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记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756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记录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介质,一种光盘记录装置和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更加具体的说涉及一次写入型光盘介质、在该光盘介质上记录和再现数据的光盘记录装置和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P2000-504463A)和美国专利(5,701,281)中披露了一次写入型光盘介质的第一传统例子和一常规光盘装置的第二传统例子。根据第一传统例子,写入装置将数据块写到可重写记录介质上的轨迹图案中。该写入装置具有写入单元和定位部分。写入单元通过电磁射束将表示数据块的标记写入记录载体的区域中。定位部分根据表示轨迹图案的轨迹结构在记录载体上定位写入单元。所述写装置还具有用于产生状态数据的状态部分,所述状态数据表示在记录载体的至少一个区域中正在执行写操作。该状态数据从用于写入数据块的轨迹图案区域的开始位置延伸,并且具有表示没有任何中断的写入数据的初始区域的初始区域数据。
根据第二传统例子,光盘装置使用这样一种光盘,其具有作为未用区域的区域边界未用区域和缓冲区,和在用户区的每个用户带中的测试区。所述光盘装置包括一SCSI控制器、一个头、一控制单元、一控制参数编辑单元、一随机访问存储器、一控制参数写入单元和一控制参数读取单元。SCSI控制器与主机装置连接并与主机装置交换数据。所述头将数据写入光盘或从光盘读取数据。控制单元控制数据的写和读操作并控制光盘装置的整个操作。控制参数数据编辑单元编辑控制参数数据使其具有预定的格式。随机访问存储器存储通过控制参数数据编辑单元编辑的控制参数数据。当从光盘装置拖出光盘时,控制参数写入单元通过所述头将存储在随机访问存储器中的控制参数数据写入光盘的未用区域中。当将光盘插入到光盘装置中时,控制参数读取单元读取写入到光盘的未用区域中的控制参数数据。
如图3所示,一光盘记录系统包括主机装置1、光盘记录装置2、和光盘介质3。主机装置1被例示为个人计算机(PC)。在内置装置例如DVD(数字万用盘)记录器中,主机装置1相当于控制整个系统的支配系统。光盘记录装置2按照来自主机装置1的指令将数据写入到光盘介质3例如DVD-R中。
用于在主机装置1和光盘装置2之间交换命令和状态的规范描述在ANSI T10/1545-D“INFORMATION TECHNOLOGY-Multi-Media Commands(信息技术-多媒体命令-4(MMC-4)”中,将它作为第三个传统例子。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在第三传统例子中所示的包命令与光盘记录装置2交换命令和状态。在本发明中,所述说明是通过使用在第三传统例子中定义的下列MMC-4命令给出的。
(1)读取(10)命令为用于通过光盘记录装置2从某一逻辑地址开始读取规定数量的扇区的数据的命令。
(2)输出(10)命令或写(12)命令为用于通过光盘记录装置2从某一逻辑地址开始读取规定数量的扇区的数据的命令。
(3)同步缓存命令为用于使光盘记录装置2将存储在记录装置2的写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写入到光盘介质3中的命令。
(4)读盘信息命令为用于获取光盘介质3的轨迹或光道数量、表示光盘介质3是否为可擦除的标记和光盘介质3的记录状态的命令。
(5)读轨迹信息命令为用于获取光盘介质3的某一轨迹或光道的开始逻辑地址或下一可写入逻辑地址和轨迹和光道的状态的命令。
(6)保留轨迹命令为用于保留包含一定数量的扇区的逻辑地址区作为一个轨迹的命令。
(7)完结(Close)轨迹命令为用于以虚拟数据隐匿某一轨迹的所有可重写逻辑地址区的命令。
(8)读DVD结构命令和发送DVD结构命令为用于读取和设置布置在系统区中的数据的命令,所述系统区中的数据不能通过头(10)和写(10)命令访问。
(9)请求感测命令为发布用于使主机装置获取光盘记录装置的状态的命令。当光盘记录装置完成一项命令时,或者当光盘记录装置中的状态发生变化光盘记录装置将要通知的数据传送给主机装置时,发布该命令。
作为一次写入型光盘介质的大容量,DVD-R标准是已知的,其表示在ISO/IEC20563“80纳米(每面1.23G字节)和120纳米(每面3.95G字节)-可记录盘”中。
图1表示DVD-R介质的物理数据排列方式。光盘介质3具有按照从内侧的顺序排列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导入区131、数据区138、和导出区139。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和导入区131被称作系统区,其中记录有用于控制光盘介质的数据。因此,系统区被控制使得主机装置1不能对其进行直接访问。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为其中记录有用于对数据区中的数据记录操作进行记录管理的数据的区域。用于记录管理的数据被称作为记录状态管理数据。数据区138为光盘介质3的用于记录用户数据的区域。导出区139指示光盘介质3的记录区域的结束。
这些区域被管理每扇区2048字节,对它们给出了一系列数字(地址)。参照图1,“h”被放在了地址的末端,以便按照十六进制符号表述每个区域的地址。在数据记录操作之前,由光盘记录装置2对光盘装置3进行初始化。通过初始化,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和导出区131被布置在直到物理地址30000h的区域中,从物理地址30000h开始布置数据区。为了防止主机装置访问这个一直到物理地址30000h的区域,通常将物理地址30000h定义为逻辑地址0h。此外,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逻辑地址来访问光盘介质3。因此,主机装置1不能访问布置在数据区138内侧的系统区。然而,类似读取盘信息命令、读取DVD结构命令和发送DVD结构命令的命令被准备使得主机装置不能使用这些数据的一部分。这种命令按照第三传统例中所述的ANSIMMC-4标准来提供。
由于连续记录的限制,将数据记录到一次写入型光盘中的逻辑地址应该是连续的。因此,光盘记录装置2通过将数据区分割成称作逻辑轨迹的小区域来管理数据区。然后,光盘记录装置2就连续的记录在逻辑轨迹中。因此,连续记录的限制得到满足。在DVD-R介质中,规定同时能够管理最大三个逻辑轨迹。这些逻辑轨迹被分别称作第一轨迹、第二轨迹和隐形轨迹。隐形轨迹是在盘的最外侧上的逻辑轨迹且隐形轨迹的结束区不能被确定。
这些逻辑轨迹是通过分割光盘介质3中的能够由主机装置1访问的逻辑地址138的逻辑地址空间获得的区域。因此,这些逻辑轨迹不同于对于光学头和记录的凹坑串从光盘介质3的引导凹槽配置的物理轨迹。在本发明中,用户数据和记录状态管理数据的记录通过控制逻辑轨迹来管理。因此,逻辑轨迹在下述说明中简单的被称作为轨迹。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能够在一次写入型光盘3上产生多个逻辑卷,例如虚拟盘空间。然后,每个逻辑卷就能被管理作为光道。
作为使用DVD-R介质的三个逻辑轨迹的例子,下面将说明按照DVD-视频格式在DVD-R介质中进行的记录操作。
首先,说明DVD-视频盘的文件配置。在DVD-视频盘中,按照光盘介质的逻辑地址的升序来布置文件系统数据、视频管理文件组、单个或多个视频标题文件组。视频管理文件组被配置为三个文件视频管理数据文件、视频管理对象文件和视频管理数据备份文件。视频管理对象文件可以省略。每个视频标题文件组被配置为视频标题数据文件、视频标题对象文件和视频标题数据备份文件。
参照图2,将说明在主机装置1和光盘记录装置2之间进行的ANSIMMC-4命令和基于该命令开始的操作。
1.当将未使用的光盘介质3插入到光盘记录装置2中时,光盘记录装置2确定物理介质类型并初始化光盘介质3。因此,在光盘介质3中设置包括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和数据区的系统区,并且将所需的物理和逻辑数据记录在系统区中。
2.主机装置1发布保留轨迹命令以保留记录文件系统和视频管理数据文件的轨迹。当接收到保留轨迹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为通过保留轨迹命令的变元所定义的保留扇区数保留一个区域作为一个轨迹,并且然后更新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
3.随后,主机装置1发布保留轨迹命令以为视频标题数据文件保留记录区。光盘记录装置2为根据保留轨迹命令规定的扇区数保留一个区域作为第二轨迹。然后,光盘记录装置2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将它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4.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读取轨迹信息命令。当接收到读取轨迹信息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计算跟随基于所述命令指定的轨迹号的可写逻辑地址,并答复主机装置。主机装置1获取隐形轨迹的可记录地址(下一个可写地址)作为命令答复值。
5.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写(10)命令将第一标题的视频对象文件数据输出给光盘装置2。当接收到写(10)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根据所述命令将从记录开始逻辑地址起的写扇区数的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光盘记录装置2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使用半导体存储器的RAM中,并且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对于每个命令进行更新。
6.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同步缓存命令,以结束第一标题的记录操作。光盘记录装置2将保留在其写缓冲存储器中的未输出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上。更新在上面的步骤5存储在RAM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且光盘记录装置2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7.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写(10)命令将视频标题数据备份文件数据输出给光盘记录装置2。当接收到写(10)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将从记录开始逻辑地址起的写扇区数的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在RAM中存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
8.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同步缓存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将所述装置的写缓冲存储器中剩余的未输出记录数据写入到光盘介质3中。更新在上述的步骤7存储在RAM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且主机装置1将该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9.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完结轨迹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执行隐形轨迹的结束处理。为了设置下述可记录区,光盘记录装置2在执行了结束处理的隐形轨迹之后产生一新的隐形轨迹。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更新结束处理之后的隐形轨迹和新产生的隐形轨迹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将该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10.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读取轨迹信息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计算跟随基于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变元规定的轨迹号的可写逻辑地址,并将它恢复给主机装置1。主机装置1获取跟随在上面的步骤3中保留的轨迹的可写地址作为命令答复值。
11.主机装置1发布写(10)命令并将视频标题数据文件数据发送给光盘记录装置2。当接收到写(10)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响应于所述命令将从记录开始逻辑地址起的写扇区数的视频标题数据文件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并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RAM中。
12.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同步缓存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将缓冲存储器中剩余的未输出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光盘记录装置2更新在上面的步骤11存储在RAM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区中。
13.为了完结第二轨迹,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完结轨迹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对第二轨迹执行结束处理,并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以及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14.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读取轨迹信息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计算跟随基于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变元所给出的轨迹号的可写逻辑地址,并将它恢复给主机装置1。主机装置1获取跟随在上面的步骤2所保留的轨迹的可写地址作为命令答复值。
15.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写(10)命令以便写入文件系统数据和视频管理文件组。当接收到写(10)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按照所述命令将从第二开始逻辑地址起的写扇区数的数据写入到光盘介质3中。光盘记录装置2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RAM中。
16.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发布同步缓存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将缓冲存储器中剩余的未输出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更新在上面的步骤15存储在RAM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并且光盘记录装置2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
17.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完结轨迹命令以便完结第一轨迹。光盘记录装置2对第一轨迹执行结束处理,然后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更新和记录记录状态控制数据。
