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方法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9322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方法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中重要的公共交通智能信息服务子系统部分。
●背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目前主要是将最新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其中,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dvanced Public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APTS)就是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在现阶段,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来尽快实现稳定可靠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对于改善中国城市的交通状况、形象和服务市民的出行更具特别的意义。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个不基于GPS的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方法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以实现在当前的情况下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在具体的方案中,借鉴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ETC,把已经比较成熟的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系统中,以实现汽车的相对于车站的位置定位和基于此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这里的公交信息服务主要是面向乘客而言,也就是提供乘客在候车和出行准备的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车辆行驶信息——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预计时间等信息。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试用GSM/GPS车辆定位系统,来尝试实现公共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达到公交调度中心可以准确获知每辆车的具体位置和行驶状况,随时安排调度的目的。2001年6月,上海长途电信科技发展公司与上海邮电移动数据通信有限公司还共同推出了基于CDPD的GPS车辆管理系统。另外,几年来各地的出租汽车也有一些采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从了解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都是基于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来考虑设计的。以下是GPS的一些资料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2月21日,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升空,两颗导航卫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至此,我国在GPS应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拥有了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来,就是利用了我们所熟知的几何与物理上一些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假定卫星的位置为已知,然后准确测定汽车所处地点A至卫星之间的距离R1,那么A点一定是位于以卫星为中心、以所测得距离R1为半径的圆球上。接下来,我们又测得点A至另一卫星的距离R2,则A点一定处在前后两个圆球相交的圆环上。我们再测得与第三个卫星的距离R3,就可以确定A点只能是在三个圆球相交的两个点上。根据地理知识,可以很容易排除其中一个不合理的位置,从而得到合理的精确位置。当然也可以再测量A点至另一个卫星的距离,也能精确进行定位。这里,权且把这种定位称为车辆地理位置的“绝对定位”。
整个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移动单元(汽车)、中央控制单元和监控平台。移动单元负责接收GPS卫星定位信号,解算出其定位信息,然后在中央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把信息编码发往监控中心;中央控制单元负责控制整个无线通讯网的运行,接收移动单元传来的信息,并把信息送到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则是主要以电子地图为基础的监视利控制操作平台,具有配套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操作功能。基本车载台有GPS-GSM接收器、控制器和一部GSM手机组成。GPS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GPS卫星传来的信号后计算出当时的时间、经度、纬度等定位数据,以确定移动车台的位置,通过GSM网提供的(短消息服务)SMS把GPS定位数据传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收到定位数据后,再传给GIS;或按控制中心发来的指令控制GSM手机启动短消息功能,将位置消息发向指挥监控中心。
