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5577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成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预,同时其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以识别多个RFID标签,操作方便快捷。目前在物联网、虚拟现实、身份识别、生产监控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RFID读写器主要用于读取RFID标签中的信息内容,同时可将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内容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传输,基于RFID标签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操作。但现有的RFID读写器存在体积大、不适宜穿戴、功耗高、读写距离近、成本较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RFID读写器的不足和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这种读写器方便穿戴、功耗低、读写距离远、成本低,有利于RFID识别技术的使用,尤其是对于虚拟现实和物联网行业等对RFID技术有特殊和较高应用需求的行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包括:读写器本体和固定单元,其中:

所述读写器本体执行对于RFID标签的读写操作;

所述固定单元与所述读写器本体连接,以对读写器本体进行可穿戴式固定。

可选地,所述读写器本体包括:天线单元、射频信号处理单元、处理器、通信单元和供电单元,其中:

所述天线单元与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连接;

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与天线单元和处理器连接;

所述通信单元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供电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处理器和通信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天线单元中的天线为柔性天线或非柔性天线。

可选地,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还包括滤波器。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具有数据输入端、数据输出端、通信输入端和通信输出端,其中:

数据输入端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连接;

数据输出端和通信输入端均与通信单元连接;

通信输出端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包括数据处理芯片和封装单元。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至少包括通信芯片,所述通信芯片为有线通信芯片或无线通信芯片,所述无线通信芯片为远程无线通信芯片或近场无线通信芯片。

可选地,所述供电单元为锂电池、聚合物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固定单元由柔性非金属材料制作或由非柔性非金属材料制作。

可选地,所述固定单元与读写器本体通过连接件物理连接或者制作为嵌入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可穿戴式读写器,能满足穿戴方便、实时数据读取和处理、读写距离远、成本低廉,更进一步的配合RFID标签定位技术,完成实时空间定位功能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包括读写器本体1和固定单元2,其中:

所述读写器本体1执行对于RFID标签的读写操作;

所述固定单元2与所述读写器本体1连接,用于对于读写器本体1进行可穿戴式固定,所述固定单元2使得当将所述读写器本体1或者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穿戴在身上的某个部位时,能够有效地对于RFID标签进行读写操作,并且保证读写器本体1的读写性能不受穿戴部位运动的影响。

其中,所述读写器本体1是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包括:天线单元11、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处理器13、通信单元14和供电单元15,其中:

所述天线单元11与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连接,主要负责接受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的控制发送与RFID标签相匹配的频率信号,对接收到的RFID标签数据进行调制和解调,并将处理后的RFID标签数据发送给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基于天线单元11,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能够发送与需要识别读取的RFID标签频段相匹配的信号,进而读取RFID标签中的数据内容。所述天线单元11所使用的天线可以是柔性天线也可以是非柔性天线,只要天线不会因为穿戴而被损坏。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更加适宜穿戴、保护天线,优选地,使用柔性天线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所述天线单元11所发射的信号频段可以为中高频段也可以为超高频段,此处可以理解的是,中高频段的频率范围为3MHz~30MHz,超高频段的频率范围为860MHz~960MHz,优选地,选择860MHz~960MHz的超高频段。

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与天线单元11和处理器13连接,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用于对于天线单元13所发射的频段信号以及通过天线单元11接收到的RFID标签数据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天线单元13激活RFID标签、获取RFID标签中存储的信息、向RFID标签中写入信息以及对读写器一次读取到的多个RFID标签进行多信号处理,比如群读防撞(当有多个RFID标签均处于可测范围时,如何对于多个RFID标签分别进行读取和处理,以避免干扰)等。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还包括滤波器,用于在读写器一次读取到多个RFID标签数据时,对于多个RFID标签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获得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RFID标签数据。

优选地,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采用可处理超高频段信号的芯片处理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RFID标签是被动的,需要读卡器对其供电,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可以将能量通过天线发送给RFID标签,这时RFID标签会被激活,开始与读卡器通过天线通信。该通信的基本目标就是获取RFID标签上存储的信息,或者向RFID标签写入信息。但具体的获取过程取决于不同的标准,比如像EPCglobal 2的UHF标准,或者其他标准。

