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

文档序号:27380923发布日期:2021-11-15 19:5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
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产品维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2.类似“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创新形态正在不断地发生转变,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被认为是创新2.0模式的精髓——不仅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成为了工业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用户体验涵盖用户在产品或系统使用全过程(包括使用前、中、后)的全部感受,如好不好用,方不方便等。对于武器装备的用户而言,他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自己完成产品的维修防护工作,这就导致了其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是由用户维修体验决定的。
3.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对武器装备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以及战备完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武器装备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的同时也给维修保障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负担与压力,用户对于维修体验提高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只重视性能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只有综合地考虑武器装备“全特性”才能科学有效地提升用户满意度。“全特性”指的是全面质量特性,包括专用特性和通用特性。专用特性反映的是产品自身的性能特点,即其个性特征;而通用特性是发挥专用特性的基础,它包括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等,通常以rms反映的是不同产品的共性特征。
4.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维修体验,产品设计人员必须把产品的通用特性与专用特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维修工作角度分析,维修效率与各通用特性紧密相关:维修的频率与可靠性相关,维修的时间与维修性相关,维修工作的故障诊断能力与测试性相关,维修资源的提供与保障性相关,维修操作的安全程度与安全性相关;从寿命周期费用考虑,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不仅仅与性能设计有关,也和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息息相关。后者尤其影响使用与保障费用,因为通用特性越好,产品使用阶段的可用性就越好,维修保障费用就会随之降低。并且使用与保障费用的费用占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最大,据统计,现代武器的使用和保障费用约占其寿命周期费用的60%。
5.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性能设计与rms设计需齐头并进。实现对装备的rms并行设计、综合优化和共同决策,提高武器装备的rms水平。rms定量设计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rms的定量设计是指采用rms参数和指标描述装备的rms水平的过程,包括使用综合的rms参数和指标以及可靠性、维修性等特性的独立参数和指标。