但是,从了解的情况看,基于GPS、GIS、GSM的车辆定位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技术不稳定性和有以下的不足,从而使其在较长时间内(有GPS业内人士称要10年),都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因此,在公共交通这样庞大的交通系统中广泛应用GPS受到了诸多限制1、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精度一直很差,使目前国内外车辆监控中心普遍存在“车在路外跑”的不精确现象。在GPS定位过程中,存在三部分误差。一部分是对每一个用户接收机所共有的,例如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第二部分为不能由用户测量或由校正模型来计算的传播延迟误差;第三部分为各用户接收机所固有的误差,例如内部噪声、通道延迟、多径效应等。虽然利用差分技术第一部分误差可完全消除,第三部分误差大部分可以消除,这和基准接收机至用户接收机的距离有关。但第三部分误差则无法消除,只能靠提高GPS接收机本身的技术指标。另外,国内的差分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理想。
2、除了对GPS定位随机误差的实时智能修正外,要提高监控系统的精度达到准确显示车辆位置的定位效果,就要生成准确的城市交通向量电子地图,也就是要有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配套支持。车辆定位系统将GPS系统获得的经纬度信息与电子导航地图进行地图匹配,以确定车辆在城市交通道路中的具体位置。在车辆定位系统中,需要电子导航地图来描述城市道路交通信息,而电子导航地图即属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应用。对于任何车辆的定位和导航系统,只要涉及与地图有关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尚无向量化电子地图。在目前国内统一的数字地图数据库基本上是空白的情况下,一般都采用以某种方式把印刷地图给数字化来获得数字地图数据库。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数字化仪,但耗费太多的人力和时间。尤为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得到的电子地图若需修正或更新,同样困难而周期很长。目前国际最有名的GIS环境支持平台Map/Info与Arc/Info软件虽然其通用功能很强,但用于制作车辆保安监控系统专用电子地图GIS就存在着上述两个缺陷。正是因此国外公司才未能迅速如愿地占领中国的城市监控系统市场。GIS应用受限主要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GIS的应用门槛太高,软件价格昂贵,虽然功能强大,但其中很多功能普通用户并不需要,却同样也要为此付出成本;其二,传统的GIS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一般只能在局域网内使用,而难以在网络带宽较窄的Internet上使用,这样使GIS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缺乏开放性;其三,传统GIS偏重于信息的表达,而在信息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相对欠缺。
3、其实国内1995年开始就有人做GPS产品了,目前这一领域估计有四、五百家公司。但大部分公司的产品还属于实验性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还达不到大规模使用要求。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公交网站上的报道资料)北京公交的智能化调度系统包括综合业务通信网、运营组织管理、信息服务、IC卡、GPS监控、大屏幕、公司车辆调度、GIS等10个子系统。鉴于北京公交ITS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经济上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故采用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示范工程入手,逐步推广。目前这套系统正在1路和44路公交线上试运行。北京市公交研究所所长、公交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李先生认为,通过这套系统的使用,掌握了很多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公交调度设备不成熟,无规范的产品,因此在可靠性、稳定性方面较差;GPS无大规模应用的经验;另外先进信息系统与传统业务的结合也需要磨合,因此目前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推广、改进。这表明GPS定位技术在目前情况下对公交系统而言,还无法大规模应用。
4、由于公共汽车多在高楼林立的市区街道上行驶,高楼等路边障碍物会对GPS系统造成信号阻挡和干扰,使系统运行不稳定。
5、GPS车辆监控系统成本较高上海浦东为5条公交线路的150多辆公交汽车装备GPS就投入了约50万人民币,每辆汽车的装备费用在3、4千元间;如果每辆汽车再装备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车载平台,价格就得飙升到15000元左右。而截止到2000年9月末,仅北京公交总公司拥有的各类运营车就达到10000多辆,以此推算,如果北京公交总公司的车辆要全部装备GPS需要投入3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系统的其它投入);由于GPS系统目前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是移动通信系统,日常的运营费用也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非特种车辆的自导航系统的数据传输,必须占用无线通讯公网,建立一个短信息中心,这一项的成本就是50O万元。这就使得几年内都不大可能在公交系统中广泛应用。
6、GPS在公交应用上会功能过剩由于GPS是通过卫星传送车辆的位置(经、纬度)、行驶速度、方向等多种高精度信息,这就对系统带来海量的计算数据,增加了系统软硬件上的投入和维护难度;但其实这些高精度信息对于路面交通状况随时变化而行驶路线又比较固定的公共交通车辆而言,很多信息在绝大部分的行驶时间内都是“多余的无用信息”。
