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6734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触动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移动电话中的触动式电讯开关。
触动式电讯开关常用于移动电话以及各类家用电器的遥控器等电子器具中,它是通过触动开关的导电端子间的瞬时触动式接触导通,而实现特定的电讯传输效果。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美国专利第5,245,147及5,313,027号等案,如

图1所示,它揭示了一种沿轴向按压触动的触动开关8,该触动开关8自上而下设置有按键81、与按键81末端811相抵接的圆穹状导电薄片82及与该导电薄片82相隔适当距离的数片导电端子83。当按压该按键81时,导电薄片82受按键的推压而朝接近导电端子83的方向移动并触及两侧的导电端子831而电讯导通,且在压力作用下导电薄片82的穹顶部位821朝中央位置处的导电端子832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最终与该导电端子832相接触导通。然而,此类轴向按压触动的结构,必须在竖直方向预设相当尺寸的活动空间以供按键81移动,而造成触动开关的高度尺寸较大,不利于移动电话或遥控器等微型电子器具的薄小化设计。而且,此现有构造中导电薄片82先与两侧的导电端子导通后再与中央处的导电端子导通,此过程存在有接触时差,在一定情形下该接触时差会对讯号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美国专利第5,660,272号案揭示了一种侧向按压触动的电讯开关9,如图2所示,其中按键91大体为倒置的直角梯形,其延伸至触动开关内部的末端911呈斜面设置,在该末端911斜面处设置一弹性构件92,而在弹性构件92下方相隔适当距离分别设置有一导电薄片93及数片导电端子94。当按压该按键91时,所述弹性构件92的弹性臂921受按键末端斜面911的推压而变形移动,并抵压在导电薄片93上而使其与下方的导电端子94相接触导通。然而,此现有结构中导电薄片与导电端子间的接触导通方式实质上仍是轴向推压触动方式,在触动开关高度方向上仍须预设相当的空间以供弹性构件的弹性臂移动,因而仍无法解决触动开关高度过高的问题。并且,此现有触动开关要经由多次传动过程才达成触动效果,致使其元件数目过多而构造复杂,尤其该弹性构件结构复杂不易制造,而不利于简化制程和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尺寸较小而利于电子器具薄小化设计的触动开关,该触动开关的多个导电端子之间可同时导通或同时断路,而可避免接触时差影响,并且其元件数目较少,且各元件构造简单、制造容易并便于组装,能有效简化触动开关的制程,降低产品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触动开关包括有绝缘壳体、设在绝缘壳体中的数个导电端子、按键及接触元件等,其中绝缘壳体设有收容槽,该收容槽一侧设有开口,按键包括按压部与活动部,其活动部置于收容槽中,并可在收容槽中直线运动适当位移,且其朝向收容槽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接触元件。另外,导电端子也设在该收容槽中,每一端子均具有高出收容槽底部的接触部以及延伸穿出绝缘壳体外的接合部,并且这些端子的接触部与上述接触元件之间沿按键移动方向的最小距离相等。如此,通过按键带动接触元件移动而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接触,使多个导电端子之间实现同时接触导通或同时分离断路的效果,而有效避免接触时差对讯号传输的不良影响。
根据上述特征,在绝缘壳体的收容槽内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与按键末端侧面相抵触,并提供一弹性力而使按键在未受按压时其上的接触元件与导电端子保持一定距离而处于断路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消除接触时差对讯号传输的不良影响,并且其元件数目较少且构造简单、制造容易并便于组装,而可简化产品的制程,降低产品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触动开关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现有触动开关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6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元件与导电端子接触导通过程连续的剖视示意图。
请参照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触动开关包括有绝缘壳体1、若干导电端子2、按键3、接触元件4、弹性元件5及盖体6等构造,其中绝缘壳体1大体为一方形体,其上设置有收容槽10,该收容槽10由底部11及侧壁121、122所包围形成,其中第一侧壁121上设有方形开口13,而靠近第二侧壁122处则各凸设有一凸肋14,在凸肋14与第二侧壁122间形成一对卡槽15。第二侧壁122外侧两端各凹设有一扣持座16,以供盖体6的扣持片61组装扣持,而在第一、二侧壁121、122之间的另一对侧壁外侧则各设有凹面17以容纳盖体6的侧片62。另外,导电端子2以一体射出成型方式设置在绝缘壳体1收容槽10的底部11中,这些端子2均具有高出收容槽10底部11且呈共直线排布的接触部21,以及延伸穿出绝缘壳体1外的接合部22。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按键3包括有自收容槽10的开口13延伸通过的按压部31及收容于该收容槽10中的活动部32,其中活动部32为一长方形体,而按压部31则从其一侧凸伸形成,且按压部31与活动部32间呈尺寸不同的阶状设置。按压部31具有凸出在收容槽10外的按压面311,以供操作者对按键施力,而在活动部32靠近收容槽10底部11的底侧面33上开设有嵌槽34以与接触元件4相嵌合。另外,接触元件4为一横截面略呈U形的金属片构形,其包括接触片41及由该接触片41两侧弯折形成的嵌合片42,该嵌合片42嵌入按键3的嵌槽34中而使接触元件4与按键结合为一体。
