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10309发布日期:2022-04-27 03:5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2.由于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会导致师资层面的教育缺口,因此,如何采用技术手段识别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并将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改善基于师资层面的教育缺口,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包括: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包括:获取指定的地形图作为虚拟电子地图的模板,在虚拟电子地图的模板中划分地区的区域范围,构建出该地区的虚拟电子地图;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全面收集该地区中各个考察对象的地理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确定各个考察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包括:收集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与该在职教师相配对的教学职务、各个考察对象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每个课程表中的课程对应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和
该任课教师入职时的教学职务;将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该在职教师相配对的教学职务以及考察对象的实时课程表信息储存至数据库中。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包括: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其中,所述违规任课的记录包括:违规任课的课程,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对应的违规任课类型,根据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更新数据库;基于更新后的数据库统计各个违规任课类型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调用每一违规任课类型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的位置显示标记。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包括:建立教师人脸检测模型;实时调用教室后方摄像设备,在课程表上所示的上课时间段对教室讲台进行拍摄,获取教室讲台区域图像;使用所述教师人脸检测模型对教室讲台进行识别,调用已收集到的该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判断当前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的面容信息所对应的教学职务是否与课程表上的课程相匹配,若不匹配,则在十分钟之后再次进行识别,再次使用教师人脸检测模型识别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确定该课程并不存在教师违规任课的现象;若仍不匹配,则确定该课程存在教师违规任课,将该课程记录为违规任课的课程,并将当前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的面容信息作为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包括:将虚拟电子地图划分为多个网格,确定每个网格中各考察对象在当前周期内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上;确定教师违规任课次数超过违规次数阈值的考察对象;按教师违规任课次数由多到少的顺序对超过违规次数阈值的考察对象进行排序,排序后的考察对象的优先级依次递减;确定排序后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根据所述违规任课类型确定对应的违规任课的课程;按优先级依次分配违规任课的课程对应的在职教师。
1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装置,所述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装置包括: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标识信息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违规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教师分配模块,用于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
1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
13.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
14.本技术实施例包括: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
15.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17.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19.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0.如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该方法中,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100,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具体的,收集地区学校包括乡镇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构建地区的虚拟电子地图。
21.步骤s200,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具体的,将各所学校的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教师相应的教学职务以及学校的实时课程表信息储存至数据库中。
22.步骤s300,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具体的,统计各考察对象中教师违规任课的次数,及对应的课程和教师的面容信息,并更新数据库中对应的考察对象,并将统计好的教师违规任课的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
23.步骤s400,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
24.示例性的,以镇级为单位将虚拟电子地图划分为多个网格,并在每一个网格中由当地教育局分配一个网格员负责观测以及管理。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更新所述网格中各个学校的实时课程表,以及考察对象的教师违规任课的次数,对于教师违规任课次数超过阈值的网格在虚拟电子地图进行标红提示,并通知对应的所述网格员对网格进行管理。
25.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便于统计和管理,快速定位发现师资力量薄弱的考察对象;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可对当前阶段地区的师资力量进行实时追踪,在下一阶段对地区教师调职和招聘新教师时针对性地招相关教学职务的教师用于填补该考察对象师资不足的情况,从而改善基于师资层面的教育缺口问题。
26.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00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110,获取指定的地形图作为虚拟电子地图的模板,在虚拟电子地图的模板中划分地区的区域范围,构建出该地区的虚拟电子地图;步骤s120,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全面收集该地区中各个考察