6.目前使用的rms参数分配多为分特性独立进行,而用户的维修体验是产品rms的综合体现,割裂的分配往往不能充分在定量分配上反映这种综合影响效果。为了达到更合理的分配结果,需要面对用户对维修体验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分配,就是根据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指标自顶向下逐级分配到规定的产品层次,使设计人
员明确其rmt设计要求。本发明直接将直接维修工时率作为体现维修效率的参数,对rmt的主要参数故障率、平均维修时间、检测率进行指标综合分配,增加了反映各特性间影响效果的因素,建立分配参数间的量化关系模型,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对产品rmt的综合影响效果度量,避免指标分配中的不合理设计,还有利于产品达到更优化的用户维修体验,减少使用和保障费用。
8.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包括:根据系统的维修要求确定待维修系统的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rmt指标,建立用于分配rmt指标的包括待维修系统和单元级的待维修系统层次;收集待维修系统单元级的每个单元维修相关数据,将所收集的待维修系统单元级的每个单元维修相关数据写入待维修系统层次的单元级信息表中;根据单元级信息表中记录的每个单元的维修相关数据以及rmt的加权因子确定规则,确定每个单元的rmt加权因子;根据单元级信息表中记录的每个单元的维修相关数据以及维修人数确定规则,确定每个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根据待维修系统rmt指标、所确定的每个单元的rmt加权因子和每个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为待维修系统层次的单元级的每个单元分配单元rmt指标。
9.其中,待维修系统rmt指标包括系统故障率、系统平均修复时间以及系统故障检测率;单元rmt指标包括单元故障率、单元平均修复时间以及单元故障检测率。
10.其中,每个单元的rmt加权因子包括可靠性加权因子、维修性加权因子和测试性加权因子。
11.其中,根据待维修系统rmt指标、所确定的每个单元的rmt加权因子和维修人数,为待维修系统层次的单元级的每个单元分配单元rmt指标包括:根据每个单元i的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以及平均维修人数确定每个单元的分配目标函数;根据系统故障率和每个单元i的基于可靠性加权因子的故障分配系数,为每个单元i分配单元故障率;根据系统平均修复时间和每个单元i的基于维修性加权因子的修复时间分配系数,为每个单元i分配单元平均修复时间;根据系统故障检测率、系统故障率、每个单元i的故障率以及每个单元i的基于每个单元测试性加权因子的综合影响系数,为每个单元i分配单元故障检测率。
12.其中,每个单元的可靠性加权因子包括:每个单元的复杂性因子,每个单元的技术水平因子,每个单元的工作环境因子,每个单元的维修时间因子以及每个单元的故障检测因子。
13.其中,每个单元的维修性加权因子包括:每个单元的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每个单元的可达性因子,每个单元的可更换因子以及每个单元的可调整因子。
14.其中,每个单元的测试性加权因子包括:每个单元的复杂度因子,每个单元的重要度因子,每个单元的修复时间因子以及每个单元的费用因子。
15.其中,的每个单元i的基于可靠性加权因子故障分配系数;其中,是第i个单元的可靠性分配加权因子,; 是各单元可靠性分配加权因子之和。
16.其中,每个单元i的基于维修性加权因子的修复时间分配系数 ;其中,=+++。
17.其中,每个单元i的基于每个单元测试性加权因子的综合影响系数;其中, 是复杂度影响因素加权值; 是重要度因素加权值; 是mttr影响因素加权值; 是费用影响因素加权值;、根据对指标分配影响程度来确定。
18.有益效果:1、本发明综合考虑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分配中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能反映这种关系的新因子,可以实现对产品rmt的综合影响效果度量,符合综合化设计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工程应用中可以相对减轻分配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19.2、本发明方法还考虑到维修作业人数对分配的制约与影响,建立了维修人数因子,并通过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反映这种影响,使得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可行。
