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2039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不仅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还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边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地层岩性,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按岩层结构,可分为整体状、块状、层状、碎裂状和散体状结构5大类型等等。而在各种类型的岩质边坡中,层状岩质边坡被认为是分布最广,结构形式最简单的一类边坡,因此对其开展的相关研究也较多。

对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的边坡结构参数,主要包括:边坡与岩层走向之间的夹角、倾向之间的夹角以及岩层倾角等。据边坡与岩层走向的关系,首先,可将层状岩质边坡划分成垂向坡(走向垂直)、切向坡(走向斜交)、近水平坡(走向平行);进一步,据边坡与岩层倾向的关系,可把近水平边坡划分为水平坡(岩层倾角约0°)、顺向坡(倾向相同)、反倾坡(倾向相反)。综上所述,层状岩质边坡大致可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①水平坡;②顺向坡;③切向坡;④垂向坡;⑤反倾坡。

自动化划分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前提,是获取边坡边界数据及岩层产状数据。边坡边界数据可基于dem数据源,通过提取山体边界生成(李梦圆,李安波,解宪丽,等.一种山体边界自动提取方法[p].中国:201710049100.7);而岩层产状数据可基于地形地质图,自适应完成岩层产状的计算(李安波,陈楹,姚蒙蒙,等.一种地表出露岩层产状的自适应判定方法[p].中国:201610912428.2)。

层状岩质边坡的类型划分,是正确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进行稳定性评价及采用合理的支护设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然而,现有边坡类型划分的相关研究,通常采用人工或半自动化的划分方法,费时费力,且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大范围边坡类型划分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本发明基于山体边界面数据、山脊线数据及产状数据,进而实现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具体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山脊线,再基于山脊线分割山体边界,以形成边坡单元;

(2)计算边坡产状与岩层产状信息;

(3)根据层状岩质边坡划分标准,对边坡进行分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1-1)加载山体边界面图层、山脊线图层和产状点图层,分别得到山体边界面要素集合mount={mi|i=1,2,…,n}、山脊线线要素集合ridgel={rli|i=1,2,…,a}和产状点要素集合occur={oi|i=1,2,…,b};

其中,mi表示第i个面要素,n为面要素的个数,rli表示第i个山脊线线要素,a为山脊线线要素的个数,oi表示第i个产状点要素,其属性包括倾向[tendency]和倾角[dipangle],b为产状点要素的个数;

(1-2)计算山脊线走向:针对每一个山脊线线要素rli,将其读入点集pi={pj|j=1,2,…,t},t为点要素的个数,依次取相邻两点pj和pj+1,计算pj对象点指向pj+1对象点的方位角,得到方位角集合azimuth={azi|i=1,2,…,t-1},azi∈[0°,180°);再按最大频数法筛选方位角:

(1-3)两端延伸山脊线;

(1-4)分割山体成边坡:针对每一个面要素mi,查找其与线要素rli交点前一点的下标e1和e2:此处面要素和线要素的交点即是指rli首尾两点p1和pt;将面要素mi读入点集ci={cj|j=1,2,…,s},依次取相邻两点cj、cj+1,若首点p1在线段上,则e1=j;若尾点pt在线段上,则e2=j;再比较e1与e2的大小,s为点要素的个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2)中筛选方位角的方法为:

(1-2-1)通过参数t及360°来计算方位角间隔n,n=360°/t;其中,t为360的约数(t常用取值为36或72);

(1-2-2)将集合azimuth中的方位角分布在各均匀区间[0°,n)、[n,2n)、[2n,3n)、…、[(t-1)×n,360°);

(1-2-3)计算频数最大的区间内的方位角的均值,并将该均值作为rli的大致走向φi,φi∈[0°,18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3)中包括以下2个环节:

(1-3-1)延伸山脊线尾端:依次取线要素rli尾端三个点点pt-2、pt-1和pt,计算相邻两点间距离的均值d;再倒序遍历点集pi,依次取两点点pj和pj-1,其中j为循环变量,初值为t,做出如下判断:

a)若这两点均不在山体边界面要素mi内,则移除点pj;

b)若仅点pj-1在面要素mi内,则移除点pj,且在j+1位置处将线段与面要素mi的交点插入点集pi,并终止循环;

c)若这两点均在面要素mi内,则按公式(1)计算新增点的坐标p'(x,y),若点p'在面要素mi内,将点p'加入点集pi,j=j+1;反之,将线段与面要素mi的交点加入点集pi,并终止循环;

其中,pj.x和pj.y分别为点pj的横坐标和纵坐标,φi为线要素rli的大致走向;

(1-3-2)延伸山脊线首端:步骤同延伸山脊线尾端的方法即步骤(1-3-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4)中e1与e2的大小比较方法为:

(1-4-1)若e1<e2,遍历点集ci,取点cj,进行以下判断及操作:

i、若j<e1或j>e2,将点cj加入点集rslope;

ii、若j=e1,将点cj及点集pi中的所有点加入点集rslope;

iii、若e1<j<e2,将点cj加入点集lslope;

iv、若j=e2,将点cj及点集pi中的逆序点加入点集lslope;

