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02021发布日期:2020-10-13 09:3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信息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员工信息管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较大、员工较多的公司,准确高效地对员工进行管理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建筑行业,由于项目分布广泛而导致员工管理较为困难。

现有的建筑行业在对现场员工进行管理时,一般采用的是纸质签到登记或者人脸识别的方式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员工进行考勤管理和身份信息管理。

通过上述描述可见,现有对于施工现场的员工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管理,从而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头、人脸识别设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人员穿戴定位设备以及红外检测设备;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至少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存储至人员图片库,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员工中的每一个员工,获取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

所述人脸识别设备,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员工的所述当前照片和对应的所述待比对照片,通过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

所述无接触热成像设备,用于在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通过时,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在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时,允许所述当前员工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其中,所述当前员工有进入所述目标工作区域的权限;

所述人员穿戴定位设备,用于对所述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在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所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时,确定所述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并向所述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其中,所述消息提示用于指示所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员工;

所述红外检测设备,用于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所述非工作区域存在所述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所述异常进入员工的所述身份信息。

优选地,

所述人脸识别设备,用于:

确定待对比图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所述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

确定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所述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

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

确定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

确定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

如果确定出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所述第二范围内且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之差在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三范围内时,则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

优选地,

所述无接触热成像设备,用于:

采集所述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

确定所述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

在所述当前体温未超出所述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红外线发射设备;

所述红外线发射设备,用于向所述非工作区域发射至少一根红外光线,所述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对应分布于所述非工作区域的至少一个方向;

所述所述红外检测设备,用于:

检测所述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

进一步包括:图像识别设备和射频识别设备;

所述图像识别设备,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非工作区域内存在所述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通过所述图像识别设备确定目标员工;

所述射频识别设备,用于检测预先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所述目标员工的所述身份信息。

优选地,

所述人员穿戴定位设备,用于:

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

针对所述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

确定所述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若是,则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摄像头,采集至少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存储至人员图片库;

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员工中的每一个员工,获取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

利用人脸识别设备,根据所述当前员工的所述当前照片和对应的所述待比对照片,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

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

利用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在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通过时,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

在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时,允许所述当前员工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其中,所述当前员工有进入所述目标工作区域的权限;

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对所述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

在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所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时,确定所述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并向所述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其中,所述消息提示用于指示所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员工;

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

在所述非工作区域存在所述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所述异常进入员工的所述身份信息。

优选地,

所述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包括:

利用所述人脸识别设备,确定待对比图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所述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

确定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所述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

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

确定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

确定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

所述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包括:

如果确定出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所述第二范围内且所述第三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之差在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三范围内时,则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

优选地,

所述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包括:

利用无接触热成像设备,采集所述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

确定所述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

在所述当前体温未超出所述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

优选地,

在所述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之前,进一步包括:

利用红外线发射设备,向所述非工作区域发射至少一根红外光线,所述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对应分布于所述非工作区域的至少一个方向;

所述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包括:

检测所述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

在所述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利用图像识别设备确定目标员工;

利用射频识别设备,检测预先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所述目标员工的所述身份信息。

优选地,

所述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对所述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包括:

利用所述人员穿戴定位设备,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

针对所述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

确定所述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若是,则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方法,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员工管理方式,实现对员工系统化的管理,可以将员工日常管理中所包含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基于此,对员工的身份识别管理可以预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每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以及当前照片,在确定出待比对照片和当前照片中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时,表明该员工的身份识别通过。然后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对当前员工的体温进行检测,以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针对体温检测后不存在异常的员工,可以允许其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针对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员工,需要对其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比如,安全帽异常佩戴管理和异常进入非工作区域的员工管理。针对安全帽异常佩戴的员工,可以基于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并在检测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同时可以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方便事后排查和管理。通过上述方式,将针对员工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员工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员工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员工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员工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包括:摄像头101、人脸识别设备102、无接触热成像设备103、人员穿戴定位设备104以及红外检测设备105;

摄像头101,用于采集至少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存储至人员图片库,针对至少一个员工中的每一个员工,获取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

人脸识别设备102,用于根据摄像头101采集的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和对应的待比对照片,通过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

无接触热成像设备103,用于在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通过时,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在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时,允许当前员工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其中,当前员工有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权限;

人员穿戴定位设备104,用于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在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时,确定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并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其中,消息提示用于指示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员工;

