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发放装置及自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8171发布日期:2020-11-25 17:3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介质发放装置及自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自助设备介质发放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介质发放装置及自助设备。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银行自助设备中,例如用于加载个人信息的银行卡或key的自助发放设备、用于交易货品的外币或贵金属的自助售卖设备、用于回执单的自助打印设备等,可以发放的介质数量越多,设备内部通过移动小车等取介质机构取放介质的移动时间越长,对应的介质发放效率越低。一般银行会配置多种业务类型的自助设备,成本高,占用空间。

由于不同类型的设备所配置的模块不一样,将导致多人办理同样业务时需要排队等待的现象,现有自助设备都为单人单用,排队的每个人使用时都需要重复操作一遍通用程序后才发放对应介质,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每个自助设备具有不同功能,导致客户不知道具体某项业务在哪个自助设备进行办理,需要银行导向人员协助,加大了人工的投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银行自助设备介质发放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介质发放装置及其应用的自助设备,实现介质快速发放,提高自助设备使用效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介质发放装置,包括设置在自助设备上的取介质口12以及自助设备内部与取介质口固定对接的介质发放斗3,所述介质发放斗3的顶部设置与自助设备内部介质制造单元对接的开口,底部设有可开启的底门31,所述取介质口12内侧设有与运输斗底门对接的取介质平台23,所述取介质口12通过自动门2封闭和打开,介质发放斗通过打开底门实现介质的直接发放,动作效率更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自动门2包括闸门板21和固定框22,所述固定框22固定在取介质口12周边的设备机体上,所述闸门板21滑动装配在固定框22上,并通过自动门驱动电机211传动连接,将取介质口12封闭和打开。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闸门板21与固定框22之间通过竖直方向的自动门升降导杆或升降滑轨滑动装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22上沿竖直方向装配有自动门升降丝杆213,所述闸门板21内侧通过连接板217与螺接在自动门升降丝杆213上的丝杆螺母216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自动门驱动电机211固定安装在固定框22上,通过同步带机构或齿轮机构与自动门升降丝杆213传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介质发放斗3的底门31通过底门转轴314转动装配在介质发放斗3的底部,将介质发放斗3底部封闭,所述介质发放斗3上固定安装有驱动底门31转动的底门驱动电机311,所述底门314转动与介质发放斗3底端形成与取介质平台对接的介质落料口301。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底门31为圆弧板,以其圆心为旋转轴心与介质发放斗3之间装配底门转轴314,所述底门31的外侧圆弧周向固定设置底门从动齿条313,所述底门驱动电机311与底门驱动齿轮312传动连接,所述底门驱动齿轮312与底门从动齿条313啮合,通过齿轮机构带动圆弧板结构的底门封闭和开启。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22底部内侧向机体内部延伸形成与介质发放斗3底门对接的取介质平台23,所述取介质平台23具有与底门31的圆弧曲线匹配的侧挡板,保证取介质平台与介质发放斗的底门对接的可靠性,同时不影响介质发放斗的旋转摆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介质发放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介质发放斗3上还设有对底门31的转动位置进行检测的底门检测位开关315,实现介质发放斗底门的准确封闭和开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自助设备,所述自助设备设有至少两组交互单元和对应的取介质口及本发明上述的介质发放装置,所述自助设备内部设置至少两种介质的制造单元,所述制造单元通过移动平台在各个介质发放装置的介质发放斗之间移动设置。

本发明的介质发放装置应用在自助设备上后,多人可以同时进行交互单元操作,设备内部按照操作的先后次序将对应介质进行依次发放,介质发放斗采用底门直接打开的方式发放介质,介质发放动作快,提高了自助设备的介质发放效率,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本发明还可以在自助设备内部设置多种介质的制造单元,通过移动结构实现介质制造单元在各个介质发放斗内的移动发放,实现指定介质的发放。提高了设备的性价比,相比于传统单体式自助设备,通过介质办理单元的复用,相比于独立的多种介质类型的自助设备,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只需一套介质发放系统及设备柜体结构,相比于传统单体式自助设备,在不增加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在设备的多个方向均可实现业务的办理,且均能实现全业务流程的办理。

本发明的介质发放装置中,取介质口采用的自动门通过丝杆驱动升降,利用丝杠的单向传递作用,还可以实现自动门关闭后的自锁,设备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介质发放装置及其应用的自助设备提高了设备介质发放效率、结构紧凑,功能更加齐全,不仅可在银行应用,还可在其他需要自助办理业务的场所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自助设备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自助设备内部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的自助设备中的一组介质发放装置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介质发放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介质发放斗在底门封闭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的介质发放斗在底门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的取介质口自动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实施例中的取介质口自动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实施例中的介质发放斗在底门打开状态下与取介质平台对接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1-机体,11-交互单元,12-取介质口;

