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膜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599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虹膜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身份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虹膜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信息化时代,人们对身份认证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身份认证技术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门禁、电梯、手机、网银等应用中的身份识别直接影响到个人财产安全与信用程度。因此,易使用、高精度、难仿制的身份识别技术具有巨大市场。

目前,身份识别手段主要以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为主。指纹识别的精度较高,但是容易被仿制;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易使用的优点,但是精度较低,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多模态虹膜识别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具有易使用、高精度、难仿制等特点。目前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缺乏,多模态虹膜识别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另一方面,虹膜技术虽在我国已有小规模的应用,例如三星手机正在推出嵌入式虹膜识别。但是现有的虹膜识别基于二维图像输入,容易被仿制,而且依赖进口国外系统,价格过高,因此难以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简单易用、安全可靠的虹膜识别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虹膜识别装置,能够得到高准确性的识别结果,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

第一摄像头模组,所述第一摄像头模组用于采集人眼的虹膜图像;

红外照明模组,所述红外照明模组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发出红外光照射到被采集的人眼上;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红外照明模组相对所述壳体偏转以调节所述红外照明模组的照射角度;

其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红外照明模组穿过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直径较大处的内壁与所述红外照明模组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压缩弹簧,且所述台阶孔的最大直径能够满足所述红外照明模组偏转20~80°;

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摄像头模组、所述红外照明模组及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的处理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的第二摄像头模组,所述第二摄像头模组用于采集人脸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的麦克风阵列,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语音。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的电机、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红外照明模组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壁上还设有两相对设置、以限制所述红外照明模组偏转角度的限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孔直径较大的一端为逐渐扩张的喇叭口状。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使红外照明模组偏转,从而在对不同身高的人进行虹膜识别时,可根据需要识别者的身高,将红外照明模组偏转至相应的角度,使红外照明模组发出的红外光准确照射到被采集的人眼上,从而方便摄像头模组精确采集到人眼的虹膜图像,得到高准确性的识别结果,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虹膜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虹膜识别装置中的红外照明模组与壳体及驱动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虹膜识别装置的原理方框图。

图中:10-壳体,11-台阶孔,12-压缩弹簧,13-限位板,20-第一摄像头模组,30-红外照明模组,41-电机,42-丝杆,50-第二摄像头模组,60-麦克风阵列,70-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虹膜识别装置,包括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第一摄像头模组20、红外照明模组30、第二摄像头模组50、麦克风阵列60以及显示屏70,且第一摄像头模组20、红外照明模组30、第二摄像头模组50、麦克风阵列60以及显示屏70与壳体10内的处理芯片电连接。其中,第一摄像头模组20用于采集人眼的虹膜图像,红外照明模组30转动设置在壳体10上,用于发出红外光照射到被采集的人眼上,第二摄像头模组50用于采集人脸图像,麦克风阵列60用于采集语音,显示屏70用于显示采集到的虹膜图像与人脸图像。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从而在对不同身高的人进行虹膜识别时,可根据需要识别者的身高,将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至相应的角度,使红外照明模组30发出的红外光准确照射到被采集的人眼上,从而方便第一摄像头模组20精确采集到人眼的虹膜图像,得到高准确性的识别结果,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具体的,壳体10内设有驱动红外照明模组30相对壳体10偏转以调节红外照明模组30照射角度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与处理芯片电连接的电机41、与电机41传动连接的丝杆42,丝杆42与红外照明模组30螺纹连接;且壳体10的侧壁上设有供红外照明模组30穿过的台阶孔11,台阶孔11直径较大处的内壁与红外照明模组30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压缩弹簧12,台阶孔11较小处的直径略大于红外照明模组30的外径,确保红外照明模组30能够偏转。需要偏转红外照明模组30时,电机41启动,丝杆42转动,丝杆42带动红外照明模组30与丝杆42连接的一端纵向移动,由于红外照明模组30的另一端被限制住,从而,在电机41的驱动下,红外照明模组30发生偏转。在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的过程中,各压缩弹簧12中,有的被挤压,有的被压缩,从而使红外照明模组30为相对浮动状态,更利于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至所需角度。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0上的台阶孔11的最大直径能够满足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20~80°,以适应身高差较大的人群。

为了避免红外照明模组30在偏转过程中台阶孔11的边缘损坏红外照明模组30,本实用新型中将台阶孔11直径较大的一端设计为逐渐扩张的喇叭口状,以让出更多的空间供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且曲面的端部不易损伤红外照明模组30。

为了进一步控制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的角度,本实用新型在壳体10内壁上还设有两相对、限制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角度的限位板13,且两限位板13分别在红外照明模组30偏转20°和80°时与红外照明模组30抵触。

可见,本实用新型为非接触式的多模态融合的高准确性身份验证装置,能够进行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及声纹识别,可以把不同信息融合起来得到高准确性的识别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用户正面注视第一摄像头模组20与第二摄像头模组50,对着麦克风阵列60说出命令,就可以同时采集虹膜图像与人脸图像,处理芯片对虹膜图像与人脸图像、语音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多模态信息融合的身份验证。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