18.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完结轨迹命令以便完结光盘介质3。光盘记录装置2执行一称作为光盘介质3的最终处理的盘完结处理。即,光盘记录装置2将导入区和导出区添加到光盘介质3以便将一次写入型光盘3等价的看待成DVD-ROM。
如上所述,当通过使用保留轨迹命令新保留轨迹和通过使用同步缓存和完结轨迹命令结束所述一系列的记录处理时,光盘记录装置2更新用于对光盘介质3进行记录管理的记录状态控制信息。另外,当写(10)被发布多次时,光盘介质3的记录状态控制信息有时以每预定数量的命令发布或每预定数量的记录扇区进行更新。在图2的例子中,在步骤2、3、6、8、9、12、13、16和17更新光盘介质3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
这样,在传统的光盘介质3例如DVD-R介质中,用于记录管理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就以固定的大小布置在不能由主机装置1直接访问的系统区上。当主机装置1连续发布写命令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就以每恒定的数据大小进行更新。也可以在主机装置1向光盘记录装置2发布同步缓存命令或轨迹完结命令结束时,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因此,如果小尺寸数据被重复记录,则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呈现为短时间。因此,当用于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已经被完全使用而数据区138具有自由区时,就不能对光盘介质3进行另外的记录操作。
尤其是,使用蓝色激光的一次写入型光盘具有是传统DVD-R介质几倍或更多倍的存储容量。因此,当将要记录的数据大小与数据的常规大小相同时,就存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从系统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溢出的可能性。
结合上述说明,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Heisei-338139)中披露了一种将信息记录到一次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方法。在该传统的例子中,信息记录介质具有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区、当信息记录发生失败和重写信息时所使用的替换信息记录区、和记录用于管理重写历史的数据的管理信息记录区。当未使用区域低于记录区中的用于一个目的的预定数量时,至少记录区的用于另一目的的未使用区的一部分被分配作为用于上述目的的记录区的扩展区。
此外,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P2004-39186A)中披露了一种光盘介质。在该传统的例子中,根据一预定的标准来定义数据记录区。在从数据记录区以内的区域中进一步提供有扩展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数据区具有未用区域的情况下能在光盘介质中附加的记录数据的光盘记录系统,和一种用于此目的的光盘介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系统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不存在可记录区域也能在光盘介质中附加的记录数据的光盘记录系统,和一种用于此目的的光盘介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一种光盘记录系统包括配置用于发布命令的主机装置;和配置用于执行与所述命令中的每一个相应的处理并将对所述命令的响应数据回复给所述主机装置的光盘记录装置。所述主机装置发布作为所述命名之一的记录命令以在一光盘介质中记录数据,和一光盘记录装置响应所述记录命令以预定的格式在一数据区中记录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光盘包括所述数据区和一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与来自所述主机装置的作为所述命令之一的命令相关联,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附加的将多个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和一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以指示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状态。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至少一个涉及所述附加的设置信息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主机装置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共享。
此处,涉及附加的设置的信息优选地包括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当过去预定的记录时间时或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过程一旦结束时,在每次记录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时,可能做出一个检测以确定是否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附加的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
此外,当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或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剩余的未用记录区域的尺寸等于或小于一预定阈值时,优选的确定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应被附加的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在该情况下,所述阈值可以等于或大于2*m,其中m是同时对所述记录数据的一个记录单元能够访问的所述轨迹的数量。而且,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可通知所述主机装置这样一个事实确定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应被附加的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
此外,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可在对所述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一个指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额外的添加的数据。在该情况下,所述命令是在ANSIMMC-4中定义的保留轨迹命令、写(10)命令、写(12)命令、同步缓存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中的一个。
此外,在完结一隐形轨迹和确定其终止位置之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可被附加的设置在完结的隐形轨迹之后。在该情况下,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可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一完结命令以完结所述隐形轨迹,并且当确定缺少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时附加的设置一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并且在对所述完结命令的响应数据中设置指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添加情况的数据。
此外,所述完结命令可具有一用于指示所述主机装置允许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将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附加的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的扩展允许标记。只有当所述扩展允许标记指示允许时所述光盘记录装置才附加的设置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并向主机装置通知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添加情况。
此外,在所述数据区中获得一个轨迹的获得命令可具有用于指定是否应对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来获得所述轨迹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当确定缺少用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时,所述主机装置在完结一隐形轨迹的完结命令之后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所述获得命令。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响应于所述获得命令在所述数据区中附加的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
此外,所述主机装置可确定是否缺少用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并在完结一隐形轨迹的完结命令之后,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一获得指令以在所述数据区中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响应所述获得命令在所述数据区中附加的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
此外,所述主机装置可将用于输入或输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命令传送给所述光盘记录装置。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所述对于所述输入/输出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一个数据以指示不能对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执行输入/输出。
此外,所述主机装置可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一用于获取所述光盘的状态的状态获取指令。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相关联的数据。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相关数据包含用于指示存在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标记和在所述光盘介质中存储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中的至少一个。此外,在所述光盘介质中记录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可以是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而且,在所述光盘介质中记录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可以是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和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
此外,对于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管理可不同于用于所述记录数据的轨迹的管理。在该情况下,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可不同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所述记录数据的所述轨迹的字段。
此外,对于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管理可与对用于所述记录数据的轨迹的管理相同。在该情况下,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可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所述记录数据的所述轨迹的字段相同。
此外,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可将除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数之外的用于记录数据的轨迹数通知给所述主机装置。在该情况下,所述主机装置可发布获取所述光盘介质的状态的状态获取命令。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指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除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数之外的用于记录数据的轨迹数。
此外,从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通知给所述主机装置的轨迹数包含所述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量。在该情况下,所述主机装置发布获取所述光盘介质的状态的状态获取命令。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指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所述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量。
此外,所述主机装置发布获取轨迹数据的轨迹数据获取命令。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轨迹数据获取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指定的轨迹是否为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据。


