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08873发布日期:2019-01-14 21:2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分析是一个开放式的数据探索过程,分析人员往往借助图形、表格等形式,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内在关联、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到隐含在数据背后的业务规律、动向、风险,并采取对应的措施。

现有的分析工具和信息化系统在设计时往往是面向分析结果,以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为主,至于得到这些结果的分析过程则往往是在分析人员大脑中形成的,依靠分析人员的个人思维能力来进行组织,很难进行追溯、共享、复盘,导致数据分析很多时候是一种个人艺术化的行为,当对分析结果不满意时,往往无法针对分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局部来进行修正、优化,有时甚至需要将整个分析过程推翻后重新设计;由于现有的数据分析过程难以进行体系化、工业化地改进,制约了数据分析行业水平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该方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自动实现分析思路的可视化表达和逻辑管理,从而加大了分析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分析思路共享、复盘、优化的方便性,有利于促进数据分析行业整体分析水平的提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封装分析方法:对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操作进行提炼,抽象为原子化的分析操作步骤,对原子化分析操作步骤进行封装,描述其名称、功能、用户界面表达方式、计算参数、输入数据要求、输出数据规范;

s2、创建分析节点:在用户界面上启动某一个分析操作步骤,并指定该分析操作步骤的输入数据,配置该分析操作步骤的计算参数,调用该分析操作步骤,得到其输出结果,在用户界面视图中绘制其输出结果,并表达为该分析操作步骤所指定的用户界面表达形式;用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的用户界面表达方式,包括图形、文字及表格;将该分析操作步骤及其输入数据、输出结果记录为一个分析节点,自动记录每个分析节点的操作信息;

s3、连接分析节点:运用图论的方法,将各个分析节点按照分析步骤的次序进行连接,在程序内部形成分析节点图;该分析节点图与用户界面上的图形展示彼此对应,用来维护用户开展分析时的操作步骤;

s4、连接分析视图:当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需要在新视图中显示时,创建新视图,并将该分析节点的分析结果展示在新视图中,并采用线条将新视图的边缘与原视图边缘进行连接,用于表达两个视图在分析步骤上的先后连接关系,通过分析视图的连接形成分析导图;当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可以与上一个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合并展示时,直接将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与前一节点的输出结果显示在一起;

s5、处理分析节点:对彼此连接的分析节点进行处理。

优选地,所述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还包括步骤:s6、分析视图管理:手工调整分析导图中各个分析视图的位置,或者对分析导图上的分析视图进行自动位置排布,形成横向或者纵向的排布图。

优选地,步骤s5包括同步分析节点:按照分析思路的顺序对相连接的分析节点的分析结果及图形进行同步更新,当某个分析节点的输入数据发生变化,或者当用户在用户界面上改变某个分析节点的输入数据、分析条件时,在分析节点图上找到操作的分析节点,并根据改变之后的输入数据、分析条件执行该分析节点对应的分析方法,更新该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并依次更新分析节点图中该节点后续节点的输出结果;在分析节点图中各个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同步更新各个分析节点的用户界面展示形式,以及在各个相关分析结果视图的连接线上通过图形、文字的内容、样式改变来表达分析的过程。

优选地,步骤s5包括删除分析节点:对任意分析节点对应的分析结果图形进行删除操作,当在用户界面上删除代表某个分析节点结果的图形时,首先在分析节点图中找到该图形对应的分析节点,按照图论的方法,删除该分析节点以及该分析节点的后续相关节点,并同步删除各个被删除节点的用户界面展现图形。

优选地,步骤s5包括复制分析节点,复制分析节点的方式包括“只复制当前节点”、“复制当前节点以及前序各分析节点”和“复制当前节点及后续各分析节点”,对节点或结果值进行复制。对节点进行复制时,该分析节点及其相关信息被复制到目标位置中;对结果值进行复制时,只有分析节点的结果数据值被复制过去。

基于本发明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以分析链路的方式实现对业务分析思路的显性化管理,使分析过程可见、可复制、可追溯;突破了传统bi或自助式分析工具以“数据可视化”进行结果展现为主,不能管理分析过程,从而无法真正开展深度分析,实现“分析可视化”的局限。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一、大大加大了分析深度和广度。在传统工具中,由于以分析结果展示为主,缺乏对分析过程的支撑,导致分析人员在数据探索中,难以往下深入纵深,也难以从多个角度任意发散思考,整个思考过程容易陷入片面化、跳跃化,难以有效固化、组织分析思路,分析效果更多依赖于分析人员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本方法支撑下,分析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路发展过程,能够不断往下深入钻研数据,并能回溯到分析过程中前面的任意一步向其他方向发散;由于每一个分析步骤都被维护而不会遗忘,分析人员可以任意思考、随时回顾,整个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便于分析思路分享、复盘、优化。在现有工具中,由于分析思路不可见,只能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交流,分析思路的研究要靠双方“空对空”讨论或者在纸上勾勒,难度较大,也容易产生很多误解导致后续分析需要推倒重来,费时费力。有了本方法的支撑,分析思路可以保存下来分享给别人,分析思路的交流可以面对“分析导图”而进行,直观易懂,规避误解,减少无效沟通,甚至一边讨论一边直接在“分析导图”中就开始实时分析推演,给整个分析思路的分享、复盘、优化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数据分析逐步从一种个人艺术行为提升为一种可以体系化、工业化改进的过程。

