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42209发布日期:2019-07-10 11:12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连接管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设备联网的不断普及,单个用户集中管理访问的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视频监控这种存在中央管理的场合尤为明显,一个云账号下的设备就可能达到上千台,当pc端或者手机用户端连接云平台,登录云账号后,这时均会有相应的pc端或者手机客户端与上千台设备进行连接。

然而,像摄像机这种功能较丰富的,且对服务器性能资源压力较大的设备,会占用用户端侧大量的内存和带宽,并且随着用户下的设备量增加,用户端建立连接所消耗的网络、cpu资源也成比例的增加,这使得在用户在连接设备量大的情况下,导致操作流畅度、系统稳定性下降,用户体验成比例下降。另外,如果用户端运行在较差的硬件环境中时(比如老款手机、pc),问题更加明显。所以,为了保障用户体验,各厂家往往会采用限制设备接入数量的做法。即在产品规格中,明确说明云平台仅允许接入多少设备;或者在用户端上作限制,对于超过规定数量的设备,无法进行业务操作。这样一方面减弱了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无法确保用户端在所有硬件下都能达到所承诺的接入数量。

另外,还可以采用服务上云,即: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云平台,用户端直接与云端进行交互,这样用户端只需与云平台进行通信,资源消耗不会随着设备数量增长而成比例增长。然而,这种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均保存在云端,会使得云服务的带宽、存储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从而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业务实时性降低,即设备侧的信息均经过服务器,不能使用户能够及时获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连接管理方法和系统,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限制用户端的接入应用终端的数量的问题,并且在连接通道总数大于待管理应用终端时,能够节省用户端的内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应用于物联网中用户端,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根据用户端的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根据连接通道总数,确定所述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所述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分别所使用的连接通道的个数;将所述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所述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所述用户端动态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端对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根据所述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端对所述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包括:设定影响用户终端连接的因子;根据所述因子,确定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因子值;根据因子对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影响力大小,确定所述因子的权重;根据所述因子值和所述权重,获得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根据所述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包括: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与用户端未连接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未在用户端更新数据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访问程度;根据所述状态信息,确定第一动态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动态系数和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用户端的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包括:根据用户端的内存和带宽,确定用户端的连接能力;根据所述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根据用户端的当前的剩余内存和剩余带宽,调整所述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得到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管理系统,包括:所述系统应用于物联网中用户端,所述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确定通道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端的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确定个数模块,用于根据连接通道总数,确定所述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所述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分别所使用的所述连接通道的个数;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所述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所述用户端动态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端对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根据所述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划分模块中的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端对所述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包括:设定影响用户终端连接的因子;根据所述因子,确定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因子值;根据因子对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影响力大小,确定所述因子的权重;根据所述因子值和所述权重,获得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根据所述访问程度,对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划分模块中的根据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包括: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与用户端未连接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未在用户端更新数据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访问程度;根据所述状态信息,确定第一动态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动态系数和优先级队列,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确定通道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端的内存和带宽,确定用户端的连接能力;根据所述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根据用户端的当前的剩余内存和剩余带宽,调整所述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得到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获取的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划分,划分成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然后,根据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确定长期连接应用终端的个数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的个数,使得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动态连接,由于短期连接应用终端与用户端的动态连接,使得在连接通道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无限动态连接应用终端,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限制用户端的接入应用终端的数量的问题,即便在待管理应用终端较少,也就是说连接通道总数大于待管理应用终端时,也能够起到节省用户端内存等资源的作用,提升系统流畅度。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物联网的连接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获得连接通道总数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的工作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优先级排序的工作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的动态调整的工作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的连接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长期连接的工作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期连接的工作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在物联网中,用户端想要获取应用终端的设备可以有两种方式,结合图1所示,一种是用户端和应用终端直接相连,然而,像摄像机这种功能较丰富的,且对服务器性能资源压力较大的设备,会占用用户端侧大量的内存和带宽,并且随着用户下的设备量增加,用户端建立连接所消耗的网络、cpu资源也成比例的增加,这使得在用户在连接设备量大的情况下,导致操作流畅度、系统稳定性下降,用户体验成比例下降。如果用户端运行在较差的硬件环境中时(比如老款手机、pc),问题更加明显。所以,为了保障用户体验,各厂家往往会采用限制设备接入数量的做法。这样一方面减弱了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无法确保用户端在所有硬件下都能达到所承诺的接入数量。另一种方式为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云平台,用户端直接与云端进行交互,这样用户端只需与云平台进行通信,资源消耗不会随着设备数量增长而成比例增长。然而,这种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均保存在云端,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业务实时性降低,即设备侧的信息均经过服务器,不能使用户能够及时获取。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和系统,通过对获取的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划分,划分成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然后,根据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确定长期连接应用终端的个数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的个数,使得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动态连接,由于短期连接应用终端与用户端的动态连接,使得在连接通道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无限动态连接应用终端,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限制用户端的接入应用终端的数量的问题,即便在待管理应用终端较少,也就是说连接通道总数大于待管理应用终端时,也能够起到节省用户端内存等资源的作用,提升系统流畅度。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结合图2所示,应用于物联网中用户端,方法包括:

s110: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

其中,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是指在物联网中与用户端连接的应用终端。步骤s110获取这些待管理应用终端可以从用户端与应用终端的连接关系中获取。

s120:根据用户端的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

其中,用户端的连接能力是指在用户端剩余的内存和剩余带宽下,用户端能够具有多个空余的连接通道用于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图3所示:步骤s120,包括:

s121:根据用户端的内存和带宽,确定用户端的连接能力。

举例,根据实验室数据,得出单条应用终端长期连接用户端时,用户端的资源消耗,如消耗内存a,带宽b,其他参数不限制的情况下,基础连接能力与带宽、内存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用户端的经验的剩余内存a和剩余带宽b,则:基础连接能力pi,pi=min(a/a,b/b,...)。并且,根据历史连接的资源消耗,对每次新建连接进行参数消耗记录,比如消耗内存b',带宽c',对pi值进行微调校准,得到连接能力,如:p=min(a/((a+a')/2),b/((b+b')/2),c/((c+c')/2),...)。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基础连接能力,是指当下用户端能够具有的连接通道个数,当有新建连接时,根据用户端所消耗的资源,对基础连接能力进行微调,如果将连接能力计算的很极限,即达到用户端突发占用资源时,用户端则不能正常运行的程度,所以,为扩大一下连接能力,使得在突发状况下,用户端也能够正常高速的运行。

s122:根据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

具体来说,根据经验确定下来的连接能力,得到在以前经验中得到经验连接通道总数。

s123:根据用户端的当前的剩余内存和剩余带宽,调整所述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得到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

具体来说,物联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用户端可能会有不同于物联网中应用终端业务的其他业务,例如:用户端为手机时,手机的连接通道除了用于连接应用终端,还可以用于通话,玩游戏等等应用,这些应用同样会占用内存和带宽,可能导致现在用户端的承载能力不能达到以前根据经验得到的连接通道个数,所以需要针对当前的运行环境,对连接通道的个数进行调整。

举例:根据当前实际运行资源,如当前带宽测速结果,剩余可用带宽、内存等,计算系数s1,如s1=min(当前剩余可用带宽百分比,cpu剩余百分比,内存可用百分比,...),则连接通道总数c=动态系数s1*p,p为经验连接通道总数。

s130: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其中,长期连接应用终端是指能够长期固定连接的应用终端,短期连接应用终端是指与用户端进行动态连接的应用终端。短期连接具体来说:主要负责根据应用终端的信息滞后情况,即应用终端信息有多久没有刷新了,来遍历应用终端进行应用终端信息刷新。多个短期连接的应用终端并发连接,用于同时对多个应用终端进行连接访问,获取所需数据,获取完成后立刻断开,开始访问剩余应用终端。这种短期连接的方式就像银行工作时,开设固定的窗口,即有固定的短期连接通道,然后,来银行办事的用户通过银行系统排号,叫道号的人进行业务处理,即连接上的短期连接应用终端进行数据的更新,更新完就断开连接,历遍所有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图4所示,步骤s130,包括:

s131:根据用户端对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

结合图5所示,步骤s131,包括:

s1311:设定影响用户终端连接的因子。

其中,因子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正在访问因子,即将访问因子,可能访问因子,历史热度因子,用户收藏,设备侧网络,连接失败次数,设备实时性要求。其中,历史热度因子,数值可以直接采用最近一次访问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排序可以交叉进行,比如a因子数值a1>b因子数值b1>a因子数值a2。另外因子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引入资源消耗度作为负面因子来影响设备连接权重,也在保护范围内。

s1312:根据所述因子,确定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因子值。

具体来说:用户正在对某台应用终端进行功能操作,则标记为正在访问;用户正在展开应用终端信息等操作,标记为即将访问;用户在查询,搜索等,标记相关应用终端为可能访问。

s1313:根据因子对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影响力大小,确定因子的权重。

具体来说,由于正在访问是对某台应用终端正在进行功能操作,用户正在展开应用终端信息等操作,标记为即将访问;用户在查询,搜索等,标记相关应用终端为可能访问,所以,可以确定正在访问的因子权重最大,其次为即将访问,最后为可能访问。

s1314:根据因子值和权重,获得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正在访问,权重为40,即将访问,权重为20,可能访问,权重为10,则具有正在访问的代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为40,具有即将访问的代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为20,具有可能访问的代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为10。