20.3、本发明以维修体验为导向,以直接维修工时率为目标进行指标分配,从而产品能达到更优化的维修体验,相对于现有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的单特性分配方法相比,减少了维修费用和维修时间,用户体验更佳,尤其是在产品使用中的维修体验更佳。
21.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层级划分结果图图3是本发明应用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系统的层级划分结果图。
23.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25.下面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采用的仪器装置也均为可商业获得的。未详细描述的各种过程和方法是本领域中公知的常规方法。
26.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综合分配方法包括:步骤s101 :根据系统的维修要求确定待维修系统的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rmt指标,建立用于分配rmt指标的包括待维修系统和单元级的待维修系统层次;具体的,所述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要求是指按照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的主要参数:故障率、平均维修时间、检测率进行分配,因此,在对产品进行rmt分配时,首先要确定产品系统指标要求。该指标要求是可以是产品用户的需求目标,也可以是产品本身应当达到的标准。
27.具体的,所述用于分配rmt指标的包括待维修系统和单元级的待维修系统层次是根据待维修系统的结构组成,将系统的rmt指标从最大功能单元向最小功能单元逐级分配到规定的产品层次,使设计人员明确其rmt设计要求要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
28.因此,所以进行rmt分配前,需要确定各系统(分系统)的单元组成,并确定分配的系统层次,输出功能层次分析图。
29.步骤s102:收集待维修系统单元级的每个单元维修相关数据,将所收集的待维修系统单元级的每个单元维修相关数据写入待维修系统层次的单元级信息表中;本方法是以加权分配法为基础进行的,分配计算需要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评分。明确了被分配层次各单元的所需信息和数据后,将信息和数据按照表1所示的内容进行录入,以便于统计。
30.表1 单元级产品单元信息录入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产品本技术具有详细系统说明、操作说明和维修说
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产品说明,并根据产品维修要求找到上述信息并进行录入,为了更为便捷,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从产品说明中的获得表1所示的信息并自动填充。
31.步骤s103根据单元级信息表中记录的每个单元的维修相关数据以及rmt的加权因子确定规则,确定每个单元的rmt加权因子;本发明在传统的加权因子集中增加了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两两相互影响的因子,由此构建了新的分配因子集间相互关系,由此构建的系统分配层次图如图2所示。
32.进一步的,所述可靠性参数加权因子是根据功能层级信息数据中的复杂性、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维修时间和故障检测信息确定。