2-自动门,21-闸门板,211-自动门驱动电机,212-第一同步带机构,213-自动门升降丝杆,214-自动门升降导杆,215-轴承座,216-丝杆螺母,217-连接板,218-第二同步带机构,22-固定框,23-取介质平台,

3-介质发放斗,301-介质落料口,31-底门,311-底门驱动电机,312-底门驱动齿轮,313-底门从动齿条,314-底门转轴,315-底门检测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示中的自助设备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自助设备可以实现卡、key、外币、贵金属、回单等介质的自助售卖发放,与现有用于单一介质类型的单体式自助设备相比较,本实施例的设备机体1上设有四组取介质口12,以及与四组取介质口12一一对应的交互单元11,该交互单元11为客户与自助设备的人机交互单元,包括但不限于交互屏、键盘、摄像头以及各类密保单元。本实施例的自助设备可以四个客户同时通过交互单元11进行操作,设备机体内部针对四组取介质口12分别设有一一对应的介质发放装置,根据客户在交互单元11的交易操作,分别将对应业务的介质从相应取介质口12进行发放。

图示中仅仅展示了该自助设备实现介质发放的部分功能,设备内部实际还包括有介质制造单元以及工控机等单元,各类介质的制造单元以及工控机技术均属于自助设备成熟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以下针对本实施例的自助设备内部的介质发放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参见图2和图3,该介质发放装置包括介质发放斗3以及设置在各个取介质口的自动门2,其中介质发放斗3与取介质口固定对接,自动门2用于封闭和打开取介质口12,实现介质的取放,介质发放斗3的顶部开口,并与设备内部各个介质制造单元的移动出口对接,底部为可开启的底门31,取介质口12的内侧设有与运输斗底门对接的取介质平台23,取介质口12通过可升降的自动门封闭和开启。介质发放斗3将设备内部的介质制造单元承接待发放的介质,然后通过开启底门31,将介质发放到取介质平台23,实现介质的快速发放。

参见图4,介质发放斗3具体包括底门31、底门驱动电机311、底门驱动齿轮312、底门从动齿条313、底门转轴314、底门检测位开关315,其中,底门31通过底门转轴314转动装配在介质发放斗3的底部,将介质发放斗3底部封闭,底门31相对介质发放斗3转动设置,绕底门转轴314转动可将介质发放斗3的底部打开,与介质发放斗3底端形成介质落料口301,如图6中所示,底门驱动电机311固定安装在介质发放斗3上的外侧面,驱动底门31相对介质发放斗3转动。

底门31的具体驱动方式采用齿轮传动结构,底门31采用横截面为半圆弧的圆弧板,圆弧板以其圆心为旋转轴心与介质发放斗3之间装配底门转轴314,底门转轴314通过支架与底门31连接形成转动体,介质发放斗3的侧板底部为与底门31圆弧板相匹配的半圆弧底部,底门31与介质发放斗3底部紧密贴合,将介质发放斗3底部封闭,介质发放斗3在其半圆弧底部一端设有供底门31的圆弧板向上翻转的通道空间,在底门31的圆弧板外侧圆弧周向固定设置底门从动齿条313,底门从动齿条313为紧贴在底门31的圆弧板外壁的圆弧齿条段,底门驱动电机311的电机轴与底门驱动齿轮312传动连接,底门驱动齿轮312与底门31上的底门从动齿条313啮合。

介质发放斗3的底门动作参见图5和图6,在介质进入介质发放斗3内部之前,底门31将介质发放斗3的底部封闭,如图5中所示,介质被装在介质发放斗3内部,当设备的工控机发出介质发放的指令后,底门驱动电机311通过底门驱动齿轮312和底门从动齿条313带动底门31转动,底门31逆时针向上翻转进入介质发放斗3内部,底门31与介质发放斗3的前部底端形成介质落料口301,如图6中所示,介质发放斗3底部打开,介质沿底门31的内壁弧面从介质落料口301自动滑落。

为了保证底门31转动到介质发放斗3在打开和封闭的准确位置,底门驱动电机311采用伺服电机,在介质发放斗3的外壁上还固定设有与底门驱动电机311反馈连接的底门检测位开关315,底门检测位开关315为位置检测传感器,在底门31上设有与之对应的移动块,底门检测开关315用于检测底门31在打开或封闭状态下的移动块位置,然后反馈位置信号控制底门驱动电机311停转保持,在切换底门到对应的另外一个状态时,只需要主动控制底门驱动电机311转动指定角度,以达到底门31摆动到两个极限位置的精确到位控制。