图1为表示DVD-R介质的物理数据排布的视图;图2为表示ANSI MMC-4命令和基于该命令的操作的表;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系统的方框图;图4为表示存储在图3中所示的RAM中的内容的方框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光盘介质的配置的视图;图6为表示DVD-R的传统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视图;图7为表示在数据区中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的视图;图8为表示轨迹控制数据的视图;图9为表示同时管理两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方法的视图,所述两个控制数据记录区通过使一个区用于存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和使一个区域用于存储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而布置在两个数据区中;图10为表示管理扩展至第三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方法的视图;图11为表示包含数据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的视图;图12为表示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的视图;图13为表示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的视图;图14为表示包含控制数据记录区数和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的视图;图15为表示对读取盘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的扩展的视图;图16为表示对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的扩展;图17为表示布置在一命令的第一字节的位0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的视图,所述命令用于将由该命令获得保留的轨迹指令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图18为表示布置在传统的命令包的第二字节的位3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位的视图;图19为表示光盘记录装置中的轨迹和主机装置中的轨迹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0为表示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的第一种扩展方法中CPU的操作的流程图;图21为表示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到数据区中的二种扩展方法中CPU的操作的流程图;图22为表示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的第三种扩展方法中CPU的操作的流程图;图23为当光盘记录装置接收用于输入和输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逻辑地址的命令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此后将参照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系统。
图3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系统的结构。该光盘记录系统包括主机装置1、光盘记录装置2和光盘介质3。主机装置1被例示为个人计算机(PC)。在内置装置例如DVD(数字万用盘)记录器的情况下,主机装置1由一控制整个系统的上级系统来例示。光盘记录装置2按照来自主机装置1的指令或命令将数据写入到光盘介质3中。
光盘记录装置2包括主控制器10、CPU11、RAM12、马达控制器13、马达14、读/写信号处理部分15、A/D-D/A变换部分16和光学头17。
主控制器10至和从主机装置1传送和接收命令和数据。此时,作为用于传送和接收的物理接口,下列接口是常用的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DE(集成器件电子装置)、USB(通用串行总线)和IEEE1394标准接口。在内置系统的情况下,偶尔也使用专用电子I/F。当主机装置是个人计算机时,遵照第三传统例子中所示的ANSI MMC-4命令集来进行命令定义。另一方面,在内置系统中,命令定义通常具有所谓的销售商唯一命令集,其是根据MMC-4命令原始扩展的。
CPU(中央处理单元)11整体的控制光盘记录装置2,并使用RAM(随机访问存储器)12作为程序存储器和工作存储器。CPU11通过总线与主控制器10、马达控制器13、和读/写信号处理部分连接。CPU11控制每个部分并通过主控制器10与主机装置1交换数据。
读/写信号处理部分15执行缓冲、与各种类型的光盘介质相匹配的数据/通道信号调制、添加和计算纠错码。此外,读/写信号处理部分15还与A/D-D/A(模数-数模)转换部分16交换数据。
光学头17将来自A/D-D/A变换部分16的信号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或者将从光盘介质3读出的信号输出给A/D-D/A变换部分16。
马达控制器13控制光盘介质3的旋转。在CLV(恒定线速度)的情况下,马达控制器13根据光学头在径向上的位置控制马达14的转数使得线速度变得恒定。
如图4所示,RAM12被分成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1、写缓冲存储器122、读缓冲存储器123、程序执行存储器124、暂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5和工作存储器126。此外,RAM12还用作光盘记录装置2所需的数据的暂时数据存储器。
CPU11将记录在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1中。在对一次写入型光盘介质进行记录操作的情况下,CPU11将记录数据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在RAM12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1中。当数据记录操作结束时,CPU11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1中的存储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中,以更新光盘介质3的使用状态。记录在光盘介质3中的最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表示光盘介质3的所有记录。写入命令例示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记录命令。同步缓冲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例示了数据记录终止命令。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装置2中,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1中提供了可变的设置以便管理数据区中的管理数据记录区设置。
写缓冲存储器122是暂时存储将要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的存储器。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RAM12中的近似1M字节的区域被分配给了写缓冲存储器122。当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写(10)命令对光盘记录装置2指令数据记录时,CPU11将记录数据存储在写缓冲存储器122中并通过部分15、A/D-D/A变换部分16和光学头17以数据量为单元将记录数据输出给光盘介质3。这样一种记录方法通常用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因此,即使在主机装置1已经结束了记录处理的情况下,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记录数据保留在写缓冲存储器122中而没有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由于这个原因,当已经结束了记录处理时,主机装置1通过主控制器10向CPU发布同步缓冲命令使得保留在写缓冲存储器122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在光盘介质3中且写缓冲存储器122变为空。
读缓冲存储器123是暂时存储从光盘介质3读出的数据的存储器。RAM12中约1M字节的区域被分配给了读缓冲存储器123。当主机装置1向光盘装置2发布读取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从光盘介质3读取数据到读缓冲存储器123中,即读取比根据读取命令指令的扇区数大的预设数量的扇区的数据。当主机装置1发布读取命令以从光盘介质3读出下一个数据时,光盘记录装置2实际上并不从光盘介质3读取数据,而是将已经存储在读缓冲存储器123中的记录数据输出给主机装置1。因此,能够缩短命令响应时间。
程序执行存储器124为存储用于控制CPU11的程序的存储器。暂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5为当光盘介质3不能记录数据时用于暂时存储将要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存储器。工作存储器126为用于存储CPU11执行程序等所需的数据的存储器。
参照图1和5,下面将说明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排列方式。光盘介质3按照从盘的内圆周侧这样的顺序包括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导入区131、数据区138和导出区139。
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和导入区131被称作系统区,其中记录有控制或管理光盘介质3的数据。控制数据记录区130是当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区138中时记录用于记录管理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
数据区136是光盘介质3的用于记录用户数据的区域。导出区139指示光盘介质3的记录区域的结束。
这些区域按照称作扇区的2048字节的区域单元进行管理,所述扇区被分派有一系列的数字(地址)。符号“h”被放到图1中的地址的末端,以便按照十六进制符号来表示这些区域的地址。通过在数据记录处理之前对光盘记录装置2进行初始化,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和导入区131被布置在一直到物理地址30000h的区域中,数据区138被布置在从物理地址30000h开始的区域中。物理地址30000h被定义为逻辑地址0h。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逻辑地址来访问光盘介质3。因此,主机装置1不能访问位于数据区138内圆周侧上的系统区。然而,读取盘信息命令、读取DVD结构命令、发送DVD结构命令等被按照第三传统例子中所述的ANSI MMC-4标准进行准备使得主机装置1能够使用那些数据的一部分。
记录数据的逻辑地址必须连贯,因为一次写入型光盘具有对连续区域进行记录的限制。因此,光盘记录装置2通过将数据区138分割成称作逻辑轨迹的小区域来管理数据区138。随后光盘记录装置2将数据记录到轨迹中。因此,对连续区域进行记录的限制得到满足。提出在光盘介质3中,同时能管理最大三个逻辑轨迹。所述三个轨迹被称作第一轨迹、第二轨迹和隐形轨迹。此处,隐形轨迹是布置在盘的最外侧上的逻辑轨迹,并且不具有预定的结束区域。
逻辑轨迹是通过对主机装置1能够访问的光盘介质3的数据区的逻辑地址空间进行分割配置的区域。因为轨迹的长度取决于将要记录的数据,所以逻辑轨迹的管理是基于扇区地址进行的。换句话说,逻辑轨迹不同于对于光学头17和记录的凹坑列从光盘介质3上的引导槽设定的物理轨迹。在本发明中,用户数据和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记录是通过控制逻辑轨迹管理的。因此,在下文中将逻辑轨迹缩写为“轨迹”。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能够产生多个逻辑卷作为一次写入型光盘3上的虚拟盘空间,使得光盘记录装置2能够将每个逻辑卷作为一个光道来进行管理。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光盘介质3的配置。如图5所示,光盘介质3包括布置在系统区中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导入区131。光盘介质3还包括数据区138,其中布置有轨迹(#1)132、…轨迹(#n-1)133、轨迹(#n)134和轨迹(n+1)。轨迹(#1)132到轨迹(#n-1)133和轨迹(n+1)为记录用户数据的轨迹。轨迹(#n)134用作控制数据记录区。
设置在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布置的从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延伸。因此,控制数据记录区134需要与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的数据具有连续性。由于此原因,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具有下列数据管理结构。
如图6所示,DVD-R的传统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在第三实施例中,表18)被配置成一个ECC块,即16个扇区。因此,一个ECC块被用于光盘介质3中的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每次记录操作。在16个扇区中的一个扇区是连接损失区(link loss area)。按照升序将字段号(field number)指派给第一至第十五扇区,并且存储内容被提前定义。
连接损失区是各区之间的间隔并且不具有数据。该区域被保留用于与传统光盘介质3兼容。
如第三传统例子中的表19所示,字段0是存储一般数据的区域,其通常在各种类型的光盘介质中进行管理。如第三传统例子的表21所示,字段1为存储介质功率数据的区域,所述介质功率数据表示在光盘介质3的记录操作中的记录条件,例如激光强度等。字段2为光盘记录装置2的销售商能够自由使用的区域。如第三传统例子中的表22所示,字段3为存储光道数据的区域。字段4至12为存储轨迹控制数据例如所产生轨迹的开始地址和结束记录地址的区域。如第三传统例子的表23所示,字段4也是存储关于记录操作的轨迹数据的区域,并与轨迹控制数据的标题部分对应。如第三传统例子的表24所示,字段5到12是在字段4之后的用于存储轨迹控制数据的区域。字段13和14是保留区域。
从分配给第一轨迹、第二轨迹和隐形轨迹的轨迹号、每个所产生的轨迹的一组开始地址和记录结束地址来设定存储在字段4中的轨迹控制数据25。相应于轨迹号从字段4的第16位开始存储每个所产生的轨迹的开始地址和记录结束地址。从跟随轨迹控制数据25的轨迹号将轨迹控制数据设定为每个轨迹的开始地址和记录结束地址。
根据本发明,按照上述设定的传统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扩展以在数据区138中提供用于存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这里,已知五种传统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扩展方法。
参照图7和8,将说明在第一数据区中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如图7所示,在所述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中,指示在数据区中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被添加给轨迹控制数据25,所述轨迹控制数据存储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字段4中。那么,轨迹号就被变成轨迹控制数据30。
如图8所示,轨迹控制数据30包括隐形轨迹号、第一轨迹号、第二轨迹号、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保留区和每个轨迹的开始和最后记录地址。隐形轨迹号、第一轨迹号和第二轨迹号为隐形轨迹、第一轨迹和第二轨迹的轨迹号,它们被设定以便同时进行管理。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是设置为延伸到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轨迹号。每个轨迹的开始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分别是在数据区138中设置的逻辑轨迹(扇区地址)的开始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扇区地址)。所述各个地址按照轨迹号的顺序进行存储。随着记录处理的进程连续设置轨迹,并记录开始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保留区是提前为数据扩展准备的区域。