(1-4-2)若e1>e2,处理步骤同(1-4-1);

点集ci遍历完毕,得到左侧坡点集lslope={lsi|i=1,2,…,q}和右侧坡点集rslope={rsi|i=1,2,…,r},其中,q为点要素的个数,r为点要素的个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

(2-1)计算边坡产状:山脊线的走向作为左、右侧坡的大致走向,即ρl'=ρr'=φi;而左、右侧坡的倾向可按公式(2)计算:

其中,ρl'和θl'为左侧坡的走向和倾向,ρr'和θr'是指右侧坡的走向和倾向;

(2-2)计算岩层产状:

(2-2-1)左侧坡的岩层产状计算步骤如下:

a、遍历产状点要素集合occur,筛选在左侧坡点集lslope内的所有产状点;

b、读取左侧坡内产状点的倾向,按最大频数法查找频数最大的区间内的倾向,再进一步查找对应的产状点,得到左侧坡的优势产状点集loccp={lpi|i=1,2,…,h},h为优势产状点的个数;

c、遍历点集loccp,计算所有点的倾向均值、倾角均值分别作为左侧坡岩层的倾向θl、倾角δl;按公式(3)计算左侧坡岩层的走向ρl,ρl∈[0°,180°);

(2-2-2)计算右侧坡岩层的产状(ρr,θr,δr),步骤同(2-2-1),ρr、θr和δr分别是右侧坡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3-1)划分层状岩质边坡:

(3-1-1)设置左侧坡的类型属性:分别计算左侧坡与左侧坡岩层走向差的绝对值α、倾向差的绝对值β,若β>180°,则β=360°-β;设走向一致性容差为u,倾向相同或相反容差为w,按如下判断条件设置左侧坡类型:

i、若60°<α<120°,则记类型属性type为“垂向坡”;

ii、若u≤α≤60°或120°≤α≤180°-u,则记类型属性type为“切向坡”;

iii、若0°≤α<u或180°-u<α<180°,可分为3种情况:当左侧坡倾角满足0°≤δl≤5°时,则记类型属性type为“水平坡”;当倾向差绝对值β满足0°≤β<w时,则记类型属性type为“顺向坡”;当β满足180°-w<β≤180°时,则记类型属性type为“反倾坡”;

(3-1-2)右侧坡的类型属性设置步骤同(3-1-1),直至所有左、右侧坡的类型划分完成;

(3-2)将划分后的边坡面要素另存为新图层。

有益效果:本发明基于山体边界面数据、山脊线数据及岩层产状数据,结合边坡划分标准,获取边坡产状与岩层产状信息,实现了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相比现有的人工-半自动划分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客观性强,能够满足大范围层状岩质边坡的类型划分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中山体边界面图层与山脊线图层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地层线图层与产状点图层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延伸处理后的山脊线图层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分割山体边界后形成的边坡面图层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划分类型的边坡面图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

本实例的实验数据源于庐山北部山区dem数据,格网大小为2162×2260。基于dem数据源,提取山脊线(如图2)、山谷线及等高线数据;再以反地形dem提取盆地边界面数据,然后基于山脊线和山谷线自动提取山体边界面数据(如图2);最终结合等高线与地质体面数据,计算岩层产状信息(如图3)。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描述一个自动划分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划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具体包括:

(1-1)如图2和图3所示,加载山体边界面图层、山脊线图层和产状点图层,分别得到山体边界面要素集合mount={mi|i=1,2,…,8}、山脊线线要素集合ridgel={rli|i=1,2,…,8}和产状点要素集合occur={oi|i=1,2,…,507};

(1-2)计算山脊线走向:以线要素rl1为例,将其读入点集p1={pj|j=1,2,…,924},依次取相邻两点p1、p2,计算p1对象点指向p2对象点的方位角为68°;再取相邻两点p2、p3,计算p2对象点指向p3对象点的方位角为73°;……;待点集p1最后两点p923、p924的方位角计算完毕,得到方位角集合azimuth={68°,73°,…,44°}(方位角个数为923);再按最大频数法筛选方位角:

1)通过参数t=36和360°来计算方位角间隔为:360°/36=10°;

2)将集合azimuth中的方位角分布在各均匀区间[0°,10°)、[10°,20°)、[20°,30°)、…、[350°,360°);

3)统计频数最大的区间为[50°,60°)(频数为113),取该区间内方位角的均值54°作为rl1的大致走向;

(1-3)两端延伸山脊线:该步骤包括以下2个环节:

①延伸山脊线尾端:取线要素rl1尾端3点p922、p923和p924,计算两点间距离的均值为7.71205216370225;再倒序遍历点集p1,取两点p924、p923,两点均在面要素m1内,则按公式(1)计算新增点的坐标p':

p'(405511.09571363218,3278760.43547032245);

其中,p'在面要素m1内,将p'加入点集p1,j=925;再取点集p1尾端两点p925、p924,两点均在面要素m1,则计算新增点的坐标,该点不在面要素m1内,将该点与点p925构成的线段与面要素m1的交点加入点集p1,终止循环;