33.本发明对可靠性分配增加考虑维修性和测试性对故障率分配的影响,因此选择复杂性、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维修能力和可测试性这五个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加权因子来反映(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反映本身特性的加权因子),其中:1)复杂性因子复杂性因子反映各分系统或单元的构成部件的数量和组装的复杂程度。单元越复杂,发生故障的频率就越高,实现高可靠性也越困难,所以对其分配的可靠性指标应低些。在工程应用中,通常可以用分系统或单元的元件数来进行表示。数据缺乏时,也可通过专家对每个单元进行评分,复杂性最高的单元评10分,最低的评1分。
34.技术水平因子技术水平因子反映目前对各单元的研制的技术水平以及其本身研制工作的成熟程度。对于已有可靠性指标的成品,需提前在系统指标中去除这些部分的可靠性指标值并且分配时也无需计入这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因素须通过专家针对每个单元进行评分确定。因为对研制技术水平低的产品提出高可靠性要求会导致研制工作所花费时间和费用成本大幅度上涨,所以对这类产品单元应分配较低可靠性指标。专家按此原则对各单元进行评定,技术最不成熟的单元评10分,技术水平最高的单元的评1分。
35.工作环境因子工作环境因子反映单元所处环境的优劣程度,也须通过专家针对每个单元进行评分确定。由于恶劣的环境会导致单元的故障发生次数增加,所以应依照工作环境条件越恶劣的单元分配越低的可靠性指标原则,给处于极其严酷环境条件下的单元评10分,给工作环境最优良的单元评1分。电子设备可参照《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规定的环境因子取相对值,地面良好情况(气候条件正常,应力接近0,维护条件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为1分。
36.维修时间因子维修时间因子反映单元的维修性对故障率分配的影响。维修性差意味着单元维修困难、维修停时长、修复成本高,为了达到较好的综合效应,应减少维修次数,即降低故障率,也即提高其可靠性。所以单元维修所需时间越长,故障率应分配得越低,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维修时间因子可表示为:
ꢀꢀꢀꢀꢀꢀꢀꢀꢀꢀꢀꢀꢀꢀꢀꢀꢀꢀꢀꢀꢀ
(4.12)式中:n——被分配层次中单元数量;
——第i个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
37.故障检测因子故障检测因子反映单元的测试性对故障率分配的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原则是测试性差的分系统或单元应分配较高的可靠性指标,两者成反比关系。因为测试性好的系统可以通过报警或故障隔离,防止故障后果的发生;测试性差的系统故障预防难度大,应提高其可靠性,减少故障损失。所以单元故障率与故障检测率应成正比关系,单元故障检测因子可以表示为:
ꢀꢀꢀꢀꢀꢀꢀꢀꢀꢀꢀꢀꢀꢀꢀꢀꢀꢀꢀꢀꢀꢀꢀꢀꢀꢀꢀꢀꢀꢀꢀꢀꢀꢀꢀꢀꢀꢀ
(4.13)式中:n——被分配层次中单元数量;——第i个单元的检测率。
38.以上确定细则可按照表2所示的录入标准进行:表2 可靠性(故障率)加权因子参考值表进一步的,所述维修性参数加权因子通过故障检测与隔离关系、可达性、可更换性和可调整性信息进行确定。
39.对于平均修复时间的分配,本方法是基于维修性分配方法中的按故障率和设计特性的加权因子分配法进行的。
40.故障率体现可靠性分配影响,产品越复杂,其故障率就会越高,其维修频率也会越高,为达到一定的整体维修性水平,就需要对结构复杂的单元分配更为严格的维修性要求。
41.除故障率外,本方法选择维修性分配常用的四个因素——可测试性、可达性、可更换性和可调整性——作为分配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并用相对应的加权因子——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可达性因子、可更换性因子和可调整性因子来反映(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加权因子)。
42.为了进一步体现测试性指标分配对维修性的影响,本方法对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进行调整。单元测试性好代表故障检测率和隔离率比较高,相应的故障检测时间和隔离时间则会较低。而平均修复时间主要包括故障检测时间(fdt)、故障隔离时间(fit)和故障维修时间(ftt)。所以提高故障检测率或隔离率,平均修复时间会降低。但是,由于维修时间还