从第十六字节开始的2字节区域31是布置在数据区中的用于记录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的区域,虽然该区域在传统的DVD-R介质中已经被用作保留区。除了存储用户数据的数据轨迹132、133、135…之外,通过提供区域31,也能够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布置在数据区138中以存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
当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设置在数据区138中时,其轨迹号n被存储在轨迹控制数据30中的从第十六字节起的2字节区域中。根据轨迹号n来恢复轨迹控制数据30或轨迹控制数据26。因此,能够获得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开始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
如上所述,在传统的DVD-R介质中,当在初始化阶段在系统区中产生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已经完全使用了时,即使数据具有未用区域,也不能记录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延伸至数据区138,并且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该扩展区域中。结果,如果数据区138具有未用区域,则能够记录用户数据。
另外,图8中所示的从第八字节开始的保留区可用于记录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在该情况下,能够管理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通过使用整个保留区能够扩展至最大5个区域。
将参照图7和9来说明扩展至第二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在该管理方法中,在轨迹控制数据30中记录有两个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在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一管理方法中,一个区域只能存储一个指示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并且被设置在轨迹控制数据30中。由于此原因,能够指出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其跟随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然而,不能够存储指示进一步扩展的区域的数据。结果,在第一管理方法中需要保留较大容量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在第二管理方法中,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分布至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可以将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容量设置的较小。
在扩展至第二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管理方法中,图7中所示的存储在字段4中的轨迹控制数据30具有两个轨迹号,用于指出控制数据记录区,如图9所示。在图9中,通过提供存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的区域38和存储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的区域39,能够同时管理设置在两个数据区域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和134’。
存储在区域38中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指示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也就是说,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是记录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的、扩展至数据区138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并且是在记录于延伸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
存储在区域39中的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是下一个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也就是说,当未设置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时,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未被记录在记录于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是下一个使用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其在记录于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
在初始化光盘介质3之后,控制数据记录区134通常不会立即扩展至数据区138。因此,存储在区域38和39中的轨迹号还未被确定,并且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顺序的记录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当在数据区138中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以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时,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被记录在设置在区域38中的用于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作为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此时,如果还未设置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则区域39仍未被设置。
当记录处理进一步进行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此时,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被设置为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此外,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末被设置直到下一个将要使用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当下一个将要使用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时,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被设置给控制数据记录区134’。
当以这种方式设置区域38和39,且记录处理进一步进行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就被记录在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此时,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被设置为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此外,不设置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号直到下一个使用的控制数据记录区被设置。
通过重复上述操作,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可逐个扩展至数据区138。因此,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配置具有一个列表结构。
在至此的说明中,介绍了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方法,其中管理了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两个轨迹号。然而,能够通过另一种方法来扩展所述区域,其中指示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设置的标志和该区域轨迹号被管理。
下面将参照图10和11说明管理扩展至第三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方法。如图10所示,在管理扩展至第三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方法中,除了轨迹控制数据区25和26之外,在字段14中还提供有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区40以便管理涉及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据。与传统技术的差别在于在字段14中提供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区域40。此外,虽然通过使用在第一和第二管理方法中于数据区138中设置的轨迹数来管理控制数据记录区,但所述第三种管理方法使用用于管理的扇区地址。
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区域40是记录关于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据的区域。如图11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包括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开始地址、结束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一组开始地址、结束地址、和最后记录地址可记录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区40中直到169组。能够将布置在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直至169个区域。
每次在数据区138中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时都添加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数据。当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是新添加的时,记录该区域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并且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被更新和记录。每次记录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时,都更新和记录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最后记录地址。
这样,根据第三种管理方法,能够管理或控制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并且基于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地址数据来执行所述管理。因此,不需要将轨迹号变换成地址,并且能够实现对处理过程的简化和加速。
此处,可通过计算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开始地址和记录在轨迹控制数据25和26中的每个轨迹的开始地址来获得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结束地址。因此,当光盘记录装置2中的CPU11以高速进行操作时,即使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结束地址未记录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中,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下面,将参照图12说明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四种管理方法。如图12所示,第四种管理方法是一种在字段4中提供轨迹控制数据30并控制字段4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用于管理的方法。如图11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存储扩展至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地址。此外,如图8或9所示,轨迹控制数据30存储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号。因此,在第四种方法中根据地址和轨迹号来管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
在轨迹控制数据30中,能够查阅最后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轨迹数。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中,能够查阅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历史。因此,根据管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情形能够交叉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和轨迹控制数据30。换句话说,在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四种管理方法中,可根据轨迹控制数据30同时管理记录在数据区138中的每个轨迹,还可通过使用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管理布置在数据区中的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
下面,将参照图13和14说明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五种管理方法。第四和第五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在于将存储在字段14中的数据在第五种方法中是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60,如图13所示,而在第四种方法是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
