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7186发布日期:2018-11-09 21:1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处理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店”的自动支付系统主要是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获得顾客的ID,并通过RFID标签唯一识别码(设置与商品的外包装上)识别顾客所选购的商品,通过这两个信息进行自动支付。但是,由于RFID标签缺乏定位精准性,如果支付通道上有多个顾客同时需要结账,则系统将无法将顾客ID与顾客所选购的商品进行一一配对。为此,现有技术的方案是通过硬件的方式阻止多人进入指定区域,例如,在指定区域设置独立隔绝的玻璃房间,每次只能允许一名顾客进入到支付房间内,同时,玻璃房间的四周都可以贴有电磁隔离网,且摄像头调整成只能拍摄到房间内的顾客,因此,在支付房间内,系统能够景区的进行人脸以及RFID标签的识别,并进行支付,之后,顾客便可以携带着商品离开支付房间,下一个顾客再进入到支付房间内,系统重复上述过程。但是,由于密闭的房间给顾客带来的体验往往很差,并且,房间出入口的自动门控制机械通常有等待机制,造成出入房间较慢,允许的流量比较低。针对上述情况,一种解决方案是,提供开放的空间作为指定区域,但仍然只能允许一个用户进入该指定区域,因此,需要为指定区域的出入口设置两道闸机,并且,两道闸机之间的距离还需要足够大,至少大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以避免将指定区域外的商品也识别成当前用户所选购的商品。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密闭空间的问题,但是由于顾客仍然只能一个个顺序进入指定区域,因此,依然存在出入指定区域慢,允许通过的流量低的问题,以至于支付效率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提高“无人店”自动支付系统的支付效率,成为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了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能够提高支付效率。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包括:第一采集器,用于在当前用户离开实体场所指定区域之前,对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采集;第二采集器,用于在所述当前用户离开所述实体场所指定区域之前以及之后,分别对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以得到第一集合以及第二集合;所述数据对象对应有唯一性标识;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集合以及所述第二集合,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供非封闭式的指定区域,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进入到指定区域,提高效率,避免封闭空间给用户带来的不适。另外,还提供了延时支付的方案,也即,对即将离开指定区域的用户完成身份标识信息采集,以及指定区域内具体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的采集后,可以先行离开指定区域,在完成对之后离开指定区域的其他用户的信息采集后,然后根据所述其他用户对应的信息对当前用户对应的数据对象标识采集结果,确定出当前用户与所关联的数据对象清单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用于具体的结算及支付处理。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提高“无人店”等实体场所中的自动支付效率,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案,在该方案中,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进入到实体场所的指定区域内,在该指定区域内等待进行信息采集之后离开所述实体场所。由于有多个用户同时进入到指定区域,而指定区域对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的识别方式,通常可以采用RFID等射频识别技术,也即,在商品的外包装上附着有RFID标签,指定区域可以设置有RFID读卡器,通过RFID读卡器对商品附着的RFID标签进行读取,来识别具体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RFID读卡器的识别效率高,即使商品之间存在相互的遮挡或者叠放等情况,也能够实现准确的识别。因此,在多个用户同时进入到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能会将多个用户所携带的商品的RFID码全部读取出来,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同时有多个用户进入到指定区域内时,如何区分用户与所选购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假设有用户A、B、C三个用户同时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内,读取到的商品的RFID分别为ID1、ID2、ID3、ID4、ID5、ID6、ID7、ID8、ID9,只有能够确定出上述商品分别是由哪个用户选购的,才能够生成对应的订单,并进行支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延时支付”的方案,也即,在指定区域内为多个用户的情况下,可以按顺序分别对指定区域内的各用户进行信息采集,其中,采集的信息可以包括:各用户关联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以及各用户离开所述指定区域前,所述指定区域内所包含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例如,在各个用户进行了排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对当前队首用户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到服务器进行缓存;此时,虽然未对该队首用户进行结算,但是,该队首用户可以离开指定区域,并且,排在其后面的用户成为新的队首用户。此时,可以重新对新的队首用户进行用户身份标识信息的采集,以及进入指定区域内的商品的RFID等标识进行采集。这样,对于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其离开指定区域后,通过排在其后面的用户成为队首用户时对应采集到的RFID标识集合,对之前的用户RFID标识集合进行去重处理,从而确定出之前的队首用户选购了哪些具体的商品。