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防监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259398发布日期:2022-03-16 11:5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防监控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安防监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防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2.安防监控系统能够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控对象,不但极大地延长了人眼的观察距离,而且扩大了人眼的机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安防场景中。
3.传统的视频安全监控大多由安保人员直接查看监控画面来判断是否有非法入侵人员。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的园区或小区,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地方多,布置的视频监控点的数量多,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的监控画面数量很多,工作人员很难兼顾所有待监控场所。同时,由于人眼的易疲劳性,经常会遗漏许多可疑目标,安保人员不能保证及时的对每一个监控画面做出有效判断,从而会给监控场所带来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辅助安保人员进行安防监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防监控方法。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安防监控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安防监控方法,包括: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如果有,则判断能否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所述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如果不能,则将所述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对所述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进行统计,并实时判断所述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如果大于,则发出第一警示信息。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判断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判断是否能够对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如果无法对监控区域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则该人员有一定概率是偷窃人员;此后对该人员在监控区域内的时间进行统计,由于实施盗窃行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若该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此时发出第一警示信息,第一警示信息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的智能终端或者安防系统中,进而能够提醒安保人员对该监控区域进行核查,从而减少了安保人员观看监控画面的盲目性,从而便于辅助安保人员进行安防监控。
8.可选的,在将所述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发送第一工作指令至光照传感器;所述第一工作指令用于控制光照传感器工作并检测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接收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光照强度检测信息;所述光照强度检测信息中包含光照强度检测值;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检测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光强预设值;如果是,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所述第二工作指令用于控制照明灯工作;判断能否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如果不能,则继续判定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为可疑人员。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法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可能是由于该人员进行面部遮挡,也可能是由于当前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较弱;发送第一工作指令至光照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工作后对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进行检测,当判定光照强度检测值小于预设的光强预设值时,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控制照明灯工作,提高当前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进而提高监视器所拍摄的监控视频的清晰度,便于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10.可选的,在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后,还包括:选取若干张包含所述可疑人员的图片并进行保存;以及,发送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监控区域早照明灯工作后能够更加清楚的拍摄可疑人员,保存若干张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后,发送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图片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处,便于安保人员了解可疑人员的着装、身高等体貌特征,当可疑人员经由小区或园区的进出口时,安保人员可疑通过获取的图片对可疑人员的信息进行核查,从而提高了小区或园区的安全度。
12.可选的,将所述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可疑人员是否离开监控区域,如果是,发送第一关闭指令至所述光照传感器;所述第一关闭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光照传感器停止工作。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定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向光照传感器发送第一关闭指令,第一关闭指令用于控制光照传感器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节省电能的效果。
14.可选的,在判定所述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还包括:发送第二关闭指令至所述照明灯;所述第二关闭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灯停止工作。
15.可选的,若判定能够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则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并判断特征提取结果是否与预设的数据库中的某一面部特征相匹配;如果是,则将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的判定结果由可疑人员更改为普通人员;如果不是,则继续判定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为可疑人员。