对象的地理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确定各个考察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步骤s130,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
27.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中,所述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210,收集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与该在职教师相配对的教学职务、各个考察对象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每个课程表中的课程对应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和该任课教师入职时的教学职务;步骤s220,将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该在职教师相配对的教学职务以及考察对象的实时课程表信息储存至数据库中。
28.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先通过政府所提供的官方地形图作为虚拟电子地图的模板,以确保虚拟电子地图的真实有效性。收集各所学校的学校名字以及其地理位置信息作为考察对象的标识信息,在地图当中标识出来,并且使用校徽来区分各所学校。从而利用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对考察对象进行地理位置上的定位,将所述考察对象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上进行标识。
29.考察对象空间定位完成后,把考察对象信息转换为数据库属性,通过“id1”属性字段进行关联任课教师面容信息,通过“duty1”属性字段进行关联任课教师的教学职务,通过“lesson”属性字段进行关联课程表中当节课程,通过“id2”属性字段进行关联与课程表相匹配的教师面容信息,通过“duty2”属性字段进行关联与课程表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入职时的教学职务,建立考察对象的数据库。
30.具体的,设定一个如下表格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判断考察对象是否存在教师违规任课的全部信息。
31.其中,“id1”是实时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duty1”是根据已收集到的实时任课教师面容信息所匹配的入职时教师教学职务;“lesson”是根据更新模块当中调取的实时课程表信息;“id2”是与“lesson”相匹配的任课教师面容信息;“duty2”是与“lesson”相匹配的任课教师面容信息的入职时教师教学职务。
32.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300中,所述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310,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其中,所述违规任课的记录包括:违规任课的课程,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步骤s320,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对应的违规任课类型,根据每
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更新数据库;具体地,将教师违规任课类型和发生的数量转化为数据库属性,通过“id1”属性字段关联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通过“duty1”属性字段关联该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职务,通过“lesson”属性字段关联课程表中当节课程,通过“id2”属性字段关联与课程表相匹配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通过“duty2”属性字段关联与课程表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入职时的教学职务,并储存入数据库中考察对象的表格内;步骤s330,基于更新后的数据库统计各个违规任课类型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步骤s340,调用每一违规任课类型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的位置显示标记。
33.示例性的,所述教师的违规任课类型包括:教学职务为语文老师上了课程表上显示的数学课,教学职务为数学老师上了课程表上显示的音乐课等等。
34.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310中,所述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每一个考察对象中违规任课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311,建立教师人脸检测模型;步骤s312,实时调用教室后方摄像设备,在课程表上所示的上课时间段对教室讲台进行拍摄,获取教室讲台区域图像;步骤s313,使用所述教师人脸检测模型对教室讲台进行识别,调用已收集到的该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面容信息;步骤s314,判断当前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的面容信息所对应的教学职务是否与课程表上的课程相匹配,若不匹配,则在十分钟之后再次进行识别,再次使用教师人脸检测模型识别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确定该课程并不存在教师违规任课的现象;若仍不匹配,则确定该课程存在教师违规任课,将该课程记录为违规任课的课程,并将当前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的面容信息作为违规任课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考察对象的教务处应在一周或是一天开始上课之前将本周或本日的实时课程表以及其相应的任课教师面容信息更新至数据库中,此时本周或本日的数据表当中的“lesson”、“id2”、“duty2”已被确定。摄像设备应用到课堂上,教室后方配备的摄像设备(如摄像头)会在实时任课的教师站上讲台的第一时间获取到讲台位置的影相信息。
36.具体地,建立人脸识别检测模型,人脸识别模型将教师的面容信息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存放至“id1”当中,此时数据库根据收集到的教师入职时教学职务,自动将得到的“id1”信息匹配到该实时任课教师在入职时的教学职务,并将该信息存放至“duty1”当中。此时数据库已获取到有关该节课的全部信息,将“id1”联立“duty1”与“id2”联立“duty2”进行对比,若结果完全一致,则不存在教师违规任课信息,同时课程表实时更新模块显示该节课的时间段内人脸识别检测模型将不进行工作,直至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再恢复工作;若结果不一致,如“id1”与“id2”不相同,人脸识别检测模型不会将该行为认为是教师违规任课行为,而会在十分钟之后二次检测讲台当中的实施教师任课面容信息,再一次将将“id1”联立“duty1”与“id2”联立“duty2”进行对比,若“id1”与“id2”相同,可认作是教师跑错教室等失误现象,不进行标识,且摄像设备进入休眠状态;若“id1”与“id2”仍然不同,则将该结
果判断为教师违规任课,将该结果标识在电子地图上该考察对象的校徽旁的标识位1,并使数值增加1。此外,若“duty1”与“duty2”在二次检测的结果当中仍不相同,将其分类为关于“duty2”的教师违规任课类型,将该结果标识在电子地图上该考察对象的校徽旁的标识位2,展开该数值位,得到如下表格:duty1duty2违规任课类型
ꢀꢀ
记duty2将每节“duty1”与“duty2”不相同的课将duty2记入违规任课类型,可理解为该考察对象存在缺少“duty2”职位的教师。
