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8203发布日期:2019-10-15 21:1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



背景技术:

“两化融合”概念提出近十五年来,工业企业信息化经历了长期快速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sap(systemapplicationsandproducts,企业管理解决方案)+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生产过程执行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总体架构,初步完成了工业3.0的基础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布局,部分工厂正在向工业4.0的方向不断迈进。

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大,由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不够全面,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数据分散、数据不一致、数据来源不唯一、“数据孤岛”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工业企业对信息化底层数据共享融合,特别是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问题愈演愈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业企业对信息化过程中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不够全面,无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问题,该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层,其中,

所述基础设施层,用于基于私有云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云主机构建,并向所述数据层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支撑;

所述数据层,用于整合与管理数据资源,并向所述平台服务层及所述应用层提供数据及综合信息服务,其中,所述数据资源是通过测绘技术和泛在网络获取的;

所述平台服务层,用于基于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和所述数据资源对外提供平台服务,其中所述平台服务包括数据及功能服务;

所述应用层,用于基于应用需求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所述数据资源及所述平台服务进行组合,建立云应用节点。

优选的,所述基础设施层还包括: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其中,

所述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用于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集约化部署;

所述基础软硬件,用于提供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

所述网络环境,用于提供网络信息;

其中,所述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还包括桌面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优选的,所述数据层还包括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数据库,其中,

所述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用于对所述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所述管理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

所述数据库,用于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管理。

优选的,

所述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还包括:

时空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和时空地理信息;

二三维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地名地址和三维模型;

空间属性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实景数据和专题数据;

所述数据库还包括:

关系型数据库,用于管理结构化数据源;

非关系型数据库,用于管理地址、元数据、日志数据及二维瓦片数据;

内存数据库,用于管理要求高响应效率的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

文件数据库,用于管理三维模型数据缓存及各种临时文件。

优选的,所述平台服务层采用功能分区模式,各功能分区相互独立,并通过地理信息服务总线统一管理各所述功能分区,所述平台服务层还包括:

时空信息云平台,用于提供二维地图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及三维地图信息;

位置服务云平台,用于提供位置服务信息;

移动端开发平台,用于提供移动端软件研发服务。

优选的,所述应用层采用所述功能分区模式,还包括:

监控管理系统对接,用于对接监控管理系统;

软件定义网络监控系统对接,用于对接软件定义网络监控系统;

企业应急系统,用于进行企业应急管理;

车辆管理系统,用于进行车辆管理。

优选的,所述平台还包括:

标准规范体系,用于向所述平台提供行业标准规范;

运行管理体系,用于向所述平台提供企业运行管理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该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层,用于基于私有云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云主机构建,并向所述数据层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支撑;数据层,用于整合与管理数据资源,并向所述平台服务层及所述应用层提供数据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层,用于基于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和所述数据资源对外提供平台服务;应用层,用于基于应用需求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所述数据资源及所述平台服务进行组合,建立云应用节点,从而形成了工业企业中全厂区动态更新、各部门共享交换、协同应用的地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了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技术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工业企业对信息化过程中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不够全面,无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的结构示意图,该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层,其中,

所述基础设施层,用于基于私有云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云主机构建,并向所述数据层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支撑;

所述数据层,用于整合与管理数据资源,并向所述平台服务层及所述应用层提供数据及综合信息服务,其中,所述数据资源是通过测绘技术和泛在网络获取的;

所述平台服务层,用于基于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和所述数据资源对外提供平台服务,其中所述平台服务包括数据及功能服务;

所述应用层,用于基于应用需求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所述数据资源及所述平台服务进行组合,建立云应用节点。

具体的,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面向服务的计算模式或计算的使用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虚拟化、网络、面向服务、高效计算和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将服务器、存储、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类计算资源虚拟化、服务化,构成虚拟化计算资源的服务云池,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高效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云端就能随时按需获取计算资源服务,完成高效、低耗、低成本的计算活动。所述平台通过分为不同的层级: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层,并基于云计算,可基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建立特定的云应用节点,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在本申请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利用测绘新技术,依托泛在网络,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与更新体系,从而获取数据资源。