16.可选的,所述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的方法包括:获取监控器发送的监控视频;对所述监控视频进行截取得到视频帧图片;通过行人检测算法对所述视频帧图片进行识别,得到判断结果。
17.可选的,所述的判断能否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的方法包括:获取预设数量的判定结果为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的视频帧图片;通过人脸检测算法判断获取的预设数量的视频帧图片中是否存在符合人脸特征函数的图片片段;如果没有,则判定为不能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18.可选的,在所述的将所述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发送第三工作指令至分贝检测仪;所述第三工作指令用于控制分贝检测仪工作,并对监控区域进行分贝检测;接收分贝检测仪发送的分贝检测信息;所述分贝检测信息中包含分贝检测值;
判断分贝检测值是否大于预设分贝值;如果大于,则发出第二警示信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少车辆都安装有汽车报警器,如果有人击打、撞击或移动汽车,汽车报警器将会发出警报;在监控区域安装一个分贝检测仪,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发送第三工作指令至分贝检测仪,分贝检测仪工作后,检测监控区域的分贝值,当判定分贝检测值大于预设分贝值时,发送第二警示信息;第二警示信息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处,进而提醒安保人员加强对该监控区域的安防。
20.可选的,所述监控方法还包括:在所判定述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时,发送第三关闭指令至分贝检测仪;所述第三关闭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分贝检测仪停止工作。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2.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2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安防监控方法。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安防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1、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如果有,则执行步骤s102。
25.具体的,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的方法包括:获取监控器发送的监控视频;对监控视频进行截取得到视频帧图片;通过行人检测算法对视频帧图片进行识别,得到判断结果。
26.在本技术中,服务器可以与监控器相通信,通信的方式包括有线通信及无线通信(蓝牙、wifi及蜂窝网络等),监控器能够将监控视频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获取监控器发送的监控视频后,对监控视频进行截取得到视频帧图片,上述的截取可以是逐帧截取,也可以是间隔预设帧数进行截取。此后,服务器通过行人检测算法对视频帧图片进行识别,从而判断视频帧图片中是否有人员。
27.步骤s102、判断能否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如果不能,则执行步骤s103。
28.具体的,判断能否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的方法包括:获取预设数量的判定结果为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的视频帧图片;通过人脸检测算法判断获取的预设数量的视频帧图片中是否存在符合人脸特征函数的图片片段;如果没有,则判定为不能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29.在本技术中,服务器获取预设数量的判定结果为有人员进入监控区域的视频帧图片,预设数量可以是10张,也可以是其他数量;此后服务器通过人脸检测算法判断获取的预设数量的视频帧图片中是否存在符合人脸特征函数的图片片段,进而判定能否对进入监控
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30.在步骤s102中,若判定能够对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则对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并判断特征提取结果是否与预设的数据库中的某一面部特征相匹配;如果是,则将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的判定为普通人员;如果不是,则判定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为可疑人员。预设的数据库可以是小区或园区住户及租户的面部数据。
31.步骤s103、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
32.具体的,由于无法对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进行面部识别,需要提高对该人员的警惕程度,此时服务器将该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
33.步骤s104、对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进行统计。
34.步骤s105、实时判断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如果大于,则执行步骤s106。
35.具体的,由于实施盗窃行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服务器可以通过对获取的照片进行分析,例如当获取的视频帧图片中出现人员且无法进行面部特征提取时,记录此时的时刻,此后若获取的视频帧图片继续出现可疑人员则对可疑人员在监控范围内的时间进行累加,从而对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进行统计,进而可以判断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预设时间阈值的设定方法可以是采集若干人员走过监控区域相距最远的两点的时间,采用所采集的所有时间的特征数,特征数可以是众数或者平均数,或者是中位数;也可以将特征数放大一定的倍数,例如放大1.5倍。
36.步骤s106、发出第一警示信息。
37.具体的,当可疑人员在监控区域内停留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时,服务器发出第一警示信息。第一警示信息可以包含当前监控区域的监控器的编号,以及相应的文字信息,文字信息可以是“第四监控区域出现可疑人员,且在当前区域停留的时间过长,请注意”。第一警示信息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的智能终端,也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的监控系统,在监控系统的显示屏中进行显示,也可以是发送至当前监控区域的业主的智能终端,从而提醒业主或者安保人员加强对当前监控区域的监控,减少监控区域的停放的车辆、堆放的物料和公共应急设备被盗窃的可能性。
38.参照图2,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s103: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1、发送第一工作指令至光照传感器;第一工作指令用于控制光照传感器工作并检测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