三、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在企业级数据环境中,往往存在着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佳、数据模型不匹配等各种问题,在数据分析开始之前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清洗和整理等工作;但是随着分析的进展,经常会发现需要补充更多数据,或者需要对数据进行再次清洗整理。在传统分析工具中,往往意味着以前开展过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重新进行一次,而现有面向结果的分析工具虽然也能实现自动更新,但由于缺乏过程追溯,结果异常时往往不能跟踪变化原因,最终仍然需要重新开展分析。而在本方法的支撑下,由于分析思路被保存,随着数据的补充和清洗,最终结果以及分析路径上各个环节的中间结果都能够自动进行更新,出现问题便于复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四、有助于构建企业业务分析知识库。传统上,企业的业务分析经验和体会是驻留在业务分析师、业务专家的大脑中,难以进行梳理和传承,往往随着人员的离职而带来较大损失。在本方法的支撑下,可以构建企业业务分析知识库,在编制业务分析日报、周报、月报、年报时,对业务专家的分析思路进行固化存储,便于其他同事模仿、借鉴、研究,从而有利于在企业内部传播分析知识,提升整体分析能力。在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在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这类实践将快速提升企业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利用能力,促进企业结构化转型。

五、颠覆了传统的bi/分析型信息化系统构建思路。传统的bi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看板系统往往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分析结果展现,或者将一些简单分析路径进行固化。这类系统的特点是往往“只能看,不能点”,当使用者或者参观的客户对分析结果中某个数据现象提出进一步分析的要求时,无法及时响应(可能需要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形成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当分析思路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开发系统页面,耗时耗力。在本方法支撑下,能够将分析思路进行梳理后,快速形成bi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管理看板系统的展示页面,一方面在结果展示过程中,能够根据使用者或者参观客户的要求,随时启动数据分析,马上解答对方的疑问,即时响应而无需等待;另一方面可以搭建个人“定制化”管理看板,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动手搭建看板,为自己的个人工作提供分析支撑,并根据业务形势发展自己动态调整,无需开发单位再次设计开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的计算机ui展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将用户在开展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分析步骤进行封装,用图形、线条、文字等方式在窗口中表达数据分析的结果,当分析步骤所产生的分析结果不能在同一个视图中表达(比如钻取)时,创建新的视图,将新的分析结果在新视图中进行展示,并采用线条将新视图的边缘与原视图边缘进行连接,用于表达两个视图在分析步骤上的先后关系。采用不同的线条颜色、线型、标注文字以及其他有显著视觉差异的形式,表达视图间不同的分析步骤类别(比如钻取、复制、拆分,等等)以及同一分析类别的不同子类。分析步骤之间能够彼此同步更新,在前序分析步骤的分析数据、分析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后续分析步骤的结果同步改变。能对分析思路进行拆分、合并等操作,表达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分解、归纳过程。

实现本发明一种用于多视图联动分析的分析思路可视化方法,如图1,包括如下步骤:

一、封装分析方法。对数据分析过程中常见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操作进行提炼,抽象为原子化的分析操作步骤,对原子化分析操作步骤进行封装,描述其名称、功能、用户界面表达方式、计算参数、输入数据要求、输出数据规范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被封装的原子化分析操作步骤,可以是数据钻取、数据关联、对比分析、显示源数据记录等基础分析操作;或者是聚类分析、曲线拟合等高级分析操作;或者是漏斗分析、路径分析等场景分析操作;或者是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模型应用;或者将以上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打包形成的分析步骤组合;任何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产生对应数据的数据处理操作,都可以涵盖。上述内容仅是举例,而非穷举,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分析方法。

二、创建分析节点。用户可以在用户界面上启动某一个分析操作步骤,并指定该分析操作步骤的输入数据(输入数据可以来自于数据库、某个文件或者内存数据流,等等),配置该分析操作步骤的计算参数,调用该分析操作步骤,得到其输出结果,在用户界面视图(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图形窗口)中绘制其输出结果,并表达为该分析操作步骤所指定的用户界面表达形式(比如饼图、柱状图,或者是任意图形、线条、文字,或者是源数据记录列表,等等,任何在用户界面上可视的表达形式均可)。该分析操作步骤及其输入数据、输出结果记录为一个分析节点,程序自动记录每个分析节点的操作信息(包括其分析操作类型、分析参数等)。