结合参见图7、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封闭和打开取介质口的自动门2包括闸门板21、固定框22和取介质平台23,其中,固定框22固定在取介质口12周边的设备机体上,固定框22底部内侧向机体内部延伸形成取介质平台23,取介质平台23具有与底门的圆弧曲线匹配的侧挡板,如图9中所示,介质发放斗3摆动至与某个取介质口12对接后,介质发放斗3的两侧板与取介质平台23的侧挡板对齐,介质发放斗3的底门31打开后,介质发放斗3内部的介质通过介质落料口滑落到取介质平台23上,避免了介质滑落到两侧,保证取介质平台与介质发放斗的底门对接的可靠性,同时介质发放斗3和取介质平台23之间相互匹配的侧挡板也不影响介质发放斗的旋转摆动。

闸门板21为自动门2的可打开结构,其打开驱动结构具体包括自动门驱动电机211、第一同步带机构212、自动门升降丝杆213、自动门升降导杆214、轴承座215、丝杆螺母216、连接板217、第二同步带机构218,其中闸门板21竖直方向滑动装配在固定框22上,在固定框22上沿竖直方向固定设有自动门升降导杆214上,闸门板21上设有导向孔并通过导向孔滑动套装在自动门升降导杆214,保证闸门板21相对固定框22升降导向,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闸门板和固定框22之间通过升降滑轨实现。自动门驱动电机211固定安装在固定框22上,驱动自动门升降动作。

自动门驱动电机211驱动自动门的升降的传动结构采用丝杆-螺母结构,具体的,在固定框22上沿竖直方向装配有两组同步转动的自动门升降丝杆213,自动门升降丝杆213通过轴承转动装配在固定框22的上下梁上,闸门板21的内侧通过连接板217丝杆螺母216固定连接,丝杆螺母216螺接在自动门升降丝杆213上,所述自动门驱动电机211固定安装在固定框上,通过驱动自动门升降丝杆213转动带动丝杆螺母216和闸门板21沿自动门升降丝杆213升降动作,进而实现自动门对取介质口进行打开和封闭操作。本实施例中,自动门驱动电机211通过第一同步带机构212与其中一组自动门升降丝杆213传动连接,两组自动门升降丝杆213之间通过第二同步带机构218实现同步传动连接,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齿轮机构。闸门板21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利用丝杆-螺母的单向传动,实现了闸门板21的自锁,即只能够通过丝杆将自动门驱动电机传递的动力转换为闸门板升降的动力,而不能够通过外力打开闸门板。

本实施例中的自助设备的机体上沿圆周方向布置四组取介质口12,在自助设备内部沿圆周方向固定设置四组介质发放斗3,如果自助设备内部采用单一种类的介质发放,可以将设备内部的介质制造单元分别与各个取介质口的介质发放斗一一对接,然后通过控制阀门控制选择介质发放到的介质发放斗内部;自助设备内部如果是可以实现多种介质的发放,那各个介质制造单元通过旋转平台或移动小车等常规现有移动平台实现与各个介质发放斗3的移动对接,实现多种类型的介质在同一设备内部的多个取介质口之间发放。在实际应用中,介质制造单元的种类和自助设备上的取介质口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用

再次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自助设备工作流程如下:客户通过自助设备机体上的交互单元11操作设备,完成交易后,设备内部根据客户要获取的介质种类通过相应介质制造单元完成该类型介质的制作后,介质制造单元的介质出口移动至与对应取介质口的介质发放斗3上方对接,介质被传送到介质发放斗3内,此时介质发放斗3的底门封闭,工控机接收到介质发放信号后,控制底门驱动电机将介质发放斗3的底门31打开,介质落入取介质平台上,然后该取介质口12的自动门2打开,客户将取介质平台上的介质取走后,自动门2关闭,底门驱动电机控制底门31将介质发放斗3底部封闭,准备下一次介质发放。自助设备设有四组交互单元11和对应的取介质口12,最多可以同时四名客户使用自助设备,介质发放斗根据各交互单元11交易完成的先后依次在各个取介质口进行介质发放,降低了多名客户使用时的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了介质发放的效率。

以上是针对本发明的柔性心室辅助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的具体描述,应当理解,该具体描述仅是一个优选案例,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专利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对气动肌肉上的约束纤维缠绕方式进行调整,或对气动肌肉进行重新排布和组合,以达到不同情况下对心脏的辅助效果,其都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研究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调整或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