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十字信号交叉口左转相位的交通信号设置方法_2

文档序号:9328113阅读:来源:国知局
84] t2一一第二相位的配时(s)。
[0085] (3)路段开口间距S的要求。
[0086] 左转车辆掉头时对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有一定的要求,S的位置如附图5所示。
[0087] 单侧掉头时开口间距S彡4. 5m,其中4. 5m等于大型汽车车宽加上2米的行驶宽 度。双侧掉头时开口间距S彡9m。
[0088] 通常情形下,两个交叉口之间采用一个开口进行双向掉头,当两个交叉口之间的 距离过大时,可设置两个开口分别掉头。可用以下方法确定两个交叉口应该采用的掉头方 式:
[0089] 如附图6所示,借助步骤三中(2)b的计算结果,得出交叉口(一)的L东和交叉口 (二)Lh的最大可能取值,即
;当两个交叉口之间的 路段总长1^满足关系式(5)时,则证明两个交叉口之间间距过大,应设置两个开口分别掉 头;反之,则两个交叉口之间采用一个开口双向掉头。
[0090] Ls-(I^niaJL西 J 彡 IOOm (5)
[0091] 实施例2
[0092] 如附图7所示,信号交叉口两相交道路均为双向六车道,车道宽均为3. 75m,中央 分隔带宽5m,设置掉头的道路为有中央分隔带的那条,图7左侧及右侧的中央分隔带长 40m,开口间距8m ;图7中间两条分隔带长50m,开口间距15m。
[0093] 并且经调查西进口左转高峰车流量280pcu/h,东进口左转高峰车流量 V东α左转1:为35〇Pcu/h,第一相位的配时ti= 50s,第二相位的配时t2= 50s,南、北进口左转 车辆的平均车速V左转=15 (km/h);左转车辆排队时的最小车头间距d = 8m。
[0094] 按如下步骤进行该交叉口消除左转相位的交通信号设计:
[0095] 步骤一:交叉口左转车流交通组织形式应按如下方式进行设置。
[0096] 由于道路左右两侧距离下一相邻交叉口距离较远,且开口只有8m,故此两处采用 单侧掉头,两交叉口中间的道路相距较近,分隔带开口为15m,计划采用双侧掉头,在步骤三 中再进行验证。
[0097] 南、北进口左转的车辆进入信号控制交叉口后通过右转掉头再直行的方式实现左 转,如附图8中的流线1-流线1,流线4-流线4。
[0098] 东、西进口左转的车辆进入信号控制交叉口后通过直行掉头再右转的方式实现左 转,如附图8中的流线2-流线2,流线3-流线3。
[0099] 并且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主要设置绕行标志和禁止标志,设置位置如附图8所 示,标志具体样式如附图2所示,南北进口设置绕行标志(a);东西进口设置绕行标志(b); 且绕行标志(a)、(b)设置在距离交叉口 30~50m的位置。
[0100] 步骤二:交叉口信号配时相位设置。
[0101] (1)使用上述左转交通组织形式,交叉口的信号灯组间应进行协调控制,该示例一 共包括5个信号灯组,其中3个信号灯组由两个信号灯组成,2个信号灯组由四个信号灯组 成,5个信号灯组间应协调控制。各信号灯组的位置如附图9所示。
[0102] (2)各信号灯组的协调控制。
[0103] 采取此种左转交通组织方式的交叉口,各信号灯组信号相序方案应按附图10、附 图11所示。第一相位时:信号灯组①、③、⑤允许东西向车流直行;信号灯组②、④允许东西 向车流直行和右转;同时交叉口东西向行人放行。
[0104] 第二相位时:信号灯组①只允许由东向西行驶的车辆掉头行驶;信号灯组⑤只允 许由西至东行驶的车辆掉头行驶;信号灯组③允许东西向行驶的车辆同时掉头;信号灯组 ②、④允许东西向车流右转,南北向车流直行和右转;同时交叉口南北向行人放行。
[0105] 步骤三:调查交叉口尺寸判断其是否达到设置要求。
[0106] (1)设置掉头的道路,其单幅宽度为3. 75X3+5 + 2 = 13. 75 > 12m,能保证公交车 能顺利掉头。
[0107] (2)中央分隔带长度的要求。
[0108] a.以交叉口(一)为例进行说明,为避免第一相位时等待调头的车辆排队过长而 溢出交叉口影响下一相位南北向直行的车辆和行人,应使路段开口距交叉口的距离达到一 定的长度。
[0109] 对交叉口(一)西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
[0113] 同理计算得,对交叉口(二)西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L东=40m彡16m;对交叉口 (二)东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Lh= 50m彡19. 4m,均满足对中央分隔带长度的要求(1)。
[0114] b.如附图7所示,以交叉口(一)为例进行说明,为保证第二相位时从南进口进入 左转的第一辆车在第二相位结束时能抵达东进口停车线,以及从北进口进入左转的第一辆 车在第二相位结束时能抵达西进口停车线,中央分隔带的长度不应过长。
[0115] 对交叉口(一)南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
[0119] 同理计算得,对交叉口(二)南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L东=40m彡104m;对交叉口 (二)北进口左转的车辆而言Lh = 50m彡104m,均满足对中央分隔带长度的要求(2)。