综上,基于GPS、GIS、GSM的车辆定位系统由于自身技术特点在现有条件下有高成本、不成熟不稳定的限制,在几年内都不大可能大规模应用;尤其对于国内庞大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更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应用GPS、GIS、GSM的车辆定位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其会造成功能过剩和浪费,对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并不具备很好的实用性。从了解的情况知道目前投入的GPS车辆定位系统还没有为乘客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大概时间等信息,这就使其社会效益和增值空间大打折扣。
但公共交通的信息服务问题却亟待解决,因为人们对此类服务有迫切的需求由于缺乏公交信息服务,在北京等交通拥堵的城市里人们往往是每天都在车站上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按每人每天在候车中多浪费0.5小时计算,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每天的平均乘客流量就是1000万人次,合起来就是浪费500万个小时,也就是浪费60多万个人的工作日,这在时间已经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的现代社会,是巨大的社会资源损失。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公共交通运行的自身特点,找到切合实际的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实用的解决方案,就具有显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了解分析,红外双向通信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已经比较成熟,它们也已经在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ETC中有了比较成功的应用。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红外双向通信技术,以及基于它们的对本发明具参考价值的应用实例。
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电子标签,英文名称为Tag)、信号接收机(阅读器,英文名称为Reader)、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
1)、信号发射机在RFID系统中,信号发射机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典型的形式是标签(TAG)。标签相当于条码技术中的条码符号,用来存储需要识别传输的信息,另外,与条码不同的是,标签必须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标签一般是带有线圈、天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的低电集成电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标签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1)、主动式标签、被动式标签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给标签供电它才能工作,虽然它的电能消耗是非常低的(一般是百万分之一毫瓦级别)。按照标签获取电能的方式不同,可以把标签分成主动式标签与被动式标签。主动式标签内部自带电池进行供电,它的电能充足,工作可靠性高,信号传送的距离远。另外,主动式标签可以通过设计电池的不同寿命对标签的使用时间或使用次数进行限制,它可以用在需要限制数据传输量或者使用数据有限制的地方,比如,一年内,标签只允许读写有限次。主动式标签的缺点主要是标签的使用寿命受到限制,而且随着标签内电池电力的消耗,数据传输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被动式标签内部不带电池,要靠外界提供能量才能正常工作。被动式标签典型的产生电能的装置是天线与线圈,当标签进入系统的工作区域,天线接收到特定的电磁波,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在经过整流电路给标签供电。被动式标签具有永久的使用期,常常用在标签信息需要每天读写或频繁读写多次的地方,而且被动式标签支持长时间的数据传输和永久性的数据存储。被动式标签的缺点主要是数据传输的距离要比主动式标签小。因为被动式标签依靠外部的电磁感应而供电,它的电能就比较弱,数据传输的距离和信号强度就受到限制,需要敏感性比较高的信号接收器(阅读器)才能可靠识读。
(2)只读标签与可读可写标签根据内部使用存储器类型的不同,标签可以分成只读标签与可读可写标签。只读标签内部只有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和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用于存储发射器操作系统说明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数据,它与内部的处理器或逻辑处理单元完成内部的操作控制功能,如响应延迟时间控制,数据流控制,电源开关控制等。另外,只读标签的ROM中还存储有标签的标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标签制造过程中由制造商写入ROM中,也可以在标签开始使用时由使用者根据特定的应用目的写入特殊的编码信息。另外,只读标签中除了ROM和RAM外,一般还有缓冲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调制后等待天线发送的信息。
可读可写标签内部的存储器除了ROM、RAM和缓冲存储器之外,还有非活动可编程记忆存储器。这种存储器除了存储数据功能外,还具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允许多次写入数据的功能。非活动可编程记忆存储器有许多种,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存储器在加电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原有数据的擦除以及数据的重新写入。
