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读组件及使用该识读组件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975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识读组件及使用该识读组件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识读组件及使用该识读组件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



背景技术:

点钞机、识币器、纸币清分机、支票扫描仪、身份证扫描仪等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中通常设置有识读组件,用于读取纸币、支票、身份证等薄片类介质上的图像信息和\或磁信息,以便判断介质真伪。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识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识读组件包括识读器件1'和机架2',其中,识读器件1'可以是用于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传感器,也可以是用于读取磁信息的磁头;机架2'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以及垂直地连接在两者之间的连接壁23',第一侧壁21'与第二侧壁22'之间的间距与识读器件1'的长度相适配,装配时,将识读器件1'放置在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之间,将识读器件1'两端上的螺孔11'分别与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上的通孔相对,然后使用螺钉3'依次穿过机架2'上的通孔后与识读器件1'的螺孔11'螺纹连接,完成识读组件装配。

这种识读组件的问题在于,在安装识读器件1'时,需要使用螺丝刀旋紧或旋松螺钉3',因此这种识读组件不便于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识读组件。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识读组件,包括机架、识读器件,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其中,机架包括与识读器件的第一端相对的固定侧壁和与识读器件的第二端相对的弹性侧壁;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分别设置在识读器件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之间和识读器件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之间,每个连接组件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孔。

优选地,识读器件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连接组件,或者,识读器件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连接组件。

优选地,定位孔设置在识读器件和机架两者中的一个上,定位柱设置在识读器件和机架两者中的另一个上,定位柱与定位孔插接配合。

优选地,机架还包括连接壁,连接壁连接在固定侧壁与弹性侧壁之间。

优选地,连接壁包括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以及第三连接壁,其中,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位于弹性侧壁的两侧,第一连接壁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壁的第一端均与固定侧壁连接;第三连接壁连接在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之间,且位于弹性侧壁背离固定侧壁的一侧;弹性侧壁与第三连接壁连接。

优选地,弹性侧壁包括连接成U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弹性侧壁的第一边与第三连接壁连接,弹性侧壁的第二边与识读器件的第二端相对。

优选地,连接壁还包括第四连接壁,第四连接壁连接在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之间,且与识读器件的识读面平行间隔设置,固定侧壁、弹性侧壁、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第四连接壁五者形成用于安装识读器件的容纳空间。

优选地,连接壁还包括第五连接壁,第五连接壁同时与第一连接壁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壁的第二端连接,且与固定侧壁相对间隔设置。

优选地,识读器件为磁头或图像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包括机架、识读器件,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其中,机架包括与识读器件的第一端相对的固定侧壁和与识读器件的第二端相对的弹性侧壁;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分别设置在识读器件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之间,以及识读器件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之间,每个连接组件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只需要手工扳动弹性侧壁即可实现识读组件的装配,因此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该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识读组件。

上述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识读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识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分解第一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分解第二示意图;

图7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识读器件;2-机架;3-连接组件;10-识读面;21-固定侧壁;22-弹性侧壁;23-连接壁;231-第一连接壁;232-第二连接壁;233-第三连接壁;234-第四连接壁;235-第五连接壁;31-定位孔;32-定位柱;41-第一输送辊;42-第二输送辊;43-第三输送辊;100-输送通道;200-射频读卡器;300-扫描机构;101-入口;301-第一识读组件;302-第二识读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2所示,识读组件包括识读器件1和机架2,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组件3。其中,识读器件1呈长方体,识读器件1包括识读面10,识读面10的长度沿识读器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识读器件1可以为图像传感器或磁头,本实施例中,识读器件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机架2包括与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相对的固定侧壁21和与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相对的弹性侧壁22,固定侧壁21和弹性侧壁22两者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与识读器件1的长度相适配。

至少三个连接组件3分别设置在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机架2的固定侧壁21之间和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用于使识读器件1与机架2连接,其中,在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21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连接组件3,或者,在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连接组件3。每个连接组件3包括定位孔31和定位柱32,其中,定位孔31设置在识读器件1和机架2(即固定侧壁21或弹性侧壁22)两者中的一个上,定位柱32设置在识读器件1和机架2(即固定侧壁21或弹性侧壁22)两者中的另一个上,定位柱32与定位孔31插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21之间设置两个连接组件3,在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设置一个连接组件3,位于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21之间的连接组件3的定位孔31设置在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上,定位柱32设置在固定侧壁22上,且向弹性侧壁22方向延伸设定高度;位于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的连接组件3的定位孔31设置在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上,定位柱32设置在弹性侧壁22上,且向固定侧壁21方向延伸设定高度。其中,设置在识读器件1两端的定位孔31均沿识读器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定的深度。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机架2还包括连接壁23,连接壁23连接在固定侧壁21和弹性侧壁22之间,通过设置连接在固定侧壁21和弹性侧壁22之间的连接壁23,使固定侧壁21和弹性侧壁22连接成一体,以便识读组件模块化设计。