如图14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60包括控制数据记录区数和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指示在数据区138中包含的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为在数据区138中包含的每个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这个轨迹号对应于存储在轨迹控制数据30或26中的轨迹号,并且从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能够查阅每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地址。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60可存储总共1016个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号,并且在第五种管理方法中,可管理或控制总共1016个区域的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当将管理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时,第五种管理方法是有效的。
在上面的说明中,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或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60已经设置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字段14中。此外,如果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存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则可管理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可以改变其内容已经按照光盘介质3的标准例如DVD-R标准化了的扇区的一部分,并且可以规定和布置附加的扇区。
此外,在轨迹控制数据30、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40和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60中设置的地址通常是物理地址。然而,其可以是逻辑地址,因为扩展至数据区138中的记录数据管理区被设置在逻辑地址空间中。
下面,将说明在控制数据记录区作为逻辑轨迹对于主机装置1是显式的和隐式的情况下的控制方法。
如上所述,能够在数据区138中扩展和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然而,因为记录在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是以传统方式记录在系统区中的,所以可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完结和管理数据。因为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位于数据区138中,所以按照相同的方式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看作是通常的用户数据。此外,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将不能完结和管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因此,为了在从主机装置1访问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过程中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完结和管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主机装置1和光盘记录装置2之间的传统接口被修改。
首先,将说明关于光盘记录装置2中管理的轨迹的数据是如何传给主机装置1的。图19表示在光盘记录装置2控制下的轨迹和根据主机装置1的轨迹之间的关系。如图19所示,假设在光盘介质3的数据区134中设置有四个轨迹轨迹#1、轨迹#2、轨迹#3和轨迹#4,用户数据记录在轨迹#1、轨迹#2和轨迹#4中,而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轨迹#3中。即轨迹#1、轨迹#2和轨迹#4被分配为数据轨迹,而轨迹#3被分配为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光盘记录装置2降四个轨迹管理为数据轨迹#1、数据轨迹#2、控制数据记录区#1和数据轨迹#3。
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当基于轨迹号按照以与传统技术相同的方式处理来自主机装置1的请求时,控制数据记录区#1也被处理为用户数据轨迹。因此,将对应于轨迹#1、轨迹#2、轨迹#3和轨迹#4的数据回复给主机装置1。因此,数据轨迹#1、数据轨迹#2、和控制数据记录区#1以及数据轨迹#3的数据被传递给主机装置1。也就是说,控制数据记录区作为轨迹变成是显露式的。例如,当主机装置1访问轨迹#3时,需要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主机装置1数据轨迹#3不同于通常的数据轨迹。这通过由主机装置1将轨迹#3处理为通常的数据轨迹将防止对控制数据记录区进行不必要的读写操作。主机装置1还需要识别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存在情况以管理光盘介质2的数据区。
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当来自主机装置1的请求被处理为根据关于用户数据的轨迹号的请求时,即,当控制数据记录区被处理为系统区或与系统区类似的区域时,关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据将不会恢复给主机装置。因此,只有与数据轨迹#1(轨迹#1)、数据轨迹#2(轨迹#2)、和数据轨迹#3(轨迹#4)相应的数据被回复给主机装置1。结果,控制数据记录区作为一个轨迹是隐形的。例如,如果当光盘记录装置2并不在数据区138中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显示为数据轨迹时,主机装置1访问轨迹#3,则光盘记录装置2将与根据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排除指派给数据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之后重新指定的轨迹号相应的数据回复给主机装置1。因此,轨迹#4的数据被主机装置1识别为轨迹#3的数据。此时,主机装置1不需要识别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以便管理光盘介质3的数据区。然而,光盘记录装置2需要对来自主机装置1的排除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请求作出答复。
这样,在主机装置1和光盘记录装置2中对光盘介质3进行管理的方法根据扩展至用户区138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处理是不同的。因此,命令和对命令做出的响应被扩展了。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相关的命令是保留轨迹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
保留轨迹命令是用于为通过主机装置1指定数量的扇区保留一个逻辑地址区作为一个轨迹的命令。第三传统例子的表499中示出了传统保留轨迹命令的命令包。如图17所示,一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被布置在该命令的第一字节的位0上以指令由该命令保留的轨迹确保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对于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获得的扇区数可布置在该命令的第五至第八字节。此外,可提供和布置一个新的命令变元。光盘记录装置2接收保留轨迹命令,并且当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是真的时,光盘记录装置2为所述扇区数72额外的保留一个区域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
完结轨迹命令是用于完结,即结束规定轨迹的记录的命令。在完结处理之后,光盘记录装置2新设置一个隐形轨迹。因此,如图18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位80被布置在传统命令包的第二字节的位3上以指示是否允许在新设置隐形轨迹之前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
主机装置1使用请求感测命令、读取盘信息命令、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等以便获得光盘记录装置2的状态和光盘介质3的状态。
请求感测命令是由主机装置1发布的用于获得光盘记录装置2的状态的命令。传统的,如果在光盘记录装置2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或者光盘记录装置2完成了给定命令时,有从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给主机装置1的数据,则该命令已经被发布了。当系统区或数据区中设置的剩余记录控制区的数量少于一个阈值时,光盘记录装置2向主机装置1通报状态。当接收到状态信息时,主机装置1将请求感测命令传送给光盘记录装置2。因此,命令发布增强了。主机装置1从对请求感测命令的响应获取所需的数据。
当主机装置1能够将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识别为数据轨迹时,需要辨别记录有用户数据的轨迹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由于这个原因,用于获取盘状态的读取盘信息命令和用户获取轨迹状态的读取轨迹信息命令被如下所述的扩展。
参照图15,将说明对读取盘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的扩展。在第三传统例子的表368中示出了对读取盘信息命令的传统相应数据。如图15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和数据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的次数71被加入到响应数据中。
命令响应数据的第二字节的位5的值被用作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当在数据区38中存在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时,所述标记变为“1”。此外,命令响应数据的第32字节被用作存储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次数的区域71,并且指示存在于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的数据被加入到命令响应数据中。这些数据可以布置在第三传统例子的表368中所述的其他未用区域中,并且可以在通过改变命令响应数据长度布置在34至n字节中的OPC表的条目之后加入这些数据。
参照图16,将说明对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的扩展。在第三传统例子的表463中示出了对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传统响应数据。如图16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被加入到响应数据中。该命令响应数据的第五字节的位6的数据被用作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当根据所述命令指定的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时,所述标记变为“1”。在获得了对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之后,主机装置1认识到不需要执行读/写处理,因为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是“1”,则所述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轨迹。
应该注意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标记位置可通过改变第三传统例子的表463中定义的一部分数据而布置在一空部分中。另外,可将所述位置布置在新加入的一部分数据字节中。
下面将说明通过使用由此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和所述命令在光盘记录系统中进行的布置在数据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方法。
在光盘介质3中,系统区布置在等于或小于30000h物理地址的区域中,数据区布置在等于或高于30000h物理地址的区域中。控制数据记录区130和导入区131布置在系统区中。轨迹132、133、134和135布置在数据区138中以记录用户数据。这些轨迹中的轨迹134被设置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就在主机装置1发布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时或当它发布获得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时,通过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布置在这个数据区138中来执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即,需要在发布于隐形轨迹中记录数据的写(10)命令或保留一个逻辑轨迹的保留轨迹命令之前发布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之后发布获得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这是因为隐形轨迹时在盘的最外侧的轨迹,并且根据直到轨迹完结所记录的数据量来确定结束地址。
参照图5和20,将说明光盘记录装置2自动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一种方法。在第一项操作中,当主机装置1发布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时,如果记录当前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小于一个阈值,则光盘记录装置2与来自主机装置1的命令无关的在数据区138中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134。
当主机装置1发布轨迹号为#(n-1)的隐形轨迹133的完结轨迹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响应于所述命令完结轨迹#(n-1)。然后,光盘记录装置2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记录一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30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小于所述阈值,则光盘记录装置2对于轨迹#n中的预定数量的扇区保留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是在数据区138中新保留的,则光盘记录装置2在系统区中记录一个标记以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被扩展至数据区。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存在于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和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然后将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