具体实现时,参见图1,从系统架构角度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包括实体场所内部署的指定区域,另外,所述实体场所内还可以部署第一采集器101,该第一采集器可以是摄像头等用于采集用户生物体征信息的采集器,或者,还可以是用于对用户通过其手机等终端设备出示的图形码等信息进行扫码以获知其账户信息的扫码器,等等。当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采集用户生物特征信息的方式进行账户相关信息的采集,这样,用户无需操作其手机等终端设备即可完成会账户相关信息的采集,可以提高效率。尤其是在以人脸图像为生物体征信息的情况下,更可以实现无需用户做出特定动作等情况下的采集。另外,实体场所内还可以包括用于对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的第二采集器102。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也就是被用户选择购买的数据对象,因此,会被携带进入指定区域等到进行信息采集。其中,具体实现时,如果是采用RFID标签的方式对商品进行识别,则第二采集器具体可以是RFID读卡器。需要说明的是,RFID标签一般来说都是用标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在应用于商品上时,一个RFID标签通常可以包含两个字段的信息,第一字段用于标识商品名、规格、型号等,第二字段则用于标识具体的单品进行唯一性的标识,例如,两瓶同品牌同款同等规格的矿泉水,则两者对应的RFID标签也是不同的。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采集器与第二采集器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或者,还可以由同一采集器来完成两者的功能。例如,由于数据对象的标识可以使用RFID标签的方式来实现,而如果用户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也带有RFID标签,用于对用户身份进行唯一性的标识,则既可以使用该RFID读卡器采集指定区域内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也可以使用RFID读卡器采集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等等。实体场所内还可以部署有控制器103,该控制器103可以直接在本地对第一采集器以及第二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以进行用户与所关联数据对象信息的匹配,再提交到服务器104进行结算。或者,还可以仅用于与远程服务器以及第一采集器、第二采集器进行通信,这样,第一采集器以及第二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可以通过这种控制器提交到服务器104,由服务器104对具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对用户与所选购的商品之间对应关系的识别以及结算等操作。当然,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下,第一采集器与第二采集器本身也可以带有WiFi等通信模块,使其可以直接将采集到的信息提交到服务器,而无需借助于实体场所内的控制器进行转发,等等。在具体实现时,为了更好的约束用户按顺序进行排队,还可以在所述指定区域内设置通道105,通道的入口可以是开放式的,但在出口处可以设置闸机106,服务器在完成信息的缓存处理后,可以指示闸机开启,对当前已完成信息采集的用户进行放行。再者,具体的服务器可以是由网络销售系统提供的服务器,例如,具体可以是“天猫”、“淘宝”等,所述用户账户相关信息,主要可以通过用户在这种网络销售系统中注册的账户信息,后续具体的支付过程也可以基于该账户进行。因此,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案中,还可以涉及到与服务器对应的客户端107,这种客户端主要是提供给消费者用户、买家用户等使用的客户端,通常安装在用户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预先注册的账户登录到系统的服务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登录处于长连接状态。用户在通过无人店等实体场所进行购物时,可以在进场时,通过扫描客户端提供的图形码等方式,对所需使用的账户等信息进行确认,同时还可以与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进行绑定,这样,在指定区域采集到具体的用户人脸图像等生物体征信息时,就可以根据绑定关系确定出对应的账户信息。当然,即使在入场时未进行用户生物体征信息与账户信息的绑定,也可以根据服务器中预先保存的生物体征信息与账户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具体的用户账户信息。后续在确定出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清单后,服务器在生成具体的支付订单时,就可以是在具体的网络销售系统内生成支付订单,其中可以包括数据对象列表以及各自对应的单价、总价、支付结果等信息,这种支付订单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查询。下面分别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实施例一首先,该实施例一首先提供了一种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方法,具体的,所述卖场中包括指定区域,这种指定区域可以开放式的,不需要在入口出设置闸机等设备,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进入指定区域。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所提供方法的各个步骤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实体场所内的控制器,参见图2,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S201:确定第一集合,所述第一集合包括位于实体场所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所述数据对象对应有唯一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指定区域可以是实体场所内开辟出的一块区域,用户在完成具体商品等数据对象的选择之后,可以到该区域内等待离场,通常情况下,该指定区域可以称为“支付区域”等,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指定区域内可以仅用户信息采集,实际的支付过程可能会在用户离开该区域之后才会执行。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指定区域可以是半开放式的区域,也即,其入口可以不必设有闸机等设施,可以允许多个用户进入到指定区域内,而在指定区域的出口处则可以设有闸机,以便在对具体的用户完成信息采集后才允许其离场。