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检测率和隔离率的逐渐提高,故障检测时间和隔离时间不会一直显著地降低下去。因此,设这两率和两个时间之间成负指数关系。参考这个关系,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评分值调整如下:
ꢀꢀꢀꢀꢀꢀꢀꢀꢀꢀꢀꢀꢀꢀꢀꢀꢀꢀꢀꢀꢀꢀꢀꢀꢀꢀꢀꢀꢀ
(4.14)式中: ——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原始取值;——故障检测与隔离因子改进后评取值;fdr——故障检测率;fir——故障隔离率;——fdr对的影响因数;——fir对的影响因数。
43.但本方法的综合分配模型中的测试性分配指标只选择了故障检测率,所以将(4.14)简化为:
ꢀꢀꢀꢀꢀꢀꢀꢀꢀꢀꢀꢀꢀꢀꢀꢀꢀꢀꢀꢀꢀꢀꢀꢀꢀꢀꢀꢀꢀꢀꢀꢀꢀꢀꢀꢀ
(4.15)即采用取值为1,取值为0的情况。
44.改进后的维修性加权因子按照表3所示的标准进行录入:表3 改进后的维修性加权因子参考值表进一步的,所述测试性参数加权因子是通过复杂度、重要度、平均修复时间mttr和费用信息进行确定。
45.本方法选择了复杂度、重要度、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费用这四个影响因素。在系统各单元的各项影响因素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经影响因素权值的综合得到作为分配依据的综合影响系数,其中:复杂度因子复杂度是测试性分配中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原则是复杂度较高的单元分
配较高的测试性指标,因为对于复杂度高的单元的故障多且难诊断,对其分配较好的故障检测与隔离能力才能使整个系统取得较优的可用状态。因此单元的复杂度因子可用故障率表示为:
ꢀꢀꢀꢀꢀꢀꢀꢀꢀꢀꢀꢀꢀꢀꢀꢀꢀꢀꢀꢀꢀꢀꢀꢀꢀꢀꢀꢀꢀꢀꢀꢀ
(4.16)重要度因子重要度因子反映组成单元故障危害程度对测试性分配的影响。分配原则是发生故障影响程度越大的单元即越重要的单元,分配的测试性指标越高。单元的重要度因子可以用单元影响安全和任务的故障模式数与系统故障模式总数的比值来表示,fmeca结果缺乏时,可通过评分的方法确定:
ꢀꢀꢀꢀꢀꢀꢀꢀꢀꢀꢀꢀꢀꢀꢀꢀꢀꢀꢀꢀꢀꢀꢀ
(4.17)mttr因子mttr因子反映组成单元的维修性分配要求对测试性分配的影响。故障诊断时间占平均修复时间比重非常大,所以mttr要求较小的单元,测试性指标分配应高些,以免无法达到维修性的要求。单元的mttr因子与平均修复时间成反比,可表示为:
ꢀꢀꢀꢀꢀꢀꢀꢀꢀꢀꢀꢀꢀꢀꢀꢀꢀꢀꢀꢀꢀꢀꢀꢀꢀꢀꢀꢀꢀ
(4.18)费用因子费用因子反映用于测试性设计的费用对测试性分配的影响。原则是对于研发费用成本高的单元,可分配较低的测试性指标。此费用用可分配较低的测试性指标。此费用用表示,费用数据缺乏时,也可用评分法确定。单元i的费用因子表示为:
ꢀꢀꢀꢀꢀꢀꢀꢀꢀꢀꢀꢀꢀꢀꢀꢀꢀꢀꢀꢀꢀꢀꢀꢀꢀꢀꢀꢀꢀꢀꢀꢀꢀꢀ
(4.19)通过上述对测试性分配影响因素的分析,测试性加权因子按照表4所述的标准进行录入:表4 测试性加权因子表根据表1的信息,对照表2确定各单元的各项可靠性加权因子;对照表3确定各单元的各项维修性加权因子;对照表4确定各单元的测试性加权因子;依据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值。将得到的各项因子数值及分配系数计算结果按照表5所示的排序进行录入:
表5 单元分配因子及分配系数表步骤s104根据单元级信息表中记录的每个单元的维修相关数据以及维修人数确定规则,确定每个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具体的是,所述每个功能层级中每个单元的维修人数因子是根据功能层级信息数据中的检测隔离信息、可达性信息、可更换性信息、可调整性信息确定每个功能层级中每个单元的维修人数因子。
46.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分配方法的目标是维修效率相对高,即直接维修工时率相对低,所以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只要表现出相对差异即可,无需确定到具体维修人员数量。而且,本方法中提及的人员是无个体差异的“单位人”,不考虑如维修工作熟练度、身体状况这类复杂因素。本方法对维修人数加权因子的分析参考《维修性加权因子参考值表》,同时根据维修活动的过程(检测隔离、接近、更换和调整),从检测隔离、可达性、可更换性和可调整性这四个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其中:1)检测隔离因素检测隔离所需人数与检测隔离的方式相关。采取自动(使用机内测试设备检测和隔离故障)、半自动(人工控制机内检测电路来进行故障定位)或无需协同的人工检测隔离方式时可单人独自完成;而采取需要多人协同的人工方式时(机外检测使用复杂仪表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单人完成),人数因子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
