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5361发布日期:2018-06-12 21:2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是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对于计算机来说,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检测装置来说,其由于通过多个电子元件以及电路板组成,所以其本体比较脆弱,而现有的外壳基本是通过定位螺栓直接与电路板进行固定的,在外壳受到冲击力后,很有可能将电路板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包括自动检测装置、底座以及罩体,所述自动检测装置位于底座上,所述罩体配装于底座上;其还包括:一组结构相同的滑体以及支撑板;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一对滑槽,一对所述滑体分别配装于滑槽内,所述支撑板底部固定于一对所述滑体上,所述自动检测装置安置于其上,其还包括:挡门以及联动杆;所述挡门销轴连接与罩体外壁,所述联动杆一端与挡门壁面销轴连接,且另一端与支撑板底部销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门外壁设有把手;该把手用于对挡门进行操作。

优选的,所述把手上套装有防滑套;该防滑套用于增大与把手接触的摩擦力。

优选的,所述防滑套外壁开设有多条防滑棱槽;该防滑棱槽用于增大与防滑套接触的摩擦力。

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安置有四个移动轮;该移动轮用于对底座进行移动。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本技术方案将自动检测装置,在不使用的时候,将其暗藏于罩体内,方可实现对其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自动检测装置;2、底座;3、罩体;4、支撑板;5、滑槽;6、挡门;7、滑体;8、联动杆;9、把手;10、防滑套;11、防滑棱槽;12、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计算机故障自动检测装置外壳,包括自动检测装置1、底座2以及罩体3,所述自动检测装置1位于底座2上,所述罩体3配装于底座2上;其还包括:一组结构相同的滑体7以及支撑板4;所述底座2底部开设有一对滑槽5,一对所述滑体7分别配装于滑槽5内,所述支撑板4底部固定于一对所述滑体7上,所述自动检测装置1安置于其上,其还包括:挡门6以及联动杆8;所述挡门6销轴连接与罩体3外壁,所述联动杆8一端与挡门6壁面销轴连接,且另一端与支撑板4底部销轴连接;所述挡门6外壁设有把手9;该把手9用于对挡门6进行操作;所述把手9上套装有防滑套10;该防滑套10用于增大与把手9接触的摩擦力;所述防滑套10外壁开设有多条防滑棱槽11;该防滑棱槽11用于增大与防滑套10接触的摩擦力;所述底座2底部安置有四个移动轮12;该移动轮12用于对底座2进行移动。

具体使用时,在本装置空闲处,安置所有电器件与其相匹配的驱动器,并且通过本领域人员,将上述中所有驱动件,其指代动力元件、电器件以及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手段,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器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整体装置工作原理如下:首先人工在旋转打开挡门6的时候,挡门6通过联动杆8拉动支撑板4通过滑体7在滑槽5中进行移动,使得支撑板4带着位于罩体3内的自动检测装置1移动出罩体3。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挡门6外壁设有把手9;该把手9用于对挡门6进行操作。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把手9上套装有防滑套10;该防滑套10用于增大与把手9接触的摩擦力。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防滑套10外壁开设有多条防滑棱槽11;该防滑棱槽11用于增大与防滑套10接触的摩擦力。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底座2底部安置有四个移动轮12;该移动轮12用于对底座2进行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