其中,为了便于处理,提高识别的精度,可以要求进入指定区域的多个用户可以排为队列,以便于进行信息的匹配。具体实现时,可以要求用户自觉的进行排队,或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识别以及匹配,所述指定区域内还可以设有通道,通过这种通道将进入指定区域的用户约束为一个队列,也就是说,可以允许多个用户按照先后顺序进入到指定区域内。其中,所述通道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相应的,用户排成的队列也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每个队列分别进行信息的采集。具体实现时,进入指定区域的用户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离开所述指定区域,该顺序可以是排队的先后顺序,或者,通过用户之间协商等方式确定出的顺序,等等。具体的,该步骤S101可以是在某个用户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之前进行。也就是说,每次有用户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时,都可以对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从而生成第一集合。其中,当前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即可称为当前用户。确定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一种方式下,如果通过摄像头设备采集用户的账户相关信息,则通常需要指定区域内的用户进行排队,以避免一次性采集到多个用户的人脸图像,此时,可以将当前的队首用户确定为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其中,队首用户具体就是指在队列中排在首位的用户,当然,这是个相对概念,指定区域内的每个用户都会成为队首用户。每个用户成为队首用户时,由于其他用户的人脸可能会被部分或者全部遮挡,并且距离摄像头的镜头较远,因此,可以将队首用户视为一个即将离开所示指定区域的用户。或者,如果是采用指纹采集器、虹膜信息采集器等进行账户相关信息的采集,由于需要用户接触或者将瞳孔对准采集器,因此可以直接将当前正在操作对应采集器的用户确定为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当前用户,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指定区域的用户是否实质性的排为一队可以不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当然,即使没有按顺序进行实际的排队,采集器在同一时刻也只能够采集一个用户的账户相关信息,因此,用户仍然会按顺序先后离开所述指定区域。具体实现时,由于所述指定区域的出口处可以设有闸机,每次针对一个用户完成信息的采集后,服务器可以向闸机发送开启指令,之后,用户可以从该闸机通过,并离开所述指定区域。同时,所述闸机上还可以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感知是否有用户通过,如果有,还可以通知给服务器,这样,服务器便可以获知当前用户已经离开所述指定区域,并且,可以重新在指定区域内确定下一个用户,进行账户相关信息的采集,并重新对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采集。也即,进入指定区域的每个用户在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时,都会进行账户相关信息以及指定区域内数据对象标识信息的采集。其中,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具体就是进入指定区域内的用户所携带的数据对象,每个数据对象带有唯一性的标识,因此,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设置第二采集器,用于对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例如,如果数据对象的唯一性标识是RFID,则对应的采集器可以是RFID读卡器,由于RFID读卡器具有一定的功率半径,因此,具体可以用于读取所述指定区域内位于所述RFID读卡器功率半径范围内的数据对象的RFID。因此,在每次针对一个当前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进行信息采集时,采集到的账户相关信息能够唯一对应该用户,但是,该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却有可能是多个用户所携带的数据对象,也即,采集到的第一集合中可能包括多个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S202:确定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当前用户离开所述指定区域前,对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采集。具体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或者,还可以包括通过对用户出示的图形码等进行扫码所获得的账户信息,等等。其中,对于具体的生物体征信息,如前文所述,可以包括通过人脸图像信息、指纹信息、虹膜信息,等等。具体的,如果是以人脸图像信息作为用户身份标识信息,则第一采集器具体可以是摄像头等图像采集器。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文所述,为了便于进行采集,还可以要求进入指定区域的用户排列成一个队列,每次对队首用户进行人脸图像的采集,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二采集器进行指定区域内数据对象的采集,从而获得一组数据,也即用户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以及在其离开所述指定区域之前,所述指定区域内包含的数据对象标识组成的第一集合。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实际在服务器中注册的账户信息与生物体征信息之间可以具有绑定关系,这种绑定关系可以是在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等过程中建立的,可以根据当前采集到的生物体征信息,确定出与其具有绑定关系的账户,因此,可以将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来代表用户身份标识信息。当然,由于一个用户可能会具有多个账户,因此,为了更好的确定使用哪个账户进行结算及支付,在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在用户入场时,也即,进入无人店等实体场所时,也可以对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以及用户当前所需使用的账户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预先保存的绑定关系信息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进行保存,在指定区域采集到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时,则可以使用入场时保存的对应关系对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确定。