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8739发布日期:2020-12-22 10:4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焊接电源为盒式结构,且盒体表面未预留用以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接口,故,传统的焊接电源在进行外部通讯或系统更新时,需要打开盒盖,露出主板,把通讯线或升级线插到主板接口上,或者将主板上的cpu拔下来进行通讯或系统升级,非常不方便;特别是遇到焊接电源被放置到自动化设备内部使用的时候,一旦遇到需要通过系统升级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时,还需把焊接电源从自动化设备里面拆出来,再打开盒盖进行升级,更加不方便,且费力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无需打开焊接电源的盒盖即可方便的对焊接电源与外部设备进行的信息传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有第一接口,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传输器,所述数据传输器上设有用以对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二接口以及用以对接第一外部设备的第三接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于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第一接口,并通过数据传输器分别对接第一接口和第一外部设备,无需打开焊接电源的盒盖即可方便的对焊接电源与第一外部设备之间进行的信息传输。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接口为标准db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均为全通db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之间均通过1对1全通db数据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数据传输器上还设有用以对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四接口以及用以对接第二外部设备的第五接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接口为标准db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以及所述第五接口均为全通db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之间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设备之间均通过1对1全通db数据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和所述第二外部设备均为pc。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为pc,所述第二外部设备为远程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为pc,所述第二外部设备为外部焊接电源,所述外部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有用以对接所述第五接口的第六接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用以容置所述数据传输器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分别供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伸出并固定的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一侧。

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数据传输器上还设有复位按钮,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复位按钮伸出并固定的第六开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装置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装置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焊接电源在与外部通讯或系统更新时需打开盒盖才能进行而造成的不便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焊接电源与外部通讯和系统更新的数据传输装置,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有第一接口11,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传输器30,该数据传输器30上设有用以对接该第一接口11的第二接口32以及用以对接第一外部设备21的第三接口33。

本实施例通过于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第一接口11,并通过数据传输器30分别对接第一接口11和第一外部设备21,无需打开焊接电源的盒盖即可方便的对焊接电源与第一外部设备21之间进行的信息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器30可通过内部的模块和电路的组合来实现第三接口33至第二接口32的单向数据传输或双向数据传输:在单向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用以对焊接电源进行系统更新,即通过第一外部设备21设置焊接电源的更新数据,然后利用该数据传输装置将该更新数据通过上述第三接口33和第二接口32传输至焊接电源的第一接口11,而整个传输过程都无需打开焊接电源的盒盖,使焊接电源在进行系统更新时更加方便;在双向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用以对焊接电源与第一外部设备21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实现焊接电源与外部的通讯。上述单向数据传输和双向数据传输的实现原理为现有技术,此处将不做延伸赘述。

较佳地:该第一接口11为标准db接口,该第二接口32和该第三接口33均为全通db接口,该第二接口32与该第一接口11之间、该第三接口33与该第一外部设备21之间均通过1对1全通db数据线连接。

由于第一外部设备(如pc、远程控制器等)用以通讯或数据传输的接口通常为标准db9接口,但由于标准db9接口仅提供了部分用以定义数据的针脚,而且不一定与各种焊接电源的数据定义形式相匹配,故,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器将第二接口32和第三接口33均设置成全通db9接口,以提供更多可用针脚,为了使焊接电源在不做大的改动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对接数据传输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口11设置为标准db9接口;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时,将第二接口32与第一接口11以及第三接口33与第一外部设备均通过1对1全通db9数据线对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数据传输器的各接口统一,数据定义灵活,通用性更强。

较佳地:该数据传输器30上还设有用以对接该第一接口11的第四接口34以及用以对接第二外部设备22的第五接口35。

为了提高该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本实施例增加了一组接口,即第四接口34和第五接口35,并通过数据传输器30内部的模块和电路的组合来实现第四接口34至第五接口35的单向数据传输或双向数据传输,进而实现该焊接电源与第二外部设备22之间的数据传输。

较佳地,为了使该数据传输器的各接口统一,数据定义更灵活,通用性更强,本实施例将第四接口34和第五接口35也设为与第二接口32和第三接口33相同形式的全通db接口,并于该第四接口34与该第一接口11之间、该第五接口35与该第二外部设备22之间通过1对1全通db数据线连接。在第二接口32和第三接口33为全通db9接口的情况下,该第四接口34、第五接口35也采用全通db9接口,1对1全通db数据线为1对1全通db9数据线。

第一外部设备21和第二外部设备22可以是pc、远程控制器和外部焊接电源的一种或两两组合,下面提供几种该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实施例,参阅图2所示:

第一实施例,该第一外部设备21和该第二外部设备22均为pc;该数据传输器30通过内部模块和电路形成第三接口33至第二接口32的单向数据传输,以使该第一外部设备21可以对焊接电源进行系统更新;该数据传输器30通过内部模块和电路形成第四接口34和第五接口35的双向数据传输,以使该焊接电源与该第二外部设备22进行通讯或数据交互。

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上,将该第二外部设备22换成远程控制器,以实现该远程控制器对该焊接电源的远程控制。

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上,将该第二外部设备22换成外部焊接电源,为了使外部焊接电源更方便的与该数据传输装置对接,本实施例于外部焊接电源的外部预留有用以对接该第五接口35的第六接口23,通过第五接口35与第六接口23的对接,实现该焊接电源与该外部焊接电源之间的通讯或数据交互。

较佳地:参阅图3和图4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用以容置该数据传输器30的壳体31,该壳体31上开设有分别供该第二接口32、该第三接口33、该第四接口34和该第五接口35伸出并固定的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

通过壳体31对数据传输器30进行保护,提高该数据传输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上述各开口的设置,使得该数据传输装置在使用时无需打开壳体31,使用更方便。

较佳地:该第二开口和该第四开口开设于该壳体31的一侧,该第三开口和该第五开口开设于该壳体31的相对一侧。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对该数据传输器30的安装更加方便,且该数据传输装置的外观更整齐美观。

较佳地:该数据传输器30上还设有复位按钮36,该壳体31上开设有供该复位按钮36伸出并固定的第六开口。

在准备对焊接电源进行系统更新时,先于该装置的外部按压复位按钮36,使数据传输器30输出复位信息至焊接电源,以使焊接电源实现系统更新前的复位,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无需将被放置于自动化设备内使用的焊接电源拆出来即可进行复位和系统更新,进一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