为实现基础设施层相应的功能,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础设施层还包括: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其中,

所述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用于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集约化部署;

所述基础软硬件,用于提供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

所述网络环境,用于提供网络信息;

其中,所述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还包括桌面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具体的,基础设施层通过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集约化部署,提高基础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并利用网络环境获取网络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通过将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分为桌面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能基于不同的场景处理地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方案仅为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其他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层相应的功能的结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使数据层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层还包括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数据库,其中,

所述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用于对所述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所述管理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

所述数据库,用于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管理。

具体的,通过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等相应处理,在本申请的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利用geo-etl(geo-extracttransformload,地理信息清洗)技术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数据层中还包括数据库,可用于管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方案仅为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其他能够实现数据层相应的功能的结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保证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还包括:

时空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和时空地理信息;

二三维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地名地址和三维模型;

空间属性一体化体系,用于管理实景数据和专题数据。

具体的,通过上述三种体系对不同的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多方位整合。

为提高数据资源的管理效率,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库还包括:

关系型数据库,用于管理结构化数据源;

非关系型数据库,用于管理地址、元数据、日志数据及二维瓦片数据;

内存数据库,用于管理要求高响应效率的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

文件数据库,用于管理三维模型数据缓存及各种临时文件。

具体的,通过多种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行管理,提高了数据资源管理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方案仅为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其他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数据库相应的功能的结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使平台服务层提供多种功能的服务,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服务层采用功能分区模式,各功能分区相互独立,并通过地理信息服务总线统一管理各所述功能分区,所述平台服务层还包括:

时空信息云平台,用于提供二维地图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及三维地图信息;

位置服务云平台,用于提供位置服务信息;

移动端开发平台,用于提供移动端软件研发服务。

具体的,通过将平台服务层分为功能相互独立的功能分区,并采用地理信息服务总线统一管理各所述功能分区,从而为应用层提供标准且灵活的服务。在本申请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对每个功能分区,都是基于基础平台产品和应用框架进行具体分区功能的开发和实现,基础平台即基础的gis平台产品;应用框架则基于geo-esb(geo-enterpriseservicebus,地理信息服务总线)进行扩展,提供一系列满足地理信息应用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组件将通过这些标准的api进行数据交换、通信等工作,并通过应用框架把自身提供的api发布出去,供其他功能分区来调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方案仅为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还可建立其他不同的服务平台,其他能够实现平台服务层相应的功能的结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使应用层实现对应不同应用需求的功能,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应用层采用所述功能分区模式,还包括:

监控管理系统对接,用于对接监控管理系统;

软件定义网络监控系统对接,用于对接软件定义网络监控系统;

企业应急系统,用于进行企业应急管理;

车辆管理系统,用于进行车辆管理。

具体的,应用层与平台服务层类似,也采用功能分区的模式,建立对应不同应用需求的云应用节点,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独立性,方便各块业务的独立管理与升级维护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的方案仅为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还可建立其他不同的应用节点,其他能够实现应用层相应的功能的结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使该平台能够与标准规范和企业管理对接,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台还包括:

标准规范体系,用于向所述平台提供行业标准规范;

运行管理体系,用于向所述平台提供企业运行管理数据。

具体的通过融入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使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并能根据企业实际辅助企业管理。

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方案,该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层,用于基于私有云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云主机构建,并向所述数据层提供基础软硬件资源支撑;数据层,用于整合与管理数据资源,并向所述平台服务层及所述应用层提供数据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层,用于基于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和所述数据资源对外提供平台服务;应用层,用于基于应用需求对所述基础软硬件资源、所述数据资源及所述平台服务进行组合,建立云应用节点,从而形成了工业企业中全厂区动态更新、各部门共享交换、协同应用的地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了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申请的技术思想,现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用以满足工业企业发展和决策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企业实际,依托企业已有网络环境,实现企业内部各类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企业宏观决策、应急管理、规划建设、数据集成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降低服务技术门槛、减少重复投资,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技术架构图,该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基础设施层(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er,基础设施即服务)、数据层(daas,dateasaserver,数据即服务)、平台服务层(paas,platformasaserver,平台即服务)、应用层(saas,softwareasaserver,软件即服务)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等的建设,形成工业企业时空数据中心与共享应用中心,为企业的各类应用提供时空基础数据支撑。