2)信号接收机在RFID系统中,信号接收机一般叫做阅读器。根据支持的标签类型不同与完成的功能不同,阅读器的复杂程度是显著不同的。阅读器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与标签进行数据传输的途径。另外,阅读器还提供相当复杂的信号状态控制、奇偶错误校验与更正功能等。标签中除了存储需要传输的信息外,还必须含有一定的附加信息,如错误校验信息等。识别数据信息和附加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编制在一起,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向外发送。阅读器通过接收到的附加信息来控制数据流的发送。一旦到达阅读器的信息被正确的接收和译解后,阅读器通过特定的算法决定是否需要发射机对发送的信号重发一次,或者知道发射器停止发信号,这就是“命令响应协议”。使用这种协议,即便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空间阅读多个标签,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欺骗问题”的产生。
3)编程器只有可读可写标签系统才需要编程器。编程器是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装置。编程器写入数据一般来说是离线(OFF-LINE)完成的,也就是预先在标签中写入数据,等到开始应用时直接把标签黏附在被标识项目上。也有一些RFID应用系统,写数据是在线(0N-LINE)完成的,尤其是在生产环境中作为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来处理时。
4)天线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除了系统功率,天线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也会影响数据的发射和接收,需要专业人员对系统的天线进行设计、安装。
2、无线数据通信(RFDC)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空气介质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进行的。一般地,我们可以用两个参数衡量数据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数据传输的距离。由于标签的体积、电能有限,从标签中发出的无线信号是非常弱的,信号传输的速度与传输的距离就很有限。为了实现数据高速、远距离地传输,必须把数据信号叠加在一个规则变化的信号比较强的电波上,这个过程叫调制,规则变化的电波叫载波。在RFID系统中,载波电波一般由阅读器或编程器发出。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数据在载波上的调制,如用数据信息改变载波的波幅叫调幅;改变载波的频率叫调频;改变载波的相位叫调相等等。一般来说,使用的载波频率越高,数据能够传输的速度越快,例如,2.4GHZ频率的载波,可以实现2Mbps(相当于每秒可以传输大约200万个字符)。但是,不能无限地提高载波频率以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因为,无线电波频率的选用是受到政府管制的,各个国家一般都对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规定了不同的应用目的,RFID技术无线电波的选择也必须遵守这种规定。目前,国内一般采用通信频率为2.4GHz扩频技术进行通信。这是因为在我国2.4G-2.4835GHz的频段是无需向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使用许可证的公用频段。
影响数据传输距离远近的首要因素是载波信号与标签中数据信号的强度,载波信号的强度受阅读器功率大小控制,标签中数据信号的强度由标签自带电池功率(主动式标签)或标签可以产生的电能(被动式标签)大小决定。一般来说,阅读器和标签的功率越大,载波信号和数据信号越强,数据能够传输的距离越远。无线电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随着传播的距离越来越远,信号的强度会越来越弱。影响数据传输距离的因素还包括,发射、接收天线的设计和布置,噪声干扰等等。
射频卡识别技术(RFID)在国内外都已经有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的案例,下面给出比较典型的一个技术方案。
1.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构成
(1)发射天线.
功能发射无线电信号用以激活目标识别卡(射频卡)。
(2)接收天线功能接收目标识别卡(射频卡)发出的无线信号。
(3)天线连接器天线连接器是连接天线与阅读器之间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完成信号的传递和发射天线控制区域的调整。
(4)读卡器功能一方面产生无线电信号,经调制后送往发射天线发射出去,用来激活通过该区域的本系统射频卡。另一方面,把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射频卡的无线电信号经放大、解调、解码后变成数字信号送往电脑控制器。
(5)电脑控制器功能电脑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读卡器接收的数据信号。电脑控制器对读卡器接收的数据信号经过逻辑判断后,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向执行机构设备发出控制指令,使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动作。
(6)执行机构功能准确无误的完成电脑控制器发来的各种动作指令,达到设计目的。
2.基本工作流程·读卡器将设定数据的无线电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覆盖区发送;·当射频识别标示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卡内接收系统接收到发射天线发出的数据载波信号后激活其控制系统。卡内存取控制模块将存储器中的信息代码调制到载波上经卡内天线发射出去;·识别系统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射频识别卡发出来的载波信号,经由天线连接器传送给读卡器。读卡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送至后台电脑控制器;·电脑控制器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执行机构按电脑控制器指令信号动作。
