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及识别与存取方法

文档序号:952413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及识别与存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储存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方法以及识别与存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多年来,自人类文明走向科技化及现代化的浪潮至今,数据的保存技术发展已趋近完善及成熟。业界亦已开发出多样化的储存装置,其中又以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 SSD)为主流发展产品。
[0003]一般而言,固态硬盘从标准型2.5英寸大小到小型的模块及晶片形式,逐渐提高使用率以替代传统硬盘(Hard-Disk Drive, HDD)。由于固态硬盘的传输速度大幅超越传统硬盘,为了进一步得到更高的瞬间传输速度,一般硬件与固件设计上会采用易失性储存器如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储存器(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DDR SDRAM)等做为瞬间数据暂存与处理中介媒介,如此可相对提高随机数据存取速度。
[0004]然而,固态硬盘模块中配置的易失性储存器往往并未完全被利用,而常有闲置区域,于效能上产生不少浪费。此外,由于固态硬盘相较于传统硬盘具有较严苛的写入次数寿命,故即使业者或使用者欲将部分的易失性储存器作为数据暂存的用途,仍会因易失性储存器与固态硬盘的快闪储存器对应的特性,造成固态硬盘寿命减少的问题。
[0005]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方法以及识别与存取方法,以使科技及各种装置、产品最佳化,进而改善现有技术缺陷,并达到简单易用的功效,遂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公开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方法以及识别与存取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易失性储存器未能被有效利用,以及欲增加其使用效率时造成的固态硬盘寿命减少等问题。
[0007]本公开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方法以及识别与存取方法,藉由第一储存模块具有第一储存区及第二储存区的设置,可使第二储存区专职作为数据暂存之用,以达到充分利用储存模块,同时更可避免减少储存装置使用寿命的功效。
[0008]本公开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及其位址对应方法、数据存取方法以及识别与存取方法,通过将第一储存区及第二储存区分别对应至主机的逻辑区块位址的第一位址区段及第二位址区段,可选择性地以第一储存区或第二储存区作为数据暂存区,或选择性地以第二储存模块或第二储存区进行数据存取。
[0009]为达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较广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储存装置,适用于与一主机相连接,包括:一控制模块;一第一储存模块,与该控制模块相连接,且具有一第一储存区及一第二储存区;以及一第二储存模块,与该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该控制模块是将一待存取数据存取于该第一储存模块的该第一储存区或该第二储存区,并将存取于该第一储存区的该待存取数据对应存取于该第二储存模块。
[0010]于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储存模块为易失性储存模块,且该第二储存模块为非易失性储存模块。
[0011]进一步地,该第一储存模块为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储存器(Double Data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DR SDRAM),且该第二储存模块为快闪储存器(Flash Memory)。
[0012]于一些实施例中,该储存装置还包括一第一传输模块,该主机包括一第二传输模块,且该第一传输模块是与该第二传输模块相连接。
[0013]进一步地,该第一传输模块是与该第二传输模块相匹配,且该第一传输模块与该第二传输模块是以一快捷外设互联标准传输(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 PC1-E)技术或一序列高技术配置传输(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 SATA)技术相连接。
[0014]于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储存模块还具有一固件(Firmware)程序执行区以及一快闪储存器转换层(Flash Translat1n Layer, FTL)区。
[0015]于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是将该第二储存模块识别为一第一储存空间,且该第二储存区是对应至该主机的一逻辑区块位址(Logical Block Address, LBA),以作为一数据暂存区或识别为一第二储存空间。
[0016]为达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另一较广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位址对应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储存装置及一主机,其中该储存装置包括一第一储存模块及一第二储存模块,且该第一储存模块具有一第一储存区及一第二储存区;连接该储存装置及该主机;将该第一储存区及该第二储存区对应至该主机的一逻辑区块位址(Logical Block Address, LBA)的一第一位址区段及一第二位址区段;以及将该逻辑区块位址的该第一位址区段对应至该主机的一物理区块位址(Physical Block Address, PBA)。
[0017]为达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较广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数据存取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储存装置及一主机,其中该储存装置包括一第一储存模块及一第二储存模块,且该第一储存模块具有一第一储存区及一第二储存区;连接该储存装置及该主机;判断一待存取数据是否需要对应存取于该第二储存模块;以及当判断结果为是时,以该第一储存区作为数据暂存区,且当判断结果为否时,以该第二储存区作为数据暂存区,以进行数据存取。
[0018]为达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较广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识别与存取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储存装置及一主机,其中该储存装置包括一第一储存模块及一第二储存模块,且该第一储存模块具有一第一储存区及一第二储存区;连接该储存装置及该主机;该主机将该第二储存模块及该第一储存模块的该第二储存区识别为一第一储存空间以及一第二储存空间;以及选择性地以该第一储存空间或该第二储存空间进行数据存取。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公开较佳实施例的储存装置的架构方块图。
[0020]图2为本公开第一储存区及第二储存区、逻辑区块位址以及物理区块位址的对应关系图。
[0021 ]图3为本公开较佳实施例的位址对应方法流程图。
[0022]图4为本公开较佳实施例的数据存取方法流程图。
[0023]图5为本公开较佳实施例的识别与存取方法流程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储存装置
[0026]10:控制模块
[0027]11:第一储存模块
[0028]111:第一储存区
[0029]112:第二储存区
[0030]113:固件程序执行区
[0031]114:快闪储存器转换层区
[0032]12:第二储存模块
[0033]13:第一传输模块
[0034]2:主机
[0035]21:第二传输模块
[0036]L:逻辑区块位址
[0037]L1:第一位址区段
[0038]L2:第二位址区段
[0039]P:物理区块位址
[0040]S110 ?S140:步骤
[0041]S210 ?S240:步骤
[0042]S310 ?S34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对其进行说明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公开。
[0044]请参阅图1,其为本公开较佳实施例的储存装置的架构方块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储存装置1是适用于与主机2相连接,且包括控制模块10、第一储存模块11及第二储存模块12。控制模块10是架构于控制储存装置1的整体工作或第一储存模块11及第二储存模块12的工作。第一储存模块11是可为但不限于易失性储存模块,例如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储存器,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且具有第一储存区111及第二储存区112。第二储存模块12为非易失性储存模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