②延伸山脊线首端:取线要素rl1首端3点p1、p2和p3,计算两点间距离的均值为5.9827602150087351;遍历点集p1,取两点p1、p2,两点均在面要素m1内,则按公式(1)计算新增点的坐标p':

p'(401633.04610488308,3273824.3561243751);

其中,p'在面要素m1内,将p'插入点集p1首端,j不变;再取点集p1首端两点p1、p2,两点均在面要素m1内,则计算新增点的坐标,该点在面要素m1内,将该点插入点集p1首端,j不变;继续上述操作,直至第7次取点集p1首端两点时,两点均在面要素m1内,但新增点不在面要素m1内,将新增点与点p1构成的线段与面要素m1的交点插入p1首端,终止循环;

延伸操作完成后,线要素rl1包含点集p1的点要素个数为933。待集合ridgel中的其余线要素按步骤(1-3)执行完毕后,生成延伸处理后的山脊线线要素图层,如图4所示;

(1-4)分割山体成边坡:针对面要素m1,查找其与线要素rl1交点(即rl1首尾点p1、p933)前一点的下标e1、e2:将面要素m1读入点集c1={cj|j=1,2,…,2078},依次取相邻两点,当相邻两点为c29、c30时,尾点p933在线段上,则e2=29;当相邻两点为c880、c881时,首点p1在线段上,则e1=880;比较e1与e2的大小可知:

e1>e2,遍历点集c1,将c1-c28这些点加入点集lslope;然后将点c29加入点集lslope,同时将点集p1中的点逆序加入点集lslope;再将c30-c879这些点加入点集rslope;再次将c880加入点集rslope,同时将点集p1中的点依次加入点集rslope;最后将c881-c2078这些点加入点集lslope;

点集c1遍历完毕,得到左侧坡点集lslope(点要素个数为2193)和右侧坡点集rslope(点要素个数为1751);

面要素集合mount中的其余面要素均按步骤(1-4)进行山体的分割,待全部划分左、右侧边坡后,生成边坡面要素图层,如图5所示。

步骤(2),具体包括:

(2-1)计算边坡产状:山脊线的走向可作为左、右侧坡的大致走向。针对

山体边界面要素m1及山脊线线要素rl1,其对应左、右侧坡的走向为ρl'=ρr'=φ1=

54°,而左、右侧坡的倾向可按公式(2)计算可得θl'=144°、θr'=324°;其余山体

边界面要素对应的左、右侧坡的产状均按上述方法计算;

(2-2)计算岩层产状:该步骤包括以下2个环节:

①左侧坡的岩层产状计算步骤如下:

a、遍历产状点要素集合occur,筛选在左侧坡点集lslope内的所有产状点(共167个产状点);

b、读取左侧坡内产状点的倾向,按最大频数法查找频数最大的区间内的倾向,再进一步查找对应的产状点,得到左侧坡的优势产状点集loccp={lp1,lp2,…,lp32};

c、遍历点集loccp,计算所有点的倾向均值、倾角均值分别作为左侧坡岩层的倾向θl=313°、倾角δl=75°;按公式(3)计算左侧坡岩层的走向ρl=43°;

②右侧坡的岩层产状计算步骤如下:

a、遍历产状点要素集合occur,筛选在右侧坡点集rslope内的所有产状点(共69个产状点);

b、读取右侧坡内产状点的倾向,按最大频数法查找频数最大的区间内的倾向,再进一步查找对应的产状点,得到右侧坡的优势产状点集roccp={rp1,rp2,…,rp9};

c、遍历点集roccp,计算所有点的倾向均值、倾角均值分别作为右侧坡岩层的倾向θr=114°、倾角δr=80°;按公式(3)计算左侧坡岩层的走向ρr=24°;

按步骤(2-2)继续计算其余左、右侧坡的岩层产状,直至所有边坡的岩层产状计算完毕。

步骤(3),具体包括:

(3-1)划分层状岩质边坡:该步骤包括以下2个环节:

①设置左侧坡的类型属性:分别计算左侧坡与左侧坡岩层走向差的绝对值α=11°、倾向差的绝对值β=169°;设走向一致性容差、倾向相同或相反容差均为10°,由判断条件知:10°<α<60°,满足条件ii,故左侧坡的类型属性type=“切向坡”;

②设置右侧坡的类型属性:分别计算右侧坡与右侧坡岩层走向差的绝对值α=30°、倾向差的绝对值β=210°,β>180°,则β=360°-210°=150°,由判断条件知:10°<α<60°,满足条件ii,故右侧坡的类型属性type=“切向坡”;

继续执行上述操作来设置其余左、右侧坡的类型,直至完成所有边坡的类型属性赋值;

(3-2)如图6所示,将划分后的边坡面要素另存为新图层。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专利结合边坡划分标准,并以边坡结构参数为切入点,从地学应用角度出发,形成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类型的自动化划分方法,高效精准且自动划分程度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