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57787发布日期:2021-01-15 13:5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信息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员。流动人员因为居住分散,流动性强,且在同一小区居住的时间不确定,因此给小区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麻烦。目前有些小区使用人脸锁来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员在登记完成后,便可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自由出入小区,也方便了小区的管理,但是由于流动人员租住时间不确定,很有可能造成流动人员在搬出小区后,未对人脸数据进行注销,系统内仍保留着该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从而造成该流动人员仍可凭借人脸识别功能进入该小区,对小区内的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对小区内人员流动情况的了解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及系统,通过定期对开门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提醒管理人员核查及删除已搬出小区的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避免了流动人员在搬出小区后仍可使用人脸识别功能进入小区,同时使管理人员对小区内的人员流动有更好的了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a:使用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流动人员的人脸数据以及基本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至服务器中;

步骤b:人脸锁在检测到开门者后,对开门者的脸部拍照,并形成开门人脸数据,将所述开门人脸数据与存储于所述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所述开门人脸数据是否与所述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相匹配:若匹配,则开启门锁,并将所述开门人脸数据存储至服务器中;否,则不执行任何操作;

步骤c:服务器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对录入的开门人脸数据进行统计,获得统计数据;

步骤d:服务器将所述统计数据与存储于所述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出在固定时间段内未执行过开门操作的人的基本数据;

步骤e:服务器将提取出的数据及提示信息通过通讯模块发送到管理者或是房东的终端上;

步骤f:管理者依据提示信息,向房东了解该流动人员的租住信息,若该流动人员已搬出小区,则直接删除该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若该流动人员仍租住于该小区内,则不做任何操作。此流动人口管理方法能够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及房东是否有流动人员长期未开门,使管理人员及时核查并删除搬出小区的流动人员的数据,避免了流动人员在搬出小区后,服务器中仍保留着该流动人员的人脸数据,排除了小区内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所述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姓名、电话、年龄以及入住的房屋信息。方便管理人员与房东及时了解该流动人员的身份信息。

进一步,对所述开门者人脸数据统计的时间间隔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此设置方式增加了对开门者人脸数据的统计时间间隔设置的灵活性,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通讯模块使用的是wifi、蓝牙或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种。

进一步,包括自动报警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在对流动人口进行数据采集时,服务器会将该人脸数据与从公安部报警服务器获得的在逃人员和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

步骤a2:若在步骤a1中的比对结果显示该人员为在逃人员或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服务器发送警示信息及人脸信息给管理人员、房东以及公安处;

若在步骤a1中的比对结果显示该人员既不是在逃人员又不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不做任何操作。该自动报警的过程在对流动人口的数据进行采集时便可筛选出该流动人口是为在逃人员或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避免在逃人员或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入住。

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包括人脸锁、数据采集模块、服务器、通讯模块和管理主机;

所述人脸锁用于对开门者的脸部进行识别;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对流动人员的人脸数据以及基本信息进行采集;

所述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以及数据的对比;

所述通讯模块用于数据传输;

所述管理主机用于对所述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及添加。

进一步,包括公安报警服务器,用于提供在逃人员和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

进一步,所述服务器用于向公安报警服务器上传报警信息以及上传人脸信息。

进一步,所述通讯模块使用的是wifi、蓝牙或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为手机终端或pc端。

本发明根据上述内容提供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流动人员在搬出小区后,系统内仍保留者该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方便了管理人员的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小区的安全性。

在进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时,会将采集到的人脸数据与公安报警服务器上的在逃人员以及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逃人员以及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入住该小区,增加了小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报警过程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a:使用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流动人员的人脸数据以及基本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至服务器中;

步骤b:人脸锁在检测到开门者后,对开门者的脸部拍照,并形成开门人脸数据,将开门人脸数据与存储于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开门人脸数据是否与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相匹配:若匹配,则开启门锁,并将开门人脸数据存储至服务器中;否则不执行任何操作;

步骤c:服务器定期对录入的开门人脸数据进行统计,获得统计数据;

步骤d:服务器将统计数据与存储于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出在固定时间段内未执行过开门操作的人的基本数据;

步骤e:服务器将提取出的数据及提示信息通过通讯模块发送到管理者或是房东的终端上;

步骤f:管理者依据提示信息,向房东了解该流动人员的租住信息,若该流动人员已搬出小区,则直接删除该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若该流动人员仍租住于该小区内,则不做任何操作。

数据采集模块为手机终端上的app或是pc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或是pc端来采集小区内流动人口的人脸数据、姓名、电话、身份证号以及所居住的房屋信息,数据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上传至服务器中,数据传输方式不仅限于wifi,也可为蓝牙或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种,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并形成人脸数据库。

当开门者靠近人脸锁时,人脸锁启动,对开门者的脸部拍照并形成开门人脸数据,开门人脸数据传输至服务器中,服务器将开门人脸数据与存储于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开门人脸数据是否与服务器中的人脸数据相匹配,若结果为匹配,说明是该小区租户,服务器会存储开门者的人脸数据,并发送开锁指令给人脸锁,人脸锁在接受到指令后开启;若结果显示不匹配,则不进行任何的操作。

服务器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会对存储于服务器中的开门人脸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的时间间隔设置为一个月,两个月或三个月的时间间隔太长,不利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到流动人口的实时动向,不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所以间隔一个月比较合理。服务器统计出这段时间内每个流动人员的开门次数,并将开门次数为零的人的人脸数据以及基本信息提取出,服务器将提取出的数据和提示信息发送至管理人员以及房东处,管理人员在看到提示信息后,便可通过电话等方式向房东确认该流动人员是否仍租住在小区里,若已搬出,则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主机将该流动人员的数据删除;若仍租住于小区内,则不做任何操作。

进一步,包括自动报警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在对流动人口进行数据采集时,服务器会将该人脸数据与从公安部报警服务器获得的在逃人员和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进行对比;

步骤a2:若在步骤a1中的比对结果显示该人员为在逃人员或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服务器发送警示信息及人脸信息给管理人员及房东;

若在步骤a1中的比对结果显示该人员既不是在逃人员又不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不做任何操作。

服务器将采集到的人脸数据与公安报警服务器上传的在逃人员以及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进行比对,若结果显示该人员为在逃人员或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服务器发送警示信息及人脸信息给管理人员及房东;若比对结果显示该人员既不是在逃人员又不是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则不做任何操作。这一过程能有效地避免在逃人员及有案底前科的人员入住小区,增加了小区内的安全性。

一种基于人脸锁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包括人脸锁、数据采集模块、服务器、通讯模块和管理主机;

人脸锁用于对开门者的脸部进行识别;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对流动人员的人脸数据以及基本信息进行采集;

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以及数据的对比;

通讯模块用于数据传输;

管理主机用于对所述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及添加。

进一步,包括公安报警服务器,用于提供在逃人员和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人脸数据。公安报警服务器中会不定期发布有关在逃人员以及有案底前科的人员的相关数据,包括基本身份信息以及相关的人脸数据,且服务器定期会从公安报警服务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进一步,服务器用于向公安报警服务器上传报警信息及上传人脸数据。

进一步,通讯模块使用的是wifi、蓝牙或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种。

能够提供更多种的通信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例如用户在户外,可以通过2g网络、3g网络或4g网络中的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例如户主在家中,便可以通过wifi或者蓝牙等通信网络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

进一步,数据采集模块为手机终端或pc端。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