接着,光盘记录装置2在轨迹#(n+1)中产生一新的隐形轨迹135,并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然后将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主机装置1轨迹号为#(n-1)的轨迹的完结处理正常结束这样的事实,和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已经响应于完结轨迹命令被新近扩展了这样的事实的状态。因此主机装置1不但检测对完结轨迹命令的响应数据指示正常结束,而且通过接收扩展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状态检测光盘介质3中的由用户管理的数据而非轨迹的存在情况。此外,因为在光盘记录装置2中没有依赖来自主机的命令扩展了控制数据记录区,所以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区138的剩余扇区数与主机装置1保持的值不一致。由于这个原因,主机装置1发布获取光盘介质3中的空扇区数的命令,并确认光盘介质3中的空扇区数。另外,当主机装置1将数据加入到光盘介质3中时,主机装置1使用获得盘或轨迹的状态的命令以便获取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轨迹数或轨迹状态。主机装置1根据获取的数据确定下一个可记录的逻辑地址。
在上面的说明中,说明了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少于阈值这样一种情况。然而,应该注意,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能够进一步扩展至数据区138,即使当扩展至数据区138中的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小于阈值,则也能实现相同的操作。
下面将参照图20说明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的第一种方法中的CPU11的操作。当主机装置1向光盘装置2发布命令时,CPU11分析命令以确定接收的命令是否为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02)。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02-否),则结束控制。如果接收的命令是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02-是),则执行完结轨迹处理(步骤S203)。在完结轨迹处理中,保留区域中的未用扇区用虚拟数据进行隐匿。然后,将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或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
接着确定完结的轨迹是否为隐形轨迹(步骤S204)。如果完结的轨迹不是隐形轨迹(步骤S204-否),则设置命令响应数据并结束控制操作,因为它不是隐形轨迹的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完结的轨迹是隐形轨迹(步骤S204-是),则将剩余区域的数量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205)。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和小于所述阈值时(步骤S205-否),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在数据区138中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步骤S206)。在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处理中,对于预定扇区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用于结束的隐形轨迹133,并且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被设置和更新。此处,已知这样一种方法,其中使用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直到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之外的其它控制数据记录区填满了预定的数据,或者这些区域被完全使用,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该方法。
接着,设置新的隐形轨迹(步骤S207),和设置命令响应数据并结束所述命令的处理。当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大于所述阈值时(步骤S205-是),执行隐形轨迹设置处理(步骤S207)。然后,设置命令响应数据并结束所述命令的处理。
在隐形轨迹设置处理中(步骤S207),用于下一次将要写入的数据的隐形轨迹被重新设置,并且更新新设置的隐形轨迹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和结束所述命令处理。
在第一种操作中,剩余区域的数量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阈值被彼此进行比较(步骤S205)并执行控制数据记录区设置处理(步骤S206)。因此,控制数据记录区在数据区138中的设置是可能的,但这种设置不能由传统的光盘记录装置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例子介绍了将由CPU11执行的程序。通过使用逻辑电路可实现相同的操作。
下面,将说明在上述的光盘记录装置2同时能够管理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情况下将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布置在数据区上的两种记录方法。
在第一种记录方法中,在布置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之前现有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未用区域被填满了预定的数据。因此,因为光盘记录装置2任何时刻都不足以管理一个控制数据记录区,所以一旦将光盘介质3插入到光盘记录装置2中,光盘记录装置2就能够快速搜索最近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此处,预定的数据被配置为最近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或虚拟数据。
在第二种记录方法中,即使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是新设置的,也不使用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直到现有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未用区域被完全用光。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现有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未用区域中。在第二种记录方法中,因为当将光盘介质3插入到光盘记录装置2中时,从多个控制数据记录区搜索了最近的记录状态管理数据,因此,第二种方法在搜索速度方法不如第一种方法,但控制数据记录区能够得到有效使用。
这里,将说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数量的阈值。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数量的阈值应具有比同时能够打开的数据轨迹数大两倍或更大的值。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数据记录操作未被执行,例如保留轨迹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的命令也被发布给光盘记录记录装置2。因此,控制数据记录区需要更新两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例如,在上述如图2所示的操作中,保留轨迹命令、同步缓存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被发布给第一轨迹和第二轨迹。因此,对于一个轨迹需要三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从步骤5到步骤9对于隐形轨迹需要四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需要10(=3*2+4)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考虑到同步缓存命令被实际发布给一个轨迹多次,优选的将所述值设置为是同时打开的轨迹的大约五倍。因此,优选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数量的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为例如15。
另外,当光盘装置2频繁的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时,有效的提高了比早先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所通常使用的阈值多的阈值,或者即使剩余区域大于阈值,也能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
此外,在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中的预定的扇区数可近似与在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中获得的扇区数相同。从数据区138中使用的扇区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数量和数据区中的空扇区数能够获得适应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例如,能够通过下列等式确定预定的扇区数(预定的扇区数)=(数据区中的空扇区数)/(使用的扇区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数量)通过记录的数据的平均记录数据大小和数据区138的自由区来计算和获得适应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因此,能够对光盘介质3执行有效的记录数据管理。此外,光盘介质装置2通常是按每ECC块进行记录的。因此,扇区数变成用于ECC块的扇区数的倍数。例如,400个ECC块(6400个扇区)的值被设置为预定的扇区数。
另外,光盘记录装置2在RAM12中包括暂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5用于存储多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对于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扩展至数据区138之前同步缓存命令被发布多次这样一种情况,将要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存储在暂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存储器125中。因此,即使控制数据记录区是短的直到隐形轨迹被完结,光盘记录装置2也能正常操作。
下面将参照图5和21说明通过光盘记录装置2进行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二种扩展方法。在第二种扩展方法中,光盘记录装置2只在主机装置1允许时才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
当主机装置1发布用于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时,其中所述命令中添加有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允许标记,在扩展允许标记指示“真”并且存储当前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当前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变得等于或小于阈值时,光盘记录装置2重新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
当主机装置1确定允许将控制数据记录区134扩展至数据区138时,该命令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80在发布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过程中被设置成真状态。
在图5中,当对于作为隐形轨迹的(n-1)轨迹发布完结轨迹命令时,扩展允许标记80被设置成真状态。当完结轨迹命令的变元指示隐形轨迹作为目标轨迹,扩展允许标记80为真和光盘介质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小于阈值时,在隐形轨迹被完结之后,光盘记录装置2在轨迹#n中获得一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这样,较新的隐形轨迹#(n+1)就被连续的提供。
此处,对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80是否应该在从主机装置1发布用于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的过程中被设置成真状态取决于是否在主机装置1的用于允许的处理序列中。因此,光盘记录装置2的状态对确定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即使光盘记录装置2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小于阈值,当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允许标记80是“错误”或被复位时,不执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在对光盘介质3进行记录操作期间由主机装置1管理的地址数据不应发生改变时,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允许标记80被复位以指示禁止。例如,当主机装置1记录存在于光盘介质3中的文件管理数据时,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将记录的位置不是通过使用逻辑地址而是通过从某一参考地址的偏移地址指示的,则由于控制数据记录区存在于数据轨迹之间,偏移地址将发生改变。
此外,当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等于或小于阈值时,作为对从主机装置1发布的写(10)命令和同步缓存命令的响应数据,光盘记录装置2将这样一个状态通知给主机装置1即该状态指出剩余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等于或小于阈值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主机装置1能够适当的设置隐形轨迹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
