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高速信号用的线路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496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高速信号用的线路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的高速信号用的传输线路和使用该传输线路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高速化不断进展,实现了以数GHz的时钟速度工作的微处理器或以数GHz工作的高频电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为了进行GHz级的信号传输,布线串扰的对策或对于包含布线电感的高频信号响应的考虑成为必要。作为进行了这样的考虑的代表性传输线路,有共面线路或微波传输带线路。
报告了把共面线路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时钟布线中的例子(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此外,微波传输带线路一般在安装衬底等中使用。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有降低电容构造的应用例。(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F.Ishihara等,proceeding of ASP-DAC2000,2000年,P647-652[非专利文献2]M.Mizuno等,IEEE ISSCC2000,2002年,P366-367为了进行超高速信号传输,可以使线宽变粗来降低布线阻抗。这样,与上下布线层的耦合效应相对增大,串扰噪声的影响成为问题。此外,也存在其它信号布线的布线处理前的阻抗预测误差增大的问题。
在微波传输带线路中,存在形成返回路径的接地面消耗很多布线资源并成为一般信号布线的较大障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些课题,提供能够抑制电特性恶化且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能抑制电特性的恶化且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的半导体器件。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要旨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输入电极;在平面上并行排列,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信号线路;与第一输入电极相对,连接多个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入电极的附近的第二输入电极;在平面上,在多个信号线路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接地线路;在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出电极的附近,连接多个接地线路的第二输出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提供抑制电特性的恶化,并且能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中,如果对于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使信号线路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使信号线路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线路厚度以下,就更具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要旨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信号线路;与第一信号线路相对并行配置,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截断区域的第一接地线路;在平面上重叠在截断的区域上,配置在第一信号线路的两侧,分别连接在第一信号线路的截断的一方和另一方上的跨线接地线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提供抑制电特性的恶化,并且能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
在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中,希望第一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比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大,并且为第一信号线路和第一接地线路的间的层间距离的20倍的值与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的和以下。此外,希望第一接地线路的截断的区域长度为第一信号线路长度的20%以下。还可以具有配置在平面上,与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平面上并行配置,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第一输入电极相对,连接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入电极附近,电连接在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平面上,在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一端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在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出电极的附近,连接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要旨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从输入提供给终端电路的信号的根驱动单元连接在根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线路;从根中继缓冲单元分支,连接在第一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分支线路;从中继缓冲单元分支,连接在向电路供给所述信号的第二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共面型传输线路构成的中继分支线路。此外,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在平面上并行排列,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第一输入电极相对,连接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入电极附近,电连接在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平面上,在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一端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在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出电极的附近,连接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共面型传输线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传输线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传输线路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的说明。
11-半导体衬底;13-第一层间绝缘膜;15-第二层间绝缘膜;21a~21d-信号线路;22a~22e-接地线路;23、123-第一输入电极;24、124-第二输入电极;25-125-第一输出电极;26、126-第二输出电极;27-第一输入端子;28-第二输入端子;29-第一输出端子;30-第二输出端子;32a~32e-第一栓塞;34a~34e-第二栓塞;41、141-第一信号线路;42a、42b、142a、142b-第一接地线路;43a、43b、143a、143b-跨线接地线路;44a~44h-栓塞;47-第一信号布线;48-第二信号布线;60-根驱动单元;61-根中继缓冲单元;62a~62d-第一中继缓冲单元;64a~64p-第二中继缓冲单元;71-根线路;72a~72d-根分支线路;74a~74p-中继分支线路;100-时钟输入缓冲单元;101-时钟输出缓冲单元;102-共面型传输线路;103-中继缓冲单元;104-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107a-107f-信号布线;121a~121d-第二信号线路;122a~122e-第二接地线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于同一或类似的部分付与同一或类似的符号。可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比率等与实际是不同的。因此,具体的厚度或尺寸应该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此外,当然也包含在附图彼此间彼此尺寸的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如图1所示,多个信号线路21a~21d配置在多个接地线路22a~22e之间,在同一平面上并行配置为带状。信号线路21a~21d在同一平面上,例如向着图1的纸面,在左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极23上,向着纸面,在右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出电极25上。接地线路22a~22e在与配置信号线路21a~21d和接地线路22a~22e的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在一端分别通过第一栓塞32a~32e连接到配置于第一输入电极23附近的第二输入电极24上,在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栓塞34a~34e连接到配置于第一输出电极25附近的第二输出电极26上。此外,在第一和第二输入电极23、24上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子27、28,在第一和第二输出电极25、26上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29、30。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子27、28连接在信号发送一侧的电路上,此外,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29、30连接在信号接收一侧的电路上。
