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44595发布日期:2019-04-17 05:2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智慧城市“多规合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其实施系统。
背景技术
:“多规冲突”是长期以来困扰城市乃至区域空间统一规划管理的瓶颈,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开展“多规合一”工作,是新时代谋划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动力源泉。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地方的迫切需求下,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随着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建设深入开展,其实施效果的评价成为研究重点。“多规合一”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测绘科学、地理学等领域都开展了演化融合、问题现状、矛盾解析、理论认知、技术路径、编制要点、平台建设、现状总结、决策支持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探讨,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了“多规合一”发展进程。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未有涉及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从国内现状来看,存在“多规合一”相关指标评价研究,如侧重于“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管理体系的成效评价;如承载力先导的“多规合一”规划关联指标体系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涉及规划编制方法及成效的评价,缺少对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整体建设成果的综合评价的评价体系,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为“多规合一”整体工作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通过该方法建立的体系可以全面、科学地评价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工作。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该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建设现状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词频分析法,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形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步骤二,采用理论分析法,初步筛选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德尔斐法,确认评价指标,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步骤三,通过控制式、加分式、等级式或者混合式的指标量化方法量化三级指标;步骤四,采取德尔斐法和理论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步骤五,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评分值,划定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的评价等级。本发明的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包括:评价指标管理模块,用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评价输入模块,用于输入三级指标量化说明,获取三级指标数据;评价输出模块,用于计算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评分值,划定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的评价等级,分析评价结果,生成评价报告;用户管理模块,用于创建用户角色、管理用户权限、删除用户。本发明填补了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实施成效的评价方法的空白,拓展了该领域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可以简单、便捷地开展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评价工作。通过应用实践表明,该评价体系对于已建地区可引导其完善和优化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工作;对于新建地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新建地区明确建设重点,快速准确、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2说明本发明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为:一、收集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建设现状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词频分析法,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数据收集:首先设计全过程全维度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现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基础设施、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应用推广、创新服务8大类;其次开展线上问卷调查,样本覆盖全国不同规模城市、不同牵头部门、不同试点类型;最后开展数据清洗,处理数据中的无效值和缺省值,整理形成有效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现状数据。数据分析:利用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建设内容,得到不同样本城市的共性和个性内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设不足,整理形成《全国典型城市“多规合一”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基于此构建“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智慧化和可操作原则、普适性与差异性原则、最大区分度和最小相关性原则”五项原则。框架构建:利用词频分析法,分析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现状数据,得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基于关键词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含7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1)保障体系是指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基础保障能力状况,选取“顶层设计和保障条件”2个二级指标。顶层设计侧重考核与智慧城市融合程度。保障条件侧重考核城市对“多规合一”重视程度。(2)规划管理是衡量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核心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选取“差异分析、控制线管理、业务协同审批、计划与规划管理”4个二级指标。(3)数据体系是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数据源泉,选取“数据内容和质量要求”2个二级指标,反映“多规合一”数据建设水平。(4)平台是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技术保障,选取“多规辅助编制、项目协同审批、多规实施监督、多规决策支持、多规成果管理、公共服务管理、技术支撑保障”7个二级指标衡量平台功能建设情况。(5)服务性能是衡量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选取“性能要求”1个二级指标。(6)应用推广针对“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应用和推广情况进行评价,选取“应用程度和平台推广”2个二级指标。(7)其他为鼓励各城市开展创新性实践,提出创新服务考核指标。该部分考核情况可由城市自行提出。