时长;第一门限值也可以由用户进行设置,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7天,第一门限值可以为5。数据匹配失败说明,该人员的识别信息还没有录入到门铃系统数据库内,可以理解为,如果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7天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了5次,并且这5次都匹配失败,即该人员识别信息在这5次匹配期间,都未录入到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则进入步骤107中。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内的数据匹配失败的次数:

在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失败后,将当前获取到的识别信息与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其中,特征信息数据库用于存储历史获取的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数据不匹配的包含人脸特征信息的识别信息;

如果与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失败,则将当前获取到的识别信息存入特征信息数据库中,并设置匹配成功次数的初始值;

如果与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成功,则更新匹配成功次数;其中,在自初始值的设置时刻起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将匹配成功次数清零。

如果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失败,可以认为门铃系统数据库中还没有当前的识别信息,再将当前识别信息与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识别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匹配失败,则说明该人员还未存入特征信息数据库中,因此将获取到的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存入特征信息数据库中,并可以设置匹配成功次数的初始值为零次。如果匹配成功,则更新匹配次数,当匹配成功次数达到用户设置的次数时,可以认为当前获取到的识别信息为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若果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内,还未匹配成功,则重新记录匹配的成功次数,匹配是否成功,是有时间限定的,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则要重新累计匹配成功次数。

步骤107:将识别信息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内并触发报警事件。

具体地说,步骤106中判断结果为是,则系统判定该人员为用户熟悉的人,且还未录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此时,该人员的识别信息会自动录入门铃数据系统中,当该人员再次来访时,门铃系统不会触发报警事件(因为门铃数据系统中已保存了该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从而实现了门铃数据系统的动态更新,使得门铃系统具备了安全人员的自学习功能,降低了报警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干扰。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在将该人员的识别信息会自动录入门铃数据系统之前,还可以由用户进一步的查看录入到门铃数据系统的该人员识别信息,确定该人员是否为可以录入的安全人员。也就是说,门铃系统在录入人员的识别信息之前,会先发送确认信息,通知用户是否将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加入到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如果得到用户的确认,则将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加入到门铃系统数据库。其中,可以通过门铃系统,向室内人员发送确认信息,对于无线门铃,也可以通过发送确认信息到终端,例如,发送确认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中,用户通过对手机中应用软件的相应操作,进行信息的确认等操作。

本实施方式相对现有技术而言,主要区别及效果在于: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与门铃系统数据库内的数据匹配失败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即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特定一段时间内,被门铃系统获取到的次数大于一个预设的值,且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尚未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其中,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保存有无需报警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则门铃系统会自动将该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存入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当再次获取到该人员的识别信息时,由于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已经被保存到自动更新后的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此时,就不会发生报警事件,由此,减少了报警事件发生次数,降低了报警事件对用户造成的干扰,并且也能够及时的获取重要的警情。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优化,主要优化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周期性检测门铃系统数据库内是否存在失效信息;如果存在失效信息,则删除失效信息。通过对周期的删除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失效信息,减少了门铃系统中内存的占用量,加快了门铃系统数据库中识别信息搜索的速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失效信息为在第二预设时长内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未参与匹配的数据。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由用户自行录入,在正常情况下,第二预设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

门铃系统周期性的检测门铃系统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失效信息,其中,周期性的检测可以理解为,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门铃系统都要进行一次失效信息的检测,该时间间隔可以由用户设置。

进一步的,如果检测到失效信息,门铃系统发送是否删除失效信息的消息给用户,在得到用户的确认删除消息后,从门铃系统数据库中删除该无效信息。

本实施方式相对现有技术而言,主要区别及效果在于:通过对周期的删除门铃系统数据库中的失效信息,减少了门铃系统中内存的占用量,加快了门铃系统数据库中识别信息搜索的速度。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门铃系统的智能防干扰方法,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优化,主要优化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获取到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的识别信息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持续尝试获取人员的识别信息;如果获取到的人员的识别信息均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并且获取到的识别信息次数超过第二门限值,则触发报警事件。在减少报警次数的前提下,同时保证用户可以及时的获取重要的警情。

具体地说,第三预设时长一般为一个小于第一和第二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例如2分钟;第二门限值可以为用户录入,例如5次。门铃系统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多张未包含人脸特征信息的识别信息,则该人员可能不是用户的熟人,此时触发报警事件,提醒室内人员注意室外情况。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当被动红外设置检测到门外经过的人员时,触发摄像头获取该人员的照片信息,如果该照片信息中没有包含脸部特征,则此时禁止触发报警事件,但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长内(如2分钟内)持续尝试获取该人员的识别信息。如果在2分钟内获取到了6次未包含脸部特征的照片,则仍触发报警。

本实施方式相对现有技术而言,主要区别及效果在于:在减少报警次数的前提下,同时保证用户可以及时的获取重要的警情。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门铃系统,如图2所示,包含:室外探测器21、摄像头22、室内主机23和报警装置24,室外探测器21、摄像头22和报警装置24均与室内主机23通信连接。

室外探测器21安装在房门外侧,用于检测门外可探测区域范围内是否有人员。

摄像头22安装在房门外侧,用于在室外探测器21检测到有人员时,获取该人员的识别信息。

室内主机23用于存储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

室内主机23还用于将获取的识别信息与存储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匹配,并在匹配成功时禁止触发所述报警事件。

其中,室内主机23还用于当获取到的同一人员的识别信息,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进行匹配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门限值时,将识别信息的人脸特征信息作为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存储。

室内主机23还用于在将识别信息内的人脸特征信息作为安全人员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存储前,将识别信息内的人脸特征信息发送至人员处进行确认,并在收到人员的确认信息后再进行存储。

其中,室外探测器21为被动红外探测器。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