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2014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锁方法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逐渐智能化。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布全世界。智能移动终端,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移动终端类型的总称。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操作智能移动终端的时间和次数也越来越多,为防止在休眠状态下被误操作,有效保护系统的数据安全,智能移动终端会进入锁屏的状态,解锁后才可以进行操作。其中,解锁是指解除移动通讯设备的操作锁定。休眠状态是指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黑屏,除解锁按钮外,对智能移动终端任何操作均属于无效操作的状态。利用锁屏功能,还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节省电量。

现有的解锁方式大多为输入密码或其他用户设置的解锁方式进行解锁,解锁路径单一且外显,简单的解锁方式容易通过尝试的方式破解,复杂的不便记忆,使用不方便。解锁路径可见,解锁图案容易外泄,在忘记锁屏图案的情况下没有第二种方式进入系统。

公开号为CN105468959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滑动解锁方法,其包括:接收用户的解锁请求;根据用户的解锁请求,在终端的屏幕的预设位置显示滑动解锁界面,其中该滑动解锁界面包括解锁图案;接收解锁轨迹信息,其中解锁轨迹信息根据用户在滑动解锁界面上的滑动操作形成;以及根据解锁轨迹信息,对终端进行解锁操作。该方法利用滑动操作解锁,图案外显在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容易外泄解锁图案,威胁数据安全。

公开号为CN102968262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密码解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屏幕上显示屏幕解锁界面,屏幕解锁界面包括密码解锁区域和快捷方式解锁区域;接收用户通过所述屏幕解锁界面输入的解锁图形,所述解锁图形包括通过所述密码解锁区域输入的密码解锁图形和通过所述快捷方式解锁区域输入的快捷方式解锁图形;确定所述用户输入的密码解锁图形是否与预先设定的密码解锁图形一致;如果所述用户输入的密码解锁图形与预先设定的密码解锁图形一致,进行屏幕解锁以进入到所述快捷方式解锁图形对应的功能界面。该发明通过输入密码来解锁,简单的密码容易通过尝试的方式来解锁,威胁智能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复杂的密码不便记忆,遗忘密码的情况下没有第二种方式进入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智能移动终端解锁方式易破解易外泄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

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若一致,判定为有效触控,智能移动终端清空屏幕;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获取的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且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在设定的触控间隔时间的预设时间差范围内,则判定为有效触控;若其中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的步骤,具体还包括:

若获取的目标用户的触控点与预设的触控点一致,且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则判定为有效触控;若其中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进一步地,若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所述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则显示密码窗口;

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的密码一致,则可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密码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则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若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所述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一种隐式解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触控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

清屏模块,用于清空智能移动终端屏幕,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若一致,判定为有效触控,智能移动终端清空屏幕;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解锁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进一步地,清屏模块具体用于对比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预设的触控次数或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与预设的间隔时间;

若所述获取的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所述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且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在所述设定的触控间隔时间的栎社时间差范围内,则判定为有效触控;若其中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进一步地,清屏模块具体还用于对比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点与预设的触控点或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

若所述获取的目标用户的触控点与所述预设的触控点一致,且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所述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则判定为有效触控;若其中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包括密码控件,用于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重新设置解锁图案;

若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所述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则显示输入密码窗口;

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的密码一致,则可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密码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则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包括锁定控件,用于锁定智能移动终端;

若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所述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本发明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解锁方式是隐式的,均不会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留下痕迹,解锁操作不易外泄。

2.本发明的解锁方式采用多步判断,只有当每一步都满足条件,才能成功解锁,提高安全性,更好地保障了智能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隐式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隐式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隐式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隐式解锁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如图1所示,其步骤包括:

S11: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

S12: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若一致,判定为有效触控,智能移动终端清空屏幕;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S13:获取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S14:判断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提示目标用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

S15:获取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后,判断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是否与预设解锁图案一致,若一致,则完成解锁;否则,记录错误次数。

S16:当目标用户绘制解锁图案的错误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时,显示密码窗口,提示目标用户输入密码;