如图4所示,弹性元件5设置在按键3相对于按压面311的末端侧面321处,以提供一与作用于按压面311上的正向压力反向的弹性力,而使按键3未受按压时其接触元件4与导电端子2保持一定距离而呈断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5为一板式弹簧片,它组置于前述绝缘壳体1收容槽10的卡槽15处,其设有与按键3末端侧面321相抵的弯折弹性部51,以及由弯折弹性部51两端延伸而容纳于所述卡槽15中的定位部52。此外,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5,盖体6覆盖在绝缘壳体1收容槽10上方,从而形成一收容空间63,将按键3及接触元件4容纳其中并加以定位。
请配合参照图6、图7及图8,按键3受正向压力之前,由于弹性元件5的弹性力作用在按键3的末端侧面321处,使该按键3具有退出收容槽10的趋势,而紧密抵靠在第一侧壁121处,而按键3底侧面33上的接触元件4与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相距一定距离而不接触,并且,由于前述多个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垂直于按键3移动方向呈共直线排布,使得该接触元件4与这些接触部21之间沿按键3移动方向的直线距离相等。当按键3受正向压力时,其将平行于绝缘壳体1底部11朝收容槽10内移动,经一定位移后,按键3底侧面33上的接触元件4同时触及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而导通这些导电端子2间的讯号。按键3继续移动并最终抵顶在绝缘壳体1第一侧壁121的外侧而停止,此时接触元件4与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间形成较大面积的接触而利于电讯传输,且借助于收容槽10上方盖体6的遮挡定位而可提供足够大的接触保持力。
上述触动开关结构中,接触元件4是沿按键3移动方向与导电端子2形成接触导通,因此可克服现有轴向接触方式中必须预设轴向位移空间的缺陷,降低触动开关的整体高度。而每一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至接触元件4的最小距离相等,使得接触元件4与这些接触部21之间可同时接触或同时分离,从而消除接触时差对电讯的影响。同时,触动开关所包含的元件数目较少,其接触元件4及弹性元件5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而有利于简化制程及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触动开关,包括绝缘壳体、若干导电端子、按键及接触元件,其中绝缘壳体设有至少具底部及侧壁的收容槽,在收容槽的一侧壁设有开口;导电端子设置在上述收容槽中,每一端子均具有凸出收容槽底部的接触部以及延伸穿出绝缘壳体外的接合部;而按键包括按压部与活动部,其特征在于活动部收容在收容槽中,沿平行于收容槽底部方向在收容槽内作移动,接触元件设置在按键活动部靠近收容槽底部的一侧,该接触元件与上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其随按键一起移动而同时与导电端子相接触导通或同时分离断路,而在该收容槽内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设置有弹性元件,且该弹性元件与按键活动部的末端侧面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为一板式弹簧片,其包括有弯折弹性部及由弯折弹性部两端延伸形成的定位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收容槽内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壁附近设有一对凸肋,在凸肋与该侧壁间形成容纳板式弹簧片的定位片的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按键的活动部为一长方形体,而按压部是由其一侧凸伸形成,且按压部与活动部之间呈尺寸不同的阶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按键的活动部靠近收容槽底部的底侧面上开设有嵌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接触元件为一横截面略呈U形的金属片构形,其包括接触片及在该接触片两侧弯折形成以与前述嵌槽组合的嵌合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垂直于按键移动方向的共直线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壳体的收容槽上方组设有盖体,其与绝缘壳体共同形成收容空间。
专利摘要一种触动开关,包括有绝缘壳体、设于绝缘壳体中的数个导电端子、按键及接触元件等,其中绝缘壳体设有收容槽,其一侧设有开口,按键通过该开口而置于收容槽中,且其朝向收容槽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接触元件。导电端子设于收容槽中,每一端子均具有高出收容槽底部的接触部及穿出绝缘壳体外的接合部,且这些端子的接触部与接触元件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接触元件与多个导电端子间可同时接触导通或同时分离,而避免接触时差的不良影响。
文档编号H01H13/14GK2417554SQ0021686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6日
发明者吴熴灿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