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874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进行记录的光盘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在DVD-R/RW等具有预录凹坑(pre-pit)的光盘上记录信息之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记录动作控制和记录位置控制。
背景技术
近些年,作为可改写的光盘,在市场上出现了CD-R/RW、DVD-RAM、DVD-R/RW、DVD+R/RW等各种介质。
在这些光盘上,成为记录数据之际的位置信息的地址信息被预先形成在盘上,并使用此地址信息在盘上记录用户数据。
以往,对于DVD-R/RW提出了例如在以规定周期蛇行(抖动)的引导沟(沟槽)上具有信息记录道,同时在这些沟槽间的区域(岸台)以规定间隔形成预录凹坑的光盘;和根据从该沟槽检测出的抖动信号来控制光盘的旋转,同时根据从预录凹坑检测出的预录凹坑信号来控制记录位置的记录装置(例如,参照特开平9-326138号公报。)。
预录凹坑由于形成在岸台上故称为岸台预录凹坑(LPPLandpre-pit)。
根据此现有技术,即便在狭窄的道间距也能够准确地获得地址信息或盘的旋转控制信息等。
另外,此现有技术不是如DVD-RAM那样在信息记录道内的区段开头配置用凹坑形成的地址信息的方法(也就是,在作为记录道的沟槽上不存在地址凹坑)。从而,就是可以进行高密度记录,在与再生专用盘的互换性上表现出色的方式,而不会因地址信息使记录信息不连续。
这里,当在DVD-R/RW上记录用户数据时,有时候紧接着记录完毕数据记录新的数据(即所谓追加记录)。此时,在规格上规定记录数据的接合精度在±1字节以内一致。若此接合精度出错,则追加记录前的数据就被盖写而不能读取,另外,因与追加记录后的数据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影响而产生再生时的稳定性不佳等故障。
从而,DVD-R/RW上所记录的用户数据,就需要始终正确地保持对于预录凹坑的位置关系。由此,对记录中记录位置偏移进行检测的手段、或者将根据此检测结果使记录停止的记录位置返回原处等的处理就变得非常重要。
另外,以往还公开了在DVD-R/RW等光盘上记录调制数据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跟踪盘旋转变动,根据所再生的抖动信号来生成记录用的时钟的技术(例如,参照特开2001-357620号公报。)。
但是,在这些光盘中,为了进行高密度记录而使道间距狭窄。因此,就不能忽视来自邻接于照射光束的道的沟槽的漏入即所谓的串扰(crosstalk)。若有来自邻接的内外周的沟槽的串扰,则抖动信号就会受到邻接的道的抖动信号分量的干扰,振幅或相位将会变动。在使用该抖动信号来进行记录位置控制的情况下,尤其是若发生相位变动,则对于进行准确的记录位置控制而言在精度上就不够。
另一方面,以往在CD-R/RW等中采用利用石英振子等以固定频率的时钟在盘上进行记录的方法。但是,在此方法中由于不能跟踪盘旋转变动,所以对于诸如DVD-R/RW的高密度盘而言不适合。
在这一点上,由于配置预录凹坑使其相互不干扰,所以从预录凹坑检测出的预录凹坑信号就能够对光盘上的位置精度良好地进行检测,适合于进行准确的记录位置控制。
但是,预录凹坑如已述那样EVEN、ODD帧的关系、存在4种位模式等格式较为复杂。进而,还有记录中被噪声埋没等预录凹坑本身无法稳定地进行再生的可能性。从而,依照预录凹坑的检测状况制作稳定的记录时钟非常困难。
这里,以往就有利用了预录凹坑的记录位置控制(例如,参照特开2004-95081号公报。)。
在此现有技术中,根据抖动来制作记录时钟,并按照此记录时钟来进行记录以使记录时钟能够以某种程度跟踪盘旋转变动。然后,为了补偿已述的抖动相位变动,在记录中对调制电路生成的地址信息与检测出的预录凹坑的相位差进行检测,并此相位差信息在记录时钟上施加反馈。由此,使记录位置稳定地保持于正确的位置。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相位差检测上例如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1方法是根据1抖动以内的调制地址信息与检测预录凹坑位置的相对关系以信道位精度来检测相位差,以使记录位置收敛的方式实施控制。
根据此第1方法,在记录中有时候因损伤等造成抖动信号丢失,而存在抖动PLL输出的锁定抖动向滞后方向、或者超前方向进行滑移的可能性。
通常,对于这种损伤,根据抖动信号的包迹检测结果等来检测损伤的存在,接受此损伤检测结果,设法使欠落部分保持PLL等。
但是,在PLL的保持性能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界限,而且特别是在DVD-R/RW中如已述那样在抖动上对相位方向实施调制。因此,存在保持开始时的相位自体从中心偏移的可能性,结果就易于导致抖动滑移。
如已述那样,记录时钟基本上根据此锁定抖动而生成,所以若发生抖动滑移则记录位置结果就成为1抖动偏移了的形式。
在第1方法中,在因这种抖动滑移而使记录位置偏移发生了的情况下,对于经过1抖动偏移的位置的预录凹坑实施记录位置控制。因此,1抖动偏移状态就得以保持。
另一方面,第2方法,针对在第1方法中成为问题的抖动滑移发生时等而引起的1/2抖动以上的记录位置偏移,以字节精度来检测调制地址信息表示的区段同步(sector SYNC)位置与预录凹坑解码器检测出的区段同步位置之相位差。
在这里由于以调制地址、预录凹坑解码器用地址、各个区段内部的计数器值为基础来检测相位差,所以控制有效范围扩大到±1/2区段。
其结果,在如已述那样的抖动滑移发生时等,由于其偏移量被检测出,所以记录位置控制起作用,记录位置在记录中缓缓地返回到正确的位置。此外,在这里关于超过±1帧的相位差,由于信息量变多所以使相位差值进行限制。
但是,在上述第2方法中,预录凹坑解码用的地址计数器必须正常地动作。因此,在记录中预录凹坑可靠地进行读取就成为前提。
此前提条件之一是已述的各同步计数器的同步条件能够稳定确保。例如关于区段同步以同步(SYNC)模式是否能够连续取得等为指标。
另外一个是预录凹坑解码结果的可靠性能够确保。在对各区段由8位组成的(除Relative Address)预录凹坑数据中,附加有规定的错误订正用奇偶,以所取得的数据为基础实施奇偶计算,如果运算结果正确就能够判断为各同步计数器的相位关系正确。
但是,记录中,由于激光光源的功率在形成记录标记的功率与不形成(也就是、成为空白)的功率上不同,所以预录凹坑信号振幅在标记时和空白时不同。进而,由于预录凹坑信号是高频,所以在空白时的低振幅时的预录凹坑信号与噪声识别困难。
从而,对预录凹坑稳定地准确度良好地进行检测较困难,实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是一种检测对于光盘的记录位置的偏移的光盘记录装置,具备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基于使与上述光盘的预录凹坑的位置对应的预录凹坑信号2值化的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和通过同步于将与上述光盘的抖动对应的周期的抖动信号相位固定后的锁定抖动对上述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进行计数而得到的抖动计数器值,来检测多个抖动每一个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通过对由上述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检测出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和对应于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预录凹坑的基准分布进行比较,来判定相对于上述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的偏移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形态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之要部构成的图。