红外检测设备105,用于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员工管理方式,实现对员工系统化的管理,可以将员工日常管理中所包含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基于此,对员工的身份识别管理可以预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每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以及当前照片,在确定出待比对照片和当前照片中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时,表明该员工的身份识别通过。然后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对当前员工的体温进行检测,以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针对体温检测后不存在异常的员工,可以允许其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针对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员工,需要对其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比如,安全帽异常佩戴管理和异常进入非工作区域的员工管理。针对安全帽异常佩戴的员工,可以基于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并在检测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同时可以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方便事后排查和管理。通过上述方式,将针对员工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脸识别设备102,用于:

确定待对比图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

确定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

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

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

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

如果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则执行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预先采集的待对比图片对应于每一个员工,可以表征员工的身份信息。在每一个员工进入工作区域进行身份识别时,可以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然后基于对应的待比对照片中确定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和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并在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表明当前照片对应的员工与待比对照片对应的员工为同一员工,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实现对当前员工的身份信息的核验。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无接触热成像设备103,用于:

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

确定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

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因此,为了保证员工个人和其他员工的生命安全,可以预先设置体温阈值,然后基于预设的体温阈值,确定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并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该员工体温不存在异常,以实现对每一个员工的体温管理。

如图2所示,基于图1所示的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红外线发射设备106、图像识别设备107和射频识别设备108;

红外线发射设备106,用于向非工作区域发射至少一根红外光线,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对应分布于非工作区域的至少一个方向;

红外检测设备105,用于检测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

图像识别设备107,用于在检测到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通过图像识别设备确定目标员工;

射频识别设备108,用于检测预先设置于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目标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工作区域可能禁止员工擅自进入,因此,为了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实现对员工异常行为的管理,可以在非工作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红外线发射设备,使各个红外线发射设备所发射的红外光线分布于非工作区域的各个方向,通过检测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确定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利用图像识别设备确定异常进入的目标员工;然后利用射频识别设备,检测预先设置于目标员工佩戴的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目标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员穿戴定位设备104,用于:

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

针对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

确定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若是,则执行确定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对员工的异常行为进行管理,包括:异常安全帽佩戴行为,而监控视频是由连续的多帧静止的图像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然后针对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基于预设的角度阈值确定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并在安全帽的旋转角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时,确定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便事后排查异常佩戴安全帽的员工。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利用摄像头,采集至少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存储至人员图片库;

步骤302:针对至少一个员工中的每一个员工,获取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

步骤303:利用人脸识别设备,根据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和对应的待比对照片,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

步骤304: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

步骤305:利用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在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通过时,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

步骤306:在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时,允许当前员工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其中,当前员工有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权限;

步骤307: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

步骤308:在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时,确定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并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其中,消息提示用于指示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员工;

步骤309: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

步骤310: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员工管理方式,实现对员工系统化的管理,可以将员工日常管理中所包含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基于此,对员工的身份识别管理可以预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每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以及当前照片,在确定出待比对照片和当前照片中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时,表明该员工的身份识别通过。然后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对当前员工的体温进行检测,以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针对体温检测后不存在异常的员工,可以允许其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针对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员工,需要对其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比如,安全帽异常佩戴管理和异常进入非工作区域的员工管理。针对安全帽异常佩戴的员工,可以基于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并在检测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同时可以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方便事后排查和管理。通过上述方式,将针对员工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303中确定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是否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利用人脸识别设备,确定待对比图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

确定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

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

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

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

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为通过,包括:

如果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则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预先采集的待对比图片对应于每一个员工,可以表征员工的身份信息。在每一个员工进入工作区域进行身份识别时,可以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然后基于对应的待比对照片中确定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和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并在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表明当前照片对应的员工与待比对照片对应的员工为同一员工,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实现对当前员工的身份信息的核验。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305中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利用无接触热成像设备,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

确定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

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因此,为了保证员工个人和其他员工的生命安全,可以预先设置体温阈值,然后基于预设的体温阈值,确定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并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该员工体温不存在异常,以实现对每一个员工的体温管理。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在步骤309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之前,进一步包括:

利用红外线发射设备,向非工作区域发射至少一根红外光线,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对应分布于非工作区域的至少一个方向;

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包括:

检测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

在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利用图像识别设备确定目标员工;