39.具体的,由于人脸检测算法对图片的分辨率及清晰度的要求较高,无法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可能是由于该人员进行面部遮挡,也可能是由于当前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较弱。在监控区域设置一光照传感器,该光照传感器可以由服务器控制开启,且能够发送光照强度检测信息发送至服务器。在将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后,服务器发送第一工作指令至光照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工作后对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进行检测,并将光照强度检测信息发送至服务器。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使得光照传感器并非24小时工作,而是在服务器发送第一工作指令后进行工作,由于光照传感器并非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实现节省电能的效果。
40.步骤s202、接收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光照强度检测信息;光照强度检测信息中包含
光照强度检测值。
41.具体的,在光照传感器发送光照强度检测信息后,服务器接收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光照强度检测信息。
42.步骤s203、判断光照强度检测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光强预设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04。
43.具体的,预设的光强预设值可以根据监控器的性能及类型进行选择,预设的光强预设值可以是4.0lux,可以是其它数值大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当服务器判定光照强度检测值小于预设的光强预设值时,则此时较大概率是由于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低于监控器能够将监控区域拍摄清楚的光照强度要求。
44.步骤s204、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
45.具体的,在监控区域先安装一照明灯,该照明灯能够由服务器控制开启。如果判定光照强度检测值小于预设的光强预设值,则服务器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控制照明灯工作。照明灯工作后能够对监控区域进行照明,提高当前监控区域的光照强度,进而提高监视器所拍摄的监控视频的清晰度,便于服务器对进入监控区域内的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46.步骤s205、判断能否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如果不能,则执行步骤s206。
47.具体的,在照明灯工作后,服务器再次对监控器拍摄的视频进行识别,先对视频进行截取,判断视频中是否有人员,再判断能否对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
48.步骤s206、继续判定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为可疑人员。
49.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s205后,若判定能够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则对可疑人员进行面部特征提取,并判断特征提取结果是否与预设的数据库中的某一面部特征相匹配;如果是,则将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的判定结果由可疑人员更改为普通人员;如果不是,则继续判定进入监控区域的人员为可疑人员。
50.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后,还包括:选取若干张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并进行保存;以及,发送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
51.具体的,在服务器发送第二工作指令至照明灯后,照明灯工作,此时监控区域较照明灯工作前,能够更加清楚的拍摄可疑人员。服务器获取监控器发送的视频后,先对监控视频进行截取,再通过行人检测算法判断视频帧图片是否包含可疑人员,如果有,则将该视频帧图片进行保存,在保存若干张(例如10张)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后,发送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包含可疑人员的图片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的智能终端,也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处的监控系统,在监控系统的显示屏中进行显示,也可以是发送至当前监控区域的业主的智能终端,从而提醒业主或者安保人员加强对当前监控区域的监控。以将可疑人员的图片发送至安保人员的智能终端为例,便于安保人员了解可疑人员的着装、身高等体貌特征,当可疑人员经由小区或园区的进出口时,安保人员可疑通过获取的图片对可疑人员的信息进行核查,从而提高了小区或园区的安全度。
52.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判断可疑人员是否离开监控区域,如果是,发送第一关闭指令至光照传感器;第一关闭指令
用于控制光照传感器停止工作。
53.具体的,服务器判定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向光照传感器发送第一关闭指令,第一关闭指令用于控制光照传感器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节省电能的效果。
54.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判定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还包括:发送第二关闭指令至照明灯;第二关闭指令用于控制照明灯停止工作。
55.具体的,服务器判定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向照明灯发送第二关闭指令,第二关闭指令用于控制照明灯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节省电能的效果。
56.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还包括:发送第三工作指令至分贝检测仪;第三工作指令用于控制分贝检测仪工作,并对监控区域进行分贝检测;接收分贝检测仪发送的分贝检测信息;分贝检测信息中包含分贝检测值;判断分贝检测值是否大于预设分贝值;如果大于,则发出第二警示信息。
57.具体的,不少车辆都安装有汽车报警器,如果有人击打、撞击或移动汽车,汽车报警器将会发出警报。在监控区域安装一个分贝检测仪,将人员判定为可疑人员之后,发送第三工作指令至分贝检测仪,分贝检测仪工作后,检测监控区域的分贝值,并将包含分贝检测值的分贝检测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分贝检测仪发送的分贝检测信息,并将分贝检测值与预设分贝值进行比较,预设分贝值可以是100分贝,当服务器判定分贝检测值大于预设分贝值时,服务器发送第二警示信息;第二警示信息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的智能终端,也可以发送至安保人员处的监控系统,在监控系统的显示屏中进行显示,也可以是发送至当前监控区域的业主的智能终端,从而提醒业主或者安保人员加强对当前监控区域的监控,减少监控区域的停放的车辆、堆放的物料和公共应急设备被盗窃的可能性。第二警示信息可以是文字信息,例如“在第四监控区域,需要进行巡查”,第二警示信息也可以是语音信息。
58.作为一种安防监控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监控方法还包括:在所判定述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时,发送第三关闭指令至分贝检测仪;第三关闭指令用于控制分贝检测仪停止工作。
59.具体的,服务器判定可疑人员离开监控区域后,向分贝检测仪发送第三关闭指令,第三关闭指令用于控制分贝检测仪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节省电能的效果。
6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