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防止手机等终端设备被别人携带进入实体场所进行消费等情况,避免造成用户的财产等损失。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采集器具体也可以是扫码器,此时,也可以由当前用户出示携带有账户信息的图形码,例如,可以是打开其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中安装的相关的客户端,该客户端可以提供带有账户信息的图形码,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获取到用户的账户信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201与S202可以是同时执行,当然这里所述的“同时”并不是限定了两个步骤之间必须同步,而是为了说明两个步骤分别获得信息实际上是具有对应关系的。具体实现时,在确定出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以及在其离开所述指定区域之前采集到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组成的第一集合后,可以将用户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以及第一集合信息添加到缓存中,此时,该用户就可以携带着自己所选购的数据对象离场。也即,虽然尚未进行结算及支付,但是,用户仍然可以提前离开卖场。之后,系统通过延时支付的方式,后续再进行结算及支付。其中,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在指定区域的出口处设置闸机,在完成当前用户的信息采集并将对应的信息保存到缓存中之后,还可以提供开启闸机的指令,以便指定区域出口的闸机打开,对当前用户进行放行。之后,指定区域的第一采集器以及第二采集器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采集,并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总之,可以在缓存中保存多个信息条目,每个条目中对应一个用户在离开所述指定区域之前确定出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以及第一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下,缓存的信息具体可以如以下表1所示:表1排队序号用户身份标识信息数据对象标识列表1账户1列表12账户2列表23账户3列表3通常情况下,这些信息可以临时性的保存在缓存中,在对其中的用户确定了关联的数据对象信息或者对其进行结算完成后,便可以将对应的信息条目从缓存中删除。例如,假设当前支付用户所选购的商品仅可能与在其之后的两个用户所选购的商品有关系,则缓存中最多只需要缓存三个用户对应的采集结果,等等。S204:确定第二集合,所述第二集合包括所述当前用户离开后位于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在当前用户离开指定区域后,可以继续针对指定区域内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采集,也即,可以采集下一个即将离开指定区域的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以及在其离开指定区域之前,采集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得到第二集合,以此循环。并且,同样可以将其他用户与第二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添加到缓存中进行保存。也就是说,可以缓存所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集合对应关系,以及在所述当前用户之后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其他用户与所述第二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可以在一定的条件触发下,对缓存中的用户进行结算,通常可以从缓存中的第一个用户开始,确定出该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标识之后,可以将其对应关系信息从缓存中删除。具体在确定该当前用户具体选购的那些商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第一集合和所述第二集合,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至少一个所述其他用户对应的所述第二集合以及各用户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先后顺序信息,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以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而再对当前支付账户进行结算以及支付处理。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下,可以根据所述当前用户之后的离开的下一个用户对应的第二集合,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例如,假设某时刻支付通道内包括用户A、B、C,并且这三个用户均位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其中,用户A位于队首,用户B排在用户A之后,用户C排在用户B之后,用户A选购的商品的RFID分别为ID1、ID2、ID3、ID4,用户B选购的商品的RFID分别为ID5、ID6,用户C选购的商品的RFID分别为ID7、ID8、ID9。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首先对用户A进行人脸图像等生物体征信息的采集,以用于确定该用户A关联的账户信息,另外,通过RFID读卡器进行RFID标识的采集,此时,采集到的RFID集合包括:ID1、ID2、ID3、ID4、ID5、ID6、ID7、ID8、ID9。当然,采集的结果,各个RFID并不一定是按照上述顺序排列的,更多的是一种杂乱无章的信息,无法直接从上述信息中确定出用户A选购的是哪些商品。而本申请实施例的做法是,可以先让用户A携带着他自己选购的商品离开(也即,ID1、ID2、ID3、ID4对应的商品离开了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并将用户A的账户信息与采集到的RFID集合加入到缓存中。之后,根据排在他后面的其他用户对应的RFID采集结果,来确定用户A具体选购了哪些商品,然后再为该用户A进行结算并支付。