图2A是表示抖动地址与EVEN帧、ODD帧之关系的图。
图2B是表示8抖动中的预录凹坑有无存在的图。
图2C是表示DVD-R/RW区段格式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的抖动PLL电路之要部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与限幅结果的图。
图5是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的预录凹坑解码器之要部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预录凹坑解码器的各构成要素之输出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之要部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使1抖动(±1/2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反映于记录时钟相位中的动作的定时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预录凹坑解码器27、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之要部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的各构成要素之输出波形的定时图。
图12A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适当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2B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适当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2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适当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3A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高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3B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高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3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高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4A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低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4B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低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4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低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5是表示因损伤等而使抖动信号未正常发出时的锁定抖动的波形以及抖动计数器(WBA[2:0])的图。
图16是表示无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
图17是表示有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
图18是表示有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
图19A是表示发生了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已述的信道单位的记录位置校正和利用抖动滑移检测的记录位置校正之动作的定时图。
图19B是扩大图19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图19C是扩大图19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图19D是扩大图19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图20A是表示发生了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已述的信道单位的记录位置校正和利用抖动滑移检测的记录位置校正之动作的定时图。
图20B是扩大图20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图20C是扩大图20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图20D是扩大图20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例如在DVD-R/RW记录时以规定数抖动周期来监视每个抖动的预录凹坑的分布状况。由此,即便在预录凹坑检出概率在某种程度上较低的状况下也可以进行因损伤等的影响而导致的针对光盘的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
进而,上述光盘记录装置在检测出记录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对记录时钟进行控制以便将记录停止、或者、不使之停止而是将记录位置返回到正规位置。据此,就能够防止追加记录时的记录完毕数据的盖写和记录区域的间隙发生等,记录数据的可靠性就得以确保。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就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形态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100之要部构成的图。
如图1所示那样,光盘记录装置100具备光盘11;对此光盘11照射激光并读取反射光的拾取器12;根据从此拾取器12得到的再生信号分别运算生成RF信号、预录凹坑信号、抖动信号、伺服错误信号的矩阵放大器15;以及基于错误信号来控制拾取器12的聚焦、跟踪等动作的伺服控制电路16。
另外,光盘记录装置100还具备驱动光盘11的盘电机71;基于记录信号来驱动拾取器12的激光的激光驱动电路25;以及控制盘电机71的旋转的盘电机控制电路29。
此外,拾取器12的内部的4分割光电探测器被4分割成A、B、C以及D面。
在记录时从主计算机75输出的记录信息经由数据缓冲器RAM22、数据缓冲器电路21、订正RAM20、奇偶生成电路23被输入到调制电路24。
调制电路24按照以下所示的记录格式,基于记录时钟将记录数据调制输出。
这里,就预录凹坑与抖动的位置关系(记录格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A是表示抖动地址与EVEN帧、ODD帧之关系的图。另外,图2B是表示8抖动中的预录凹坑有无存在的图。另外,图2C是表示DVD-R/RW区段格式的图。