二、采用理论分析法,初步筛选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德尔斐法,确认评价指标,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理论分析法是运用前期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建设现状数据,分析相关行业指标内容和构建方法,初步筛选评价指标。德尔斐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专家集体判断方法。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得到所需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首先依据前期分析结果,初步筛选三级指标,制作专家调查问卷。专家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本次调查人员发生单向交流,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三级指标构建的结果,最终形成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表1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具体说明如下:(一)保障体系(1)顶层设计:①工作方案指标衡量其宏观性、统筹性和科学性;②总体设计是反映智慧城市“多规合一”顶层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从调研成果、设计路线、设计内容等方面评价总体设计的先进性、全面性和可行性;③资源整合主要评价“多规合一”与智慧城市的融合程度,可从“多规合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或者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部门业务系统、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资源整合水平评价。(2)保障条件:①组织保障是指领导组织体系和执行机构的建设情况,可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情况、技术支持团队建设情况等方面衡量组织保障水平。②管理保障考核“多规合一”建设、运行、维护的政策、标准、规章制度的建设情况,可从成果数据标准、编制技术标准、并联审批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评价管理保障水平。③资金保障是指“多规合一”建设的经费计划和保障措施。④基础设施考核网络环境、运行环境、安全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二)规划管理(1)差异分析:①规划期限比对及分析处理可从各类规划期限比对情况、规划期限调整情况等方面评价。②规划目标比对及分析处理可从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比对情况、规划目标调整情况开展评价。③建设用地规模比对及分析处理是可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市(县)域建设用地的规模衔接和比对情况、建设用地规模差异化处理等方面开展评价。④建设用地布局比对及分析处理是衡量差异比对的重要指标,侧重考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市(县)域建设用地的布局进行衔接和比对、用地布局差异处理情况。(2)控制线管理:①控制线划定侧重考核是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等控制线划定内容完整性。②控制线联控侧重评价控制线工作流程合法性和控制线联控建设情况等内容。(3)业务协同审批:①项目策划侧重跨部门协同过程考核,可从“空间规划”与“计划项目”的统一情况、多规协同的发展计划与空间规划相协调的业务流程建设情况方面开展评价。②并联审批侧重考核联合审批机制体制、审批模式创新等。(4)计划与规划管理:①计划与规划协同侧重考核空间规划与发展计划协同实现情况。②协同制度侧重考核协同机制和考核机制建设情况。(三)数据体系(1)数据内容:①“多规合一”成果数据反映核心成果数据建设情况,侧重评价差异分析数据、多规控制线数据、多规用地数据等建设情况。②部门规划数据评价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部门数据接入情况。③项目审批数据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审批数据建设情况。④基础地理数据侧重考核卫星影像图、行政界线、政务电子地图接入情况。⑤社会地理大数据可从城市多主体活动大数据的接入情况开展评价,考核网络数据、手机数据、位置数据、交通数据等建设情况。(2)数据质量:①准确性侧重考核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属性内容等方面的准确性。②完整性可从数据覆盖情况、属性信息、元数据描述、数据字典等方面开展数据完整性评价。③现势性可从数据持续更新能力、更新周期两个方面开展数据现势性评价。④美观性可从地图符合、地图色彩、图面配置等方面开展评价。⑤一致性指不同尺度空间数据表达逻辑一致性,侧重考核数据版本一致性。⑥连续性指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数据连续性,侧重考核电子地图、地表覆盖、规划用图等数据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逻辑表达一致。⑦可追溯性主要评价数据认证程序、能追溯数据的历史记录、数据应用及数据位置等内容。(四)平台功能(1)多规辅助编制:①通用工具侧重评价图形浏览、图层控制、空间查询、视图操作和工具配置等功能建设情况。②差异图斑分析侧重考核冲突分析、冲突协调支撑能力、以及灵活配置能力。③差异图斑协调评价多规冲突结果在线审查和各部门审查意见征询支撑能力。(2)项目协同审批:①项目生成侧重考核建设项目策划生成支撑情况。②业务协同审批依据项目审批机制改革和审批流程再造,考核建设项目协同审批支撑能力。(3)多规实施监督:①多规成果实施评估主要考核控制线调整变化情况分析评价、多规成果实施评价报告输出支撑能力。②建设项目实施评估可从建设项目合规性检测、实施评价报告生成等评价其支撑能力。③部门规划更新评估可从调整后规划成果分析评价、评价报告生成能力等方面评价。(4)多规决策支持:①多规成果展示侧重评价各类成果的浏览、查询、展示能力。②统计分析侧重考核各类规划数据统计分析、统计台帐与空间图形的图文联动能力。③项目审查评价建设项目的预选址范围是否符合各类规划的管控要求进行自动审查能力。④辅助选址衡量平台对辅助选址的支撑能力。⑤会议辅助决策是指对不同会议场景支撑能力评价。(5)多规成果管理:①成果迁出是衡量空间底版数据的统一迁出能力。②成果质检侧重考核成果标准化质检能力。③成果建库更新侧重考核数据库设计、预处理能力、数据更新、版本管理等能力。(6)公共服务管理:①服务管理是指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功能,服务管理评价主要以服务注册、服务申请、服务审核、服务授权、服务监控、安全认证等支撑能力为依据。②平台联动主要以跨平台的“多规合一”地图服务、功能共用、数据共享、设施均衡及运维管理五大联动能力为考核依据。(7)技术支撑保障:①脱密与恢复主要以电子地图、地表覆盖、规划用图等在不同网络上脱密和恢复的能力为考核依据。②数据缩编主要评价相邻比例尺空间信息数据的缩编能力。(五)服务性能(1)性能要求:①安全性以满足三级等保要求为考核依据。②可用性侧重平台的可靠性和真实性。③可扩展性评价以平台快速扩展至卫生、交通、旅游等其他行业的能力,并能够实现与其业务的融合的能力为考核依据。④泛在性是评价平台对不同网络环境、不同操作系统的支持程度。⑤互操作性是评价平台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平台、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对接情况,衡量系统间交换和共享能力的指标。(六)应用推广(1)应用程度选取“总体应用情况”一个三级指标评价平台应用范围覆盖、部门应用情况、平台应用数量、平台应用频率等内容。(2)平台推广选取“培训宣传”一个三级指标评价平台推广计划、宣传报道、技术支持等推广情况。(七)其他为鼓励各城市开展创新性实践,提出创新服务考核指标。该部分考核情况可由城市自行提出。三、通过控制式、加分式、等级式或者混合式指标量化方法量化三级指标。针对智慧城市“多规合一”57个三级指标的概念与特征,设计了符合指标特色的量化方法,形成为控制式、加分式、等级式和混合式4种量化方法,其中控制式量化结果分为满足和不满足,用于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基础性、普适性指标的量化;等级式量化结果依据不同考核等级得不同分值,用于更细致、更精准、多层次划定量化结果的指标;加分式量化结果由基础分和加分组成,用于在基本的工作要求之上,鼓励城市开展提升与完善的指标。混合式是基于控制式、等级式、加分式的任意两种或者三种的混合量化形式,用于复杂指标评价。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千差万别,采用等级式、加分式和混合式量化方法,可以较好满足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指标差异性量化的需求。量化说明如下表。表2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指标量化说明四、采取德尔斐法和理论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的因素不宜超过9个指标。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含有较多指标,不适用层次分析法。