利用射频识别设备,检测预先设置于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目标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非工作区域可能禁止员工擅自进入,因此,为了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实现对员工异常行为的管理,可以在非工作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红外线发射设备,使各个红外线发射设备所发射的红外光线分布于非工作区域的各个方向,通过检测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确定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利用图像识别设备确定异常进入的目标员工;然后利用射频识别设备,检测预先设置于目标员工佩戴的安全帽中的芯片,以确定目标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307中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

针对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

确定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若是,则执行确定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对员工的异常行为进行管理,包括:异常安全帽佩戴行为,而监控视频是由连续的多帧静止的图像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然后针对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基于预设的角度阈值确定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并在安全帽的旋转角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时,确定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便事后排查异常佩戴安全帽的员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系统可以对每日施工人员的进出场时间、时长按照月度进行统计,并自动计算施工工量,将上月的施工工量生成统计报表并在施工现场公示。公示无误后,按照企业自定公式对工量计算上月工资,生成统计报表,推送班组长确认,确认完毕后施工企业按照上月工资报表为基准进行工资发放,发放后返回工资已发状态,更新工资发放确认表。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员工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施工管理人员在项目工地现场进行劳务人员用工实名监管及劳务人员日常行为监督,使得劳务人员流动能够满足工地用工需求,提升企业项目的人员管理水平。该方法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采集、分析和预警。采集主要是以施工工地现场硬件设备为依托,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现场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人员安全行为监测、人员流动等施工各阶段数据,避免手工登记效率低、流程多、分工杂等问题;分析主要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整合生成有效数据,对劳务人员在施工现场各施工流动环节的行为进行汇总分析;预警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数据分析情况自动生成动态报告,并对数据分析报告中异常数据进行预警,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如图4所示,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利用摄像头,采集至少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存储至人员图片库。

步骤402:针对至少一个员工中的每一个员工,获取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

步骤403:利用人脸识别设备,确定待对比图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

步骤404:确定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

步骤405: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

步骤406: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

步骤407: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

步骤408:在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

步骤409:利用无接触热成像设备,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

步骤410:确定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

步骤411: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不存在异常,允许当前员工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其中,当前员工有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权限。

具体地,需要对员工进行身份识别,并实名登记,可以采集每一个员工的待对比照片,每一个员工的待对比图片与身份证上头像的脸部轮廓相似,可以指示对应的员工。

举例来说,可以由劳务公司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交本次项目的劳务人员名单,提交完成后,劳务人员持自有身份证进行认证核验,比对现场拍摄的待对比照片与身份证头像,核验合格确定劳务人员实名信息,并进行劳务合同、特种人员证书登记。登记完成后,劳务人员数据进入人员实名库。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劳务人员进行门禁授权,劳务人员允许进场。劳务人员通过安全通道进入施工现场,由系统进行人脸识别,通过现场采集的当前照片与系统内人员实名库认证的待比对照片比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再进行由热成像设备对体温进行监测,不符合条件拒绝入内。体温无异常数据的人员可进入目标工作区域。体温数据与人脸识别数据绑定,对劳务人员申请情况记录分析。

对于返岗人员,需填写返岗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劳务返岗人员出行情况,并生成出行情况统计,以便施工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本单位人员出行情况及分布情况,查看人员实时位置和返岗轨迹,并为平台正常运行提供科学实时的基础数据,做到用工人员掌控到位。

步骤412:利用人员穿戴定位设备,获取当前监控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

步骤413:针对视频监控图像中的每一帧图像,确定当前帧图像与预先存储的正常安全帽佩戴照片之间的安全帽旋转角度。

步骤414:确定安全帽旋转角度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

步骤415:在确定出安全帽旋转角度未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内时,确定安全帽异常佩戴员工的身份信息,并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其中,消息提示用于指示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员工。

具体地,人员进入目标工作区域后,摄像头随时监测现场人员行为情况。监测人员是否正确佩戴安全帽,若未正确佩戴安全帽,则系统将生成消息提示。

举例来说,假设角度阈值为50度,通过人员穿戴定位设备检测到当前照片中的安全帽与正常佩戴的安全帽之间的旋转角度为70度,由于该旋转角度超出角度阈值,则当前员工安全帽佩戴异常。

步骤416:利用红外线发射设备,向非工作区域发射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其中,至少一根红外光线对应分布于非工作区域的至少一个方向。

步骤417:检测非工作区域内是否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

步骤418:在非工作区域内存在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利用图像识别设备确定目标员工。