抖动以186信道位周期而形成,预录凹坑在抖动的顶点位置以数信道位的宽度存在(图2A)。在DVD-R/RW格式下1同步(SYNC)帧是由1488信道位、8抖动而构成。预录凹坑可以存在的是8抖动之中最初的3抖动部分(图2B)。
其次,一边参照图2C一边就DVD-R/RW的区段格式进行说明。1区段由26帧而构成。预录凹坑以2帧单位通常仅存在于EVEN帧中。但是,为了避免与邻接道的干扰,预录凹坑有时也位于ODD帧中以使得在内周侧与外周侧不重复。
预录凹坑的区段同步(synchronization)模式通常存在于作为EVEN帧的帧0中(EVEN SYNC)。
但是,如已述那样,在担心与邻接道的串扰(cross-talk)的情况下,就存在于帧1而不是帧0(ODD同步模式)。
表示预录凹坑的地址信息等的数据模式(位0或者位1)也同样地、在帧2~25中,通常、仅存在于EVEN帧中。而且,此数据模式在担心EVEN帧的预录凹坑位置与邻接道的预录凹坑位置重复的情况下存在于ODD帧中。
即、在1区段中预录凹坑成为存在一个同步模式、12位数据模式。此外,数据模式12位之中前半部分的4位表示区段地址4位,表示生成1ECC块的16区段之中的区段地址信息(Relative Address)。
预录凹坑信息数据,剩余8位由16区段部分集合(即,16字节)而形成,地址值被分配给每个该1ECC块。
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激光驱动电路25基于所输入的调制信号对激光功率进行调整,在光盘11上形成标记或者空白。
矩阵放大器15在从搭载于拾取器12的4分割光电探测器所得到的再生信号之中根据针对跟踪方向的减法运算结果而生成推挽信号。使推挽信号通过以预先被预测的频率(如果是1倍速就约140[kHz])为中心频率而持有窄频带的频率特性的BPF(带通滤波器),得到抖动信号。进而,使该推挽信号通过大约仅数信道被抽取抽出的HPF(高通滤波器)而得到预录凹坑信号。
抖动信号被输入到抖动PLL电路26,借助于PLL构成而得到稳定的锁定抖动。
这里,图3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抖动PLL电路26之要部构成。
如图3所示那样,抖动PLL电路26具有输入抖动信号并进行2值化的2值化电路26a;输入此2值化电路26a的输出和锁定抖动并输出信号的相位比较器26b;对此相位比较器26b的输出进行滤波的环路滤波器26c;依照此环路滤波器26c的输出而输出振荡信号的电压控制振荡器(VCO)26d;以及对此电压控制振荡器26d的输出进行分频并输出锁定抖动的分频器26e。
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预录凹坑解码器27基于从矩阵放大器15输出的预录凹坑信号而输出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
这里,图4是表示已述的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slice)电平与限幅结果的图。如图4所示那样,预录凹坑信号由于高频分量未被除去,所以就成为因用户数据(RF(高频)信号)等的影响而包含某种程度噪声分量的波形。预录凹坑解码器27能够通过如波形所示那样以某规定的电平进行限幅(2值化)而得到预录凹坑信号。
另外,预录凹坑解码器27基于从抖动PLL电路26输入的锁定抖动(锁定于PLL的稳定抖动时钟)和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来输出抖动计数器值。
这里,就上述预录凹坑解码器27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预录凹坑解码器27之要部构成的图。另外,图6是表示图5的预录凹坑解码器的各构成要素之输出的图。
作为各构成的动作,检测在锁定抖动1时钟内是否存在2值化预录凹坑,以锁定抖动单位如果预录凹坑存在就解码为“1”,如果不存在就解码为“0”。预录凹坑解码用的同步用计数器通过锁定抖动来进行计数动作。计数器是从低位起抖动计数器27a、帧计数器27b和区段计数器27c的三部构成。另外,2值化电路27d对预录凹坑信号进行限幅。此2值化电路27d的输出经由变换器27e作为2值化预录凹坑而输出。
作为全体的动作,如图6所示那样,最初使作为最低位计数器的抖动计数器(O~7)值的“0~2”的3抖动期间吻合于预录凹坑可以存在的3抖动位置。
其次,由根据抖动单位的预录凹坑的有无而得到的位串检测出“11100000”(EVEN SYNC)或者“11000000”(ODD SYNC)的同步模式。然后,对作为中位计数器的帧计数器(0~25)值进行调整以便如果此检测位置是EVEN同步则为“0”,另外如果检测位置是ODD同步则为“1”。
其次,根据作为预录凹坑的位模式的位0(“10000000”)、或者位1(“10100000”)对在帧计数器值得“2~9”的8帧期间中得到的预录凹坑4位的区段指针信息(Reiative Address)进行解码,来调整作为最高位计数器的区段计数器(0~15)值。
通过以上的过程取得同步,有备于因损伤或噪音等而使位模式或同步模式、区段指针未显现于所希望的位置的情况,对它们施加同步保护。在稳定状态中,各计数器进行图6所示的动作。在此状态下,对以1ECC块单位而形成的预录凹坑数据(16字节)进行解码。
此外,通过在同步保护上预先设定上限次数,以在道错位发生时或锁定抖动的PLL滑移发生时等解除保护并实施再引入。
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矩阵放大器15输出的RF信号经由解调电路18、错误订正电路19以及订正RAM20、数据缓冲器电路21以及数据缓冲器RAM22被输出到主计算机75。
另一方面,在记录时,来自主计算机75的记录数据经由数据缓冲器电路21及数据缓冲器RAM22、奇偶生成电路23被输入到调制电路24。
调制电路24对附加了奇偶的记录数据实施调制而生成调制信号,并将调制信号输出给激光驱动电路25。
激光驱动电路25驱动记录激光,将记录数据写入光盘11。错误订正电路19、数据缓冲器电路21及奇偶生成电路23,与信号处理时钟PLL32输出的时钟同步进行动作。
调制电路24与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生成的记录时钟同步进行动作。记录时钟由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基于抖动PLL电路26输出的抖动时钟(将对应于光盘11的抖动的周期的抖动信号进行了相位固定的锁定抖动)而生成。
另外,矩阵放大器15输出的伺服系统的错误信号经由伺服控制电路16、驱动电路17来驱动进给电机14、拾取器12内部的跟踪传动装置以及聚焦传动装置。
另外,在预录凹坑解码器27根据已解码的预录凹坑信息生成记录开始定时信号,并输出给调制电路24。
调制电路24基于根据从已述的预录凹坑解码器27输入的预录凹坑的记录开始定时信号、或者根据从解调电路18输入的已记录数据所得到的记录开始定时信号中的某一个,谋求记录开始定时。
盘电机控制电路29选择再生同步信号、锁定抖动、FG信号中的某一个,并将选择后的信号和来自晶体振荡器76的规定分频信号进行比较。基于此比较,盘电机控制电路29对盘电机驱动器28输出信号并控制利用盘电机71的盘旋转。
另外,光盘记录装置100具备基于使对应于光盘11的预录凹坑位置的预录凹坑信号2值化后的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以及通过使此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同步于锁定抖动进行计数而得到的抖动计数器值,来检测多个抖动每一个的预录凹坑的分布的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通过比较由此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检测出的预录凹坑的分布与对应于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预录凹坑的基准分布,来判定与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相对的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的偏移量的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
