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0394发布日期:2018-08-28 22:21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现如今,笔记本电脑已被广泛应用,且由于笔记本电脑具有重量轻、携带方便等优点,因此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欢。目前,市面上存在有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电脑,但是,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存在有以下缺陷:

1、现有的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仅设置有一个显示屏幕,而一个显示屏幕能够显示的内容较少,不适于多任务处理;

2、现有的部分笔记本电脑虽然可以支持双屏幕显示,但在对笔记本电脑进行双屏幕显示拓展时,很难找到与笔记本电脑本身相同或者相似尺寸的显示屏,这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3、现有的部分笔记本电脑是可以支持触屏操作的,具体实现触屏的方式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将显示屏幕打开90°-150°,然后就可以用手指触摸显示屏幕进行触屏操作(如图1所示);但是,这种方式在点击显示屏幕时,显示屏幕很容易出现晃动,且手指在长时间点击时也很容易僵硬;同时,在触摸显示屏幕的下方时,很容易出现误触操作(如误触到键盘);

第二种是将显示屏幕打开180°(如图2所示),此时由于键盘处于使用者的正前方,使得人眼直视显示屏幕的夹角比较小,因此看起来会比较不舒服;同时,在具体进行触屏操作时,由于隔着键盘,手需要伸的比较长才能够触摸到显示屏幕,因此,体验极差;

第三种是拿起笔记本电脑,让显示屏幕旋转360°至键盘背面,但是这种方式会影响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孔设计,不利于笔记本电脑散热,从而会影响笔记本电脑的性能。

4、现有的可支持触屏的笔记本电脑的扬声器都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或者显示屏幕所在的面上,但是,将扬声器设在底部会影响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操作时的声音效果;而设置在显示屏幕所在的面上时,如果声音比较大,将会使显示屏幕产生振动;

5、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工作模式比较单一,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办公需求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通过该双屏笔记本电脑可增加显示面积和使用场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包括一电脑主机、一主屏幕以及一副屏幕;所述主屏幕的底部通过一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电脑主机转动连接,所述副屏幕的底部通过一第二转动件与所述主屏幕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屏幕与副屏幕均与所述电脑主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副屏幕包括一屏幕外壳、一显示屏幕、一重力感应器以及两wifi天线;所述显示屏幕固定在所述屏幕外壳上;所述重力感应器设于所述屏幕外壳的底部,两所述wifi天线分别设于所述屏幕外壳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幕为触摸屏。

进一步地,所述副屏幕与所述主屏幕的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电脑主机在靠近操作者一端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扬声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件旋转的角度为0°~18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件旋转的角度为0°~360°。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设置有两个屏幕,使得在满足易于携带的前提下,可以比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增加一倍的显示面积,可很好的适用于多任务处理,并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2、采用具有相同尺寸的副屏幕和主屏幕,使得在具体进行显示时,可以达到几乎相同的显示效果,具有很好的操作一致性,可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体验;

3、在具体应用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办公模式、触屏模式以及演示模式三种工作方式,可应用的范围更广,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4、通过在靠近操作者一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扬声器,可确保不会影响到声音效果;

5、副屏幕的显示屏幕可支持触控操作,且可在0°~360°内进行旋转,可让观看效果更加自然,触控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传统笔记本电脑的触屏体验示意图之一(显示屏幕打开90°-150°)

