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4850发布日期:2020-08-05 01:01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输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与输入设备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的输入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脑设备的输入设备中,键盘与鼠标几乎是使用电脑设备时必然会使用的输入设备。一般来说,鼠标主要具有左右两个按键以及位于两个按键之间的滚轮进行操控。其中,鼠标的两个按键下方主要是设置微动开关作为控制的触动机制。

而在使用鼠标时,不同的用户对于鼠标的按键手感会有不同的需求,而鼠标中影响按键手感的关键组件便是微动开关。因此,当用户有不同的按键手感需求时,便有拆除按键更换微动开关的需求,而一般的鼠标通常不便于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输入设备,包含本体、二个微动开关、二个按键以及盖体。本体具有二第一承载部及第二承载部,第二承载部邻近于二第一承载部。二个微动开关分别设置于二第一承载部。二个按键分别设置于二第一承载部,每一按键包含按压部、支撑杆及套件。按压部设置于对应微动开关的位置,支撑杆连接于按压部并枢接于套件,套件通过磁吸设置于第二承载部。盖体通过磁吸设置于第二承载部并覆盖各按键的支撑杆及套件。

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及盖体通过磁吸力组设于本体,藉此提供用户快速拆装按键及盖体的操作方式,并据此得以便于用户更换按键或位于本体内的微动开关,使用便利性高。

有关本申请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本申请输入设备包含本体10、二个微动开关20、二个按键30以及盖体40。二个按键30及盖体40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组装于本体10,以提供能快速拆装的输入设备。

参阅图1、图2及图9。图9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本体10具有二第一承载部11及第二承载部12,第二承载部12邻近于二第一承载部11。二个微动开关20分别设置于第一承载部11。各按键30分别设置于二第一承载部11,且每一按键30包含按压部31、支撑杆32及套件33,按压部31设置于对应微动开关20的位置,支撑杆32连接于按压部31。套件33枢接于支撑杆32并通过磁吸设置于第二承载部12。盖体40通过磁吸设置于第二承载部12并覆盖各按键30的支撑杆32及套件33。藉此可以便利地拆装各按键30。

一实施例中,本体10内包含有电路板以负责处理控制输入设备的运作。在此,本体10用以装配微动开关20、按键30及盖体40。微动开关20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以传递按键30受点击产生的控制信号。

参阅图2、图3及图9。图3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分解图。一实施例中,本体10更具有第三承载部13,二第一承载部11、第二承载部12以及第三承载部13依序连接,且二第一承载部11与第二承载部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隔面14,第二承载部12与第三承载部13之间具有二第二间隔面15。在此,第一间隔面14、二第二间隔面15与第二承载部12的底面构成凹槽结构,而按键30的支撑杆32及套件33组装于第二承载部12,且套件33可抵靠于第二间隔面15。

参阅图2及图3,一实施例中,本体10的二第一承载部11之间具有间隔部16,间隔部16上设置滚轮17以供操作者滚动滚轮进行操作,滚轮17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以传递滚轮17受滚动所产生的控制信号。在此实施例中,间隔部16具有二侧面分别接邻二第一承载部11。

参阅图2至图4,图4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一实施例中,更包含二第一磁铁m1及二第二磁铁m2,各第一磁铁m1分别设置于第二承载部12的底面,而各第二磁铁m2设置于各按键30的套件33,当各按键30的支撑杆32及套件33设置于第二承载部12,且按压部31位于第一承载部11时,各按键30的第二磁铁m2可磁吸于第一磁铁m1。因此,各按键30得以磁吸结合于本体10。

参阅图1、图2及图9,一实施例中,各按键30的按压部31具有相对的顶面及底面,顶面为供使用者按压接触的弧形表面。而各按键30的按压部31的底面朝向微动开关20,因此,当各按键30的按压部31受压时,各按键30的按压部31便能以对于微动开关20进行触动。

参阅图5至图7,图5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一实施例中,支撑杆32为杆状结构,而套件33主要由底面331、第一侧面332、第二侧面333以及第三侧面334构成。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侧面332、第二侧面333、第三侧面334垂直连接于底面331,且第一侧面332及第二侧面333平行相对,第三侧面334连接于第一侧面332及第二侧面333之间。如此一来,套件33的第一侧面332、第二侧面333、第三侧面334及底面331之间构成l形的开口。于此,支撑杆32得以由套件33的l形开口容置于第一侧面332、第二侧面333、第三侧面334以及底面331之间。

