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4641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工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各个部件在设计过程中均需进行实体造型,以供强度分析、结构优化设计之用,除此之外还可供装配分析及数控加工之用。

现有技术中,后视镜旋钮轨道的设计存在以下缺点:(1)半径分配存在问题,由于整个过程中弹簧载荷是变化的,因而扭矩与半径变化斜率不成正比,在弹簧载荷差值越大时高度分配误差越大;(2)轨道面曲线过于简化,仅为个边点样条线拟合,无法保证过程中扭矩变化,此方法也难以控制过渡区域及扭矩大小,在档位附近无法控制扭矩变化斜率,保证回位;(3)弹簧选取不合理,选取弹簧不仅只能满足两个关键点位置扭矩,且按最大最小尺寸设计压缩量,无法保证弹簧设计符合压缩行程要求;(4)最大扭矩值求解有偏差,设计过程中最大扭矩点无法准确确定;(5)产品开发周期长,且成本高。

由此可见,后视镜旋钮轨道为很复杂的曲面造型,以往的建模方式必须依赖于人工操作,反复修改方能保证建模的准确性,建模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后视镜旋钮轨道建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后视镜旋钮轨道的扭矩曲线;

根据扭矩或载荷的设计要求,确定结构参数,并根据所述确定的结构参数,通过几何与受力关系构建出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且进一步将所述扭矩曲线划分成多个依序连接的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使得每一爬坡直线和下坡直线通过牛顿迭代思想离散微元直线的斜率均可通过极坐标转化后形成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确定所述扭矩曲线的起点及其对应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并根据所述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以及预设的角度增量,利用所述构建出的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依序计算每一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的轨道半径;

将所述依序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进行拟合,绘制出目标轨道曲线。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扭矩曲线的起点及其对应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并设置每一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的角度增量,且进一步根据所述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以及预设的角度增量,依序计算每一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的轨道半径的步骤具体包括:

S1、统计计算次数N;其中,N由预设的总角度和角度增量决定,且N为整数;

S2、确定所述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并确定与起点相连的直线及其利用的当前扭矩公式;其中,当与起点相连的直线为爬坡直线时,则所述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爬坡扭矩公式;当与起点相连的直线为下坡直线时,则所述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下坡扭矩公式;

S3、根据所述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所述预设的角度增量,以及所述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得到与起点相连直线的轨道半径并作为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输出,且将N减一;

S4、判断N是否大于0;

S5、如果是,则获取所述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并获取当前依序计算的下一直线及其利用的扭矩公式、回位角和修正角;其中,当所述下一直线为爬坡直线时,则所述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爬坡扭矩公式;当所述下一直线为下坡直线时,则所述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下坡扭矩公式;

S6、根据所述获取到的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所述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回位角和修正角,以及所述预设的角度增量,得到所述下一直线的轨道半径并作为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输出,且将N再减一后,返回步骤S4;

S7、如果否,则输出所有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

其中,所述爬坡直线得到的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为小于0;所述下坡直线得到的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为大于0。

其中,所述绘制出的目标轨道曲线可根据3D数据参数化建模或动力学模拟验证。

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绘制出的目标轨道曲线对应输出的数据,并将所述获取到的数据导入CAD实现三维模型建立。

其中,所述结构参数包括旋转中心坐标、档位销上方的球半径、球心至旋转中心形成的转动半径、档位销与旋转中心之间的弹簧参数、档位销与轨道形成的摩擦系数及扭矩值。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基于轨道扭矩正转公式,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轨道曲线进行离散,以直代曲,对多参数进行定量,建立轨道半径增量求解方程,然后利用MATLAB,根据扭矩及轨道曲线尺寸范围要求,反求轨道曲线,从而解决了多参数引起的扭矩不确定问题,本发明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参数可调,适用面广,能够快速精确建立轨道数据模型,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的流程图;

图2a-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中旋钮工作原理图;其中,2a为结构参数分析图;2b为修正角分析图;

图3a-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中档位销受力分析图;其中,3a为爬坡受力分析图;3b为下坡受力分析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中步骤S103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中扭矩的应用场景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中MATLAB生成曲线的应用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后视镜旋钮轨道的扭矩曲线;

