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3049发布日期:2018-11-14 01:5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

背景技术

轧钢实际生产中,冷轧生产线具有轧机产品与规格多、轧后带钢后续处理工序多等特点。冷轧机产品品种包括汽车、高强、镀锌等冷轧基板,其产品规格从0.3mm到3.0mm范围跨度很大。其它冷轧生产线产品规格大多从0.3mm到2.0mm范围。另外,冷轧线的轧后带钢的后处理方式比其它生产线更齐全,包括罩式炉退火、热镀锌及冷硬材等。因此,如何在冷连轧机组的板形控制系统中保证众多产品品种、产品规格及不同后处理线生产要求的带钢板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板带轧机的轧辊轴向横移技术是继液压弯辊之后板形控制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板形控制手段之一。如uc、ucm、cvc等轧机,并且对其特点及板形控制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已近较完善的程度。中间辊轴向移动在板形控制中,主要是控制轴向移动量。而且上下中间辊轴向位移量是相同的。然而,当带钢中心线发生偏移时,上下中间辊依然采用相同的轴向位移量就会发生单侧裂边加深,甚至断带。因此,国内外对带钢偏移研究理论比较多,但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冷轧线连轧机组上述要求的研究尚没有发现。

冷连轧生产线已投入商业生产。该冷连轧生产线具有与其它冷轧生产线不同的技术特点。首先,产品规格最薄达到0.3毫米,并且生产速度达到了生产线的根限速度1200m/min,生产过程稳定。0.3毫米冷轧带钢的稳定生产对于企业产品范围的扩展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薄规格产品轧制需要与其它产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板形控制就是其中一项。轧制0.3毫米薄产品的板形控制要求极严,因为在1200m/min高速轧制时,板形不仅是成品的一项技术指标,更是轧制是否稳定进行的核心因素,板形的偏差会轻而易举造成断带事故,对生产、设备和仪表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依据冷连轧机组的实际生产情况,综合考虑冷轧带钢的品种、规格和不同工序的技术要求,研究开发板形控制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带钢偏移量,通过板形辊确定的带钢偏移量直接进入板形控制模块,以提高产品的板形质量,适应冷轧后不同处理机组的技术要求,实现冷轧生产全流程的板形综合技术优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最小径向力的确定

步骤101、在带钢冷轧机出口处均安装接触式板形辊;

步骤102接触式板形辊检测到的多个测量点的径向力进行平滑处理,如公式1所示

f平滑(i)=0.9f测(i)+0.1f前(i)(1)

式中:f平滑(i)为平滑后的径向力,单位kn;

f测(i)为实际测量的径向力,单位kn;

f前(i)为上一周期的径向力,单位kn;

i为测量点;

步骤103、对平滑后的径向力进行求和并计算出平均径向力,如公式(2)所示

式中:f平均为平均径向力,单位kn;

步骤二、确定带钢在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未覆盖区域的大小

通过相邻两段f(i)径向力比较,确定带钢边部区域,从而确定带钢在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未覆盖区域的大小;径向力f(i)测量数据与相邻区域f(i+1)进行比较,当径向力f(i+1)径向力为零时,则f(i)即为带钢边部区域的边界部位;

得到os操作侧未覆盖宽度为:

ds传动侧未覆盖宽度为:

式中:w未为测量辊未覆盖区域宽度,单位:米;

l测为测量辊长度,单位:米;

w带为带钢宽度,单位:米;

δ测为实际板形辊中心偏差量,单位:米;

步骤三、计算带钢偏移量

通过公式(3)和(4)算出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偏移的差值,通过比较这两个差值的大小就可计算出带钢偏移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能够提高冷轧板形的质量,保证带钢高效、稳定轧制。同时,满足冷轧后带钢镀锌、罩式炉退火等工序对来料板形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带钢与检测辊接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适用于多机架6辊或4辊轧机,具备中间辊窜辊功能。同时板形辊为接触式板形测量辊,该测量辊为分段形式。

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利用接触式板形辊确定带钢偏移量的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最小径向力的确定

步骤101、在带钢冷轧机出口处均安装接触式板形辊;

步骤102接触式板形辊检测到的多个测量点的径向力进行平滑处理,如公式1所示

f平滑(i)=0.9f测(i)+0.1f前(i)(1)

式中:f平滑(i)为平滑后的径向力,单位kn;

f测(i)为实际测量的径向力,单位kn;

f前(i)为上一周期的径向力,单位kn;

i为测量点;

步骤103、对平滑后的径向力进行求和并计算出平均径向力,如公式(2)所示

式中:f平均为平均径向力,单位kn;;

步骤二、确定带钢在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未覆盖区域的大小

通过相邻两段f(i)径向力比较,确定带钢边部区域,从而确定带钢在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未覆盖区域的大小;径向力f(i)测量数据与相邻区域f(i+1)进行比较,当径向力f(i+1)径向力为零时,则f(i)即为带钢边部区域的边界部位;

得到os操作侧未覆盖宽度为:

ds传动侧未覆盖宽度为:

式中:w未为测量辊未覆盖区域宽度,单位:米;

l测为测量辊长度,单位:米;

w带为带钢宽度,单位:米;

δ测为实际板形辊中心偏差量,单位:米;

步骤三、计算带钢偏移量

通过公式(3)和(4)算出传动侧与操作侧带钢偏移的差值,通过比较这两个差值的大小就可计算出带钢偏移量:

以上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