下面,参照作为图1的A-A截面和B-B截面的图2(a)和图2(b),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构造。为了便于说明,如图2(a)和图2(b)所示,使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为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1上的多个层间绝缘膜的最上层,但是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上还可以设置层间绝缘膜。此外,第二输入电极24和第二输出电极26设置在与第二层间绝缘膜15相邻的下层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3表面上,但是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3的更下层的其它层间绝缘膜上,此外,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上层中的层间绝缘膜表面。
如图2(b)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1上的由氧化硅(SiO2)等绝缘膜构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3上淀积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上,以与接地线路22a~22e的线路间隔宽度s的间隔交替配置有线路宽度wc、线路厚度t的多个信号线路21a~21d。信号线路21a~21d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极23和第一输出电极25上。而接地线路22a~22e为了避免与信号线路21a~21d的短路,连接到配置在与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相对的另一面例如第一层间绝缘膜13上的第二输入电极24和第二输出电极26上。例如如图2(b)所示,接地线路22a~22e对于配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3表面上的第二输入电极24,通过掩埋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中的接触孔内的第一栓塞32a~32e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层间绝缘膜,并行延伸的信号线路21a~21d和接地线路22a~22e的电磁耦合相对增强。因此,很难受到来自在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的下层的布线层或第二层间绝缘膜15之上层叠设置的布线层的串扰引起的噪声影响。此外,在3线式共面线路中,在高频区域中,由于表皮效应,电流流路集中在表面上,布线电阻急剧上升,但是在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中,信号线路21a~21d和接地线路22a~22e被分割到多个传输线路中,并行延伸,所以能抑制布线电阻的增加。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优点,并且为了节约布线资源,对于信号线路21a~21d的线路厚度t,希望信号线路21a~21d和接地线路22a~22e的线路宽度wc为线路厚度t的2倍以下,并且线路间隔宽度s为线路厚度t以下。
(实施例2)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如图3所示,在与配置第一信号线路41的表面相对的平面上配置截断的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在与第一信号线路41同一平面中,设置在第一信号线路41的两侧的跨线接地线路43a、43b与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一部分相对重叠配置。跨线接地线路43a通过与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相对重叠的部分上设置的栓塞44a、44b和44e、44f与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连接。此外,跨线接地线路43b通过与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相对重叠的部分上设置的栓塞44c、44d和44g、44h与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连接。因此,在跨线接地线路43a、43b下部的第一接地线路42a和42b间能设置第一信号布线47或第二信号布线48。
下面,参照作为图3的C-C截面的图4,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的构造。为了便于说明,如图4所示,使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为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1上的多个层间绝缘膜的最上层,但是当然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上还可以设置层间绝缘膜。
如图4所示,在淀积在半导体衬底11上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3上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上配置有线路宽度w的第一信号线路41,在第一信号线路41的两侧配置有跨线接地线路43a、43b。跨线接地线路43a、43b与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3上的第一接地线路通过掩埋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中的接触孔内的栓塞44a、44b和栓塞44c、44d连接。第一信号线路41与第一接地线路42a隔开层间距离h。此外,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3表面上也设置有第一和第二信号布线47、48。
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中,与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上延伸的第一信号线路41相对的截断的第一接地线路42a、42b通过配置在与第一信号线路41同一第二层间绝缘膜15表面上的跨线接地线路43a、43b连接。因此,不用迂回绕过夹着第一接地线路42a、42b配置的电路间的第一和第二信号布线47、48,能以短距离在第一接地线路42a、42b间布线。须指出的是,第一信号线路41和跨线接地线路43a、43b变为共面线路构造。
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的接地不是一般使用的微波传输带线路的接地面,而是使用了第一接地线路42a、42b。第一接地线路42a、42b的线路宽度为第一信号线路41的线路宽度w以上,为(w+20×h)以下。所述第一接地线路42a、42b的线路宽度设定为确保返回电流的75%~95%左右。因此,使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等电特性的变动为10%以下,能实现布线资源的节约。此外,关于基于跨线接地线路43a、43b的连接部,如果设置为第一接地线路42a、42b长度的20%以下,就能把传输线路的长度方向的特性阻抗变动抑制在±5%以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表示了在第一信号线路41的下层存在第一接地线路42a、42b的例子,但是当然第一信号线路也可以位于上层,或者也可以是上下层都由第一接地线路夹着的微波传输带线路。
(实施例3)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中使用的传输线路的特征在于组合使用实施例1和2中说明的共面型传输线路。其它与实施例1和2同样,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中使用的传输线路如图5所示,例如用于逻辑电路等的时钟信号布线中。时钟信号从时钟信号源首先施加到根驱动单元60,一端通过由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线路71转接到根中继缓冲单元61。时钟信号通过由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分支线路72a~72d从根中继缓冲单元61向第一中继缓冲单元62a~62d传输。然后分支的时钟信号从各第一中继缓冲单元62a~62d通过由共面型传输线路构成的中继分支线路74a~74p向各第二根中继缓冲单元64a~64p传输。
当象逻辑电路等的时钟信号布线那样,信号的供给目标非常多时,在时钟信号布线路径的途中插入中继用的缓冲单元来分配时钟信号。在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中,因为是信号线路和接地线路细分化的并行配置的构造,所以寄生电容增加,此外,布线电阻也容易增加。因此,为了使GHz级的高速时钟信号传播,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是有利的。可是,如果过多采用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那样构造的布线,就无法充分确保布线资源。
在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中,例如如图6所示,在靠近时钟信号的供给源的信号布线107a比较少的区域中使用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104,而在时钟信号的供给目标,在信号布线107b~107f密集的区域中使用共面型传输线路102。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104具有向第一信号线路141的一端输入时钟信号的时钟输入缓冲单元100。在与配置第一信号线路141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配置的第一信号线路142a、142b被截断,跨线接地线路143a、143b设置在与第一信号线路相同的表面上。在跨线接地线路143a、143b的下部配置有信号布线107a。
