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27897阅读:来源:国知局
导电电极14之间,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彼此绝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设置整面的绝缘层,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互相电性绝缘。此外,各第一导电电极12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电极垫12a与多个连接部12b,而各连接部12b是位于同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2a之间,以电连接同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2a。类似地,各第二导电电极14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电极垫14a与多个连接部14b,而各连接部14b位于同一条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4a之间,以电连接同一条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4a。本实施例的电极垫12a、14a具有类菱形形状,而连接部12b、14b具有类矩形形状,但不以此为限。由图1可知,第一导电电极12的各连接部12b位于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因此连接部12b、14b及绝缘组件28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部分重叠。此外,依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设置位置,可以大致将触控板10区分为触控区101与周围区102,其中触控区101为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主要设置区,但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也可延伸到周围区102。此夕卜,触控板10也可包括多条设置在周围区102的导线(图未示),分别电连接到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或第二导电电极14,但不以此为限,周围区102也可设置触控板的其他组件。
[0064]根据本发明,各第一导电电极12的表面具有至少一凹陷16,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菱形电极垫12a的表面都具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凹陷16,但不以此为限,凹陷16的数量与排列方式可依需要而设计与修改。本说明书中所提的「凹陷」一词说明如下。由于第一导电电极12是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因此其具有大体上平坦的上表面,而凹陷16的存在会使第一导电电极12在具有凹陷16处的表面比第一导电电极12不具有凹陷16的部分的表面来得低,或者是第一导电电极12在具有凹陷16处的部分不具有第一导电电极12的材料。换句话说,凹陷16可以为贯穿孔或盲孔,所谓贯穿孔即其贯穿了构成第一导电电极12的导电材料层;而所谓盲孔即其不贯穿第一导电电极12,只在盲孔处的表面比第一导电电极12不具有盲孔的部分的表面来得低。此外,如图2所示,凹陷16较佳为一封闭图形,在本实施例中,凹陷16具有云状图案或类似三叶草的图案,例如第一导电电极12在各凹陷16的周围包括三个突出图案22 (如图2虚线圆圈标示处),其中各突出图案22是由凹陷16的外侧向凹陷的内侧突出。本实施例中的各突出图案22为一尖端图案,包括一尖端或尖角,该尖端图案的两侧边的夹角α小于180度,以构成上述尖端或是尖角。需注意的是,当尖端图案的尖端或尖角的两侧边不为直线时(例如为弧线),可由最接近尖端或尖角的侧边切线来定义出上述夹角α,例如图中的虚线切线。此外,由于人眼能观测到超过30微米的距离,因此各凹陷18的最大尺寸S较佳小于或等于约30微米,以避免使用者在触控面观察到凹陷18而影响触控板10的视觉效果。根据高斯定律,一封闭的带电物体表面的电场与该表面的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当某区域的电场较大时,则该区域电荷较密集,电力线的分布也较为密集。因此,当施加电压给本发明的第一导电电极12时,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具有突出图案22的部分分别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而相对于高电荷密度部分18,突出图案22的两侧则形成了低电荷密度部分20。由上述可知,由于各第一导电电极12至少包括一具有特殊设计图案的凹陷16,因此各第一导电电极12包括至少一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至少一低电荷密度部分20。然而,凹陷16的图案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能使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同时具有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低电荷密度部分20的第一导电电极12结构或电极垫12a的图案设计都应属于本发明的发明精神。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也可以通过设置其他组件而使其表面具有尖端放电的效果,例如在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设置多个突出物,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同时具有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低电荷密度部分20。
[0065]根据本发明,由于凹陷16的设置,在由第一导电电极12到第二导电电极14的电力线中,某些区域的电力线会较为密集,也就是说高电荷密度部分18的电力线会较为密集,而其他电力线较疏松的部分可视为低电荷密度部分20。当使用者的手指接触触控板10时,部分电力线会被手指吸引而从第二导电电极14移到手指,包括高电荷密度部分18的密集电力线,因此本发明的设计能增加单位面积中被手指带走的电力线数量,也就是增加了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的电容值变化量,在总电容值不变的情况下,此设计能提高电容值变化量对总电容值的比值,有效提高感测灵敏度。
[0066]本发明的触控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继续介绍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或变化形,需注意的是,为了简化说明并突显各实施例之间的差异,下文中使用相同标号标注相同组件,不再对重复部分作赘述。
[0067]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导电电极12的凹陷161具有云状图案,且电极垫12a在各凹陷161周围包括超过三个以上的突出图案22,如图中虚线圆圈处,图3显示具有七个突出图案22。
[0068]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一电极垫12a只包括一凹陷162,并且,当凹陷162的最大尺寸S超过30微米时,可以在凹陷162内另外设置补偿电极24,以避免使大尺寸的凹陷162被人眼看到而影响视觉效果。补偿电极24可具有类似凹陷162的形状与图案,但尺寸较凹陷162略小。举例而言,若第一导电电极12是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贝Ij补偿电极24较佳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层所构成,或者,第一导电电极12与补偿电极24可以由相同的工艺所形成。此外,补偿电极24与第一导电电极12之间的切线距离dl以小于或等于约30微米为较佳,上述切线距离是指两电极图案的切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或最点距离,下文中所提及的切线距离都同,合先叙明。
[0069]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极垫12a的部分放大示意图。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凹陷163具有不同的图案。如图5所示,突出图案22为具圆弧形状的小曲率半径图案,其具有一曲率半径r。另一方面,与突出图案22相邻的凹陷163的部分图案也具有曲率半径R,且曲率半径R是大于突出图案22(前述的小曲率半径图案)的曲率半径r。类似地,根据高斯定理,由于突出图案22具有小曲率半径r,而在突出图案22两侧或周围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并非为小曲率半径图案,因此在突出图案22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邻近于突出图案22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则形成了低电荷密度部分20,借此可以提高触控板10的感测灵敏度。
[0070]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凹陷164具有「H」形图案,而电极垫12a的突出图案22即为「H」形图案中两条并行线之间的部分电极垫12a,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例如在90度尖角处电荷密度会较高,而凹陷164周围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则形成低电荷密度部分20。
[0071]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第二导电电极14设置在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上侧,且两者是以不同的导电材料层所形成,因此本图中的第一导电电极12是以斜线表不。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触控板100的不同处包括整条第二导电电极14具有均匀的宽幅W2,并没有电极垫与连接部的区分。并且,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第二导电电极14的宽幅W2与第一导电电极12的宽幅Wl (即连接部12b的宽幅)实质上相同,而第一导电电极12的电极垫12a的最大宽幅W3大于连接部12b的宽幅Wl。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电极12为驱动电极,而第二导电电极14为接收电极,且各第一导电电极12包括多个电极垫12a与位于相邻二电极垫12a之间的连接部12b,其中电极垫12a具有类菱形或六边形的形状,而连接部12b具有矩形形状或类矩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2在两电极的相交处具有较小的宽幅W1,类似具有一颈部(neck)结构,以减少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的重叠面积,此设计能降低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