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主机装置1这样的状态即该状态指出轨迹完结已经被正常结束这样的事实,并且作为轨迹完结命令的响应,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重新扩展。主机装置1不但接收指示轨迹完结正常结束的响应数据的状态信息,而且还接收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的状态信息。因此,主机装置1能够检测在光盘介质3中存在由用户管理的轨迹中的数据之外的数据。结果,在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轨迹号进行数据管理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适当的处理。
另外,当主机装置1向光盘介质3添加数据时,主机装置1使用获取盘状态的命令和获取轨迹状态的命令来获取光盘介质3中的轨迹数和轨迹状态。主机装置1基于获取的状态信息确定将要记录的数据的逻辑地址。
下面,将参照图21说明在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到数据区中的第二种扩展方法中CPU11的操作。当主机装置1向光盘装置2发布命令时,CPU11对命令进行分析。确定接收的命令是否为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12)。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12-否),则结束控制操作。如果接收的命令是完结轨迹命令(步骤S212-是),则执行完结轨迹处理(步骤S213)。在完结轨迹处理中,执行用虚拟数据填充保留区域的未用扇区的处理。然后,将更新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记录在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0或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中。
接着,确定完结的轨迹是否为隐形轨迹(步骤S214)。如果完结的轨迹不是隐形轨迹(步骤S214-否),因为对隐形轨迹的处理未结束,则设置命令响应数据,并完成所述处理。
如果完结的轨迹是隐形轨迹(步骤S214-是),则检查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80,其是对完结轨迹命令设置的。(步骤S218)。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80指示允许状态(步骤S218-是),则将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与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215)。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和小于所述阈值时(步骤S215-否),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在数据区138中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步骤S216)。在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处理中,预定扇区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被设置在结束的隐形轨迹133之后,并且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在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中被设置和更新。此处,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之外的其它控制数据记录区填满了预定的数据,或者不使用新设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直到现有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已被完全用光,如后面所述。
接着,设置新的隐形轨迹(步骤S217),和设置命令响应数据并结束所述命令的处理。
当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扩展允许标记80指示不允许(步骤S218-否)时或当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大于所述阈值时(步骤S215-是),执行隐形轨迹设置处理(步骤S217)。并设置命令响应数据以结束所述处理。
在隐形轨迹设置处理中(步骤S217),用于下一次将要写入的数据的隐形轨迹被重新设置,并且更新新设置的隐形轨迹的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和结束所述处理。
与上述的第一种操作中的CPU11的操作的区别在于在确定隐形轨迹的步骤(步骤S214)和比较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数量和阈值的步骤(步骤S215)之间加入了确定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标记的步骤(步骤S218)。通过提供确定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标记的步骤(步骤S208),光盘记录装置2能够识别出主机装置1何时应该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当主机装置1详细控制光盘记录装置2时,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例子介绍了由CPU11执行的程序。然而,通过使用逻辑电路可实现相同的操作。
下面将参照图5和21说明由光盘记录装置2执行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第三种扩展方法。在第三种扩展方法中,光盘记录装置2在主机装置1的控制下扩展控制数据记录区。
主机装置1在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之后发布在数据区上保留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然后,光盘记录装置2根据来自主机装置1的区域大小的请求将控制数据记录区重新扩展至数据区。
此外,光盘记录装置2通过使用状态信息向主机装置1通知这样的事实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当前剩余区域的数量变得等于或小于阈值。因此,主机装置1能够发布在数据区上保留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
当主机装置1对作为隐形轨迹的轨迹#(n-1)发布写(10)命令和同步缓存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主机装置1这样的状态该状态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的数量等于或小于阈值,如果光盘介质3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等于或小于阈值,则将这样的状态信息作为命令响应数据。主机装置1检查命令响应数据的状态,并结束记录处理,和发布轨迹#(n-1)的完结轨迹命令。
接着,当从光盘记录装置2通知的状态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等于或小于阈值时,主机装置1设置对于主张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所获得的扇区数,并发布在数据区138中保留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在轨迹#n中对于请求的扇区数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然后,光盘记录装置2重新设置隐形轨迹#(n-1)。光盘记录装置2在命令响应数据中设置正常结束,并回复主机装置1。当用于在数据区138中保留或设置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命令正常结束时,主机装置1能够识别出隐形轨迹的轨迹号或下一次将对隐形轨迹可记录的数据的逻辑地址被改变了。因此,主机装置1使用读取盘信息命令和读取轨迹信息命令,并获取光盘介质3中的数据轨迹数和轨迹状态,然后确定将要记录到隐形轨迹中的数据的逻辑地址。
当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是轨迹保留命令的设置时,尽管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大于阈值,光盘记录装置2可设置一个错误作为命令响应数据而未获得控制数据记录区,或者可以获得对于来自主机装置1的请求扇区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并可以设置隐形轨迹#(n+1)。
如上所述,作为在数据区中保留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命令,使用了保留轨迹命令。光盘记录装置2接收保留轨迹命令并保留对于重新获得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扇区数72的轨迹。
这里,获得作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扇区数72被设置成ECC块的倍数,因为记录操作是以每ECC块执行的,并且控制数据记录区使用一个ECC用于一次更新。
因此,优选的获得大于阈值的ECC块数的区域。应该注意当记录单元是扇区单元时,能够以扇区代替ECC块。
下面将参照图22说明在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的第三种方法中CPU11的操作。当主机装置1向光盘装置2发布命令时,CPU11分析命令以确定接收的命令是否为保留轨迹命令(步骤S220)。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保留轨迹命令(步骤S220-否),则结束控制操作。如果接收的命令是保留轨迹命令(步骤S200-是),则确定保留轨迹命令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步骤S221)。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指出控制数据记录区设置(步骤S221-是),则执行在数据区138中设置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的控制数据记录区设置处理(步骤S222),并结束控制操作。如果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未指出控制数据记录区设置(步骤S221-否),则确定第一个轨迹是否未被使用(步骤S223)。如果第一个轨迹未被使用(步骤S223-是),则执行第一轨迹的保留处理。因为第一轨迹未被使用,所以在第一轨迹保留处理中,基于保留轨迹命令变元规定的扇区数被保留作为第一轨迹。然后,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步骤S224)。之后,结束控制操作。
如果第一轨迹被使用了(步骤S223-否),则确定第二轨迹是否未被使用(步骤S225)。如果第二轨迹未被使用(步骤S225-是),则执行第二轨迹的保留处理。因为第二轨迹未被使用,所以在第二轨迹保留处理中,基于保留轨迹命令变元规定的扇区数被用作第二轨迹,并更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步骤S226)。之后,结束控制操作。如果第二轨迹也被使用了(步骤S225-否),则执行一个错误处理。在该错误处理中,所产生的错误状态被设置在命令响应数据中(步骤S227),并结束控制操作。
在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第三数据区的第三种扩展方法中,通过提供保留轨迹命令的控制数据记录标记70的确定处理(步骤S221)和将新的控制数据记录区134设置在数据区138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设置处理(步骤S222),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是可行的,而这种方式在传统的光盘记录装置中是永不能执行的。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例子说明了由CPU11执行的程序。通过逻辑电路能实现相同的操作。
如上所述,当控制数据记录区在隐形轨迹的完结处理中是短缺的时,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在隐形轨迹之后被重新设置在数据区138中。当在光盘介质3中设置了称作光道的多个逻辑卷时,光道的边界被指定作为系统区。因此,可将具有与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130相同功能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布置在光道边界中。
当在一次写入型光盘3中提供了多个光道时,数据区被设置在附加记录是可能的光道中。本发明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可应用在这种数据区中。
此外,当主机装置1试图直接访问由光盘记录装置2管理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时,光盘记录装置2返回或回复一个错误。即,当主机装置1对指派给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中的逻辑地址发布写(10)命令或读(10)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返回错误而没有进行写和读操作。这样,虽然记录状态控制数据传统的仅布置在系统区中,但当将记录状态控制数据布置在数据区中时能够防止用户错误的访问布置在数据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尤其是,当指示逻辑地址指定了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据在错误返回过程中被通知给主机装置时,主机装置1能够有效的控制光盘记录装置2,因为它不需要执行重试操作等。
图23表示当光盘记录装置2接收用于输入和输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逻辑地址的命令时的流程图。与传统的输入和输出操作的区别在于在本发明中,提供有控制数据记录区的确定处理(步骤S241)和控制数据访问限制的通知处理(步骤S244)。在控制数据记录区确定处理中,确定对于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地址是否为控制数据记录区。
当从主机装置1接收到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对命令进行分析。确定接收的命令是否为I/O命令,例如读命令和写命令(步骤S240)。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I/O命令(步骤S240-否),则结束控制操作。如果接收的命令是I/O命令(步骤S240-是),则确定对于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地址是否为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地址(步骤S241)。如果所述逻辑地址不是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用于输入和输出的地址(步骤S241-否),则光盘记录装置2执行通常的I/O操作,因为它并未输入和输出给控制数据记录区。在I/O操作中,从光盘介质3读出用户数据并将用户数据记录到光盘介质3中(步骤S242)。之后,在I/O状态通知处理中,输入和输出结束中的状态被设置成命令响应数据以通知主机装置1(步骤S243),然后结束控制操作。
如果用于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地址在控制数据记录区中(步骤S241-是),则执行管理区访问限制通知处理,因为它被输入和输出给控制数据记录区。在管理区访问受限处理中,表示访问地址指示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据被设置在命令响应数据中以通知主机装置1(步骤S244),并结束控制操作。