另外,光盘记录装置100还具备以记录开始的定时作为基准,依照记录时钟生成在分配给一个抖动上的地址值上对应了1波形的相位的锯齿波(对记录时钟进行分频并计数使之对应于抖动的相位的计数器值)的相位差生成电路101;使该计数器值同步于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进行保持,并基于被保持的该计数器值来检测记录位置的偏移量的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
另外,光盘记录装置100还具备基于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的判定结果、或者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102的检测结果中的至少某一个,将控制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的信号(记录时钟控制信息)、或者例如用于使向光盘的记录停止的信号(记录位置偏移信息)输出给系统控制器31的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
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在由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判定为没有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偏移,同时由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102检测出记录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输出对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进行控制的信号。由此,通过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来校正记录时钟的相位,并将记录位置修正成所希望的记录位置。
这里,就具有诸如以上构成的光盘100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之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就1抖动(士1/2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的图。
在此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的方法中,根据1抖动以内的调制地址与被检测出的预录凹坑位置的相对关系,以信道位精度来检测锯齿波的相位差。然后,进行控制以使记录位置向图7的箭头方向收敛。
如已述那样,图1所示的调制电路24基于预录凹坑或者记录数据的解调信息,生成记录开始定时(通常是ECC块单位的开头部分)信号。接受到此记录开始定时信号的相位差生成电路101开始记录时钟的186分频。
然后,相位差生成电路101以相对于调制地址、即记录位置、抖动的物理位置在光盘的格式上一致的相位(相位差-93~+92)生成图7所示的锯齿波(地址值-93~+92)。
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102通过使所输入的上述锯齿波的相位同步于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来保持,而得到记录位置偏移信息。
此外,为了提高预录凹坑误检测时的保护,还可以使用于获得相位差信息的锯齿波仅预录凹坑有可能出现的3抖动期间发生,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掩蔽等。
另外,每当预录凹坑存在就获得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同样为了提高预录凹坑误检测时的保护,还可以例如以8抖动单位仅利用与存在于开头抖动的预录凹坑相对的结果等、对信息进行间隔剔除。
另外,还可以在已取得的相位差信息上设置某种程度的窗口(例如±8信道等),使进入窗口内的相位差信息进行掩蔽。这一理由是因为检测结果不能始终为“0”,因此就出现若将其反馈至记录时钟的相位将会振荡之虞的缘故。
在此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中,由于仅预录凹坑检测位置为基准,所以不需要如已述那样预录凹坑解码器以抖动单位得到的地址信息。
从而,即便预录凹坑的检出概率某种程度上较低,只要误检测少就可以进行稳定的位置控制。
但是,若记录位置偏移量超过±1/2抖动,则进行控制以使本来必须收敛于图7的“A”的记录位置收敛于作为邻接的抖动的顶点位置的“B”点、或者“C”点。因此,此控制中的记录位置控制有效范围就为±1/2抖动。
根据诸如以上的构成、动作就作为记录位置偏移信息而得到信道单位的偏移信息。
此得到的信道位单位的记录位置偏移信息,虽然不至于需要使记录停止的程度,但是为相对于抖动信号的相位调制部分得以反映的形式。因而,有必要实施将记录位置返回到正规位置的动作。
因而,就使上述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反映于记录时钟相位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之要部构成的图。
如图8所示那样,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具备来自微机的分频数设定值被连接到一方输入,记录位置控制信息被连接到另一方输入的加法器30a;连接了此加法器30a的PLL电路30b;以及输入锁定抖动并将分频后的信号输出给PLL电路30b的分频器30c。此外,虽然在图8中,将来自微机的分频数设定值设为“186”的倍数,但实际上依不同盘型或记录速度等而异。
PLL电路30b具备输出时钟的电压控制振荡器(VCO)30d;对此输出时钟进行分频的分频器30e;被输入加法器30a输出的分频校正信号以及经过分频的输出时钟的可编程计数器30f;可编程计数器30f的输出被连接一方输入、分频器30c的输出被连接到另一方的输入上的相位比较器&供给泵30g;将电压控制振荡器30d和相位比较器&供给泵30g连接起来的环路滤波器30h。
分频器30c对锁定抖动进行分频。
相位比较器&供给泵30g输出与可编程计数器30f输出的时钟和分频器30c输出的时钟之相位差成比例的电压。
在图8中,例如将分频器30c的分频数设为“1”,将分频器30e的分频数设为“4”,将微机设定值设为“186”。在此情况下,电压控制振荡器30d的中心频率就以记录时钟、即信道速率的4倍进行振荡。它们的值根据不同盘型、记录倍速数、电压控制振荡器的振荡界限等系统地得以决定。
这里,就如上述那样的控制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的、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102、以及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这里,假设没有从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到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的信息的情况。
图9使表示使1抖动(±1/2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反映于记录时钟相位上的动作的定时图。