步骤419:利用射频识别设备,检测预先设置于安全帽中的芯片,确定目标员工的身份信息。

具体地,需要对施工项目现场人员进行有效的运动轨迹监控,可以设置电子围栏规则,比如,在非工作区域内设置至少一个以及红外接收设备,至少一个红外发射设备发射分布于非工作区域至少一个方向的红外光线,在红外接收设备检测到至少两根红外光线被触碰时,则存在异常进入非工作区域的员工,可以对异常人员轨迹记录并上报。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智能员工系统的具体限定。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者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

上述装置内的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机器可读程序;

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调用机器可读程序,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中的智能员工管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在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处理器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中的智能员工管理方法。

具体地,可以提供配有存储介质的系统或者装置,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着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代码,且使该系统或者装置的计算机(或cpu或mpu)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本身可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何一项实施例的功能,因此程序代码和存储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构成了本发明的一部分。

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实施例包括软盘、硬盘、磁光盘、光盘(如cd-rom、cd-r、cd-rw、dvd-rom、dvd-ram、dvd-rw、dv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rom。可选择地,可以由通信网络从服务器计算机上下载程序代码。

此外,应该清楚的是,不仅可以通过执行计算机所读出的程序代码,而且可以通过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使计算机上操作的操作系统等来完成部分或者全部的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将由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写到插入计算机内的扩展板中所设置的存储器中或者写到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扩展单元中设置的存储器中,随后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使安装在扩展板或者扩展单元上的cpu等来执行部分和全部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功能。

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员工管理方式,实现对员工系统化的管理,可以将员工日常管理中所包含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基于此,对员工的身份识别管理可以预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每一个员工的待比对照片以及当前照片,在确定出待比对照片和当前照片中眼睛、鼻子和嘴之间的间距在预设的间距范围内时,表明该员工的身份识别通过。然后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对当前员工的体温进行检测,以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针对体温检测后不存在异常的员工,可以允许其进入对应的目标工作区域。针对进入目标工作区域的员工,需要对其异常行为进行检测,比如,安全帽异常佩戴管理和异常进入非工作区域的员工管理。针对安全帽异常佩戴的员工,可以基于对当前照片的当前安全帽佩戴信息进行检测,确定当前员工的安全帽佩戴是否存在异常,并在检测到安全帽佩戴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向当前员工发送消息提示,同时可以利用红外检测设备检测非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进入员工,并在非工作区域存在异常进入员工时,确定异常进入员工的身份信息,以方便事后排查和管理。通过上述方式,将针对员工日常管理中的身份识别管理、体温管理以及异常行为管理系统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由于预先采集的待对比图片对应于每一个员工,可以表征员工的身份信息。在每一个员工进入工作区域进行身份识别时,可以采集当前员工的当前照片,然后基于对应的待比对照片中确定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一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二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三间距和当前照片中两只眼睛的内眼角之间的第四间距、外眼角与鼻子之间的第五间距以及鼻子与嘴之间的第六间距,确定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确定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确定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是否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并在确定出第一间距和第四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一范围内,第二间距和第五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二范围内且第三间距和第六间距之差在预设的第三范围内时,表明当前照片对应的员工与待比对照片对应的员工为同一员工,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身份识别信息为通过,实现对当前员工的身份信息的核验;

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对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可以通过无接触热成像设备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当前员工的体温是否存在异常,因此,为了保证员工个人和其他员工的生命安全,可以预先设置体温阈值,然后基于预设的体温阈值,确定当前员工的当前体温是否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并在当前体温未超出预设的体温阈值时,确定该员工体温不存在异常,以实现对每一个员工的体温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流程和各系统结构图中不是所有的步骤和模块都是必须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忽略某些步骤或模块。各步骤的执行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系统结构可以是物理结构,也可以是逻辑结构,即,有些模块可能由同一物理实体实现,或者,有些模块可能分由多个物理实体实现,或者,可以由多个独立设备中的某些部件共同实现。

以上各实施例中,硬件单元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或电气方式实现。例如,一个硬件单元可以包括永久性专用的电路或逻辑(如专门的处理器,fpga或asic)来完成相应操作。硬件单元还可以包括可编程逻辑或电路(如通用处理器或其它可编程处理器),可以由软件进行临时的设置以完成相应操作。具体的实现方式(机械方式、或专用的永久性电路、或者临时设置的电路)可以基于成本和时间上的考虑来确定。

上文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已揭示的实施例,基与上述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可以组合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代码审核手段得到本发明更多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