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9664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灾害预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次生灾害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对于许多自然灾害而言,次生灾害是有着很大的危害,特别是在灾后的救援工作,有着很大的危险,有时甚至危害到救援队伍的人身安全。

比如对于地震而言,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

其中,余震引起山体滑坡,往往会造成救援人员的不必要的伤害。

又比如山体滑坡,其次生灾害也往往极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可以对即将发生的次生灾害进行预警,避免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种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监测端,信息中心和若干预警端;所述监测端与信息中心通信连接;所述信息中心与预警端通信连接;所述监测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通信单元和监测定位单元;所述监测定位单元与控制单元数据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通信单元数据连接。

进一步的,监测定位单元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所述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中心包括数据分析单元、第二通信单元;所述数据分析单元与第二通信单元数据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与第一通信单元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端包括至少一个壳体、载板、顶盖和底盖;所述载板设置在壳体中;所述顶盖和顶盖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端设有外螺纹结构、下端设有内螺纹结构;所述顶盖下端与壳体通过外螺纹结构配合;所述底盖与壳体通过内螺纹结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预警端设有信息接收单元和预警单元;所述信息接收单元与预警单元数据连接;所述信息接收单元与第二通信单元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预警单元采用广播或震动单元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端设有电路集成板;所述控制单元和监测定位单元集成在电路集成板上;所述载板设有容置槽,所述电路集成板与容置槽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运载单元;所述运载单元采用无人机。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端采用网格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可以对即将发生的次生灾害进行预警;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等多个传感器和监测单元,实时,及时监测监测端是否发生位移,滑动;监测端采用可以多节自由组合的设计,方便功能扩展;预警端采用震动手环,可以使工作人员及时接收到险情信息;将控制单元和监测定位单元集成与电路集成板上,使设计更加简洁;采用无人机运载监测端,并对监测端进行精准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监测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次生灾害网格化预警系统,包括若干监测端1,信息中心2和若干预警端3;所述监测端1与信息中心通信2连接;所述信息中心2与预警端3通信连接;所述监测端1包括控制单元11、第一通信单元12和监测定位单元13;所述监测定位单元13与控制单元11数据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1与第一通信单元12数据连接。

当发生自然灾害后,道路,山洪,建筑等都会出现塌方,此时也必定会有许多人员伤亡。以山体滑坡为例,当救援人员到达救援现场后,只需将多个监测端分布放置在滑坡的坡体上,数量越多,探测越精准。之后在坡体下方实施工作时,如果多个监测端同时监测到位移,则说明山体可能再次发生塌方,此时信心中心2接收到监测端1位移的信息,及时传到预警端3,预警端通知工作人员及时撤离工作区域。

监测定位单元13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所述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

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震动传感器、温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 GPS/BDS定位单元等多种手段同时监测,使监控更为精准。

所述信息中心2包括数据分析单元21、第二通信单元22;所述数据分析单元21与第二通信单元22数据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单元22与第一通信单元21通信连接。

信息中心可以采用RTU盒子,也可以是附近的信息监控站,信息中心实时监测监测端的动向,接收监测端移动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

第一通信单元12和第二通信单元22、及第二通信单元22与预警端通信,均采用zigbee网络通信,通讯方式为233/433MHz。

所述监测端1包括至少一个壳体14、载板15、顶盖16和底盖17;所述载板15设置在壳体14中;所述顶盖16和顶盖17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壳体14上端设有外螺纹结构、下端设有内螺纹结构;所述顶盖16下端与壳体通过外螺纹结构配合;所述底盖17与壳体通过内螺纹结构配合。

载板15用于放置控制单元11和监测定位单元13,壳体14与顶盖和底盖通过螺纹结构配合,方便拆卸,并且壳体14可以有更大扩展性,多个壳体同样可以通过螺纹配合,从而扩大壳体的容量,使得监测端可以设置更多的设备。

所述预警端3设有信息接收单元31和预警单元32;所述信息接收单元与预警单元数据连接;所述信息接收单元与第二通信单元通信连接。

所述预警端可采用智能手环;所述智能手环中设置的预警单元采用可变色警示灯和蜂鸣声。

采用智能手环时,工作人员每人分发一个,当信息中心收到监测端位移的信息时,及时将信息发送到智能手环,智能手环警示灯变色,并发出蜂鸣音,提示人员撤退。

所述预警端采用广播单元。

也可以采用广播单元,当收到信息中心的预警信息后,即发出广播信息,工作人员在听到警报后及时撤离。

更进一步的,也可以广播单元和手环一同使用,增加预警的效果。

所述监测端1设有电路集成板18;所述控制单元11和监测定位单元13集成在电路集成板18上;所述载板15设有容置槽15a,所述电路集成板18与容置槽15a相适配。

使设计更为简洁,并且将监测端的控制单元和监测定位单元集成于一张板上,使控制单元和监测定位单元更稳固。

所述系统还包括运载单元;所述运载单元采用无人机。

无人机可以远程运载监测端,使监测端可以更自由布置,形成更多监测点。

所述监测端采用网格式分布。

将监测端网格化分布,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误报的情况发生,更能准确监测险情,如果监测区域内多个监测端均出现位移,则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极高,有利与信息中心发出更准确的预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