此外,设图8中的分频器30c为1分频,分频器30e为4分频,可编程计数器30f上装载的微机设定初始值为“186”。在记录开始的同时根据记录时钟表示相位差信息的锯齿波以在理想的抖动位置上相位一致的方式用186分频计数器进行生成。
这里,锯齿波是将抖动的顶点位置、即预录凹坑可能存在的位置设为“0”对“-186”~“+185”进行计数。在这里,由于把预录凹坑误检测的损害限于最小,所以仅在预录凹坑可能存在的抖动计数器值为“0”~“2”的情况下进行生成,而在预录凹坑不可能存在的位置则强制性地设为“0”。使成为此锯齿波的相位差信息同步于预录凹坑检测信号并保持了值的是第1相位差检测值。
如已述那样,依照盘旋转在抖动信号中施加某种程度的相位调制。然后,相位差信息表示于根据在以抖动为基础而生成的记录时钟生成的锯齿波。因此,上述相位差信息相对于预录凹坑位置,如定时图所示那样某种程度的相位差就经常发生。
第1相位差检测值在开始了锯齿波的生成的位置、即抖动计数器值为“0”时事先清零。其结果,第1相位差检测值就在预录凹坑不存在的帧(例如,除图9的FRMA=“1”以外)上,在完成了锯齿波的生成的位置残留清除值“0”。
另外,第1相位差检测值每当预录凹坑检测就进行确定,但由于在预录凹坑集中的部分信息过多,所以在此例子中按每1帧对最终检测值进行间隔剔除,并将此结果作为第2相位差检测值。
第2相位差检测值在各帧中抖动计数器值为“3”的“t=0,1,2,3,...,13”时刻进行确定。第2相位差检测值通过对每帧保持第1相位差检测值来进行确定。为此,仅在EVEN帧、或者ODD帧中的某一个预录凹坑存在的帧上,有“0”以外的值、即相位差值发生的可能性,在预录凹坑不存在的帧上就被掩蔽成“0”。
第3相位差检测值是相对于第2相位差检测值进一步设置窗口(在这里是“±3信道”),将收纳于窗口的相位差值掩蔽成“0”,将超过窗口的相位差值“-4 ”以下设为“-1”,另外将“+4”以上设为“+1”施加了限制的值。
设置此窗口的理由是为了将预录凹坑误检测时的损害限于最小和由于迅速返回记录相位将会对再生时的再生性能带来影响而需要避免的缘故。进而,设置窗口的理由还是如已述那样,防止记录时钟生成动作振荡的缘故。
这样,第3相位差检测值示出“1”的情况就是表示记录位置向较早的方向超过3信道而偏移,第3相位差检测值示出“-1”的情况就是表示记录位置向较迟的方向超过3信道而偏移。
以下,就将如上述那样检测出的相位差信息反馈给记录时钟相位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上述第3相位差检测值的“-1”、“0”、“+1”三个值被输入到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的加法器30a。
在此加法器30a上设定了作为微机预先所设定的初始值的“186”,并从“186”中减去相位差检测值。
其结果,分别在相位差检测值为“-1”时通过186-(-1)加法器输出结果变为“187”,在相位差检测值为“0”时加法器输出变为“186”,在相位差检测值为“+1”时通过186-(+1)加法器输出结果变为“185”。
电压控制振荡器30d的源振用分频器30e经过4分频的时钟,用可编程计数器30f进一步以已述的加法器30a的输出结果得以分频。
此结果被输入到相位比较器&供给泵30g,在可编程计数器值是作为中心的“186”以外时,进行如下动作。
在加法器30a的输出结果为“185”的情况下,分频器30e的输出在相位比较器&供给泵30g中要早于锁定抖动,在记录时钟较早的方向上发生相位误差。环路在去除此相位误差的方向上起作用。其结果以延迟记录时钟(即,使记录位置延迟)的方式进行控制。
反之,在加法器30a的输出结果为“187的情况下,以加快记录时钟(即、使记录位置提前)的方式进行控制。
如以上那样,分别在判断为记录位置在超前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第3相位差检测值为“+1”)在滞后方向上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记录位置在滞后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第3相位差检测值为“-1”)在超前方向上进行控制。此外,本控制增益(回复量)还可以可变。
如图9所示那样,例如,将增益设为最小值即“1”,在得到第3相位差检测值为“0””以外的值以后,仅在抖动计数器(WBA[2:0])的值为“4”时的1抖动期间对分频数从186进行±1加法运算。
由此,回复量停留于1信道,还有可能在下一预录凹坑相位差检测结果仍发生于窗口范围以上。在此情况下成为进一步在下一预录凹坑位置进行±1加法运算的形式,记录位置慢慢地返回。
另一方面,在想使记录相位更快地(一次更大地)返回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取得此控制期间,例如在WBA[2:0]遍及“4”、“5”、“6”等3抖动期间来进行实施。在此情况下,由于相位误差量1信道遍及三次得以累计,所以结果回复量就成为3信道。在此例子中最大能够将增益(回复量)增高至“8”。
虽然在这里,将1抖动期间中的控制量限定于±1,但为了更快地返回还可以变更成±2、3、...等。
通过以上处理,来实施1抖动(±1/2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以及记录位置控制。
其次,就检测超过1抖动(±1/2抖动)的记录位置偏移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这一动作也可以在光盘记录装置100中单独进行实施。但是,基本而言,最好是与1抖动(±1/2抖动)内的记录位置偏移检测并用。
检测超过+1/2抖动的记录位置偏移,以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为中心来实施。
图10是表示图1的预录凹坑解码器27、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之要部构成的图。
预录凹坑解码器27的动作,如已述那样,基于以锁定抖动进行递增计数的同步计数器27a、27b、27c,来检测2值化预录凹坑的抖动单位的有无,对预录凹坑进行解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预录凹坑解码用的各同步计数器27a、27b、27c在记录开始的同时禁止再同步,即需要在记录中处于自由运转状态(free run state)。
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被分别输入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LPPDET)、来自预录凹坑解码器27各同步计数器值和作为最下位计数器的抖动计数器值(WBA[2:0])的载波信号(在WBA[2:0]=“7”处发生)。
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内的解码电路103a对所输入的抖动计数器WBA[2:0]的值进行解码,并输出解码结果WBAEQ[7:0]信号。此输出结果和LPPDET信号被输入到2输入AND,而生成WBA[7:0]UP信号。此WBA[7:0]UP信号,作为WBA=“0”用计数器~WBA=“7”用计数器各自的时钟信号得以输入。各计数器被输入从定时控制电路103b输出的RESET信号,在所希望的定时得以复位。WBA=“0”用计数器~WBA=“7”用计数器各自的输出结果被分别输入到WBA=“0”用闩锁电路~WBA=“7”用闩锁电路,通过从定时控制电路103b输出的SET信号得以闩锁。此闩锁结果作为WBA[7:0]SUM值被输出到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
这里,就具有上述构成的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之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的各构成要素的输出波形的定时图。