例如,在用户A离场后,用户B成为下一个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此时,重新执行用户生物体征信息的采集以及商品RFID的采集,如果用户C之后没有新的用户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则在用户B离开指定区域之前,采集到的RFID集合包括:ID5、ID6、ID7、ID8、ID9,此时,可以将用户B的账户信息与上述集合[ID5、ID6、ID7、ID8、ID9]之间的对应关系添加到缓存中,并且可以记录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用户B可以离场。以此类推,在用户C成为新的即将离开指定区域的用户时,也会记录下用户C的账户信息与采集到的RFID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户A、B、C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等等。之后,在需要对用户A进行结算时,就可以根据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或者,根据用户B以及用户C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等等。其中,如果各个用户在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之后,其选购的商品不再发生变化,则理论上讲,只要根据用户B这一个用户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即可确定出用户A选购了哪些商品。例如,在前述例子中,用户A的RFID集合为[ID1、ID2、ID3、ID4、ID5、ID6、ID7、ID8、ID9],用户B的RFID集合为[ID5、ID6、ID7、ID8、ID9],可见,两者之间重复的RFID为ID5、ID6、ID7、ID8、ID9,则证明这些RFID对应的商品具有以下特点:用户A为队首时,这些商品就位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证明是被用户A、B或者C所选购的,而在用户A携带着自己选购的商品离开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之后,上述ID5、ID6、ID7、ID8、ID9仍然在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则证明这些商品不是用户A选购的,而是用户B或者用户C选购的。而用户A为队首时,ID1、ID2、ID3、ID4在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用户A离开后,这些RFID对应的商品就不在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了,因此,可以证明用户A所选购的商品就是ID1、ID2、ID3、ID4。当然,在前述方案中,有一个假设是,在用户A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时,用户A、B、C位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并且,当用户A离开之后,没有新的用户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而在实际应用中,在排队用户比较多的情况下,在队首用户离开后,排在后面的用户自动向前移动,因此,可能会出现有新的用户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的情况。而对于这种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仍然是有效的。例如,仍然假设用户A为队首时,采集到的RFID集合为[ID1、ID2、ID3、ID4、ID5、ID6、ID7、ID8、ID9],用户A选购的商品是ID1、ID2、ID3、ID4。在用户A离开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包括了用户B、C、D,D为新进入功率半径范围的用户,假设其选购的商品的RFID为ID10、ID11和ID12,则在用户B成为队首用户时,采集到的RFID集合为[ID5、ID6、ID7、ID8、ID9、ID10、ID11、ID12]。用户B离开后,可能还有用户E进入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等等,以此类推。但是,只要进入到指定区域的用户所选购的商品没有发生变化,都可以通过用户B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用户A对应的RFID集合与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之间,重复的RFID是ID5、ID6、ID7、ID8、ID9,因此,只要从用户A对应的RFID集合将上述重复的RFID除去,即可获知用户A所选购的商品对应的RFID。其中,关于ID10、ID11、ID12,虽然并不属于重复的RFID,但是,由于其并未出现在用户A的RFID集合中,因此,也不会被认为是用户A所选购的商品。另外,前述方案中还有另一个假设是,当用户进入到指定区域后,其选购的商品就不再发生变化,并且,每个用户在指定区域内都很自觉的向前移动。这种情况,对应的实际应用的场景可以是,在用户对商品选择完成进入到指定区域后,就不允许用户再进行退换,可以在指定区域的入口等处提供相应的提示标识,等等。当然,另一种实际的应用场景是,为了使得用户进入到指定区域后,仍然能够对其选择的商品进行退货等操作,还可以在指定区域内提供用于退回所选购商品的窗口等退货区域,当然,由于进入指定区域之后处于尚未支付状态,因此,这里设置的退货区域,用户只需要将原来选购的部分商品放到退货区域即可,不需要执行退款等一系列的流程。另外,可以在退货区域设置专门的RFID读卡器等检测仪器,以用于确定被退货的数据对象的唯一性标识信息,得到第三集合,并进行缓存,当然,该第三集合内的标识信息可能会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使用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则可能会出现出错的情况。例如,假设用户A为队首时,采集到的RFID集合仍然是[ID1、ID2、ID3、ID4、ID5、ID6、ID7、ID8、ID9],而在A离开后,B为队首之前,用户C将其选购的ID9退货了,则会导致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为[ID5、ID6、ID7、ID8],如果直接用该列表对用户A对应的列表进行去重,则会导致用户A选购的商品包括ID1、ID2、ID3、ID4、ID9,这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在具体实现时,如果在指定区域提供了退货区域,则在每次对队首用户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时,还可以结合退货区域采集到的第三集合进行综合的去重处理。