参阅图6及图7,一实施例中,当支撑杆32容置于套件33内时,更可通过销件34将支撑杆32枢接于套件33。具体而言,销件34可以是依序垂直贯穿第一侧面332、支撑杆32及第二侧面333以完成枢接。如此一来,支撑杆32得以带动按键30整体以销件34为转轴产生微幅的枢摆动作,满足用户按压按键30的位移需求。

参阅图6及图7,一实施例中,按键30更包含弹性组件35,而支撑杆32具有中空部321,中空部321内具有凸台322。于此实施例中,弹性组件35可以但不限于是圆柱形弹簧。在此,当支撑杆32容置于套件33时,套件33的第三侧面334朝向支撑杆32的中空部321。

此外,弹性组件35容置于支撑杆32的中空部321并且一端穿套于凸台322,另一端抵靠并固定于第三侧面334。因此,当用户按压按键30的按压部31时,按压部31带动支撑杆32微幅枢摆,支撑杆32的枢摆动作迫使弹性组件35产生变形并蓄积弹性力,如此一来,当使用者减轻对按压部31的施力时,弹性组件35释放弹性力而能带动按键本体回复至初始位置,确保下次使用的状态。

此外,由于弹性组件35的一端固定于套件33的第三侧面334,另一端则穿套于凸台322,因此,弹性组件35设置的状态被限制,如此一来,穿套弹性组件35的支撑杆32的状态也随弹性组件35被限制,换言之,弹性组件35的状态可以确保支撑杆32维持于预设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弹性组件35两端之间的连线方向平行于本体10的底面,因此保持按键30的按压部31不向上翘起,减少按键30的按压部31的空行程,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参阅图7,一实施例中,由于使用者操作输入设备时是按压各按键30,各按键30在使用的过程中为高频率受力的构件,因此,为延长输入设备的使用寿命,各按键30的底面更可以设有补强肋36以提高按键30的结构强度。补强肋36的数量不限于一或多个,补强肋36设置于按压部31与支撑杆32的连接处以提高按键30的结构强度,并能据此延长输入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7及图9,一实施例中,为提供按压按键30产生信号的确定性,各按键30更可以设置凸座37。本实施例中,各按键30的按压部31的底面向微动开关20凸伸设置凸座37,凸座37的位置相对于微动开关20的位置,且凸座37相对于微动开关20的表面为平面。如此一来,按键30的顶面或整体造型可以视需求作不同的变化,并且不会影响按键30触发微动开关20传送信息的能力。此外,依据配置凸座37不同的凸伸长度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触发距离的需求,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参阅2、图8及图9,图8为本申请输入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一实施例中,为提高按键30组装于本体10的组态稳定性,本体10的间隔部16朝向各第一承载部11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定位部161。于此实施例中,定位部161为三角形柱体,而凸座37具有穿孔371,当按键30组装于本体10时,本体10的定位部161可对应插入凸座37的穿孔371。通过定位部161与凸座37穿孔371的配合能限制按键30的位移范围,避免按键30产生大幅度的晃动,提高组态稳定性。

参阅图9,一实施例中,为确保按键30磁吸于本体10后的组态稳定性,按键30的按压部31与支撑杆32之间具有断差38。当按键30组设于本体10时,支撑杆32位于第二承载部12,按压部31位于第一承载部11,而断差38抵靠于第一间隔面14。如此一来,第一间隔面14可以阻挡按键30任意滑移,提高按键30组装于本体10的稳定性。

参阅图2及图8,一实施例中,更包含第三磁铁m3及第四磁铁m4,第三磁铁m3设置于第一间隔面14对应二第一承载部11之间的位置,而第四磁铁m4设置于盖体40的底面。盖体40以第四磁铁m4磁吸于第三磁铁m3以磁吸于本体10,具体而言,盖体40是以其中一端面贴靠于第一间隔面14并且局部覆盖于第二承载部12,并有局部延伸覆盖在第三承载部13。

参阅图2及图8,一实施例中,为维持盖体40组设于本体10后的稳定性,本体10的第二承载部12可以设有二第一限位部121,各第一限位部121为片体结构,且二第一限位部121相平行。而盖体40的底面具有二第二限位部41,各第二限位部41为片体结构,且二第二限位部41相平行。当盖体40组设于本体10时,盖体40的二第二限位部41抵靠于本体10的二第一限位部121,据此限制盖体40在组装后不轻易位移,提高盖体40的稳定性。

经由上述可知,本申请输入设备的按键及盖体通过磁吸力组设于本体,以此提供用户快速拆装按键及盖体的操作方式,并据此得以便于用户更换按键或位于本体内的微动开关,使用便利性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申请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申请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申请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