S17:获取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后,判断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与预设密码一致,若一致,则进入智能移动终端后台,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不一致且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时,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S18:若目标用户选择不输入密码继续绘制解锁图案,当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与预设解锁图案的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时,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智能移动终端,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移动终端类型的总称。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布全世界,为防止在休眠状态下被误操作,有效保护系统的数据安全,智能移动终端会进入锁定的状态,解锁后才可以进行操作。其中,解锁是指解除移动通讯设备的操作锁定。休眠状态是指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黑屏,除解锁按钮外,对智能移动终端任何操作均属于无效操作的状态。利用锁屏功能,还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节省电量。

当前的智能移动终端解锁路径是外显的,多数是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解锁路径可见,容易泄露,威胁数据安全。

本实施例中,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以及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的绘制轨迹,均不会显示在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增加了解锁的安全性。

其中,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指识别目标用户手指在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的触摸,点击。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与设定的触控操作一致,则判定为有效触控,进入下一步解锁程序;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与设定的触控操作不一致,则判定为无效触控,智能移动终端继续保持休眠状态,不会被唤醒,也不会进入下一步解锁程序。避免了目标用户误操作导致的误解锁,且触控操作无需输入相关参数,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容易泄露,提高了解锁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判定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为有效触控后,进行下一步解锁操作,具体为,

判定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为有效触控后,智能移动终端屏幕清空,不显示任何图案;

获取目标用户在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判定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完成解锁,进入系统;否则,解锁失败。

其中,目标用户在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可以在任意位置,只要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则可完成解锁。

本实施例中,若解锁失败,智能移动终端系统显示“解锁失败,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的提示,等待目标用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

若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时,智能移动终端系统显示密码窗口,等待目标用户输入密码;目标用户可以选择输入密码或者继续绘制解锁图案。若目标用户选择输入密码,具体判别方式包括:

若目标用户输入密码与预设密码一致,则进入智能移动终端后台重新设置解锁图案,当前设置的解锁图案覆盖之前设置过的解锁图案;目标用户根据重新设置的解锁图案可成功解锁。

若目标用户输入密码与预设密码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时,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锁定状态是指智能移动终端无法进行任何操作,也不能解锁,目标用户需等待预设时长才能进行解锁操作。

通过输入密码重新设置解锁图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目标用户忘记解锁图案轨迹进不了系统的情况,另一方面该系统在第二次轨迹不一致时才弹出输入密码窗口,增强了安全性。

若目标用户选择继续绘制解锁图案轨迹,具体判别方式包括:

若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时解锁失败次数小于预设锁定智能移动终端次数,则成功解锁;若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时,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其中,错误次数第一值是指,目标用户解锁操作的错误次数达到显示密码窗口时的值;错误次数第二值是指,目标用户解锁操作的错误次数达到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锁定状态时的值。错误次数第一值小于错次数第二值。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触控模块4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

清屏模块42,用于清空智能移动终端屏幕,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操作一致,若一致,判定为有效触控,智能移动终端清空屏幕;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解锁模块43,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判断模块44,用于判断所述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本实施例中,触控模块41包括触摸感应器,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

解锁模块43包括解锁控件,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并随着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移动;还用于清空屏幕,并且在目标用户解锁失败后显示“解锁失败,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的提示;

判断模块44包括密码控件,用于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重新设置解锁图案;

若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时,则显示输入密码窗口;目标用户可选择输入密码方式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进行解锁;

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的密码一致,则可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密码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时,则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判断模块44还包括锁定控件,用于锁定智能移动终端;

若目标用户选择继续绘制解锁图案的方式而不输入密码;若目标用户成功解锁时的错误次数小于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则成功解锁;若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则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如图1所示,其步骤包括:

S21: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触控间隔时间;

S22: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是否与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若一致,继续对比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和预设触控间隔时间;若不一致,判定为无效触控;