具体过程为,该扭矩曲线为预先设置的,所获取的扭矩曲线可在后续处理过程中进行离散处理。

步骤S102、根据扭矩或载荷的设计要求,确定结构参数,并根据所述确定的结构参数,通过几何与受力关系构建出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且进一步将所述扭矩曲线划分成多个依序连接的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使得每一爬坡直线和下坡直线通过牛顿迭代思想离散微元直线的斜率均可通过极坐标转化后形成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具体过程为,基于MATLAB编程,根据扭矩或载荷设计要求,确定结构参数,并根据结构参数,通过几何与受力关系构建出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具体如图2a至图3b所示:

将扭矩曲线转换为不同角度位上下坡目标扭矩值、并获取摩擦系数;同时对结构参数进行初始定义(如旋转中心坐标、档位销上方的球半径、球心至旋转中心形成的转动半径、档位销与旋转中心之间的弹簧参数、档位销与轨道形成的摩擦系数及扭矩值;弹簧参数包括线径、中径及预压);

建立爬坡扭矩公式、下坡扭矩公式;其中,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均为由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形成的关系式。

以爬坡扭矩公式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爬坡扭矩方程:M=FN×L×sinα+Ff×(L×cosα+r)

其中FN为法向力,L为旋转中心到球心距离,α为回位角,Ff为摩擦力,r为球半径。

<mrow> <msub> <mi>F</mi> <mi>N</mi> </msub> <mo>=</mo> <mfrac> <mi>S</mi> <mrow> <mi>c</mi> <mi>o</mi> <mi>s</mi> <mi>&alpha;</mi> <mo>-</mo> <mi>&mu;</mi> <mo>&times;</mo> <mi>s</mi> <mi>i</mi> <mi>n</mi> <mi>&alpha;</mi> </mrow> </mfrac> </mrow>

<mrow> <msub> <mi>F</mi> <mi>f</mi> </msub> <mo>=</mo> <mi>&mu;</mi> <mo>&times;</mo> <mfrac> <mi>S</mi> <mrow> <mi>c</mi> <mi>o</mi> <mi>s</mi> <mi>&alpha;</mi> <mo>-</mo> <mi>&mu;</mi> <mo>&times;</mo> <mi>sin</mi> <mi>&alpha;</mi> </mrow> </mfrac> </mrow>

其中的S为瞬时弹簧力。

<mrow> <mi>L</mi> <mo>=</mo> <msqrt> <mrow> <msup> <mi>&rho;</mi> <mn>2</mn> </msup> <mo>+</mo> <msup> <mi>r</mi> <mn>2</mn> </msup> <mo>-</mo> <mi>c</mi> <mi>o</mi> <mi>s</mi> <mrow> <mo>(</mo> <mi>&alpha;</mi> <mo>-</mo> <mi>&beta;</mi> <mo>)</mo> </mrow> <mo>&times;</mo> <mn>2</mn> <mo>&times;</mo> <mi>&rho;</mi> <mo>&times;</mo> <mi>r</mi> </mrow> </msqrt> </mrow>

S=S0+k×(L0-L)

其中β为修正角。

<mrow> <mi>&beta;</mi> <mo>=</mo> <mfrac> <mrow> <mi>r</mi> <mo>&times;</mo> <mi>s</mi> <mi>i</mi> <mi>n</mi> <mi>&alpha;</mi> </mrow> <mi>&rho;</mi> </mfrac> </mrow>

对应ρ为轨道瞬时半径。

应当说明的是,回位角为轨道与球相切时的法线与档位销中心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轨道半径为轨道与球相切时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进一步的,该扭矩曲线使用内部函数离散成数组形式来表示,从而对扭矩曲线分解的单独段(爬坡或下坡段)进行角度离散分段。

此时,爬坡直线和下坡直线的斜率进行极坐标转化后,使得回位角α夹角方程与极坐标转化方程相对应,从而形成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具体如下:

<mrow> <mi>t</mi> <mi>a</mi> <mi>n</mi> <mrow> <mo>(</mo> <mi>&alpha;</mi> <mo>)</mo> </mrow> <mo>=</mo> <mo>|</mo> <mfrac> <mrow> <msub> <mi>k</mi> <mi>n</mi> </msub> <mo>-</mo> <mi>t</mi> <mi>a</mi> <mi>n</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i>&beta;</mi> <mo>)</mo> </mrow> </mrow> <mrow> <mn>1</mn> <mo>+</mo> <mi>t</mi> <mi>a</mi> <mi>n</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i>&beta;</mi> <mo>)</mo> </mrow> <mo>&times;</mo> <msub> <mi>k</mi> <mi>n</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kn为轨道法线斜率,轨道斜率为

