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1602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交通指挥灯。



背景技术:

交通指挥灯主要通过电源驱动而闪亮的红绿灯,指挥汽车和行人安全有序地通行。主要分为固定式交通指挥灯和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移动式交通指挥灯在道路维修、固定交通灯故障时使用较多,而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由于高度较高,而占地面积较小,因此存在容易倾倒的风险,特别是遇到大风天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时不容易倾倒的移动式交通指挥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式交通指挥灯,包括信号灯、灯柱、基座,信号灯固定在灯柱的上端,灯柱的下端固定在基座的上端,基座的下端固定有转轮,其特征在于:基座上设置有辅助支撑机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手推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均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第二十字轴万向节均包括第一转动叉、第二转动叉以及十字轴,十字轴的其中两个末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动叉上,十字轴的剩余两个末端转动安装在第二转动叉上,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相互啮合,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一转动叉、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一转动叉分别固定在第一齿轮的两侧,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转动安装在基座上,第一支撑脚的一端、第二支撑脚的一端、第三支撑脚的一端、第四支撑脚的一端分别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齿轮、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齿轮、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齿轮、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齿轮,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固定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二转轴的另一端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三转轴的一端固定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三转轴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四转轴的一端固定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第四转轴的另一端固定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的第二转动叉,手推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转轴角度的限位机构。采用这种结构,移动式交通指挥灯使用时,朝上转动手推杆,手推杆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分别经由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驱动第一支撑脚、第四支撑脚向下翻转,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通过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驱动第二支撑脚向下翻转,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带动第四转轴转动,第四转轴通过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驱动第三支撑脚向下翻转,向下翻转的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从而提高了支撑效果,从而使得移动式交通指挥灯不容易倾倒;当需要撤走移动式交通指挥灯时候,朝下转动手推杆,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向上翻,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脱离底面,从而可以通过拖动推杆方便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的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座、限位插销,所述限位座包括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上开设有插销孔,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固定在基座上,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之间为用于卡入手推杆的容纳空间。采用这种结构,向上翻转手推杆至容纳空间内,限位插销插入插销孔,从而将手推杆限制在容纳空间内,从而固定第一转轴角度,使得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处于支撑状态。

作为优选,第一转轴和第三转轴相互平行设置,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相互平行设置,第一转轴垂直于第二转轴,第一齿轮的轴线和第二齿轮的轴线平行,第一齿轮的轴线与第一转轴呈45°夹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完成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的移动后,在折叠手推杆的过程中,展开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从而提高了支撑效果,从而使得移动式交通指挥灯不容易倾倒;需要移动移动式交通指挥灯时,在展开手推杆的过程中,可以折叠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第四支撑脚,并且方便通过手推杆拖走移动式交通指挥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式交通指挥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支撑机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一种移动式交通指挥灯,包括信号灯1、灯柱2、基座3,信号灯1固定在灯柱2的上端,灯柱2的下端固定在基座3的上端,基座3的下端固定有转轮4,基座3上设置有辅助支撑机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手推杆5、第一转轴61、第二转轴62、第三转轴63、第四转轴64、第一支撑脚71、第二支撑脚72、第三支撑脚73、第四支撑脚74、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81、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82、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83、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84,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81、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82、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83、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84均包括第一齿轮851、第二齿轮852、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均包括第一转动叉8551、第二转动叉8552以及十字轴8553,十字轴8553的其中两个末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动叉8551上,十字轴8553的剩余两个末端转动安装在第二转动叉8552上,第一齿轮851、第二齿轮852相互啮合,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的第一转动叉8551、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的第一转动叉8551分别固定在第一齿轮851的两侧,第一转轴61、第二转轴62、第三转轴63、第四转轴64、第一齿轮851、第二齿轮852均转动安装在基座3上,第一支撑脚71的一端、第二支撑脚72的一端、第三支撑脚73的一端、第四支撑脚74的一端分别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81的第二齿轮852、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82的第二齿轮852、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83的第二齿轮852、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84的第二齿轮852,第一转轴61的一端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81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一转轴61的另一端固定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84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二转轴62的一端固定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82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二转轴62的另一端固定第一支撑脚驱动单元81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三转轴63的一端固定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83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三转轴63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支撑脚驱动单元82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四转轴64的一端固定第三支撑脚驱动单元83的第一十字轴万向节853的第二转动叉8552,第四转轴64的另一端固定第四支撑脚驱动单元84的第二十字轴万向节854的第二转动叉8552,手推杆5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61上,第一转轴6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转轴61角度的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座、限位插销,所述限位座包括第一限位板91、第二限位板92,第一限位板91、第二限位板92上开设有插销孔93,所述第一限位板91、第二限位板92固定在基座3上,所述第一限位板91、第二限位板92之间为用于卡入手推杆5的容纳空间。手推杆5卡入容纳空间后,将插销孔93内插入限位插销,即可将手推杆5闲置在容纳空间内,使得手推杆5无法转动。

第一转轴61和第三转轴63相互平行设置,第二转轴62和第四转轴64相互平行设置,第一转轴61垂直于第二转轴62,第一齿轮851的轴线和第二齿轮852的轴线平行,第一齿轮851的轴线与第一转轴61呈45°夹角。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