S23: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是否在预设的触控间隔时间的预设时间差内,若满足条件,判定为有效触控;若不满足条件,判定为无效触控。

S24:判定为有效触控后,获取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S25:判断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提示目标用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

S26:获取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后,判断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是否与预设解锁图案一致,若一致,则完成解锁;否则,记录错误次数。

S27:当目标用户绘制解锁图案的错误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时,显示密码窗口,提示目标用户输入密码;

S28:获取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后,判断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与预设密码一致,若一致,则进入智能移动终端后台,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不一致且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S29:若目标用户选择不输入密码继续绘制解锁图案,当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与预设解锁图案的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本实施例中,判定为有效触控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包括: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及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在预设的触控间隔时间的预设时间差内。若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其中,触控间隔时间是指相邻两次触控操作的间隔时间;预设时间差是指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与预设的触控间隔时间的时间差不超过预设值。有效触控的判定条件不单一,并且通过触控次数和触控间隔时间来判定,无需输入相关参数,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更好地保证了智能移动终端解锁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判定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为有效触控后,智能移动终端系统以振动或铃声相应的方式提示目标用户触控正常,进入触控流程。目标用户可以设置振动或铃声相应的方式,提示方式多样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系统,所述系统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

触控模块4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和触控间隔时间;

本实施例中,触控模块41包括计时器和计数器。

计时器用于记录目标用户触控次数,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则继续对比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和预设触控间隔时间;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计数器用户记录目标用户触控间隔时间,若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在预设的触控间隔时间的预设时间差内,判定为有效触控;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判定为有效触控需要计时器和计数器记录的数据同时满足判定条件,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次数与预设的触控次数一致且目标用户的触控间隔时间在预设的触控间隔时间的预设时间差内,判定为有效触控;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均判定为无效触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方法,如图1所示,其步骤包括:

S31: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与触控按压时间;

S32: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是否与预设的触控位置一致,若一致,继续对比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和预设触控按压时间;若不一致,判定为无效触控;

S33:判断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判定为有效触控;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S34:判定为有效触控后,获取目标用户在清空的智能移动终端屏幕上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

S35:判断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轨迹是否与预设的解锁图案轨迹一致,若一致,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提示目标用户重新绘制解锁图案;

S36:获取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后,判断目标用户重新绘制的解锁图案是否与预设解锁图案一致,若一致,则完成解锁;否则,记录错误次数。

S37:当目标用户绘制解锁图案的错误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一值时,显示密码窗口,提示目标用户输入密码;

S38:获取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后,判断目标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与预设密码一致,若一致,则进入智能移动终端后台,重新设置解锁图案;若不一致且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S39:若目标用户选择不输入密码继续绘制解锁图案,当目标用户绘制的解锁图案与预设解锁图案的不一致次数达到预设的错误次数第二值,智能移动终端保持预设时长的锁定状态。

本实施例中,判定为有效触控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包括: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与预设的触控按压位置一致及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若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则判定为无效触控。其中,触控按压时间是指目标用户按压预设触控位置的时间。有效触控的判定条件不单一,并且通过触控位置和触控按压时间来判定,无需输入相关参数,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更好地保证了智能移动终端解锁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判定目标用户的触控操作为有效触控后,智能移动终端系统以振动或铃声相应的方式提示目标用户触控正常,进入触控流程。目标用户可以设置振动或铃声相应的方式,提示方式多样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隐式解锁系统,所述系统与实施例一、二不同之处在于:

触控模块4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和触控按压时间;

本实施例中,触控模块41包括触摸控件和计时器。

触摸控件用于获取目标用户触摸智能移动终端屏幕的位置,若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与预设的触控位置一致,则继续对比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计数器用户记录目标用户触控按压时间,若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判定为有效触控;否则,判定为无效触控。

判定为有效触控需要触摸控件和计数器记录的数据同时满足判定条件,若目标用户的触控位置与预设的触控位置一致且目标用户的触控按压时间大于预设的触控按压时间,判定为有效触控;有一项条件不满足,均判定为无效触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