例如,在前述的例子中,由于ID9被退货,因此,可以将该ID9加入到第三集合中,这样,用第三集合,便可以将ID9从用户A的RFID集合中除去,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即,具体实现时,可以首先确定第三集合,所述第三集合包括从所述指定区域进入实体场所退货区域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然后,可以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集合、所述第二集合以及所述第三集合,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例如,具体的,可以利用所述第二集合和第三集合,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以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等等。另外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用户C在进入到指定区域之后,可能会出于一些原因发生向后退的情况,如果该用户C本来就位于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的边缘,则稍微向后移动一点之后,可能会导致移动出了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以至于在用户A在即将离开指定区域之前,该用户C在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而在用户A离开指定区域后,用户B成为队首时,该用户C却又不在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使用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则可能会将用户C选购的商品被识别为用户A选购的商品。也即,如果在用户B成为队首时,用户C退出到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之外,使得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为[ID5、ID6],此时,如果直接利用用户B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则会造成用户A选购的商品为ID1、ID2、ID3、ID4、ID7、ID8、ID9,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为了避免发生这种误判,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预先每次进行数据对象标识信息采集时最多可覆盖的用户数量,例如,具体可以根据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确定出缓存中的信息条目最大值,在缓存中的信息条目达到最大值时,对排在第一个的用户进行结算,并且,是根据当前缓存的全部信息条目,对第一用户所选购的商品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假设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范围内最多可覆盖三个用户,则当缓存中保存了用户A、B以及C这三个用户分别对应的RFID集合时,就可以开始对用户A进行结算,并且,可以使用用户B和C分别对应的RFID集合,对用户A对应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这样,在前述情况下,由于是在对用户C进行信息采集之后,才会用户A对应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因此,就有机会将用户C所选购的商品从用户A对应的RFID集合中去除,从而得到正确的选购结果信息,并进行正确的结算及支付处理。也就是说,为了进一步保证信息匹配结果的准确度,还可以确定每次进行数据对象标识信息采集时所能覆盖的最大用户数量N,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然后,根据所述当前用户之后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N-1个其他用户分别对应的第二集合,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以此确定出当前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具体有哪些。其中,具体实现时,关于对当前用户进行结算的触发条件,可以有多种。例如,如果所述缓存中的信息条目已达到预置的最大值,则可以则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进而确定当前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清单。也就是说,如果RFID读卡器的功率半径最多可容纳三个用户,则可以在当前用户之后又采集到两个用户对应的RFID集合信息之后,就开始对当前用户对应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处理,这是因为再往后的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对当前用户已经没有影响了。或者,如果所述缓存中的信息条目未达到预置的最大值,但是,所述队列中无排队用户,则也可以对所述第一集合中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进行去重处理,并确定当前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清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实体场所内采集到下一组信息的时间间隔等信息来确定队列中是否还有用户在排队。例如,假设服务器在接收到某用户C对应的采集结果后,在等待的时间超过某阈值之后,仍未接收到新的采集结果信息,则证明当前队列中已无其他用户在排队。则此时缓存中排在最后的用户C对应的RFID集合,就可以直接看作是该用户C所选购的数据对象的列表。并且,该用户C对应的RFID集合还可以用于为排在其前面的用户B的RFID集合进行去重,以确定用户B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清单,等等。其中,所述最大值可以根据每次进行数据对象标识信息采集时所能覆盖的最大用户数量而确定。例如,具体可以等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或者,还可以略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等等。在确定出当前支付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清单后,服务器就可以根据所述当前支付用户的账户信息,以及当前支付用户所选购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生成支付订单,以用于支付。其中,具体的服务器可以是网络销售系统的服务器,因此,也可以在该网络销售系统内生成支付订单,用户则可以通过网络销售系统提供的手机客户端等,查看支付订单的详情。