37.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400中,所述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包括但不限于有以下步骤:步骤s410,将虚拟电子地图划分为多个网格,确定每个网格中各考察对象在当前周期内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上;步骤s420,确定教师违规任课次数超过违规次数阈值的考察对象;步骤s430,按教师违规任课次数由多到少的顺序对超过违规次数阈值的考察对象进行排序,排序后的考察对象的优先级依次递减;步骤s440,确定排序后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根据所述违规任课类型确定对应的违规任课的课程;步骤s450,按优先级依次分配违规任课的课程对应的在职教师。
38.具体地,通过将一个周期内各个考察对象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以及类型用标识模块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上,供网格员进行管理。网格员在一个周期后可以得知该考察对象的师资缺口整体情况,挑出超过违规次数阈值的学校;再得知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有存在缺漏现象,例如,设定每一个周期违规任课次数的阈值为50,且每个违规任课类型的阈值设定为10,并确定考察对象a有超过50次教师违规任课的现象,该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中“duty2”的数学学科居多,存在30次。网格员得到该信息后,反馈到教育局教师管理部门,对于下一阶段的教师调职安排时以及春秋季招新教师时,优先将数学老师安排到该考察对象,且根据其余学科的违规现象次数来安排是否仍需要其余学科的教师安排。另外根据超过阈值的次数的多与少划分分配专属学科教师的优先级,等级从高往低排列,超过阈值越多的考察对象则将其分配专属学科教师的优先级提高。从而根据此方式长此以往地调整师资层面的教育缺口问题。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地区以镇级为单位划分为网格,网格员对网格进行管理整治具体为,确定所述网格内记录次数最高的教师违规任课的考察对象以及在所述网格内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最多的类型,在所述网格内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最多的考察对象上根据所记录的次数最高的教师违规任课类型建立对应教师违规任课类型的警示标志,并派网格员定时定点对该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考察。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由教育局对每个网格分派指定的网格员负责网格的观察及管理任务。设立以月为单位作为一个周期,网格员会在每个周期的结束阶段统计观察管辖区域内各个考察对象的标识信息。
41.本发明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提供可实时改变考察对象的课程表及对应的任课教师面容信息的更新反馈机制,并根据摄像模块的实时检测后输出教师是否违规任课的结果,
及时反馈到地图模块的电子地图当中。由教育局安排的网格管理员能十分清晰直观地在地图上观测到各个考察对象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当某个考察对象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网格员可查找该考察对象的全部违规任课类型,根据数据表统计可清晰了解到教师违规任课最多的类型。便可在下一阶段的地区教师调职和招聘新教师时针对性地招相关教学职务的教师用于填补该考察对象师资不足的情况,从而改善基于师资层面的教育缺口问题。
42.另外,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装置,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装置包括:位置确定模块100,用于获取地区内各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信息,将该地区内所有学校均设置为考察对象,并将各个考察对象标识于预先构建的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位置;标识信息确定模块200,用于获取各个考察对象中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每日实时的课程表、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识信息包括面容信息和教学职务;违规信息确定模块300,用于根据在职教师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课程表对应的任课教师的标识信息确定当前周期内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并将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标识在虚拟电子地图中对应的考察对象上;教师分配模块400,用于根据各考察对象的违规任课类型以及对应的教师违规任课次数分配下一周期的在职教师。
43.另外,该装置还包括:地图模块,所述地图模块用于根据地形图构建虚拟电子地图,所述地图模块包括第一信息模块与第一标识模块,所述第一信息模块用于保存考察对象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信息);所述第一标识模块根据所述第一信息模块将考察对象的地理位置信息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上进行标识;统计模块,所述统计模块用于统计考察中各个教师对应的违规任课类型与次数,并保存在第一信息模块;第二标识模块,所述第二标识模块根据所述统计模块统计得出教师违规任课的类型与次数,并标识在所述虚拟电子地图对应的考察对象上;网格模块,用于将所述虚拟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化拆分;更新模块,用于收集更新违规教师任课的类型与次数及考察对象的实时课程表信息,并更行至第一信息模块内;判断模块,根据更新模块的数据判断考察对象是否存在教师违规任课的现象,以及判断当前考察对象的教师违规任课的次数是否大于阈值;通知模块,根据判断模块的结果通知对应网格的网格员。
44.第一信息模块还用于对考察对象的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
45.优选的,更新模块还包括:课程表实时更改模块,所述课程表实时更改模块可供考察对象的教务处用于可随时在数据库当中更改课程表信息;拍摄模块,所述拍摄模块用于获取教室讲台位置的教室区域影相;
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调用拍摄模块,用于识别位于教室讲台位置的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数据调用模块,所述数据调用模块用于与数据库连接,调用考察对象的实时课程表信息以及任课教师的面容信息。
46.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47.另外,参照图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11、处理器12及存储在存储器11上并可在处理器1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48.处理器12和存储器11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49.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所需的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指令存储在存储器11中,当被处理器12执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
50.此外,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例如,被上述电子设备实施例中的一个处理器执行,可使得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人脸识别的任课教师管理方法。
5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申请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装置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52.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