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39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废品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瓶装饮用水、果汁饮料、乳酸饮料等的消费量急剧增加,相应而来的是大量塑料瓶被丢弃,甚而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将用过的废塑料瓶回收处理再利用已成了当务之急。近几年来,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回收工厂和回收机械,但回收器械大多采用垃圾斗、垃圾箱等容积固定的容器盛装回收的塑料瓶,在清理回收器械和收集塑料瓶时,需要翻转垃圾斗、垃圾箱或人工拾取,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工作效率极低。且现有的垃圾斗、垃圾箱等都是无偿回收的,降低了人们对于饮料瓶回收的积极性,现有的废弃饮料品的回收装置不带有键盘输入设备,不能通过密码的形式保护用户使用的磁卡内部的现金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屏和饮料瓶测定筒,所述液晶显示屏、饮料瓶入口、提示灯和用户操作口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的正面,且自上而下依次安装的饮料瓶入口、提示灯和用户操作口安装在液晶显示屏的一侧,所述液晶显示屏的下方安装有柜门,所述饮料瓶测定筒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的内部与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外侧的饮料瓶入口连通,所述饮料瓶测定筒的上侧安装有扫码装置,所述饮料瓶测定筒与饮料瓶入口之间安装的投料门与安装在饮料瓶测定筒下方的电动推杆连接,所述回收装置机壳内部的下侧设置有饮料瓶存储箱。

进一步,所述用户操作口内自上而下安装有插卡区和输入按键。

进一步,所述柜门通过连接铰链与回收装置机壳连接。

进一步,所述柜门的侧边安装有柜门锁。

进一步,所述饮料瓶测定筒的上侧设置有孔,扫码装置可以对饮料瓶测定筒的饮料瓶进行扫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用本实用新型的饮料瓶回收装置,处理器接收饮料瓶的识别信息后发生控制信息至驱动机构,控制驱动机构驱动送料器转动,使得位于饮料瓶掉入出口,并可兑换成现金或者积分,进而提高了人们对于饮料瓶回收的积极性,降低了物料所占有的空间,实现饮料瓶的分类处理和收集,提高了物料的回收量,降低了处理成本,另外安装有输入按键,用户可以对自己的磁卡设定密码,对磁卡内兑换的现金或者积分,进行保护,避免盗用和盗刷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的程序框图。

图中:1、回收装置机壳,2、液晶显示屏,3、饮料瓶入口,4、提示灯,5、用户操作口,6、插卡区,7、输入按键,8、连接铰链,9、柜门,10、柜门锁,11、扫码装置,12、饮料瓶测定筒,13、投料门,14、电动推杆,15、饮料瓶存储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屏2和饮料瓶测定筒12,液晶显示屏2、饮料瓶入口3、提示灯4和用户操作口5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1的正面,且自上而下依次安装的饮料瓶入口3、提示灯4和用户操作口5安装在液晶显示屏2的一侧,液晶显示屏2的下方安装有柜门9,饮料瓶测定筒12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1的内部与安装在回收装置机壳1外侧的饮料瓶入口3连通,饮料瓶测定筒12的上侧安装有扫码装置11,饮料瓶测定筒12与饮料瓶入口3之间安装的投料门13与安装在饮料瓶测定筒12下方的电动推杆14连接,回收装置机壳1内部的下侧设置有饮料瓶存储箱15,用户操作口5内自上而下安装有插卡区6和输入按键7,柜门9通过连接铰链8与回收装置机壳1连接,柜门9的侧边安装有柜门锁10,饮料瓶测定筒12的上侧设置有孔,扫码装置11可以对饮料瓶测定筒12的饮料瓶进行扫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弃饮料瓶回收装置,当空的塑料瓶塞入机器内后,饮料瓶将停留在饮料瓶测定筒12,该机器便能通过扫码装置11读取条形码信息来识别投入的瓶子是否可回收,,因此没有条形码、残液大于200毫升以及变形的瓶子都只能被"拒之门外",当通过检测时,电动推杆14使得投料门13打开使得饮料瓶掉入饮料瓶存储箱15内,并会给投放者发放一定的积分或者现金作为奖励。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