关于具体的支付操作,由于用户在入场时可以签订代扣协议,因此,可以自动完成支付过程,无需用户再进行输入密码等操作。当然,在具体实现时,可能存在用户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自动生成未支付订单,并且可以通过关联的客户端对用户进行提示,可以允许用户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支付,等等。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将所述支付订单信息发送给所述账户关联的客户端,以用于对所述支付订单进行确认。也就是说,在确定出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后,还可以在结算之前,将具体的订单信息通过用户关联的客户端提供给用户,在用户确认无误后再进行结算,等等。另外,由于是在用户离开指定区域后进行的结算以及支付处理,因此,为了使得用户更方便的了解具体的支付情况,还可以在指定区域的出口外等处提供显示屏,服务器可以将具体的支付情况反馈给实体场所的控制器,由该控制器将具体的支付情况展示在这种显示屏上。这样,用户可以及时查看到自己的实际支付情况,如果发现支付错误等情况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当然,在具体实现时,在对具体的用户账户等信息在显示屏上进行展示时,可以隐去一些敏感信息,避免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等风险。总之,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供非封闭式的指定区域,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进入到指定区域,提高效率,避免封闭空间给用户带来的不适。另外,还提供了延时支付的方案,也即,对即将离开指定区域的用户完成用户身份标识信息采集,以及指定区域内具体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的采集后,可以先行离开指定区域,在完成对之后离开指定区域的其他用户的信息采集后,然后根据所述其他用户对应的信息对当前用户对应的数据对象标识采集结果,确定出当前用户与所关联的数据对象清单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用于具体的结算及支付处理。实施例二本申请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参见图3,该系统具体可以包括:第一采集器301,用于在当前用户离开实体场所指定区域之前,对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采集;第二采集器302,用于在所述当前用户离开所述实体场所指定区域之前以及之后,分别对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以得到第一集合以及第二集合;所述数据对象对应有唯一性标识;信息处理器3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集合以及所述第二集合,确定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具体实现时,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用于获知当前用户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第一目标事件;第一触发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传感器获知到所述第一目标事件时,触发所述第一采集器对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采集;第二触发器,用于在所述第一传感器获知到所述第一目标事件时,触发第二采集器对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另外还可以包括:第二传感器,用于获知当前用户已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第二目标事件;第三触发器,用于在所述第二传感器获知到所述第二目标事件时,触发第二采集器对所述指定区域内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进行采集。或者,还可以包括:第四触发器,用于在所述第二传感器获知到所述第二目标事件时,触发所述第一采集器对所述下一个即将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进行采集。具体实现时,该系统还可以包括:缓存器,用于缓存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所述第一集合,以及第二集合。其中,所述缓存器具体可以用于,缓存所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集合的对应关系,以及在所述当前用户之后离开所述指定区域的其他用户与所述第二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的,所述信息处理器可以包括:比较器,用于将所述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内的数据对象标识进行比对,获得重复的数据对象标识;去重器,用于将所述重复的数据对象标识从所述第一集合中去除,获得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采集器包括生物体征信息采集器,用于在当前用户离开实体场所指定区域之前,对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体征信息进行采集,将所述生物体征信息确定为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所述唯一性标识包括射频识别RFID,所述第二采集器包括RFID读卡器,用于读取所述指定区域内位于所述RFID读卡器功率半径范围内的数据对象的RFID。所述信息处理器可以包括所述实体场所内的控制器。此时,所述控制器还可以用于将所述当前用户关联的数据对象标识信息提交到服务器,以用于对所述当前用户进行结算。所述信息处理器也可以包括服务器。此时,所述第一采集器还可以用于将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提供给所述服务器;所述第二采集器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集合以及第二集合的信息提交给所述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一采集器以及所述第二采集器可以通过所述实体场所内的控制器,将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第一集合以及第二集合的信息提交到所述服务器。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实体场所中关联数据对象的确定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