47.2)可达性影响因素接近活动所需人数与接近需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相关。《维修性加权因子参考值表》中通过是否需要拆除遮盖物以及遮盖物自身特性评定分值。类比此划分,若接近操作对象时无需拆除遮盖物,则所需人数为0;若需要移开遮盖物,则根据遮盖物自身特性,如重量和尺寸,给出相应人数因子取值。
48.3)可更换性影响因素更换活动所需人数主要与维修方式以及维修对象本身特性相关。对于需要更换的维修对象,若由于其重量或尺寸较大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单人完成,就需要多人协同完成操作。
49.4)可调整性影响因素调整活动所需人数与调整方式相关。若更换故障单元后无需调整,则所需人数为
0;若利用机内调整元件进行调整,则可由单人完成;对于其他调整方式,若操作中需要人员间协同配合(如同时不同地、事件不能同时关注等),则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
50.通过上述对平均维修人数影响因素的分析,将维修人数加权因子按照表6所示的标准进行录入:表6维修人数因子参考值表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因子可表示为:
ꢀꢀꢀꢀꢀꢀꢀꢀꢀꢀꢀꢀꢀꢀꢀꢀꢀꢀ
(4.21)式中:——维修活动时间所占平均修复时间的系数;根据产品维修情况确定系数,且;——第i个单元第j项维修活动的维修人数因子。
51.表7 单元维修人数因子表步骤s105根据所述每个功能层级中每个单元参数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加权
因子和维修人数因子来确定维修工时率最低的rmt指标分配。
52.具体是,步骤s105是利用分配目标函数与分配约束函数构建的优化分配模型对每个功能层级中每个单元参数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加权因子和维修人数因子进行计算,得到维修工时率最低的rmt指标分配结果,包括(1)分配目标函数为产品的直接维修工时与维修效率成反比,分配模型的目标函数应为:
ꢀꢀꢀꢀꢀꢀꢀꢀꢀꢀꢀꢀꢀꢀ
(4.1)式中: ——单元i的故障率;——单元i的平均修复时间;——单元i的平均维修人数。
53.(2)分配约束函数为对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和故障检测率的分配公式如下:1) 故障率分配对系统的故障率进行分配。分配到每个单元i的故障率为:
ꢀꢀꢀꢀꢀꢀꢀꢀꢀꢀꢀꢀꢀꢀꢀꢀꢀꢀꢀꢀꢀꢀꢀꢀꢀꢀꢀꢀꢀꢀꢀꢀꢀꢀ
(4.2)式中: ——第i个单元的故障率分配系数。
54.ꢀꢀꢀꢀꢀꢀꢀꢀꢀꢀꢀꢀꢀꢀꢀꢀꢀꢀꢀꢀꢀꢀꢀꢀꢀꢀꢀꢀ
(4.3)式中: ——第i个单元的可靠性分配加权因子;——各单元加权因子之和。
55.ꢀꢀꢀꢀꢀꢀꢀꢀꢀꢀꢀꢀꢀꢀꢀꢀꢀꢀ
(4.4)式中:n——被分配层次中单元数量。
56.ꢀꢀꢀꢀꢀꢀꢀꢀꢀꢀꢀꢀꢀꢀꢀꢀꢀꢀꢀꢀꢀꢀꢀ
(4.5)式中: j=1——复杂性因子;j=2——技术水平因子j=3——工作环境因子j=4——维修时间因子j=5——故障检测因子2)平均修复时间分配对系统的平均修复时间进行分配。由于分配到每个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与故障率负相关,与该单元的维修性加权因子正相关,分配到产品单元i的平均修复时间为:
ꢀꢀꢀꢀꢀꢀꢀꢀꢀꢀꢀꢀꢀꢀꢀꢀꢀꢀꢀꢀꢀꢀꢀꢀꢀꢀꢀ
(4.6)式中:——第i个单元修复时间分配系数。
57.ꢀꢀꢀꢀꢀꢀꢀꢀꢀꢀꢀꢀꢀꢀꢀꢀꢀꢀꢀꢀꢀꢀꢀꢀꢀꢀꢀꢀꢀꢀꢀꢀꢀꢀꢀꢀ
(4.7)式中:n——被分配层次中单元数量;——第i个单元的维修性加权因子。
58.ꢀꢀꢀꢀꢀꢀꢀꢀꢀꢀꢀꢀꢀꢀꢀꢀꢀꢀꢀꢀꢀꢀꢀꢀꢀꢀꢀꢀꢀꢀꢀꢀꢀꢀꢀꢀ
(4.8)式中: ——3)故障检测率分配对系统的检测率进行分配。分配到产品单元i的检测率为
29.:
ꢀꢀꢀꢀꢀꢀꢀꢀꢀꢀꢀꢀꢀꢀꢀꢀꢀꢀꢀꢀꢀꢀꢀꢀꢀꢀꢀꢀꢀ
(4.9)式中:——第i个单元的综合影响系数。