所述处理器13主要负责对通过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和天线单元11接收到的RFID标签数据进行处理,对RFID标签数据按照通信单元14所支持的数据格式要求进行封装,并向通信单元14发送传送数据的命令,从而通过通信单元14将从天线单元11获得的RFID标签数据发送到其它通信设备上。

所述处理器13具有数据输入端、数据输出端、通信输入端和通信输出端,其中,数据输入端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连接,以通过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和天线单元13接收RFID标签数据;数据输出端与通信单元14连接,以将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和天线单元13获得的RFID标签数据进行RFID信号处理,按照通信单元14所支持的数据格式进行封装,然后向通信单元14下达发送数据的命令,从而通过通信单元14将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和天线单元13获得的RFID标签数据发送出去;通信输入端与通信单元14连接,以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读取数据或写入数据的通信信息;通信输出端与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连接,以通过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使天线单元11根据收到的通信信息发射一定频率的信号,从而激活需要读取的RFID标签。

其中,所述处理器13至少包括数据处理芯片和封装单元,所述数据处理芯片用于对通过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和天线单元11接收到的RFID标签数据进行处理;所述封装单元用于将数据处理芯片处理后的RFID标签数据根据通信单元14所支持的数据格式进行封装。所述通信单元14与所述处理器13连接,主要负责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与外部设备如PC端或移动设备等进行实时通信,从而将所述处理器13处理过的RFID标签数据,发送给外部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或应用。

所述通信单元14至少包括通信芯片,所述通信芯片可以是有线通信芯片也可以是无线通信芯片,所述无线通信芯片可以为远程无线通信芯片也可以为近场无线通信芯片,所述远程无线通信芯片可以为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持的通信芯片,比如GPRS通信芯片、2G通信芯片、3G通信芯片、4G通信芯片等,或者多个无线通信芯片的组合;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可以为蓝牙通信芯片、红外通信芯片、WIFI通信芯片、传感器通信芯片、信标通信芯片等,或者多个近场通信芯片的组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芯片只是示例性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可实现远程、近场通信的组件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采用WIFI通信芯片与外部设备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后期数据处理设备,比如计算机,可以对于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获得的RFID标签数据内容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所述供电单元15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处理器13和通信单元14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以为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12、处理器13和通信单元14提供电源。

所述供电单元15可为锂电池、聚合物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或上述电池的组合,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单元15为聚合物电池,以减轻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的重量。

所述固定单元2使用或者主要使用非金属材料制作,比如塑料、橡胶、纺织材料等,事实上,只要固定天线单元211的固定单元22部分或者附近不存在金属材料就可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单元2可以由柔性非金属材料制作也可以由非柔性非金属材料制作,具体的材料选择取决于所述可穿戴式RFID读写器的穿戴部位,比如所述固定单元2可制作为橡胶脚套,可制作为布质手环臂环、柔性项圈、针织手套,甚至还可以制作为可夹在人体某个部位或者衣物上的便携设备,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定制符合人体工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固定单元2与读写器本体1可通过多种方式连接,比如通过连接件进行物理连接或者直接制作为嵌入式连接,比如所述读写器本体1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固定单元2的表面或一侧,也可以将固定单元2制作成环状,将读写器本体1嵌入或者分散嵌入到所述固定单元2中,这里分散嵌入的意思是将读写器本体1中的各个单元独立嵌入到固定单元2中,比如将柔性天线单元嵌入至被损坏风险较大的位置,将非柔性的处理器、供电单元和通信单元嵌入至被损坏风险较小的位置,已对其进行保护,当然,即使柔性天线单元不容易被损坏,但其形变会对收发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也可将天线单元与其他单元一并放置在被损坏风险较小的位置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固定单元2与读写器本体1的连接方式只是示例性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可实现地、合理的连接方式和连接组件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