如图11所示那样,WBAEQ[7:0]信号是对抖动计数器WBA[2:0]值进行解码而得到的信号,在WBA[2:0]=“0”时WBAEQ0信号为“H”,同样在WBA[2:0]=“1”时WBAEQ1信号为“H”...、WBA[2:0]=“7”时WBAEQ7信号为“H”。
在WBAEQ[7:0]信号上对LPPDET信号进行了AND的结果是WBA[7:0]UP。例如,在图11中,在FRMA[4:0]=“0”的时刻,存在图2B所示的EVEN同步模式。因此,WBA0UP、WBA1UP、WBA2UP信号成为有效(active)(发生“H”脉冲)。
接受WBA[7:0]信号各计数器WBA[7:0]CTR递增计数(countedup)。WBA[7:0]CTR在RESET信号为“L”时被复位成“0”。WBA[7:0]CTR经过计数的结果在SET信号为“H”时得以保持,作为WBA[7:0]SUM值进行确定。
SET信号在SCTA[3:0]=“0”、FRMA[4:0]=“0”、WBA[2:0]=“0”时、即ECC块开头的抖动相位上升。
另外,RESET信号在SET信号上升之后下降,较在WBA[2:0]=“0”位置有可能发生的预录凹坑位置还靠前上升成“H”。
通过以上过程,确定每一个针对每个ECC块WBA[2;0]表示的值“0”、“1”、“2”、...、“7”的预录凹坑检测数(WBA[7:0]SUM)。
这里,图12A至图12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适当时的WBA[7:0]SUM值的图。另外,图13A至图13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高时的WBA[7:0]SUM值的图。另外、图14A至图14C是用条形图表来表示预录凹坑信号的限幅电平较低时的WBA[7:0]SUM值的图。
图12A表示预录凹坑能够正确地检测的、即稳定状态下的WBA[7:0]SUM值。
预录凹坑格式如已述那样存在于EVEN或ODD哪一个帧中。另外,位模式是“11100000”、“11000000”、“10100000”、“10000000”中的某一个。
从而,在对帧内进行计数的抖动计数器WBA[2:0]为“0”时就在2次(帧)中一定存在1次。其结果,如果是预录凹坑一定能够检测出的状况则在1ECC块上存在26×16帧,所以其1/2即“208”就成为WBA0SUM值。
同样,在WBA[2:0]=“1”时仅在同步帧时(帧0或者帧1)存在预录凹坑。其结果,如果是预录凹坑一定能够检测出的状况则在1ECC块上存在32帧作为同步帧的帧0、帧1,所以其1/2即“16”就成为WBA1SUM值。
然后,在WBA[2:0]=“2”时预录凹坑的数据模式如果是位1模式则存在,如果是位0模式则不存在。因此,WBA2SUM值未准确地确定。但是,在1ECC块中预录凹坑数据不会全部是位0、或者全部是位1模式。先前所说明的Relative Address值表示“0h”~“Fh”。因此,在这里,至少位0模式和位1模式就一定各存在32次。由此,作为最小值的“32”得以确保。
另一方面,在Relative Address以外的预录凹坑数据中也存在符合里德·索罗门的编码方式的奇偶。因此,即便全部成为位0也不会全部成为位1。从而,WBA2SUM值就成为32以上不足208,用虚线来表示条形图表。
由于其他的抖动期间、WBA[7:3]SUM值是预录凹坑不可能存在的位置,所以预录凹坑一定能够检测出,且如果是没有误检测的精度良好的状况,则1ECC块中的预录凹坑检测数为“0”。
相对于图12A的稳定状态,图13A表示例如预录凹坑限幅电平较高、易于拾取噪声的状态、即预录凹坑的误检测较多时的WBA[7:0]SUM值。
如图13A所示那样,由于误检测较多,所以本来预录凹坑不应存在的WBA[7:3]SUM值也发生。但是,在误检测较多的情况下,反之本来的预录凹坑无法检测出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条形图表与图12A的相比,就成为整体上向上方进行了偏置的形式。
另外,图14A表示反之预录凹坑限幅电平较低、漏检测本来的预录凹坑时的WBA[7:0]SUM值。在这里,由于有漏检测,所以与图12A相比,就成为整体上向下方进行了偏置的形式。
以上的图12A、图13A、图14A分别表示抖动PLL不滑移地进行了推移的情况。
但是,如已述那样,存在因损伤等影响而使抖动信号没有正常地得以再生的状况。这里,图15是表示因损伤等而使抖动信号未正常发出时的锁定抖动的波形以及抖动计数器(WBA[2:0])的图。
如图15所示那样,发生抖动PLL电路26生成的锁定抖动在滞后方向、或者超前方向上偏移1波的状况。
例如,如图15所示那样,若记录位置通过损伤则锁定抖动偏移1波。其结果,预录凹坑位置如点划线部分所示那样在 “7”、“0”、“1”的位置(延迟时)、或者“1”、“2”、“3”的位置(超前时)偏移。理想上而言,应该在抖动计数器(WBA[2:0])为“0”、“1”、“2”的位置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图10中的WBA[7:0] SUM如图12B、C、图13B、C、图14B、C所示那样以图表偏移了的形式显现。
这里,图16是表示没有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另外,图17是表示有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另外,图18是表示有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WBA[7:0]SUM值在时间上的推移的定时图。
分别对每个ECC块确定WBA[7:0]SUM值。例如,第N块的预录凹坑检测数在(N+1)块开头进行确定。WBA[7:0]SUM的各值对每个ECC块(区段地址(SCTA[3:0]=“0”)进行确定。
图16是未发生抖动PLL滑移的情况,WBA[7:0]SUM值以如图12A所示的值进行推移。
图17是由于因损伤等造成的抖动信号的丢失而使抖动PLL在滞后方向上进行了滑移的情况。如图17所示那样,在(N+3)块中发生抖动滑移。若抖动PLL向滞后方向滑移则预录凹坑与锁定抖动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移。由此,通常在抖动计数器WBA[2:0]=“0”、“1”、“2”位置检测出的预录凹坑根据第(N+4)块的结果(在第(N+5)块确定)在WBA[2:0]=“7”、“0”、“1”位置显现。
另外,图18是由于因损伤等造成抖动信号的丢失而使抖动PLL在超前方向进行了滑移的情况。如图18所示那样在(N+4)块中发生抖动PLL滑移。若抖动PLL向超前方向滑移则预录凹坑与锁定抖动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移,通常在抖动计数器WBA[2:0]=“0”、“1”、“2”位置检测出的预录凹坑根据第(N+5)块的结果(在第(N+6)块确定)在WBA[2:0]=“1”、“2”、“3”位置显现。
此外,本来若抖动滑移发生则实施预录凹坑解码器27的再同步,WBA[2:0]计数器起进行校正1波偏移的动作。但是,如已述那样如果强制性地禁止再同步,则由于预录凹坑解码器27成为自由运转状态故此状态得以维持。
另外,在图16至图18中,“抖动滑移判定结果”是接受预录凹坑的分布状况,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判定的抖动滑移判定结果。
这里,就具体地根据抖动单位的预录凹坑的分布状况来判定抖动滑移的基准进行说明。
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被输入WBA[7:0]SUM值,例如如果其最大值为WBA0SUM则进行“无滑移”判定,如果最大值是WBA7SUM则进行“滞后方向滑移”判定,如果最大值是WBA1SUM则进行“超前方向滑移”判定。
在上述最大值的判定中例如设置下面的条件。
第1,对最大值与第2多的值进行比较,其差例如为30以上(此值需要根据实验值等来决定推荐值)。
第2,最大值为160以上232以内(此值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根据实验值等来决定推荐值)。