[0120] (3)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S的要求。
[0121] 在步骤一中已经进行假设,由于道路左右两侧距离下一相邻交叉口距离较远,且 开口只有8m,故此两处采用单侧掉头,两交叉口中间的道路相距较近,分隔带开口为15m, 计划采用双侧掉头。
[0122] 借助步骤三中(2)b的计算结果,验证两交叉口间的路段是否可以采用双侧掉头, 计算出交叉口(一)的L东和交叉口(二)L西的最大可能取值,即:104m,Lhmx = 104m ;两个交叉口之间的路段总长 Ls= 5〇+5〇+15 = IKm,又因为 L S-(I^niaJLggniax) = -93In 不满足关系式(5)时,则两个交叉口之间应采用一个开口双向掉头,故经验证步骤一中的 假设成立。
[0123] 又因为单侧掉头时要求开口间距S彡4. 5m,双侧掉头时要求开口间距S彡9m。故 中央分隔带的开口间距均满足掉头的要求。
【主权项】
1. 一种消除十字信号交叉口左转相位的交通信号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下 列步骤: 步骤一:交叉口左转车流交通组织形式应按如下方式进行设置 南、北进口左转的车辆进入信号控制交叉口后通过右转掉头再直行的方式实现左转; 东、西进口左转的车辆进入信号控制交叉口后通过直行掉头再右转的方式实现左转; 并且应配有相应的交通标志,主要设置绕行标志和禁止标志,且绕行标志和禁止标志 应设置在距离交叉口 30~50m的位置; 步骤二:交叉口信号相位方案设置 (1) 交叉口的信号灯组间应进行协调控制;包括3个信号灯组,其中2个信号灯组由两 个信号灯组成,1个信号灯组由四个信号灯组成; (2) 各信号灯组的协调控制 采取此种左转交通组织方式的交叉口,各信号灯组信号相序方案,第一相位时:第一和 第三信号灯组允许东西向车流直行;第二信号灯组允许东西向车流直行和右转;同时交叉 口东西向行人放行; 第二相位时:第一信号灯组只允许由东向西行驶的车辆掉头行驶;第三信号灯组只允 许由西至东行驶的车辆掉头行驶;第二信号灯组允许东西向车流右转,南北向车流直行和 右转;同时交叉口南北向行人放行; 步骤三:判断道路条件是否满足设置要求 (1) 要求设置掉头的道路其单幅宽度需达到12m以上,在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上设置 掉头效果更佳; (2) 路段开口距离的要求 为使进入交叉口的车辆能合理地利用上述方式进行左转,路段开口距交叉口的距离需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a. 为避免第一相位时等待调头的车辆排队过长而溢出交叉口影响下一相位南北向直 行的车辆和行人,应使路段开口距交叉口的距离达到一定的长度,如式(1)、(2)所示:式中:L$ -一如附图5中所示,东进口处路段开口距交叉口处的距离(m); Lffi一一如附图5中所示,西进口处路段开口距交叉口处的距离(m); V西口左转量--西进口左转尚峰车流量(pcu/h); V东口左转量--东进口左转尚峰车流量(pcu/h); h-一第一相位的配时(S); d--左转车辆排队时的一般车头间距(m),取5. 5-6.Om;n一一单向允许掉头的车道数; b. 为保证第二相位时从南进口进入左转的第一辆车在第二相位结束时能抵达东进口 停车线,以及从北进口进入左转的第一辆车在第二相位结束时能抵达西进口停车线,如式 (3)、⑷所示:式中:--南进口左转车辆的平均车速(km/h); V北左转--北进口左转车辆的平均车速(km/h);t2-一第二相位的配时(S); (3)路段开口间距S的要求 左转车辆掉头时对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有一定的要求, 单侧掉头时开口间距S多4. 5m,其中4. 5m等于大型汽车车宽加上2米的行驶宽度,双 侦觸头时开口间距S彡9m; 通常情形下,两个交叉口之间采用一个开口进行双向掉头,当两个交叉口之间的距离 过大时,设置两个开口分别掉头; 用以下方法确定两个交叉口应该采用的掉头方式: 借助步骤三中(2)b的计算结果,得出交叉口(一)的L东和交叉口(二)Lh的最大可关系式(5)时,则证明两个交叉口之间间距过大,应设置两个开口分别掉头;反之,则两个 交叉口之间采用一个开口双向掉头; LS_(L东nax+L西nax)彡IOOm (5)〇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消除十字信号交叉口左转相位的交通信号设置方法,就是左转车辆进入信号控制交叉口时可通过右转掉头再直行或者直行掉头再右转的方法实现左转,从而减少交叉口信号相位数量和信号转换损失时间,达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设置方法,既能解决左转车辆带来的交叉口安全隐患,同时又能减少交叉口信号相位数量和信号转换损失时间,从而显著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IPC分类】G08G1/07, E01C1/02
【公开号】CN105046984
【申请号】CN201510553268
【发明人】蒋贤才, 王安妮, 徐烨超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