第一信号线路141的另一端通过中继缓冲单元103连接在共面型传输线路102的第一输入电极123上。此外,第一接地线路142b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极124上。共面型传输线路102的第二信号线路121a~121d和第二接地线路122a~122e与第一信号线路形成在同一表面上。因此,能在共面型传输线路102的下部配置多个信号布线107b~107f。第二信号线路121a~121d和第二接地线路122a~122e在与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104一侧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输出电极125和第二输出电极126上。第一输出电极125连接在时钟输出缓冲单元101上,向附近的电路提供时钟信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半导体器件的传输线路,能抑制信号传播特性的恶化,并且能抑制布线资源的消耗。这里,如果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和单位长度的布线阻抗分别为Zc和Ro,就可以决定共面型传输线路的长度为(2×Zc/Ro)。如果共面型传输线路的长度变为(2×Zc/Ro)以上,则传输的信号急速衰减。
(其它实施例)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3记载了本发明,但是不应该理解为构成本说明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限定本发明。本行业的人士从本说明中能知道各种替代实施形态、实施例和运用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3中,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表示了SiO2等绝缘膜,但是,当然例如也可以使用氮化硅(Si3N4)膜和氧化铝(Al2O3)膜等绝缘膜,或者具有由多晶硅膜、非晶硅膜、金属膜等导电层构成的布线构造的层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面型传输线路能应用于差动信号布线中。即在共面型传输线路的一方外加脉冲信号,在共面型传输线路的另一方外加差动脉冲信号。在相邻的线路间传输相反极性的信号,所以电磁耦合相对增强,很难受到来自其他布线层的串扰引起的噪声。
这样,本发明当然包含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形态。因此,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只由与妥当的权利要求书有关的发明特定事项决定。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可以抑制电特性的恶化且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和使用该传输线路的半导体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的第二输入电极;以及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接地线路;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相对于所述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信号线路和所述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信号线路和所述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3.一种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信号线路;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相对并行配置且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截断区域的第一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平面上与所述截断区域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两侧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截断的一方和另一方上的跨线接地线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比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大,并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之间的层间距离的20倍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截断区域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路长度的2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线路,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截断区域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路长度的2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线路,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线路,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线路,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线路,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15.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从输入有供给终端电路的信号的根驱动单元连接到根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线路;从所述根中继缓冲单元分支且连接在第一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所述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构成的根分支线路;从所述中继缓冲单元分支且连接在向所述电路供给所述信号的第二中继缓冲单元上的由共面型传输线路构成的中继分支线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微波传输带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信号线路;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相对并行配置且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截断区域的第一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平面上与所述截断区域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两侧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截断的一方和另一方上的跨线接地线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比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大,并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之间的层间距离的20倍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之和。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截面区域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路长度的20%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线路的截断区域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路长度的20%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共面型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所述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路电连接的第一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并行配置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信号线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相对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在与所述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附近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地线路上的第二输入电极;在所述平面上,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路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上的带状的多个第二接地线路;以及在所述另一平面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电极附近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线路的另一端的第二输出电极。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信号线路的线路厚度,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的线路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的2倍以下,所述第二信号线路和所述第二接地线路间的线路间隔宽度为所述线路厚度以下。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能抑制电特性劣化且节约布线资源的传输线路,包括配置在平面上的第一输入电极23;在平面上并行排列,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电极23上的带状的多个信号线路21a~21d;与第一输入电极23相对,连接多个信号线路21a~21d的另一端的第一输出电极25;在与平面相对的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入电极23的附近的第二输入电极24;在平面上,在多个信号线路21a~21d彼此之间和外侧交替排列,一端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极24上的带状的多个接地线路22a~22e;在另一平面上,配置在第一输出电极25的附近,连接多个接地线路22a~22e的第二输出电极26。
文档编号H01L21/82GK1499666SQ20031011489
公开日2004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7日
发明者南文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