·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个监控点连接起来,构成总控中心信息平台。根据特定的使用项目可以设计不同的软件来完成所要达到的各种功能。
红外线也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从0.78微米到1000微米。红外线还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波段近红外波长为0.78~3.0微米中红外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波长为20~1000微米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不仅太阳光中有红外线,而且任何温度高与绝对零度的物体(如人体等)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波长为850微米的红外线具有很好的穿透性。
红外线传输在无线传输领域,可以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而且,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及接收器等元件比射频组件要便宜。红外线的资讯传送,其电子元件皆密封在OBU内,有严密的封装技术,不会比电磁波的车上单元易老化,其发光体部件有滤镜严密保护,以现阶段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准,可以达到品质优良而无任何问题,也无老化问题。红外线收费车道接收设备是利用光通讯原理,并非利用高频载波方式,故车上单元及收费站设计皆比较简单,可以降低成本。
红外线在十几米短距离的车辆移动通信上,对人体安全,不再与RF通信争频道,而且现有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克服遮挡、太阳光、日光灯的干扰等户外应用的问题,另外对车辆内的高温影响问题,通过对元器件的优选也是可以避免的。其最大的优势是造价低廉,技术和产品配件无须依赖进口。
红外双向通信技术在国内外都已经有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的案例,在红外不停车收费系统中,一般由系统控制中心、车道设备、电子标示卡、网络连接设备等组成。下面给出它们的组成和功能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控制和监视中心·和银行连接进行结算·管理本公司所发行的金路卡和用户的登记资料·详细记录车辆通行情况。
·提供各种统计分析报表、车类分析统计报表和车流量分析图表。
·用户月报表、收费系统日报表和月报表·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实时监视交通状况·向用户提供查询服务车道设备·计算机,作为车道收费监控系统的控制核心。
·红外线数据通信机,快速和电子标示卡进行数据通信。
·红外线车辆分离器能分辩间距>30CM的车辆。
·显示屏显示本次扣款和卡内存款余额。
·进入地感线圈和离开地感线圈分别识别车辆的入站和出站。
·自动挡车器。
·设备柜统一管理所有的机电控制设备。
·摄像监视设备,实时监视交通状况,抓拍违章车辆电子标示卡·电子标示卡是读写型电子标识卡,可记录ID码、车型、车牌、入口站、存款和密码等信息。
·采用波长为850nm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和收费站进行双向通信。
·极微功耗设计,经过收费站时由站上的发射信号触发工作。内置锂电池至少可工作7年(以每天经过收费站8次计)·内置防拆机构,若将金路卡从挡风玻璃拆下,卡内的微处理器将设置作弊标志。当经过收费站时向站报告,收费站将该车拦截下来,以便做进一步的检查。
·尺寸88×56×20mm●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的方法与基于此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这里的公交信息服务主要是针对乘客而言,也就是提供乘客在候车和出行准备的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车辆行驶信息——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大概时间等信息。把已经在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中得到成熟应用的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到公交汽车相对于车站的定位功能中。在本系统中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熟识的车站站名作为汽车行使位置的地理参照点,符合人们对地理位置的日常称谓习惯,可以方便的为乘客提供各项相关的公交信息服务。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为乘客提供绝对精确的公交实时信息,也没有必要;这里,模糊的信息反而是更有效的,其已经够用。●技术方案本发明汽车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的方法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如下措施实现这套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送装置和信息处理中心3部分构成;汽车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的方法主要用在信息采集系统中,这是本套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的基础。在本信息采集系统中,与实现“绝对定位”的GPS定位系统不同,本发明在把车辆做为信息采集系统中的移动单元的同时,把位置固定的公交车站作为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分布式的地理位置信息参照单元,这样当公共汽车沿着固定的路线在公交车站之间行驶时,通过信息采集系统中的车载信息识别装置和公交车站所设的信息采集装置进行无线远距离信息传输读取,就可以在某一位置点和时间点上把车号信息和公交车站站名信息采集后传送给信息处理中心,这就实现了车辆相对于公交车站的相对行驶位置的信息采集工作,这里的“相对定位”就是指相对公交车站的车辆行驶位置定位。当信息采集系统把车辆的相对定位信息通过信息传送装置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后,信息处理中心通过软硬件设施,实现对采集传输来的信息的处理工作,使之可以向乘客提供实时的公交信息服务——如查询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公交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公交车站的大概时间等信息。上述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中心、信息传输装置的作用是信息采集系统完成车辆相对位置的信息采集,使信息经解码、纠错后可以远距离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