第1条件,例如在ECC块途中发生了抖动滑移的情况下,由于在该块的分布结果中不进行判断(图17中的第(N+3)块的结果、图18中的第(N+4)块的结果)、为了在分布变化判定困难时而设置。另外,即便在稳定状态下,也由于有时候WBA0SUM值与WBA2SUM值之差因预录凹坑数据模式较少而设置。
第2条件,在预录凹坑误检测非常多的情况下,由于WBA[7:0]SUM值自身的可靠性变低而设置。基本上,预录凹坑限幅电平在不拾取噪声(误检测较少)的方向(在图12~图14之中图14)上某种程度较低地设定限幅电平为好。
此外,在判定对取得最大值的WBA[7:0]SUM之值进行了判断的后抖动滑移的情况下,还可以在WBA[7:0]SUM之中、例如根据WBA0SUM、WBA1SUM、WBA7SUM这3值来判定最大值。或者,还可以从WBA0SUM、WBA1SUM、WBA2SUM、WBA6SUM、WBA7SUM这5值来判定最大值。由此,就能够削减电路规模。
进而,为了提高抖动滑移检测可靠度,不仅是最大值检测,还可以成对检测最大值与第2位值。例如,在DVD-R/RW的规格中,WBA0SUM值最大,其次为WBA2SUM。基于此关系,例如如果最大值为WBA7SUM、第2位值为WBA1SUM则判断为滞后方向的1抖动滑移即可。另外,如果最大值为WBA1SUM、第2位值为WBA3SUM则判断为超前方向的1抖动滑移即可。
另外,第3位值例如在DVD-R/RW的规格中为“16”。从而,如果此第3位值的位置从WBA1SUM偏移到WBA0SUM,则判定为滞后方向的1抖动滑移。另一方面,如果此第3位值的位置从WBA1SUM偏移到WBA2SUM,则判定为超前方向的1抖动滑移。
另外,在上述任意判定方法中,还可以不是1ECC块单位的判定基准,而是以其以上、或者其以下的单位根据预录凹坑检测数来判断抖动偏移。但是,由于总体参数越多则检测可靠度越提高,总体参数越少则检测时间变得越快,所以如例示那样1ECC块程度妥当。
基于以上的过程,检测出的抖动滑移检测结果(滞后方向1抖动偏移、0、超前方向1抖动偏移、不能判定)被输出到控制MPU。
在系统上1抖动以上的记录位置偏移为致命的情况下,还可以作为系统控制器31记录停止的判断基准之一。
另一方面,例如,还有如民用的DVD记录器或DVD凸轮编码器等那样实时地在盘上记录数据,且不想使记录停止的情况。关于这一点,直到记录停止为止需要将记录位置缓缓地返回,以使得在下一记录时不发生记录数据的盖写或间隙空置等不良情形。
其次,就接受抖动滑移检测结果来校正记录位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经由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将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的判定结果输出给系统控制器31。
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103和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进行与已述的动作同等的动作。
记录位置控制电路105被输入从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102输出的信道位单位的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和由抖动滑移判定电路104检测出的抖动单位的位置偏移信息,将记录位置偏移信息输出给系统控制器31,同时将记录时钟控制信息输出给记录时钟生成电路。
基本而言,关于记录位置偏移信息,基于其位置偏移量,系统控制器31判断记录停止即可。
以下就记录位置的校正动作进行说明。
图19A是表示发生了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已述的信道单位(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校正和利用抖动滑移判定的记录位置校正之动作的定时图。另外,图19B至图19D是扩大图19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值相当于图9所示的第2相位差检测值。而且,分频数相当于图8所示的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的可编程计数器30f上设定的分频数。
在已述的说明中,分频数以抖动单位进行设定,获得相位差信息后仅在某抖动1波部分对作为初始值的分频数“186”进行±1加法运算。在这里,因纸面的限制以每一帧进行±1加法运算的方式来记载。
此外,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值如已述那样设置窗口。在这里,在“-4”以下对分频数进行“+1”加法运算,在“+4”以上对分频数进行“-1”加法运算。
如图19A至图19D所示那样,记录中、在第N块向滞后方向发生抖动滑移。
第N块的抖动滑移判定结果(在第(N+1)块确定)为“不能判定”。另外,第(N+1)块的结果(在第(N+2)块确定)为“滞后方向滑移”。
在图19B至图19D中,将信道单位的相位差值超过了窗口范围的部分用椭圆包围起来。实线所示的椭圆部分表示超过了窗口的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对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中的分频数(缺省为“186”)带来影响,记录位置进行了调整。
另外,点划线所示的椭圆部分表示超过了窗口的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对分频数不带来影响。
这就是在第(N+2)块抖动滑移信息表示“-1”的期间使偏移量较大的抖动滑移信息优先,而忽视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图1所示的相位差检测电路101对两者附加优先顺序。在第(N+2)块,以186×2抖动部分将分频数设成“187”。其结果成为186信道偏移回复的计算。在以2帧中1抖动来改变分频数的情况下,以186×2帧因抖动滑移而发生的记录位置偏移回复。之后(第(N+2)块第15区段FRMA[4:0]=8以后),将抖动滑移信息复位成“0”,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再次得以采用。
另外,如图19D所示那样,从FRMA[4:0]=7到8WBA[2:0]计数器在相同时刻提前1波部分计数。此理由是为了消除抖动滑移,而对预录凹坑实施校正以返回到固定位置,而有备于以后的抖动滑移的缘故。
这样一来由于将WBA计数器设为非线性,所以第(N+2)块中的抖动滑移检测结果就强制性地设为“不能判定”。
另一方面,图20A是表示发生了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时的、已述的信道单位(1抖动内)的记录位置校正和利用抖动滑移判定的记录位置校正之动作的定时图。另外,图20B至图20D是扩大图20A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图。
实线所示的椭圆部分表示超过了窗口的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对记录时钟生成电路30中的分频数(缺省为“186”)带来影响,记录位置被进行了调整。
另外,点划线所示的椭圆部分表示超过窗口的信道单位的相位差检测结果对分频数没有带来影响。在这里,信道单位的超前方向的相位差检测结果根据第(N+2)块的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检测结果而被忽视。
在图20D中,WBA[2:0]计数器从FRMA[4:0]=7到8,对1波部分计数额外地进行计数,并实施校正。
此外,还可以不实施这些WBA[2:0]计数器的校正动作,而以1波偏移状态为基准对应于以后的抖动滑移。
