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82257发布日期:2020-08-07 20:12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药用植物发病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引起的病害,有传染性,称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涝、严寒、养分失调等影响或损坏生理机能而引起的病害,没有传染性,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生物称为病原生物,其中真菌、细菌常称为病原菌。被侵染植物称为寄主植物。

普通的植物病虫害发生后,依靠专业人员的肉眼识别分辨出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然后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但是在植物病虫害爆发季节,植物病虫害的数量巨大及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专业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对病虫害进行区分,严重影响后续病虫害防治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解决了普通的植物病虫害发生后,依靠专业人员的肉眼识别分辨出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然后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但是在植物病虫害爆发季节,植物病虫害的数量巨大及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专业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对病虫害进行区分,严重影响后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系统通电自检:系统通电启动,逐项完成自检确认合格后,进入待机工作状态;

步骤2: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通过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和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调用高清照相机将病虫害局部和全部整体照片详尽的拍摄记录,通过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将最具有疾病特征的照片内容提取出来,通过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调用网络数据库对病虫害进行确认,最后通过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将相关日志保存进入网络数据库中;

步骤3: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通过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检测是否为具有资格的人士进入系统,通过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通过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将现行流行病虫害上传至网络数据库,通过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对网络数据库中病虫害进行分类,通过数据缓冲导出模块将网络数据库中相关时段的病虫害倒入缓冲数据单元中;

步骤4: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通过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和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将相关病虫害的时间、地点和状态进行对比,并将其数据传送至病虫害预警模块对数据分析,通过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将缓冲数据单元中数据导入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中,将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警提醒并且通过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

步骤5: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通过过往数据对比模块将网络数据库中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病虫害保存模块将数据保存至网络数据库中。

本发明包含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包括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的输出端与放大显示单元、高清照相机和报告打印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与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和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实现双向连接,所述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与网络数据库和缓冲数据单元实现双向连接,所述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包括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和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所述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入端与高清照相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与网络数据库实现双向连接,所述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包括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和数据缓冲导出模块,所述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的输出端与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与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缓冲导出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输出端端与网络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缓冲导出模块的输出端与缓冲数据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包括病虫害预警模块、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和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和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预警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预警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预警模块的输出端与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缓冲数据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包括过往数据对比模块和病虫害保存模块,所述过往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与病虫害保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过往数据对比模块与网络数据库实现双向连接,所述病虫害保存模块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包括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和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通过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及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和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的联合设置,使得本申请可以对特征值的精准识别确认出植物病虫害种类,并且通过拍照记录保存能够扩充数据中的有效样本量,提高了后续识别速度,并且可以在专业人员未能到达现场时对病虫害进行详细区分,通过报告打印模块的设置,使得设备在工作完毕后,通过报告打印模块可以将具体报告打印出来,通过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中过往数据对比模块和病虫害保存模块的联合设置,使得数据中能够及时对比产生更为精确的数据模型,以便后续提高识别速度。

(2)、该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通过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包括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和数据缓冲导出模块,通过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及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和数据缓冲导出模块的联合设置,使得本申请可以通过管理员对数据库内的样本进行扩充,并且能够通过对数据细分和缓冲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后续识别速度。

(3)、该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通过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包括病虫害预警模块、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和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通过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中病虫害预警模块、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和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的联合设置,使得病虫害发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被准确记录,并将其存入缓冲模块,在符合要求的时刻,及时将数据从缓冲数据单元中提取,并将预警信息公开发布,并将发布信息保存,方便后续查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4为本发明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5为本发明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中,1、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2、放大显示单元;3、高清照相机;4、报告打印模块;5、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51、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52、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53、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54、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5、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6、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61、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62、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4、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65、数据缓冲导出模块;7、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71、病虫害预警模块;72、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73、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74、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75、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6、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8、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81、过往数据对比模块;82、病虫害保存模块;9、网络数据库;10、缓冲数据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系统通电自检:系统通电启动,逐项完成自检确认合格后,进入待机工作状态;

步骤2: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通过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51和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52调用高清照相机3将病虫害局部和全部整体照片详尽的拍摄记录,通过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53将最具有疾病特征的照片内容提取出来,通过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4调用网络数据库9对病虫害进行确认,最后通过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55将相关日志保存进入网络数据库9中;

步骤3: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通过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61检测是否为具有资格的人士进入系统,通过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2)将过去经典病虫害照片上传至网络数据库9,通过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将现行流行病虫害上传至网络数据库9,通过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64对网络数据库9中病虫害进行分类,通过数据缓冲导出模块65将网络数据库9中相关时段的病虫害倒入缓冲数据单元10中;

步骤4: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通过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72、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73和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74将相关病虫害的时间、地点和状态进行对比,并将其数据传送至病虫害预警模块71对数据分析,通过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5将缓冲数据单元10中数据导入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5中,将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警提醒并且通过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76;

步骤5: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通过过往数据对比模块81将网络数据库9中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病虫害保存模块82将数据保存至网络数据库9中。

本发明包含一种基于大数据植物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包括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1,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1的输出端与放大显示单元2、高清照相机3和报告打印模块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1与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5、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6、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7和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8实现双向连接,植物病虫害识别系统1与网络数据库9和缓冲数据单元10实现双向连接,当前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5包括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51、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52、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53、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4和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55,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51的输出端与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5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整体拍照记录模块52的输出端与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5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特征值提取模块53的输出端与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4的输出端与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5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局部拍照记录模块51的输入端与高清照相机3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病虫害对比识别确认模块54与网络数据库9实现双向连接,病虫害照片及日志保存模块55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相关数据处理模块6包括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61、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2、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64和数据缓冲导出模块65,管理员登录刷新模块61的输出端与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2的输出端与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的输出端与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6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数据整理分类模块64的输出端与数据缓冲导出模块6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经典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2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流行病虫害拍照记录模块63的输出端端与网络数据库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数据缓冲导出模块65的输出端与缓冲数据单元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植物病虫害分析预测模块7包括病虫害预警模块71、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72、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73、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74、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5和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76,病虫害时间对比模块72、病虫害地点对比模块73和病虫害状态对比模块74的输出端与病虫害预警模块7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5的输出端与病虫害预警模块7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预警模块71的输出端与预警日志及备忘录保存模块7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病虫害缓冲载入模块75的输入端与缓冲数据单元1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植物病虫害纠错模块8包括过往数据对比模块81和病虫害保存模块82,过往数据对比模块81的输出端与病虫害保存模块8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过往数据对比模块81与网络数据库9实现双向连接,病虫害保存模块82的输出端与网络数据库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