信息传送装置负责分布单元和信息处理中心的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中心通过软硬件设施,实现对采集传输来的信息的处理工作,使之可以向乘客提供实时的公交信息服务——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大概时间等信息。
为了达到汽车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在信息采集系统中借鉴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ETC,把已经比较成熟的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应用到汽车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方法的实现中,也就是在信息采集系统中,用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实现车载信息识别装置和公交车站所设的信息采集装置的无线远距离信息传输读取识别,完成车辆相对定位信息的采集。下面分别描述为了实现汽车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方案一对信息采集系统采用红外双向通信技术。系统中每辆汽车上的车载信息识别装置是汽车电子标识卡,卡上含有汽车的所属路别(行驶路线)、车辆编号等属性信息;在公交车站来向前方的合适位置设置有该车站的红外信息采集装置。由于红外线的有效通信距离一般在10米以内,当汽车行使入有效通信距离时,车站的红外信息采集装置发射出通信红外线并激发车载的电子标识卡进行工作,电子标识卡就发射带有属性信息的通信红外线给车站的红外信息采集装置,然后红外信息采集装置把读取的车辆属性信息和本身所带有的车站站名信息处理为可以传送的信号、通过专用电缆或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短消息服务平台等信息传送装置把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这里的红外信息采集装置可以在车辆的到来时(进入红外通信范围)、向车载电子标识卡发射激发信号,汽车上的电子标识卡接收到红外信息识别器发射来的激发信号后,就向红外信息识别器发射自身的红外信号,然后由红外信息识别器完成信号的读取和处理传送功能。本方案把已经比较成熟的红外电子收费系统的技术简化应用到公共汽车的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中。
为了实现汽率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方案二对信息采集系统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中每辆汽车上的车载信息识别装置是信号发射机(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含有汽车的所属路别(行驶路线)、车辆编号等属性信息;在公交车站来向前方的合适位置设置有该车站的信息识别装置——由信号接收机(电子标签阅读器)、发射接收天线组成。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有效通信距离一般也在10米以内,当汽车行使入有效通信距离时,由发射接收天线完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最后含有车辆属性信息和车站站名信息的数据通过专用电缆或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短消息服务平台等信息传送装置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本方案把已经比较成熟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到公共汽车的分布式自动相对定位中。●可比优势基于GPS、GIS、GSM的车辆定位(“绝对地理位置的定位”)系统由于自身技术特点在现有条件下有高成本、不成熟不稳定的限制,在几年内都不大可能大规模应用;尤其对于国内庞大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更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应用GPS、GIS、GSM的车辆定位系统。由于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行驶的路线都比较固定、所经路况复杂多变但又有一定规律、车辆都是大客车车型——不存在被偷丢失等安全性问题、司机对路线上没有导航需求、以中低速度行驶、而且定位系统对于公交调度而言没有非常有价值的可依据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其会造成功能过剩和浪费,对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并不具备很好的实用性。从了解的情况知道目前GPS车辆定位系统还没有为乘客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相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大概时间等信息——而这些面向乘客的公交信息服务倒是乘客们所迫需的,其不但可以为乘客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还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应用在汽车相对于公交车站的分布式定位中,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低、功能实用够用的优势,可以尽快的建立起面向乘客的公交信息服务,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套方案是针对公交系统的自身特点而设计的,因而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提供比GPS系统更适用于公交系统的功能服务。本套方案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熟识的车站站名作为汽车行使位置的地理参照点,符合人们对地理位置的日常称谓习惯,可以方便的为乘客提供各项相关的公交信息服务。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为乘客提供绝对精确的公交实时信息,也没有必要;这里,模糊的信息反而是更有效的,其已经够用。