59.ꢀꢀꢀꢀꢀꢀꢀꢀꢀꢀꢀꢀꢀꢀꢀ
(4.10)式中:——复杂度影响因素加权值;第i个单元复杂度因素取值——重要度因素加权值;——第i个单元重要度因素取值——mttr影响因素加权值;——第i个单元mttr影响因素取值——费用影响因素加权值。
60.——第i个单元费用影响因素取值、应根据各影响因素对于指标分配影响程度来确定。当等同视之时,这四个加权值可都取1。
61.综上可得,面向维修效率的rmt指标分配模型如下:优化模型:
ꢀꢀꢀꢀꢀꢀꢀꢀꢀꢀꢀꢀꢀꢀꢀ
(4.11)在此模型中,取值范围为0~1,大于0。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单元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与故障检测率的取值范围的限定条件,如故障检测率的最大值分配值为0.98。
62.根据上述分配模型方法,借助计算机手段,经迭代计算后得出使得直接维修工时率最低的分配结果。
63.应用实施例以某型雷达系统为例,按照实施例1给出的方法完成rmt指标综合分配,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系统参数指标
对象为某型雷达系统。系统的故障率为,平均修复时间为1h,故障检测率为0.95。
64.2、功能层次分析产品的雷达系统包含5个lru:机罩、天线单元、处理单元、电源单元、接口组件,分配即选择此层次。系统功能层次分析图如图3所示。
65.3、录入雷达系统的单元信息将各单元信息和数据按照表1进行录入,结果如表8所示:表8 雷达系统单元信息表
4、确定各项分配因子权值根据表2的信息,对照表3确定各单元的各项可靠性加权因子;对照表4确定各单元的各项维修性加权因子;对照表5确定各单元的测试性加权因子;依据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加权值。将得到的各项因子数值填入,结果如表9所示:表9 雷达系统单元分配因子表5、确定维修人数因子权值根据表6的信息,对照表7确定各单元的各项维修人数加权因子;再应用公式(4.21)计算出各单元的平均维修人数因子。将得到的各项数值填入表10:表10 雷达系统单元维修人数因子表6、指标分配计算计算的初始值定为:表11 单元初始值表初始值是依据等分配法的思想确定单元故障率与故障检测率,计算公式如下:
ꢀꢀꢀꢀꢀꢀꢀꢀꢀꢀꢀꢀꢀꢀꢀꢀꢀ
(5.1)
ꢀꢀꢀꢀꢀꢀꢀꢀꢀꢀꢀꢀꢀꢀꢀꢀꢀꢀꢀꢀꢀꢀꢀꢀꢀꢀꢀꢀꢀꢀꢀꢀ
(5.2)然后根据公式(4.6)计算出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结果如上表所示。
66.经验证,初始分配值得选取符合分配思想的要求:
ꢀꢀꢀꢀꢀꢀꢀꢀꢀꢀꢀꢀꢀꢀꢀꢀꢀꢀꢀꢀꢀꢀꢀꢀꢀꢀꢀꢀꢀꢀꢀꢀꢀꢀ
(5.3)
ꢀꢀꢀꢀꢀꢀꢀꢀꢀꢀꢀꢀꢀꢀꢀꢀꢀꢀꢀꢀꢀꢀꢀꢀꢀꢀꢀꢀꢀꢀ
(5.4)
ꢀꢀꢀꢀꢀꢀꢀꢀꢀꢀꢀꢀꢀꢀꢀꢀꢀꢀꢀꢀꢀꢀꢀꢀꢀꢀꢀꢀꢀꢀꢀꢀꢀ
(5.5)此时,系统的直接维修工时率为:
ꢀꢀꢀꢀꢀꢀꢀꢀꢀꢀ
(5.6)迭代计算出的分配结果为:表12 雷达系统迭代分配结果表
7分配结果分析验证分配结果是否满足分配的要求:
ꢀꢀꢀꢀꢀꢀꢀꢀꢀꢀꢀꢀꢀꢀꢀꢀꢀꢀꢀꢀꢀꢀꢀꢀꢀꢀꢀꢀꢀꢀꢀꢀꢀꢀꢀꢀꢀꢀꢀꢀ
(5.7)
ꢀꢀꢀꢀꢀꢀꢀꢀꢀꢀꢀꢀꢀꢀꢀꢀꢀꢀꢀꢀꢀꢀꢀꢀꢀꢀꢀꢀꢀꢀꢀꢀꢀꢀꢀꢀꢀꢀꢀ
(5.8)
ꢀꢀꢀꢀꢀꢀꢀꢀꢀꢀꢀꢀꢀꢀꢀꢀꢀꢀꢀꢀꢀꢀꢀꢀꢀꢀꢀꢀꢀꢀꢀꢀꢀꢀꢀꢀꢀꢀꢀ
(5.9)经计算检验,各次分配结果均满足式(5.7)(5.8)(5.9),各类差值如表13所示:表13 雷达系统分配结果校核表表中 , , 但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单元分配指标的合理性问题,由于维修性分配选择的分配方法中故障率的影响比重相对其他影响因素来说较大,所以迭代多次后,这种影响会叠加,可以看到表13中单元5的平均修复时间在第8次的分配结果中已经达到了15.16h,虽然是降低了设计难度,但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对于这种情况,实际应用中除了迭代的影响外也应该考虑顶层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保证专家评分的客观性。综合以上考虑,最终选择第7次的结果作为雷达系统的rmt分配结果,通过计算得出此次系统的直接维修工时率与初始值相比降低了25.37%,与第1次分配相比降低了24.9%,可见本方法的综合分配模型及计算方法对于降低直接维修工时率是简单有效的。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