三、连接分析节点。基于图论的方法,程序内部采用“分析节点图”将各个分析节点进行关联,维护分析节点之间的关系。该分析节点图与用户界面上的图形展示彼此对应,用来维护用户开展分析时的操作步骤。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分析节点图的方式,而是直接在用户界面(比如分析窗口)上来进行分析节点间关系的维护,其思路与原理与本方法类同,同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四、连接分析视图。当某些分析节点(比如钻取)的输出结果需要在新视图中显示时,创建新的视图,并将该分析节点的分析结果展示在新视图中。并采用线条将新视图的边缘与原视图边缘进行连接,用于表达两个视图在分析步骤上的先后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图中视图的实现形式为用户界面上的窗口,但不限如此)。采用不同的线条颜色、线型、标注文字或者其他有显著视觉差异的形式,表达视图间不同的分析节点类别(比如钻取、复制、拆分,等等)以及同一分析类别的不同子类,或者同一分析类别的不同计算配置。当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可以与上一个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合并展示(比如前后两个分析节点的输出是同一个分析维度上的柱状图)时,不需要产生新的视图,直接将分析节点的输出结果与前一节点的输出结果显示在一起。用户亦可选择在同一个视图中显示本应在新视图中显示的内容(比如将钻取的结果直接显示在原视图图形中的空白处),其思路与本方法类同。

五、处理分析节点。对于彼此连接的分析节点,可以采取“同步分析节点”、“删除分析节点”、“复制分析节点”等操作,对分析节点进行处理。

(一)、同步分析节点。按照分析思路的顺序对相连接的分析节点进行同步更新。同步更新过程如下:当某个分析节点的输入数据发生变化,或者当用户在用户界面上改变某个分析节点的输入数据、分析条件时,在分析节点图上找到用户操作的分析节点,并根据改变之后的输入数据、分析条件执行该分析节点对应的分析方法,更新该节点的输出结果。根据图论的方法遍历该分析节点的后续节点,以其输出结果作为后续分析节点的输入数据,依次调用后续分析节点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实现后续分析路径上所有节点的输出结果更新。节点间可以配置更新策略,使某些节点(及其后续节点)在前序节点输出结果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忽略其变化,而保持其输出结果不变。在分析节点图中各个节点的输出结果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同步更新各个节点的用户界面展示形式,以及在各个相关分析结果视图的连接线上通过图形、文字的内容、样式改变来表达分析的过程。

(二)、删除分析节点。可对任意节点对应的分析结果图形进行删除操作。当用户在用户界面上删除代表某个分析节点结果的图形时,首先在程序内部分析节点图中找到该图形对应的分析节点,按照图论的方法,删除该节点以及该节点的后续相关节点。在删除分析节点的过程中,同步删除各个被删除节点的用户界面展现图形。

(三)、复制分析节点。当用户复制分析节点时,可以按照“只复制当前节点”、“复制当前节点以及前序各分析节点”、“复制当前节点及后续各分析节点”等多种方式;复制时,可以采取“节点复制”和“结果值复制”两种方式,对节点或结果值进行复制。用户选择复制方式后对应内容被复制到另外一个分析视图(作为对比图形出现),或者同一个视图中(显示在视图中另外的位置作为对照)。

在“节点复制”方式中,即对节点进行复制时,该分析节点及其相关信息被复制到目标位置中;在“结果值复制”中,即对结果值进行复制时,只有分析节点的结果数据值被复制过去,分析节点的分析方法、输入数据信息等内容没复制过去,不能再进行更新。

采用“只复制当前节点”方式时,只有当前分析节点的内容被复制到程序内部分析节点图中的目标位置,并在用户界面上进行更新。采用“复制当前节点以及前序各分析节点”方式时,运用图论的方法,收集当前节点及其前序节点的信息,在分析节点图中的目标位置复制一份,并在用户界面上进行更新。采用“复制当前节点及后续各分析节点”方式时,运用图论的方法,收集当前节点及其后序节点的信息,在分析节点图中的目标位置复制一份,并在用户界面上进行更新。

可以选择“链接”方式复制,此时并不是将实际分析节点复制过去,而是在目标位置处产生一个对应的代理,指向源分析节点,当源分析节点发生变化时,代理节点对应的用户界面图形同步更新。

可以对分析节点执行“剪切”操作,此时先对节点进行复制,然后删除原节点,步骤为上述“复制”与“删除”操作的组合。

可以选择对整个分析视图进行复制操作,此时该视图中所有节点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复制。

六、分析视图管理。用户可以用手工调整的方式(比如鼠标拖拽)改变分析导图中各分析视图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或者可以采用自动排布的方式,对分析导图上的分析视图进行自动位置排布,形成横向或者纵向的排布图。

可以在分析链路显示模式与视图平铺模式之间切换,在视图平铺模式中,视图之间不采用线条连接,而是简单平铺在一起,可以手工调整位置,或者自动排布位置。平铺模式中的视图来自于分析链路显示模式中的各个视图,自动按照平铺模式进行排布,可以对其中某些视图进行隐藏,也可以额外再添加一些图片、文字,以及任何其他窗口、控件。

上述实施过程,可以采用任意编程语言、在任何可计算设备上(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手机、可移动装置等)实现。本发明中的“视图”可以是计算机用户界面上的一个用户界面窗口(比如windows中的窗口),或者其他任意用来输出用户界面内容的实在的或者虚拟的用户界面元素。为增强用户体验,上述用户界面更新过程可以采用动画方式展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不加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