s1315:根据访问程度,对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

举例:按照访问程度的高低从高到底进行排序,如果状态相同情况下,按照历史热度数值进行排序。其中,历史热度因子的计算方法:取最近一次访问的结束时间,将其转化为unix时间戳,作为数值,越近的时间值越大。当然,这仅仅是举例,若计算时将一段时间访问次数,访问时长等因素一并算入,也在保护范围。

s132:根据优先级队列,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结合图6所示,步骤s132包括:

s1321: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与用户端未连接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未在用户端更新数据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访问程度。

s1322:根据状态信息,确定第一动态系数。

其中,第一动态系数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的一个比例值。

具体来说,第一动态系数x1具体计算策略:x1的三个特征值,即最大值x1_max,合理值x1_mid,最小值x1_min,其中x1_max>x1_mid>x1_mi,x1_mid可以取值为=(x1_min+x1_max)/2。例如:x1_max为90%,x1_min为10%,x1_mid为50%。即,当第一动态系数x1为90%时,以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为100为例,得到的长期连接应用终端为90个,短期连接应用终端10个。

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与用户端未连接的个数,即当存在从未尝试连接过的设备时(如系统刚启动),x1=x1_max,这样确保打开客户端后所有设备信息得到快速刷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未在用户端更新数据的个数,即随着设备信息逐步得到刷新,x1也成比例的调整到x1_mid,确保连接分配的合理性,即x1=x1_mid+(剩余未更新设备数/应用终端总数)*(x1_max-x1_mid)。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访问程度,即当随着高连接权重设备越来越多时(如“即将访问设备”类型的设备数量增加),则x1逐步下调,直至最低值x1_min,即x1=max(x1_min,高权重设备数/应用终端总数)。

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当前访问量已经超出当前运行环境的能力极限,给用户作友好提示,并基于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的计算策略,给出优化方法,比如使用更好的网络,关闭后台其他软件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等。

整个计算过程中,对连接通道总数进行保护,确保连接通道总数大于2,长期连接通道,短期连接通道均大于0。

s1323:根据第一动态系数和优先级队列,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举例:通过第一动态系数x1,动态调整连接池c_lt、c_tmp的分配。计算算式为:c_tmp=动态系数x2*c;c_lt=c-c_tmp。其中,c_lt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c_tmp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s140:根据连接通道总数,确定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分别所使用的连接通道的个数。

举例:以连接通道总数为100个,长期连接应用终端为90个,短期连接应用终端为20个,则确定长期连接应用终端所使用的连接通道为90个,短期连接应用终端所使用的连接通道为10个。

s150: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动态连接。

结合图7所示,长期连接为实线,短期连接为虚线,长期连接:用户端与应用终端一直保持网络连接,并提供点对点的实时功能服务,比如观看实时传感器、视频数据等。短期连接:用户端与应用终端进行连接,并在获取所需数据后马上断开释放。获取的信息主要有设备详细信息、告警情况等用户会浏览的但又无高实时性要求的数据。

具体来说,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排成优先级队列,通过第一动态系数确定分成的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即队列中的前多少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后面的为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结合图8所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用c-lt表示,优先级队列用wl表示,当通过本方法确定后,历便所有wl,将是c-lt与用户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固定连接,将不是长期连接应用终端断开。结合图9所示,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用c-tmp表示,这些c-tmp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用户端进行动态连接。

结合图10所示,连接管理系统200,连接管理系统200应用于物联网中用户端,连接管理系统200包括:获取模块210、确定通道模块220、划分模块230、确定个数模块240、执行模块250。

其中,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确定通道模块220用于根据用户端的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划分模块230与获取模块210相连,用于将所述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为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确定个数模块240分别与确定通道模块220和划分模块230相连,用于根据连接通道总数,确定所述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所述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分别所使用的所述连接通道的个数。执行模块250与确定个数模块240相连,用于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固定连接,并将短期连接应用终端通过对应的连接通道与用户端动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划分模块230,用于:根据用户端对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根据优先级队列,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划分模块230中的所述根据用户端对所述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对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进行优先级排序,包括:设定影响用户终端连接的因子;根据因子,确定每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因子值;根据因子对待管理应用终端的影响力大小,确定因子的权重;根据因子值和权重,获得待管理应用终端的访问程度;根据访问程度,对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得优先级队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划分模块中的根据优先级队列,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包括:获取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与用户端未连接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未在用户端更新数据的个数,在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中的访问程度;根据状态信息,确定第一动态系数;根据第一动态系数和优先级队列,将多个待管理应用终端划分长期连接应用终端和短期连接应用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通道模块220,用于:根据用户端的内存和带宽,确定用户端的连接能力;根据连接能力,确定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根据用户端的当前的剩余内存和剩余带宽,调整所述用户端的经验连接通道总数,得到用户端的连接通道总数。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步骤、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连接管理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连接管理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