例如,在图19D中,在(A)部分WBA[2:0]计数值完全不变更,对以后的抖动滑移判断基准以延迟1波状态作为基准。在最大时为WBA7SUM的情况下设为无滑移判定。另外,如果最大值向WBA6SUM转移则进一步判断为发生了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另外,在最大值向WBA0SUM转移了的情况下反过来判断为发生了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
同样,在图20D中,对抖动滑移判断基准以超前1波状态作为基准。在最大时为WBA1SUM的情况下设为无滑移判定。另外,如果最大值向WBA2SUM转移则进一步判断为发生了超前方向的抖动滑移。另外,在最大值转移到WBA0SUM的情况下反过来判断为发生了滞后方向的抖动滑移。
另外,关于用于返回记录位置的记录时钟的控制,可以如已述那样改变增益。
这样,使系统控制器31实施抖动滑移判断也是可以的。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在检测出记录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将记录停止、或者控制记录时钟以便不使记录停止而是将记录位置返回到正规位置。
由此,就能够防止追加记录时的记录完毕数据的盖写或记录区域的间隙发生,能够确保光盘的记录数据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检测对于光盘的记录位置的偏移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基于使与上述光盘的预录凹坑的位置对应的预录凹坑信号2值化的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和通过同步于将与上述光盘的抖动对应的周期的抖动信号相位固定后的锁定抖动对上述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进行计数而得到的抖动计数器值,来检测多个抖动每一个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通过对由上述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检测出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和对应于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预录凹坑的基准分布进行比较,来判定相对于上述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的偏移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录凹坑解码器,具有以上述锁定抖动进行递增计数的同步计数器。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录凹坑解码器通过上述同步计数器来检测上述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的抖动单位的有无,并对上述预录凹坑进行解码。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同步计数器是记录中自由运转状态。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具有解码电路;定时控制电路;输入解码结果的多个计数器;以及针对每个上述计数器而设置的多个闩锁电路。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具有解码电路;输入解码结果的多个计数器;定时控制电路;以及针对每个上述计数器而设置的多个闩锁电路。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码电路对由上述同步计数器所计数的计数器值进行解码并输出上述解码结果,上述计数器根据从上述定时控制电路输出的复位信号进行复位,上述闩锁电路根据从上述定时生成电路输出的置位信号对上述计数器的输出结果进行闩锁,并将此闩锁结果输出给上述抖动滑移判定电路。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对记录时钟进行分频,将对分频后的记录时钟进行计数并使之与上述抖动的相位对应起来的计数器值同步于上述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并保持,基于所保持的上述计数器值来检测上述记录位置的偏移量。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记录时钟生成电路,基于上述锁定抖动来输出上述记录时钟,基于上述记录位置偏移量,通过上述记录时钟生成电路对上述记录时钟的相位进行校正,并将上述记录位置修正成所希望的记录位置。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记录位置控制电路,基于上述抖动滑移判定电路的判定结果、或者上述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中的至少某一个,输出对上述记录时钟生成电路进行控制的信号、或者用于使对上述光盘的记录停止的信号。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位置控制电路在由上述抖动滑移判定电路判定为没有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偏移,同时由上述抖动内记录位置偏移检测电路检测出记录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输出对上述记录时钟生成电路进行控制的信号,由上述记录时钟生成电路对上述记录时钟的相位进行校正,并将上述记录位置修正成所希望的记录位置。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盘是DVD-R/RW。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拾取器,对光盘照射激光并读取反射光;矩阵放大器,根据从上述拾取器得到的再生信号分别运算生成RF信号、预录凹坑信号、抖动信号、伺服错误信号;伺服控制电路,基于错误信号来控制上述拾取器的动作;驱动上述光盘的盘电机;激光驱动电路,基于记录信号来驱动拾取器的激光;以及盘电机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盘电机的旋转。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光盘记录装置,是一种检测对于光盘的记录位置的偏移的光盘记录装置,具备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基于使与上述光盘的预录凹坑的位置对应的预录凹坑信号2值化的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和通过同步于将与上述光盘的抖动对应的周期的抖动信号相位固定后的锁定抖动对上述2值化预录凹坑信号进行计数而得到的抖动计数器值,来检测多个抖动每一个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以及抖动滑移判定电路,通过对由上述预录凹坑分布状况检测电路检测出的上述预录凹坑的分布和对应于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预录凹坑的基准分布进行比较,来判定相对于上述所希望的记录位置的抖动单位的记录位置的偏移量。
文档编号G11B20/10GK101093676SQ20071012620
公开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前川智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