图1是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是信息采集示意图、图3信息采集工作示意图。
在图1的系统组成示意图中在公交行驶路线上分布有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如车站1、车站2、车站3……,当汽车A沿着行驶路线经过车站1、车站2、车站3……时,分别进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信息采集工作,这构成了本套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系统部分;然后采集来的信号通过信息传送装置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乘客可以通过公交实时信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公交实时信息网站查询到相关的公交信息。
在图2的信息采集示意图中车站信息采集装置位于车站前方,当汽车进入信号覆盖区时,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和车上的电子标示卡开始信息采集工作;乘客们可以在车站上通过公交实时信息电子显示屏了解到相关的公交信息。
在图3的信息采集工作示意图中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先发射查询激发信号以激发车上的电子标示卡工作,然后电子标示卡回传给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带属性信息的信号。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是利用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来实现汽车相对定位中的信息采集工作的。系统各个部分组成如下一.信息采集系统1.车载电子标示卡是读写型电子标示卡,由中央处理电路、红外接收、发射二极管、预放及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带通电路、译码电路、缓冲放大电路、锁相调制电路、功放电路、保护电路、外壳等组成。极微功耗设计,由车站上的发射信号触发工作。内置电池可满足20000次的通信工作次数。卡内记录有车辆的车号、所属路数等属性信息。车辆按所属路数(行驶路线)进行统一的科学编号,每辆汽车具有唯一的车号。电子标示卡安装在玻璃车窗的合适位置。
2.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由中央处理电路、调频发射机、红外二极管接收阵列、通信接口电路、存储保护电路等组成。其可对驶向车站信号覆盖区范围内的汽车进行无线触发,使汽车上电子标示卡工作并发射红外属性信号,并由其准确接收过往汽车的属性信号并进行解码、纠错等数据处理使其可以被红外信息传送装置进行远距离传送;同时也向信息中心传送本车站的站名编码信息。采用850微米波长的红外线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间的双向主动式通信。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可安装于各个车站的附近合适位置,以避开人行横道的人流,并在安装时考虑信号覆盖的范围,避免留下信号死角。需要按路线对广泛分布的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进行安装位置的合理规划。
二.信息传送装置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短消息通信平台进行分布于各个车站的信息采集点与信息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送。
三.信息处理中心由数据存储服务器、数据接收交换服务器、web服务器、主机等网络计算设备和公交系统现有的调度设备结合而组成的硬件部分;由汽车属性编码系统、站名编码系统和配套开发的数据处理统计系统、乘客查询系统而组成的软件部分;以及面向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站、手机短信等数据传输交换的接口设施。
信息采集系统各项性能指标车站信息采集装置的信号覆盖范围10米——20米。
最高有效识别车速达到80公里/小时即可。
汽车间隔分辨距离30厘米(前后左右各向)。
电子标示卡工作温度范围-50℃一80℃信息采集通信时间<0.3秒(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之间)汽车通行识别能力>30辆/分钟信号穿透能力强可以穿透车体、路面、衣物、人等和电子收费系统的设备相比,在信息采集系统中本实施例只用到了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没有挡车器、显示器等庞大复杂的车道设备,所以在设备投入上大大降低了成本。●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利用射频卡识别技术(RFID)来实现汽车相对定位中的信息采集工作的。系统各个部分组成如下一.信息采集系统1.车载电子标示卡就是信号发射机(电子标签),标示卡内部带电池,由线圈、大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等集成电路组成。极微功耗设计,由车站信息采集装置的发射信号触发工作。内置电池可满足10万次的通信工作次数。卡内的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记录有车辆的车号、所属路数等属性信息。车辆按所属路数(行驶路线)进行统一的科学编号,每辆汽车具有唯一的车号。电子标示卡安装在玻璃车窗的合适位置。