本发明采用德尔斐法和理论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首先,专家依据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现状数据以及分析结果针对每项指标设定权重,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初步权重矩阵,例如第k个三级指标的初步权重矩阵为:wk=(wk1wk2wk3…wkn)式中wkn表示第n个专家对k个三级指标设定的权重值,wk表n个专家对k个三级指标设定的权重值矩阵,该权重值矩阵作为原始的指标权重值统计数据。其次,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先对权重值统计数据进行异常数据检测,剔除异常数据,客观地推断统计出正确的结论,当n大于10时,可采用拉依达准则剔除异常值,计算过程如下:计算wk的标准差σ和均值u;计算+wkn=wkn-u;若δwkn>3σ,则该项权重值为异常值,予以剔除。剔除异常值后形成有效的权重矩阵,可采取求均值的方式获得第k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依次对57个三级指标求取权重值,归纳综合后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权重。同时进一步结合收集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建设现状数据和其他研究资料,同时选择部分城市(县/区)进行实证,采用理论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比对、综合实证成果,最终形成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表:表3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权重五、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评分值,划定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的评价等级。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分值,划定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等级;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其中:w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w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wijk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三级指标的权重;pk为第k个三级指标的分值;s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分值。依据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分值,可将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等级分三个等级,如下表:表4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评价等级序号城市评价得分等级说明1s≥85分三星级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性270分≤s<85分二星级较好水平360分≤s<70分一星级一般水平4s<60分不定级六、通过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开展评价实施本发明建立的评价体系可通过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开展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成效评价。评价实施可以帮助城市(县/区)评价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建设水平,也可以验证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而迭代优化。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包括评价指标管理模块、评价输入模块、评价输出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四部分:评价指标管理模块:用于构建前述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包括指标建立模块、指标权重设置模块和指标管理模块,指标建立模块用于输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名称、分类;指标权重设置模块用于输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形成权重表;指标管理模块用于实现指标修改、删除、新增操作。评价输入模块:用于输入三级指标量化说明,获取三级指标数据,其中指标数据输入主要分为两种形式,①手工输入方式:由专家依据指标量化说明,输入指标分值;②自动获取方式:通过对接智慧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获取数据、在线服务、平台运行状况等数据,依据评价指标量化说明,自动计算指标分值。评价输出模块:用于计算智慧城市“多规合一”的评分值,划定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的评价等级,分析评价结果,生成评价报告。该模块包含评价方法建立、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可视化、实施评价报告生成等功能;评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评估结果分析实现评价等级划定、对评估结果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可视化是针对评估结果采取专题地图、统计表、统计图等形式进行直观展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实施评价报告生成主要包括报告生成和导出,导出报告内容包括指标得分表、评价结论、评估结果分析等内容。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角色创建、用户权限管理、用户删除等。针对某城市(县/区),利用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体系的实施系统开展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成效评价的主要流程为:(1)首先运用评价指标管理模块来构建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建立模块输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名称、分类,将指标转换为可识别的计算机语言;利用指标权重设置模块输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形成权重表;指标管理模块实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修改、删除、新增操作。(2)其次运用评价输入模块输入三级指标的量化说明,依据控制式、加分式、等级式或混合式四种指标量化方法,分别输入三级指标的量化说明;利用评价输入模块获取评价指标数据,按照指标特征,指标数据获取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专家依据指标量化说明,输入城市(县/区)各项指标分值;二是通过对接城市(县/区)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获取数据、在线服务、平台运行状况等数据,得到每个三级指标分值。(3)最后运用评价输出模块输出评价结果。通过评价方法建立功能选择加权平均法作为评价方法,计算城市(县/区)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得分值;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功能开展评价等级划定,形成城市(县/区)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工作属于三星级、二星级还是一星级的评价结论;利用评价结果分析功能针对每项指标开展统计和对比分析,以直方图、饼状图、专题地图等图表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实施评价报告生成功能导出城市(县/区)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实施评价报告。在各城市(县/区)完成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实施后,以指标为单位,开展统计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各城市(县/区)该项指标得分分布情况、相关性分析等内容,基于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开展智慧城市“多规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迭代优化工作。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