之后,将说明当控制数据记录区134存在于光盘介质3的数据区138中时主机装置1通过使用上述的读取盘信息命令和读取轨迹信息命令获取控制数据的方法。
如图15所示,包括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整个盘区中的轨迹数、控制数据记录区是否存在于数据区中的标记数据、和数据区中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数被设置在对读取盘信息命令的命令响应数据中。使用这些数据,主机装置1能够确定光盘介质3中的轨迹总数,不能被操作的轨迹的存在情况和不能被操作的轨迹号。为了确定那条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对于从轨迹号#1开始的光盘介质中的总共轨迹数连续发布读取轨迹信息命令。如图16所示,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70被设置给对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以指示所述轨迹是否为控制数据记录区。
如果第n个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则将标记数据设置给对第n个轨迹发布的读取轨迹信息命令的响应数据以指示所述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主机装置1能够根据标记数据识别出所述轨迹是控制数据记录区。因此,主机装置1能够对光盘记录装置2有效的执行控制,因为主机装置1并不对第n个轨迹执行读取/记录操作。
当光盘记录装置2隐藏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使得主机装置1不能将扩展至数据区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看作是数据轨迹时,主机装置1能够以与传统的光盘记录装置相同的方式执行记录/读取控制。尤其是,当接收到隐形轨迹的完结轨迹命令时,光盘记录装置2确定用于存储当前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剩余区域变得等于或小于所述阈值。在该情况下,如果不依赖来自主机装置1的命令将控制数据记录区扩展至数据区,则与传统的程序相比,存在极好的效果,即不需要较大的修改主机装置1控制光盘记录装置2的控制程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为了对光盘介质进行记录管理,控制数据记录区被扩展至数据区一次或多次。因此,能够在尽管由于控制数据记录区的限制在数据区中还有未用区域但不能添加用户数据的光盘介质中记录数据。结果,用户能够有效使用光盘介质。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盘记录系统,包括配置用于发布命令的主机装置;和配置光盘记录装置,以用于执行与所述命令中的每一个相应的处理,并以用于将对所述命令的响应数据回复给所述主机装置,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发布作为所述命名之一的记录命令以在一光盘介质中记录数据,一个光盘记录装置响应所述记录命令用预定的格式在一数据区中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光盘包括所述数据区和一个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与来自所述主机装置的作为所述命令之一的命令相关联,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附加地将多个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一个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以指示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状态,和至少一部分涉及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域的所述附加设置的信息与所述主机装置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共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涉及所述附加设置的所述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当预定的记录时间过去时或当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一旦结束时,每次均记录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检测做出以确定是否将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附加的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当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或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剩余的未用记录区域的尺寸等于或小于一个预定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应被附加地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阈值等于或大于2*m,其中m是同时对所述记录数据的一个记录单元能够访问的所述轨迹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通知所述主机装置这样一个事实确定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应被附加地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一个指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附加地添加的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命令是在ANSIMMC-4中定义的保留轨迹命令、写(10)命令、写(12)命令、同步缓存命令和完结轨迹命令中的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在完结一个隐形轨迹和确定其终止位置之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被附加地设置在完结的隐形轨迹之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光盘记录装置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一完结命令以完结所述隐形轨迹,并且当确定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不足以记录连续数据时,附加地设置一个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并且在对所述完结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指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添加情况的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完结命令具有一个用于指示所述主机装置允许所述光盘记录装置,以将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附加地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的扩展允许标记,和只当所述扩展允许标记指示允许时,所述光盘记录装置才附加的设置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并向主机装置通知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添加情况。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在所述数据区中获得一个轨迹的获得命令具有用于指定是否应对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来获得所述轨迹的控制数据记录区标记,当确定用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不足以记录连续的数据时,所述主机装置在完结一隐形轨迹的完结命令之后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所述获得命令,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响应于所述获得命令在所述数据区中附加地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确定是否不足以记录连续的数据用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并在完结一隐形轨迹的完结命令之后,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一个获得指令以在所述数据区中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响应所述获得命令在所述数据区中附加地获得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将用于输入或输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命令传送给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所述对于所述输入/输出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一个数据以指示不能对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执行输入/输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向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发布一个用于获取所述光盘的状态的状态获取指令,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相关联的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相关数据包含用于指示存在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标记和在所述光盘介质中存储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在所述光盘介质中记录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是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在所述光盘介质中记录有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区域数是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和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对于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管理不同于用于所述记录数据的轨迹的管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不同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所述记录数据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
21.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对于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管理与对用于所述记录数据的轨迹的管理相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与所述记录状态控制数据的用于管理所述记录数据的所述轨迹的一个字段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将除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数之外的用于记录数据的轨迹数通知给所述主机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发布获取所述光盘介质的状态的状态获取命令,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指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除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数之外的用于记录数据的轨迹数。
25.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从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通知给所述主机装置的轨迹数包含所述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发布获取所述光盘介质的状态的状态获取命令,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状态获取指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所述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量。
27.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盘记录系统,其中所述主机装置发布获取轨迹数据的轨迹数据获取命令,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在对所述轨迹数据获取命令的所述响应数据中设置指定的轨迹是否为用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的轨迹的数据。
全文摘要
一种光盘记录系统,包括配置用于发布命令的主机装置(1);和配置用于执行与所述命令中的每一个相应的处理并将对所述命令的响应数据回复给所述主机装置的光盘记录装置(2)。所述主机装置发布作为所述命名之一的记录命令以在一光盘介质中记录数据,且一光盘记录装置响应所述记录命令以预定的格式在一数据区中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光盘包括所述数据区和一个第一控制数据记录区。与来自所述主机装置的作为所述命令之一的命令相关联,所述光盘记录装置附加的将多个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数据区中,和一记录状态控制数据被记录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以指示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状态。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中的至少一个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记录区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主机装置和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共享。
文档编号G11B27/00GK1702757SQ20051007431
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5日
发明者山本直人, 下生茂, 小川雅嗣 申请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