装配识读组件时,首先向远离固定侧壁21的方向扳动弹性侧壁22,以便为识读器件1避让空间,然后将位于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21之间的连接组件3的定位柱32与定位孔31插接,接着将识读器件1放平并松开弹性侧壁22,弹性侧壁22向固定侧壁21的方向复位,位于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的连接组件3的定位柱32与定位孔31插接,完成识读组件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包括识读器件和机架,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其中,机架包括与识读器件的第一端相对的固定侧壁和与识读器件的第二端相对的弹性侧壁;至少三个连接组件分别设置在识读器件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之间和识读器件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之间,每个连接组件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孔。与相关技术中的识读组件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只需要手工扳动弹性侧壁即可实现识读组件的装配,因此更加便于装配。

图3至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识读组件的结构视图,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识读器件1的第一端与固定侧壁21之间设置两个连接组件3,在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与弹性侧壁22之间设置两个连接组件3。

连接壁23包括第一连接壁231、第二连接壁232和第三连接壁233,其中,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位于弹性侧壁22的两侧,第一连接壁231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壁232的第一端均与固定侧壁21连接;第三连接壁233连接在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之间,且位于弹性侧壁22背离固定侧壁21的一侧;弹性侧壁21与第三连接壁233连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相对平行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两者的长度沿识读器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两者之间的间距与识读器件1的宽度相适配,第一连接壁231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壁232的第一端同时与固定侧壁21垂直地连接,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位于弹性侧壁22的两侧,且均与弹性侧壁22间隔设置;弹性侧壁22包括连接成U型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弹性侧壁22的第一边与第三连接壁233连接,弹性侧壁22的第二边与识读器件1的第二端相对,定位柱32设置在弹性侧壁22的第二边上。

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侧壁22呈U型设置,弹性更好,更加便于安装识读器件1。

优选地,连接壁23还包括第四连接壁234,第四连接壁234连接在第一连接壁231和第二连接壁232之间,且与识读器件1的识读面10平行间隔设置,固定侧壁21、弹性侧壁22、第一连接壁231、第二连接壁232、第四连接壁234五者形成用于安装识读器件1的容纳空间,识读器件1被安装在该容纳空间内,只有识读面10露在外部,因此不易损坏、安全性更高。

优选地,连接壁23还包括第五连接壁235,第五连接壁235同时与第一连接壁23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壁232的第二端连接,且与固定侧壁21相对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第五连接壁235,加强了机架2的强度。

图7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为身份证识读装置,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包括输送通道100、沿输送通道100依次设置的射频读卡器200和扫描机构300,以及驱动身份证沿输送通道100移动的多个输送辊,当用户将身份证插入输送通道100时,射频读卡器200用于读取身份证芯片的信息,扫描机构300用于扫描身份证的正反面图像信息。

输送通道100的一端为入口101,身份证由入口101进入输送通道100;射频读卡器200和扫描机构300沿输送通道100依次排布,其中,射频读卡器200邻近于入口101;射频读卡器200位于输送通道100的第一侧,射频读卡器200用于读取身份证的芯片内的信息;扫描机构300用于读取身份证表面的图像信息,扫描机构300包括第一识读组件301和第二识读组件302,其中,第一识读组件301位于输送通道100的第一侧,用于读取身份证第一面的图像信息,第二识读组件302位于输送通道100的第二侧,用于读取身份证第二面的图像信息,第一识读组件301和第二识读组件30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识读组件的结构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输送辊用于驱动身份证沿输送通道100移动,本实施例中,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包括第一输送辊41和第二输送辊42,以及第三输送辊43,其中,第一输送辊41位于入口101处,第二输送辊42位于射频读卡器200和扫描机构300之间,第三输送辊43位于扫描机构300的下游,且相邻两个输送辊之间的间距小于身份证沿输送方向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的薄片类介质识读装置由于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组件,更加便于装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