后续进行直角坐标向极坐标转化

<mrow> <msub> <mi>k</mi> <mi>t</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y</mi> </mrow> <mrow> <mi>d</mi> <mi>x</mi>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rho;</mi> </mrow> <mrow> <mi>d</mi> <mi>&theta;</mi> </mrow> </mfrac> <mo>&CenterDot;</mo> <mi>sin</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row> <mo>+</mo> <mi>&rho;</mi> <mo>&CenterDot;</mo> <mi>c</mi> <mi>o</mi> <mi>s</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row> </mrow>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rho;</mi> </mrow> <mrow> <mi>d</mi> <mi>&theta;</mi> </mrow> </mfrac> <mo>&CenterDot;</mo> <mi>c</mi> <mi>o</mi> <mi>s</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row> <mo>-</mo> <mi>&rho;</mi> <mo>&CenterDot;</mo> <mi>sin</mi> <mrow> <mo>(</mo> <mi>&theta;</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即建立几何、力学方程、极坐标微分方程,通过变量回位角α为中间桥梁建立起角度随半径增量与目标扭矩的关系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爬坡直线得到的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为小于0,即爬坡直线对应的下坡直线得到的由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为大于0,即下坡直线对应的

步骤S103、确定所述扭矩曲线的起点及其对应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并根据所述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以及预设的角度增量,利用所述构建出的爬坡扭矩公式及下坡扭矩公式,依序计算每一爬坡直线和/或下坡直线的轨道半径;

具体过程为,步骤S1、统计计算次数N;其中,N由预设的总角度和角度增量决定,且N为整数;在一个实施例中,N=预设的总角度/预设的角度增量,且取整;

步骤S2、确定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并确定与起点相连的直线及其利用的当前扭矩公式;其中,当与起点相连的直线为爬坡直线时,则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爬坡扭矩公式;当与起点相连的直线为下坡直线时,则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下坡扭矩公式;

步骤S3、根据起点的回位角、修正角和轨道半径,预设的角度增量,以及与起点相连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得到与起点相连直线的轨道半径并作为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输出,且将N减一;

步骤S4、判断N是否大于0;

步骤S5、如果是,则获取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并获取当前依序计算的下一直线及其利用的扭矩公式、回位角和修正角;其中,当下一直线为爬坡直线时,则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爬坡扭矩公式;当下一直线为下坡直线时,则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为下坡扭矩公式;

步骤S6、根据获取到的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下一直线利用的扭矩公式、回位角和修正角,以及设置的下一直线的角度增量,得到下一直线的轨道半径并作为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输出,且将N再减一后,返回步骤S4;

步骤S7、如果否,则输出所有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首先根据上一直线的半径作为当前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其次利用下一直线对应的扭矩公式来求解回位角α,再次根据回位角α求解下一直线斜率,然后将下一直线的斜率进行极坐标转化求出轨道半径随角度增量。根据角度增量与半径随角度增量相乘得到半径增量,最后加上初始半径就得到本次计算的半径值。

步骤S104、将所述依序计算得到的轨道半径进行拟合,绘制出目标轨道曲线。

具体过程为,绘制出的目标轨道曲线可根据3D数据参数化建模或动力学模拟验证。当然,更进一步的,获取绘制出的目标轨道曲线对应输出的数据,并将获取到的数据导入CAD实现三维模型建立。

如图5和图6所示,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后视镜旋钮轨道数据建模方法的应用场景做进一步说明:

扭矩设计要求:四档位,档位位于0°、45°、180°、315°即在对应转角位置扭矩为0,角度误差正负3°,同时需要做在旋钮转动过程扭矩恒定大小为4.2±0.4N*cm,即最大允许10%波动,保证正反转手感一致。扭矩模拟结果为2.1*2=4.2N*cm,模拟中将测量的电触片扭矩设为恒定值0.3N*cm代入大小恒定满足所需设计扭矩要求。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基于轨道扭矩正转公式,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轨道曲线进行离散,以直代曲,对多参数进行定量,建立轨道半径增量求解方程,然后利用MATLAB,根据扭矩及轨道曲线尺寸范围要求,反求轨道曲线,从而解决了多参数引起的扭矩不确定问题,本发明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参数可调,适用面广,能够快速精确建立轨道数据模型,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盘、光盘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