2.车站信息采集装置由信号接收机(阅读器)、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天线连接器、处理电路、通信接口电路、存储保护电路等组成。工作时,信号接收器发射无线电信号,经调制后送往发射天线发射出去,用来激活通过覆盖区的汽车上的电子标示卡,使汽车上电子标示卡工作并发射无线电信号;然后接收天线准确接收电子标示卡发射来的无线电信号,送往信号接收器并进行解码、纠错、放大等数据处理使其可以被信息传送装置进行远距离传送;同时也向信息中心传送本车站的站名编码信息。采用通信频率为2.4GHz扩频技术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间的通信。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可安装于各个车站的附近合适位置,以避开人行横道的人流,并在安装时考虑信号覆盖的范围,避免留下信号死角。需要按路线对广泛分布的车站信息采集装置进行安装位置的合理规划。
二.信息传送装置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短消息通信平台进行分布于各个车站的信息采集点与信息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送。
三.信息处理中心由数据存储服务器、数据接收交换服务器、web服务器、主机等网络计算设备和公交系统现有的调度设备结合而组成的硬件部分;由汽车属性编码系统、站名编码系统和配套开发的数据处理统计系统、乘客查询系统而组成的软件部分;以及面向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站、手机短信等数据传输交换的接口设施。
信息采集系统各项性能指标车站信息采集装置的信号覆盖范围10米——20米。
最高有效识别车速达到80公里/小时即可。
汽车间隔分辨距离30厘米(前后左右各向)。
电子标示卡工作温度范围-50℃一80℃信息采集通信时间<0.3秒(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之间)汽车通行识别能力>30辆/分钟信号穿透能力强可以穿透车体、路面、衣物、人等和电子收费系统的设备相比,在信息采集系统中本实施例只用到了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没有挡车器、显示器等庞大复杂的车道设备,所以在设备投入上大大降低了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实现汽车定位的方法,与通过车载GPS接收器接收GPS卫星传来的信号后计算出当时的时间、经度、纬度等定位数据的汽车GPS定位方法不同,其特征是把汽车作为移动单元的同时,把位置固定的公交车站作为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分布式的地理位置信息参照单元,通过车载信息识别装置和公交车站所设的信息采集装置进行无线远距离信息传输读取汽车属性信息和传送汽车位置信息来实现汽车相对于车站的相对地理位置定位。
2.一种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特征是对公共汽车所采用的定位方法与与通过车载GPS接收器接收GPS卫星传来的信号后计算出当时的时间、经度、纬度等定位数据的汽车GPS定位方法不同,在它的信息采集系统中,把位置固定的公交车站作为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分布式的地理位置信息参照单元,通过车载信息识别装置和公交车站所设的信息采集装置进行无线远距离信息传输读取汽车属性信息和传送汽车位置信息来实现汽车相对于车站的相对地理位置定位,以此得到公共汽车实时的行驶相关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定位方法,其特征是在信息采集系统中利用红外双向通信技术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读取工作,车载电子标示卡存有汽车的相关属性信息,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存有本站的站名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定位方法,其特征是在信息采集系统中利用射频卡识别技术(RFID)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读取工作,车载电子标示卡存有汽车的相关属性信息,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存有本站的站名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特征是在它的信息采集系统中利用红外双向通信技术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读取工作,车载电子标示卡存有汽车的相关属性信息,车站红外信息采集装置存有本站的站名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特征是在它的信息采集系统中利用射频卡识别技术(RFID)进行车载电子标示卡和车站信息采集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读取工作,车载电子标示卡存有汽车的相关属性信息,车站信息采集装置存有本站的站名信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系统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中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部分。借鉴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ETC,把已经比较成熟的红外双向通信技术或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汽车分布式相对定位中,以实现汽车相对于车站的位置的定位和基于此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为乘客提供在候车和出行准备的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车辆行驶信息——如所候的某路车在来向上的车辆分布情况、以各个车站为参照点的车辆行驶位置、到达本车站的预计时间等信息。
文档编号G08G1/123GK1414526SQ0113187
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0日
发明者吴举杰 申请人:吴举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