图2为传统笔记本电脑的触屏体验示意图之二(显示屏幕打开180°)。

图3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处于闭合模式的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在打开主屏幕时的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在打开副屏幕时的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在将副屏幕旋转至主屏幕背面的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在闭合主屏幕(副屏幕旋转至主屏幕背面)时的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在旋转副屏幕(主屏幕闭合)时的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处于办公模式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处于办公模式的工作状态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处于触屏模式的工作状态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处于演示模式的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双屏笔记本电脑,1-电脑主机,2-主屏幕,3-副屏幕,31-屏幕外壳,32-显示屏幕,33-重力感应器,34-wifi天线,4-第一转动件,5-第二转动件,6-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至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双屏笔记本电脑100包括一电脑主机1、一主屏幕2以及一副屏幕3;所述主屏幕2的底部通过一第一转动件4与所述电脑主机2转动连接,所述副屏幕3的底部通过一第二转动件5与所述主屏幕2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屏幕2与副屏幕3均与所述电脑主机1电连接。其中,第一转动件4和第二转动件5均可以采用金属转轴。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双屏笔记本电脑100设置有主屏幕2和副屏幕3两个屏幕,使得在满足易于携带的前提下,可以比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增加一倍的显示面积,可很好的适用于多任务处理,并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请重点参照图9所示,所述副屏幕3包括一屏幕外壳31、一显示屏幕32、一重力感应器33以及两wifi天线34;所述显示屏幕32固定在所述屏幕外壳31上;所述重力感应器33设于所述屏幕外壳31的底部,两所述wifi天线34分别设于所述屏幕外壳31的两侧。在具体实施时,所述重力感应器33主要用于实时感应副屏幕3的旋转,以方便可以及时对副屏幕3显示的画面进行旋转;通过将两所述wifi天线34分别设置在副屏幕3的屏幕外壳31的两侧,可确保能够更好的接收到信号。

所述显示屏幕32为触摸屏,即该显示屏幕32可支持触控操作。

所述副屏幕3与所述主屏幕2的尺寸相同。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副屏幕3和主屏幕2都可以采用当今主流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分辨率≥1080×1920,尺寸≥10英寸,屏幕比例为16:9,刷新频率≥60hz,色域≥90%srgb,响应时间≤8ms,对比度≥800:1,屏幕亮度≥300nits,屏幕可采用tn面板或ips面板。

由于本发明采用具有相同尺寸的副屏幕3和主屏幕2,使得在具体进行显示时,可以达到几乎相同的显示效果。例如,让一个窗口在副屏幕3和主屏幕2中切换时,窗口的视觉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具有很好的操作一致性,可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体验。

所述电脑主机1在靠近操作者一端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扬声器6。通过在靠近操作者一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扬声器6,可确保无论使用哪种工作方式都不会影响到声音效果。

所述第一转动件4旋转的角度为0°~180°。

所述第二转动件5旋转的角度为0°~360°。由于该第二转动件5可以在0°~360°内进行旋转,且所述副屏幕3上的显示屏幕32又可支持触控,使得在具体应用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办公模式、触屏模式以及演示模式三种工作方式。如图10所示的工作方式即为办公模式,在该办公模式中,所述主屏幕2和副屏幕3均处于竖立状态,可提供以往两倍大的显示面积供使用者查看,可十分方便使用者进行查看和进行多任务处理;如图11所示的工作方式即为触屏模式,在该触屏模式中,需要先合上主屏幕2,然后再将副屏幕3继续旋转至主屏幕2的背面,并通过将副屏幕3与水平面之间设置成一定的角度,让副屏幕3与使用者的视线垂直,可让观看效果更加自然,触控体验更好;如图12所示的工作方式即为演示模式,在该演示模式中,需要先将主屏幕2打开并立起来,然后再将副屏幕3旋转至主屏幕2的背面,通过这种模式可十分方便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演示。由于本发明的双屏笔记本电脑100在具体应用时具有多种工作方式,因此可应用的范围更广,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本发明双屏笔记本电脑100在具体使用时具有多种变形方式,如果不需要使用到该双屏笔记本电脑100,则可以将主屏幕2和副屏幕3都闭合起来,即使整个双屏笔记本电脑100处于闭合状态(如图3所示)。在需要使用该双屏笔记本电脑100时,首先需要打开主屏幕2(如图4所示);然后再打开副屏幕3,使主屏幕2和副屏幕3都处于竖立状态(如图5所示);接着,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来随意旋转副屏幕3的角度(如图6所示);在不需要使用到主屏幕2时,可以闭合主屏幕2(如图7所示);在闭合上主屏幕2后,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来随意旋转副屏幕3的角度(如图8所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设置有两个屏幕,使得在满足易于携带的前提下,可以比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增加一倍的显示面积,可很好的适用于多任务处理,并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2、采用具有相同尺寸的副屏幕和主屏幕,使得在具体进行显示时,可以达到几乎相同的显示效果,具有很好的操作一致性,可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体验;

3、在具体应用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办公模式、触屏模式以及演示模式三种工作方式,可应用的范围更广,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4、通过在靠近操作者一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扬声器,可确保不会影响到声音效果;

5、副屏幕的显示屏幕可支持触控操作,且可在0°~360°内进行旋转,可让观看效果更加自然,触控体验更好。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