(1)基础设施层

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其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

基础设施层处于整个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的最底层,直接建立在私有云基础之上,为数据层提供操作系统级别的支撑。基础设施层包括云gis平台、基础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其中,云gis平台还包括桌面gis、服务gis、组件gis、移动gis软件等,利用私有云平台提供的云环境,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云主机平台的构建。

(2)数据层

数据层处于基础设施层之上,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为平台层、应用层等提供数据及综合信息服务。通过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和时空地理信息,整合地名地址和三维模型,整合实景数据和专题数据,从而形成时空一体化、二维三维一体化、空间属性一体化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该数据资源管理体系还利用geo-etl技术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及装载。

同时,数据层支持多种数据管理方式,包括管理结构化数据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地址、元数据、日志数据、二维瓦片数据等的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用户数据等要求高响应效率的内存数据库,以及管理三维模型数据缓存、各种临时文件等的文件数据库。

所述数据资源是通过测绘技术和泛在网络获取的,利用测绘新技术,依托泛在网络,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与更新体系: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通过倾斜摄影测量快速获取三维模型、通过北斗/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获取实时位置信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三维点云信息等方式,已逐渐成为基础测绘数据获取及更新的重要手段。

而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泛在网技术,任何接入网络的人、机器、物体都可作为信息采集的一种手段,如接入网络的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监测点)、各类机器(ip地址)都可采集信息,个人通过移动终端,也可采集位置、社会舆情及社会事件信息等,泛在信息采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

(3)平台服务层

平台服务层基于基础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对外提供数据和功能服务,为云应用者提供在线应用及软件研发的平台。结合云服务平台的特点,采用功能分区的思想,将不同的数据与功能服务构建形成相互独立的功能分区,通过geo-esb进行统一管理,为应用层提供标准且灵活的服务。其中,geo-esb是在传统esb(enterpriseservicebus,企业服务总线)的基础上,融入地理信息行业技术标准,形成地理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连接中枢,可以无缝融合不同的地理信息服务,对外统一提供符合地理信息行业标准的服务接口,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空间数据传输及gis服务整合,将信息服务以接口的方式进行统一注册、管理、发现与应用,实现基于服务的多级信息服务节点对接;融合多源数据和不同应用服务,并形成标准的服务用于共享,适应并服务于更多的应用环境。

(4)应用层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按需组合基础软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及平台服务资源,形成满足特定应用的云应用节点。

该应用层与平台服务层类似,每个应用均基于同样的基础平台和应用框架进行设计和构建,采用功能分区的模式进行部署,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独立性,方便各块业务的独立管理与升级维护等。

云功能分区,也可以称为云分区,是按需定制的功能的集合,为应用层提供标准、灵活的云服务。对每个功能分区,都是基于基础平台产品和应用框架进行具体分区功能的开发和实现,基础平台即基础的gis平台产品;应用框架则基于esb进行扩展,提供一系列满足地理信息应用的api,应用组件将通过这些标准的api进行数据交换、通信等工作,并通过应用框架把自身提供的api发布出去,供其他功能分区来调用,该工业企业地理信息共享门户平台采用云功能分区的理念,结合时空信息特性与业务应用需求,建立由不同数据与功能服务组成的云分区,每个分区通过标准的api对外提供服务。各个云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可以随时定制满足一定应用需求的云分区,对不再使用的云分区,也可以注销,真正实现按需定制、用进废退。

该平台还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通过融入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使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并能根据企业实际辅助企业管理。

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方案,实现了全厂区动态更新、各部门共享交换、协同应用的地理信息资源集散中心,成为工业企业大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为企业领导管理决策、分厂业务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灵活、可定制组装的数据及功能服务,通过智能化应用,提升了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推进企业智能、绿色、低碳、集约式发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以若干指令的形式使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申请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申请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